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会课:学生的精神早餐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pt268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晨会课,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主阵地。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教师如何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有所触动,对学生真正起到教育的效果?我在实践中作了这样的尝试:从周一至周五,我给学生安排了“五会”——周一“发布会”、周二“故事会”、周三“主题会”、周四“分享会”、周五“表扬会”,每周有序地开展。这样的尝试,使晨会课的内容丰富多彩,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寓德育于无形之中。
  “发布会”关心时事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多元化的社会,多种渠道的信息从四面八方涌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和身边的事件。每周一的晨会课是“发布会”,由学生自由发布一条国内外时事新闻,这条新闻可以是电视上、报纸上看到的,也可以是收音机里听来的,或是上网查阅的。
  有的学生谈了三鹿奶粉事件,激起了大家的愤慨;有的学生喜欢看本市的一些新闻,说了发生在吴江的一些大事、小事;有的学生慢慢地爱上了看报纸,喜欢说报纸上的一些新闻或信息……每逢“发布会”,学生们的眼睛变得更亮了,说的气氛更热烈了。
  “发布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故事会”指导行为
  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班主任必须常抓不懈。我曾反复强调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如“我们作为小学生应该……”,可这些话学生们往往左耳进右耳出,效果甚微。我发现学生们都喜欢听故事,于是就在每周二的晨会课上为学生讲一些短小精悍又给人启发的故事。在一则则富含哲理的故事中,学生们陶醉其中,生硬的说教变成了顺耳的劝告。
  《小巴掌童话》、《中华美德小故事》、《小学生德育故事》中的故事生动有趣,学生在听故事的时候特别投入,短短的几分钟内,他们感受到了做人、做事的人生哲理。
  “主题会”渗透要点
  学校每个月都会安排德育工作重点,如3月学雷锋,4月传承革命传统,5月学会感恩,6月展示才艺等。每个主题又分成具体的活动,使这些主题活动与学校的校会、班会有机结合起来,落到实处。
  我利用“主题会”组织学生开展有关活动。如端午节前夕,我组织学生在晨会课上围绕“端午节”这个话题展开讨论,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者询问家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交流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和庆祝节日的方式,增加趣味性,使主题教育无形地渗透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围绕“勤俭节约”的主题,学生们针对“为什么要勤俭节约”和“怎样从身边做起”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结合6月份的主题“才艺展示”,我把这个月的周三的晨会课作为学生们展示自己才艺的舞台,学生们充满激情,大胆展示。
  这样的“主题会”,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的人格更健全。
  “分享会”引导生活
  美国心理学博士托马斯·哈奇认为:分享他人情感,是个人和他人和谐交往的基础。“分享会”上,我让学生讲一些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身边的有趣的事、印象深刻的事、感触深的事。有的同学说自己养了一只小乌龟,小乌龟不肯吃东西,养过小乌龟的同学马上站起来告诉他自己以前饲养的一些经验;有的同学说自己昨天偷偷玩电脑游戏被妈妈狠狠地批评了;有的同学说自己到现在还不会跳绳,希望同学们帮帮他……
  因为学生说的都是他们对生活的最真切的体验,其他学生会产生共鸣,通过积极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想法、感情和评论,并提出他们感兴趣、最关心的问题。这样的“分享会”不仅能培养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更在无形中让学生学会如何友好地与人交往。通过分享别人的快乐、悲伤和烦恼,学生学会了如何关爱他人和帮助他人。
  “表扬会”激发动力
  赞赏可以让一个人树立信心,也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教师要从学生日常行为表现中捕捉切入点,利用“表扬会”常规性地表扬好人好事,树立榜样,引导学生自我监督,自我教育,明辨是非。我发现,老师的表扬固然重要,但让学生们互相表扬更有益处,他们会在互相表扬中互相观察,互相欣赏。以身边的同学为榜样,更能引起受表扬学生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群体积极向上发展。
  学生的相互表扬如同早晨跳动的音符,流进他们的心田。在表扬声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发现身边的美,也学会了用眼睛和心灵去看身边的人和事,这不正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吗?在表扬中,班级里的好人好事越来越多,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更为和睦,班级的凝聚力也更强了。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伴对侧叶微小癌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征。方法选择420例接受甲状腺全切除术的PTMC患者,分析PTMC患者伴对侧叶微小癌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征
新课程的改革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一些教师虽然学习了新课程的理念,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仍进展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点是理念与实践的转化过程中存在脱节现象,即全新的教育理念深入其心,但在付诸行动时又不知所措。这时,需要的就是磨课。  那磨课究竟能给青年教师“磨”出什么呢?  磨平心态  磨课往往都是在非正式、小范围的场合进行的,没有太多的约束。不但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严肃处理科技活动评审工作中的请托行为,2020年12月23日,科技部印发实施了
窗外,春光明媚,而室内的学生却精神不振。老师生动的讲解并没有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万物蓬勃的生机也没有唤醒学生那活跃的细胞。他们慵懒地坐在座位上,时而东张西望,时而窃窃私语……他们这种心不在焉、自由散漫的表现,令我着急。虽然我已提醒多次,但他们还是这样,他们对我的这种教育方式已有了免疫力。要想改变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我必须另辟蹊径,寻求一种新颖独特、极具感染力的教育方式,使他们产生共鸣,有主动改变
【编者按:朱鹏程(1928-),男,上海人,蜚声全国的优秀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朱老师十分重视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辅导,强调教师修养的积淀和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是教育教学的两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故此,本刊撷取朱老师的研究精髓,旨在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以期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深入探讨。】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我认为,高素质的教师必须具备七个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