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吾所好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DERG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篆刻家中,对战国古玺印的取法者为数众多。古玺印中的自由烂漫、不泥成法、恣肆生动的特征和其广阔的发展空间,都与今人多元、开放的思维和对形式感的审美追求不谋而合。
  伴随着当代社会不断变化的、多元化的文化形态,篆刻創作主体的心态和思维也要相应地转换。怎样才能既不丢弃传统的影子,又能抓住“时代的脉搏”,创出时代的新风?这需要以全新的视角去发现、解读、阐释、改造古代篆刻艺术,因此当代篆刻家也要具备历史的意识、开放的心态、开放的思维方式、敏感的艺术感知等。
  系古玺在战国玺印中堪称翘楚,其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整体风格,印多为阔边朱文、笔画细劲、铸造精美,为篆刻家们所钟情。笔者近几年来一直致力于战国小古玺的学习,痴迷于小玺印细腻、精致的笔画线条和自然生动的文字构造,被其质朴烂漫的古韵、气息所深深吸引。同时,笔者也在不断丰富作品中的内涵,展现个人的理解和审美追求。笔者将自己的创作心得简略归为以下几点:
  一、对入印文字造型的调整
  笔者根据古文字造型多变的特征,在保证文字正确的前提下,对文字笔画的长短、曲直、搭接方式等进行改造,对文字结构进行拆解与重新排列,使得单独的文字更具姿态和疏密变化,以文字的风貌去展现古玺印奇肆生动的气息。
  二、对章法布局的认识
  有时为了避免印内空间经营时布字规律的“循规蹈矩”,从而将文字的繁简、大小与其在印内所占空间成反比例来处理,在小印中制造出节奏与空间的对比变化,避免平俗与呆板,同时运用边栏的残破或粘连与印文相配合,使印章具有“动势”,更有整体性。
  三、对“刀”与“笔”的融合
  以刀刻石是篆刻不同于书法的重要特征,然而前贤早已提出“以刀代笔”“有笔又有墨”等观点,为后代学者留下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作为后继者,我们应避免用刀的程式化,操刀无定法,刀毕竟是为塑造文字服务的。笔者在追求用刀精准的同时,想要呈现出笔画的力量感和书写的笔意,既保留古印“铸”的线条属性又体现“刀”的痕迹,把握印章的“古意”并体现出个人对小古玺语境的理解与运用。
  所谓“印从书出、书印参同”,想要刻好印章必须对篆书有一定的理解和运用,篆书与篆刻相互生发、融会贯通是考量一个成熟篆刻家的重要标志。战国时期“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仅就外在结构上观察,战国古文字就相当复杂。篆法对古玺印创作造成了极大的难度,没有了篆书的依托就难以保证篆刻的艺术品位,古玺文字的自由多变,容易让很多印人不顾文字本身的严谨,脱离古玺的本质,从而导致篆法地位的降低和篆刻内涵的浮躁、浅薄。因此,以持久的热情投入对古文字的学习与实践是古玺创作的基础,古文字功夫不可轻视。
  除此之外,篆刻理论与文化学养是支撑篆刻家实践的根本所在。艺术是要表达作者的主观感情和个性的,艺术作品的品格与高度是要通过读书思考来渐修的。“路曼曼其修远兮”,期待自己对篆刻的热忱之心能够换得满意的收获,并且坚持走下去。
其他文献
我和恒云兄同村,村旁有一绵长而挺拔拥翠的小山,名曰“仙岭”,喻示着我们的出生地仙屯之名的来源。远观山顶,其状如两位仙人对坐畅谈,又似在眺望远方。这是一座能使赤子初心畅朗的灵山。故近些年来,恒云兄每每提笔作书,落款常是“仙岭恒云”。山上的草木枯荣,陪伴和见证了他和我的成长。虽然恒云兄年长我十多岁,我们却是促膝相谈的挚友。我一直对恒云兄敬重有加,不仅因为我们多年来彼此坦诚以待,更因他对书法的痴迷、对古
期刊
方庆俊  现为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力书法家协会理事。曾经受到李刚田、黄惇、朱培尔、许雄志等当代名家悉心指点。篆刻、书法作品散见于《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法》等专业报刊。主要参展和获奖情况:1999年篆刻作品获“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安徽书法大展”金奖;2002年篆刻作品入选第二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全国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览,书法作品入展第二届海峡两岸甲骨文书法联展;2007
期刊
