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索尼VAIO推出了其品牌的新内涵“Visual Audio Intelligent Organizer(影音智合)”之后,2008年11月17日~21日,《微型计算机》受邀参观索尼VAIO日本东京事业本部,此次出访不仅使我们可以深入索尼VAIO的“核心”采访VAIO新系列的企划师,了解VAIO品牌内涵变更后的具体变化,同时也让我们能够以零距离来审视日本品牌在把握IT脉搏以及工业设计等方面的思路,并进一步反思我们国内品牌所应走的道路。
在这次采访中,国内消费者最关心的VAIO CS、Z和TT系列的企划师分别详细介绍了这些新产品的设计与研发历程,而且还首次披露了各自的设计思路如何与“影音智合”相配合。在最后,本刊记者还有幸采访了索尼公司首席设计总监小笠原伸一先生。
在2008年9月上刊《品味尊贵,传承经典—索尼VAIO Z 全国首测》一文中我们已经对VAIO Z的方方面面做了深入的分析和评测。不过通过Z系列电子设计师、结构设计师和软件设计师的描述,我们仍了解到了关于Z系列一些从未向外界透露的东西。
Z系列的设计目标是做一款“Premium Performance Mobile”的机型,其体现方式或者说是卖点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1.它是一款兼顾移动性和性能的主要电脑(“Main Machine”,意为可以成为用户完成绝大多数工作和娱乐的电脑);2.大大改善了液晶屏的显示效果(Z的色彩还原度是S系列的2倍,是T系列的1.38倍),形象来说是“把Bravia搬到了VAIO上”;3.终极的设计与材质,例如顶盖和底部都采用了碳纤维材质,以及顶盖外观引入了奢华的花纹设计;4.各种针对舒适性的改进,例如隔离式键盘与按键噪音控制等。
那么究竟Z为何能被誉为是VAIO最新的集大成之作,被索尼首席设计总监小笠原伸一评为最让他感到欣慰的机型呢?首先Z系列首次挑战12层PCB板,而通常其它笔记本电脑主板层数只有6层或8层,很少有厂商能做到10层。更先进的主板层数使得Z系列的电路板能做到更小的尺寸,相比Z系列的前辈SZ其电路板面积仅为后者的43.5%,重量比后者轻50g。而且在主板上的配置并没有因此而缩水,比如在如此小的空间里还安排了两个DDR3内存插槽。最为夸张的是,这块PCB板上的信号线竟然多达7500根!我们知道,如何避免电磁干扰的同时兼顾主板各零配件安置的合理性是小型化主板的难点所在。通常主板的配线工作都是由自动化的机器来完成,但这次因为需要确认信号线的稳定性,7500根信号线中不少都需要工程师一根一根地做微调。在记者的追问下,Z的电子设计师还透露了更为具体的细节——Z主板信号线线宽、线与线的间距均为100微米,相比传统主板两个参数均为125微米的规格都有削减,这也是保证在如此之小的空间中放置这7500根信号线的原因之一。
Z系列企划师说:“要做小、做轻、做薄不是光靠电路板就可以的,还有很多的部件都要做轻薄化,再把它们系统地整合在一起。比如说Z的光驱是跟工厂里合作制造的,只有普通覆盖式光驱的一半大小……VAIO能够不断缩小的地方是电路板和风扇等部件之间的空间,并使主板尽量不与硬盘等部件叠加,否则就无法控制产品厚度,最后的办法是利用各种空隙——这是VAIO的思路。”
的确,相比起SZ,Z在体积上缩小了10%,而且重量仅为1.36kg(SSD版本)。而这并不是单单依靠电路板的缩减就能实现的,Z还采用了厚度仅为2.3mm的薄型液晶面板,其重量比原来降低了60g;同时大幅缩减了散热系统尤其是散热风扇的尺寸,而为了保证其散热性能,VAIO Z的设计者在风扇的切风位增加了一个蹼状的装置,而且还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风扇噪音。最后,Z机身掌托的铝板设计者的一番重点介绍更是引人入胜,从小小的铝板设计中反映了VAIO设计师的执着与不妥协。原来在普通情况下,做铝材料的时候很难压出和Z掌托铝板一样这么锋利、这么尖锐的边。普通压制过程中,铝板弯曲后还需要保持高度的平整的难度甚至让VAIO工厂方面直接定义为天方夜谭。后来设计者为了能将其设计理念付诸现实,特地做出了小型铝板来反复进行试验,以此来改进压制的工序。在铝板设计中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如何在挖掉键位孔之后,获得完美的拉丝效果。当记者问及为何不先在整块铝板上做拉丝处理再挖键位孔时,设计者解释:“先拉丝,再挖孔,就会留下一些很小的伤痕,破坏整体的美观”。而最终的解决方法就是人工在每个键位孔之间做细节的拉丝效果。
超越之作
MC:如果说苹果是西方设计的代表,索尼是东方设计的代表,那么您认为它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小笠原伸一:苹果这样的欧美设计风格,是以简单和创意特点为主。如果用一个词来表达索尼的设计特点,可能“挑战”这样的词比较适合,特别是做很高难度的创意和不同创作的时候面临很多挑战,需要把很多不同的技术运用到里面。
MC:能否请您谈一谈您对于中国在工业设计上的印象?
