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自然发酵香肠中组胺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初步应用

来源 :食品与发酵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dycome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产生物胺显色培养基,从20个四川自然发酵香肠样品中共分离得到不产生物胺的菌株256株。以肉制品发酵剂相关标准作为初筛条件得到菌株17株,且对组胺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解。对组胺降解率较高的5株菌的鉴定结果表明,19号、41号和46号分别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混淆魏斯氏菌(Weissella confusa),47号和48号均为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19号、41号和46号菌株之间无明显拮抗作用,具有较好的生长能力和产酸能力,能耐受低温、低pH、60 g/L的食盐及150 mg/kg的亚硝酸盐,且混合菌株比单一菌株能更好地抑制产胺菌的生长。香肠成熟30 d时,接种组的组胺含量(46.56 mg/kg)比未接种组的组胺含量(66.77 mg/kg)降低了30.26%(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发酵香肠生产中接种可降解组胺的乳酸菌,能有效降低产品中组胺含量,提高发酵香肠的食用安全性。
其他文献
以不同形态下的芹菜纤维作为主原料,制备植物空心胶囊,并对比分析了芹菜纤维形态与尺寸对胶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纤维粉制备的胶囊膜的力学性能优于湿纤维所制备的
酵母细胞中,合成的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通常不能有效分泌,限制了GSH的过量合成;实验考察了酵母培养过程添加肉桂醛、柠檬醛对GSH合成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向发酵培养基
细菌通过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来调控自身一些代谢行为,如生物膜的形成、鞭毛运动等,可引起食品腐败和食源性疾病,分析环境因素对细菌QS的影响对控制水产品质量安
为解决柠檬酸行业废水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提出将厌氧消化液循环回用生产柠檬酸。研究发现,厌氧消化液直接作为工艺配料水循环回用对原料的液化没有影响,但对柠檬酸发酵产生抑
酵母源葡萄糖耐量因子(glucose tolerance factor,GTF)可有效调节糖代谢、提高胰岛素与受体的亲和力、改善脂肪代谢。但GTF中的铬的价态不清严重限制了它在辅助降糖保健食品的
为全面了解羊乳中细菌多样性,对陕西关中地区杨凌、宝鸡和渭南3个牧场羊乳样品中微生物宏基因组DNA的16SrRNA基因V3.V4区进行扩增、高通量测序。研究共获得225424条高质量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