张庆勋  山东潍坊人,文学学士,艺术学硕士。2012-2016年,就读于兰亭书法艺术学院;2016年至今,就读于曲阜师范大学书法学院;2014年,作为交换生赴台湾艺术大学书画艺术学系学习;2015年,于新西兰奥克兰孔子学院教授书法。作品曾入选“如见兰心”兰亭书法艺术学院五人书法展, “渡海风华”海峡两岸青年书画交流十人展, “浅酌低唱”张庆勋、杨晓亮书法联展,“应目会心”沪上绍兴旅台六书友书篆联展
期刊
画画与写意实分二途。这源于其观察及思考的方向和角度不同,要厘清这二者之区别实非易事,学界对此并没有明确的区分。然认知此二者的区别,确能反映一个艺术家的思考方向及实践态度。吾参之以文字之六书,并以近代四家林风眠、黄宾虹、齐白石、吴冠中为代表的各自论点为例,当会比较容易理解一些。  林风眠主张“调和中西,西为中用”。  黄宾虹主张“笔墨精神即民族精神,绝似与绝不似”。  齐白石主张“贵在似与不似之间”
期刊
引言  汪采白(1887--1940),名孔祁,字采白,号澹庵,别号洗桐居士,安徽歙县西溪人。汪采白出生于徽州名门望族,书香门第之家。祖父汪宗沂(1837--1906),字仲伊,是清未有名的学者,宋汉兼采,著作等身,《歙县志》中称其为“江南大儒”。父亲汪福熙(1860--1943),原名行本,字吉修,善诗能文,工四体书,气韵神妙。叔父汪律本(1867--1931),字鞠卣,号旧游,擅长诗词书画。汪
期刊
黄敬东  号晋梅馆。中国致公党党员。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兼篆刻委员会副主任、淮南煤矿书法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淮南市政协委员。作品先后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兰亭奖等展览三十余次,十三次入选西泠印社展并获奖,多次在中国煤矿书协主办的展览中获奖。多次获淮南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工程及淮南矿业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奖。2004年《黄敬东篆刻》作品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2014年《
期刊
去年11月,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安徽博物院联合举办了内容珍奇、别开生面的“清代宫廷玉器特展”,给省城合肥提供了一场难能可贵的文化盛宴。我有幸多次陪同朋友参观实物,多角度拍下几百张图片,作为鉴定与研究的珍贵资料。但是玉器的尺寸等数据一无所有,当时就想要一本玉器图录。当被告之以后会有出版物,于是我便满心欢喜地期待着。  《盛世琳琅》-书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是所有参加特展的清代玉器的汇编,收录各种类型的玉
期刊
传承与创新是推动中国山水画不断变革和发展的两大动力,更是无数中国山水画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的—条必经之路。当下,中国山水画创作和研究过程中,对传统精神的坚守与偏见并存,对创新思想的热衷和缺失同行,而赖少其给我们提供的成功范本则是坚守传统的笔墨、兼融技法的创新,集古代众家之精华,熔中西技法于—炉,汇自家气韵之博大。他是被鲁迅先生称道的“最具战斗力的青年木刻家”,他是以笔代刀、金戈铁马的革命斗士,他是推
期刊
内容提要:中国绘画从总体来说是线性的艺术,这种线性又受到书法书写方式的影响,以至发展到书画一体的融合状态,言“绘画”而为“写意”,一个“写”字几乎概括了中国画线性的全部特征.本文对意笔形态下的线性特征进行简单而明确的梳理,考察“四君子”在写意花乌画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线性状态及其相互的内在联系,以“四君子”所分别代表的四种不同的线性类型为切入点,并结合黄宾虹的“五字”笔法诀,深入研究“四君子”题材在写
期刊
历代中国文人多爱“游”。其作诗论画、雅集博古,大多是在山水园林的游历之中完成。进一步讲,中国文化思想中的“游”指向深刻的精神取向和审美内涵。庄子执于“游”,有“游乎尘垢之外”“游其樊而无感其名”的无为放达,有“北冥之鲲”翱翔天际的浪漫宏阔。西晋陆机讲“游”:“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其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思绪之通达昭然若揭。曹魏嵇康在《赠秀才入军》中亦写到“游”:“目送归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