小笠原伸一:中国一直有着非常优秀的美学历史,中国设计元素的丰富程度是非常令人赞叹的。不过要说对于中国产品设计的印象,还真不是一时能答上来的。不过最近看了一些报道,中国市场上竟然有一些索尼相机的仿制品,这让人很意外。
MC:索尼在产品外观、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创意一直似取之不尽,而现在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国内品牌也在不断提出创新。那么对于中国品牌,你有没有一些好的建议?
小笠原伸一:不仅是VAI O,从索尼一开始做收音机的时候,从一开始成立到整个的发展历史过程中,都在努力地做自己的东西,不去模仿别人的东西。其实日本也有一段时期在向欧美学习,学了很多东西。关键是你可以学习一些要素,不能完全照搬地学习。因为如果你去学表面,就会永远地学表面,你必须要学它的思路和想法以及它里面的精神,然后尊重它的结果,不要完全照搬别人的东西。只有建立尊重别人的设计习惯,才能更独立地发挥自己的想法。而时间长了以后别人也会尊重你的设计。
MC观点 在CS、Z和TT上,可以看到索尼VAIO对于空间利用、对于完美设计、对于智能融合的孜孜以求。当过去所有品牌在拼配置、拼性价比时,索尼VAIO成功地将笔记本电脑的个人化需求(影音娱乐)以惊艳的设计展现出来,而现在当所有品牌在比拼工业设计时,索尼VAIO的影音智合却开始更多地考虑以独特的“功能美”的设计挖掘人机交互的宝藏。好莱坞以它的电影向世界输出美国文化,而索尼则以它的VAIO向全球展示着日式设计。在上个世纪,日本也经历过工业化兴盛的制造时代,但现如今从索尼这个典型的日系品牌身上,我们所体验到的更多是创新和完美。记得有这样一个数据,中国企业在引入国外先进科技的同时将其吸收转化为己所用的投入才只有0.7%。正如小笠原伸一所言,中国的企业在学习和吸收他人的精髓上或许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里出一道题来考考读者朋友,如果你知道照片中这款Bill Gates签名的VAIO笔记本电脑,那么请把型号写下来发到tiand@cniti.cn,我们将选取三位答对的幸运读者赠送精美礼品。(更多图片和花絮请访问《微型计算机》官方网站。
在这次采访中,国内消费者最关心的VAIO CS、Z和TT系列的企划师分别详细介绍了这些新产品的设计与研发历程,而且还首次披露了各自的设计思路如何与“影音智合”相配合。在最后,本刊记者还有幸采访了索尼公司首席设计总监小笠原伸一先生。

在2008年9月上刊《品味尊贵,传承经典—索尼VAIO Z 全国首测》一文中我们已经对VAIO Z的方方面面做了深入的分析和评测。不过通过Z系列电子设计师、结构设计师和软件设计师的描述,我们仍了解到了关于Z系列一些从未向外界透露的东西。
Z系列的设计目标是做一款“Premium Performance Mobile”的机型,其体现方式或者说是卖点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1.它是一款兼顾移动性和性能的主要电脑(“Main Machine”,意为可以成为用户完成绝大多数工作和娱乐的电脑);2.大大改善了液晶屏的显示效果(Z的色彩还原度是S系列的2倍,是T系列的1.38倍),形象来说是“把Bravia搬到了VAIO上”;3.终极的设计与材质,例如顶盖和底部都采用了碳纤维材质,以及顶盖外观引入了奢华的花纹设计;4.各种针对舒适性的改进,例如隔离式键盘与按键噪音控制等。
那么究竟Z为何能被誉为是VAIO最新的集大成之作,被索尼首席设计总监小笠原伸一评为最让他感到欣慰的机型呢?首先Z系列首次挑战12层PCB板,而通常其它笔记本电脑主板层数只有6层或8层,很少有厂商能做到10层。更先进的主板层数使得Z系列的电路板能做到更小的尺寸,相比Z系列的前辈SZ其电路板面积仅为后者的43.5%,重量比后者轻50g。而且在主板上的配置并没有因此而缩水,比如在如此小的空间里还安排了两个DDR3内存插槽。最为夸张的是,这块PCB板上的信号线竟然多达7500根!我们知道,如何避免电磁干扰的同时兼顾主板各零配件安置的合理性是小型化主板的难点所在。通常主板的配线工作都是由自动化的机器来完成,但这次因为需要确认信号线的稳定性,7500根信号线中不少都需要工程师一根一根地做微调。在记者的追问下,Z的电子设计师还透露了更为具体的细节——Z主板信号线线宽、线与线的间距均为100微米,相比传统主板两个参数均为125微米的规格都有削减,这也是保证在如此之小的空间中放置这7500根信号线的原因之一。
Z系列企划师说:“要做小、做轻、做薄不是光靠电路板就可以的,还有很多的部件都要做轻薄化,再把它们系统地整合在一起。比如说Z的光驱是跟工厂里合作制造的,只有普通覆盖式光驱的一半大小……VAIO能够不断缩小的地方是电路板和风扇等部件之间的空间,并使主板尽量不与硬盘等部件叠加,否则就无法控制产品厚度,最后的办法是利用各种空隙——这是VAIO的思路。”
的确,相比起SZ,Z在体积上缩小了10%,而且重量仅为1.36kg(SSD版本)。而这并不是单单依靠电路板的缩减就能实现的,Z还采用了厚度仅为2.3mm的薄型液晶面板,其重量比原来降低了60g;同时大幅缩减了散热系统尤其是散热风扇的尺寸,而为了保证其散热性能,VAIO Z的设计者在风扇的切风位增加了一个蹼状的装置,而且还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风扇噪音。最后,Z机身掌托的铝板设计者的一番重点介绍更是引人入胜,从小小的铝板设计中反映了VAIO设计师的执着与不妥协。原来在普通情况下,做铝材料的时候很难压出和Z掌托铝板一样这么锋利、这么尖锐的边。普通压制过程中,铝板弯曲后还需要保持高度的平整的难度甚至让VAIO工厂方面直接定义为天方夜谭。后来设计者为了能将其设计理念付诸现实,特地做出了小型铝板来反复进行试验,以此来改进压制的工序。在铝板设计中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如何在挖掉键位孔之后,获得完美的拉丝效果。当记者问及为何不先在整块铝板上做拉丝处理再挖键位孔时,设计者解释:“先拉丝,再挖孔,就会留下一些很小的伤痕,破坏整体的美观”。而最终的解决方法就是人工在每个键位孔之间做细节的拉丝效果。
超越之作

MC:如果说苹果是西方设计的代表,索尼是东方设计的代表,那么您认为它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小笠原伸一:苹果这样的欧美设计风格,是以简单和创意特点为主。如果用一个词来表达索尼的设计特点,可能“挑战”这样的词比较适合,特别是做很高难度的创意和不同创作的时候面临很多挑战,需要把很多不同的技术运用到里面。
MC:能否请您谈一谈您对于中国在工业设计上的印象?
小笠原伸一:中国一直有着非常优秀的美学历史,中国设计元素的丰富程度是非常令人赞叹的。不过要说对于中国产品设计的印象,还真不是一时能答上来的。不过最近看了一些报道,中国市场上竟然有一些索尼相机的仿制品,这让人很意外。
MC:索尼在产品外观、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创意一直似取之不尽,而现在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国内品牌也在不断提出创新。那么对于中国品牌,你有没有一些好的建议?
小笠原伸一:不仅是VAI O,从索尼一开始做收音机的时候,从一开始成立到整个的发展历史过程中,都在努力地做自己的东西,不去模仿别人的东西。其实日本也有一段时期在向欧美学习,学了很多东西。关键是你可以学习一些要素,不能完全照搬地学习。因为如果你去学表面,就会永远地学表面,你必须要学它的思路和想法以及它里面的精神,然后尊重它的结果,不要完全照搬别人的东西。只有建立尊重别人的设计习惯,才能更独立地发挥自己的想法。而时间长了以后别人也会尊重你的设计。
MC观点 在CS、Z和TT上,可以看到索尼VAIO对于空间利用、对于完美设计、对于智能融合的孜孜以求。当过去所有品牌在拼配置、拼性价比时,索尼VAIO成功地将笔记本电脑的个人化需求(影音娱乐)以惊艳的设计展现出来,而现在当所有品牌在比拼工业设计时,索尼VAIO的影音智合却开始更多地考虑以独特的“功能美”的设计挖掘人机交互的宝藏。好莱坞以它的电影向世界输出美国文化,而索尼则以它的VAIO向全球展示着日式设计。在上个世纪,日本也经历过工业化兴盛的制造时代,但现如今从索尼这个典型的日系品牌身上,我们所体验到的更多是创新和完美。记得有这样一个数据,中国企业在引入国外先进科技的同时将其吸收转化为己所用的投入才只有0.7%。正如小笠原伸一所言,中国的企业在学习和吸收他人的精髓上或许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里出一道题来考考读者朋友,如果你知道照片中这款Bill Gates签名的VAIO笔记本电脑,那么请把型号写下来发到tiand@cniti.cn,我们将选取三位答对的幸运读者赠送精美礼品。(更多图片和花絮请访问《微型计算机》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