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试图从美学视角来审视林语堂对古典小品文的英译,研究其翻译手法策略,探讨译者作为审美主体的创造性及审美客体的美之再现,并揭示其深层原因,进而阐明林氏英译对汉典籍英译的启示作用。为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实现中西文化的良性互动和平等对话起到积极作用,对促进汉文化的对外传播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林语堂 明清小品文 翻译 美学
一、中国明清小品文:美学视角
晚明时代,资本主义经济思潮在江南沿海等地兴起的同时,带来了反映市民意识萌芽、任情适性又市井俚俗的文艺解放思潮的蔚然崛起。在文学上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晚明小品文如火如荼。涌现了诸如徐渭、汤显祖、“三袁”、王思任、钟惺、谭元春、张岱等诸多小品文大家。在他们笔下,小品文大放异彩,成为一种文体的自觉,在明代文学的散文这一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踪迹,也极大的影响着后世的散文创作。
明清小品文在风格、语言笔艺术境界上有以下特征;第一是纵恣酣畅的风格。 游记小品文的作者由于思想解脱,性灵舒畅,故“信手而言,寄口于腕”,想到什么就写下什么,图的是心情的宣泄和快活。因而小品文笔挚明快,滂沛,思想纵恣,放旷,往往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第二是自然灵动的语言。 小品文的语言大多明白晓畅,清新活泼,表现吹作者无拘无束的放旷豁达胸怀。文章在形式张灵活多样,无固定体制和规格,字数也可多可少,多则几百,少则四十余字不等。在表现手法上兼用写景、记叙、抒情、议论,妙在法尽其用,故往往能做到触笔成趣,到手成文。第三是空灵圆转的艺术境界。这主要是就小品文里体现出来的人生体悟而言的。由于性情淡泊,又不拘泥于灯红酒绿、裘马轻狂的物质世界,因而在不少小品文作家笔下风光旖旎或喧嚣嘈杂的景观里,随处可见“小楼一夜听风雨”般的轻灵和佛家“沾花微笑”般的睿智。
二、林语堂—中国文化使者
作为一个“脚踏东西文化”的作家,林语堂自称“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林语堂自传》),其信仰探险与精神之旅,跨越中外不同宗教信仰系统,在基督教和中国文化的对话中,进入了一种带有“布道式”色彩的意味。
由于酷爱和痴迷明清小品,将它视为精神和灵魂的源头,林语堂还翻译介绍了大量明清小品文。早在30年代,林语堂就英译了沈复的《浮生六记》(因未见全本,当时只译出四记),并在《天下》月刊第1、2、3、4期发表。为访得《浮生六记》全本和沈复夫妇生平及其墓地,林语堂可谓大费周折,而乐亦在其中矣!后来,林语堂还英译了屠隆的《冥寥子游》,张潮的《幽梦影》,蒋坦的《秋灯琐忆》等等。众所周知,汉译英相当困难,更多是吃力不讨好,但林语堂却乐此不疲,说明他对明清小品的倚重与喜爱。如果不是痴迷至极绝难做这样辛苦的工作。
三、林语堂明清小品文英译的审美再现
明清小品文性灵之美给人以视觉,听觉以及心灵之美的体验。首先是译文绘画之美的再现。美和艺术是现实世界中的超现实之物,读者要小品文山水写意之美,就要通过眼睛,不过这眼睛非生理上的肉眼,而是精神上的视觉,通过语言传递给生物视觉静儿转化为灵魂视觉。明清小品文给人以色彩之美,林语堂通过对色彩的翻译使其视觉效果再现,而且各个名家的小品文频繁出现中雪,日,月,山和美人等意象,如张潮的《幽梦影》,王闽运的《秋醒词序》和张岱的《西湖七月半》,译者把握了这种立体之美,再现了多姿多彩的美景图。
除了视觉上的美,清代小品文还给予读者听觉上的享受,如林嗣环的《秋声诗自序》和刘鹗的《大明湖说书》中对声音的描写惟妙惟肖,让人如临其境,而译者在使译文音乐之美的再现时,充分考虑了译文节奏与韵律之谐美以及音乐形象的表情性,而且虚实相生之力量美也得到很好的体现。
视觉之美,听觉之美,还有心灵之美的享受。由于性情淡泊,又不拘泥于灯红酒绿、裘马轻狂的物质世界,因而在不少小品文作家笔下风光旖旎或喧嚣嘈杂的景观里,随处可见“小楼一夜听风雨”般的轻灵和佛家“沾花微笑”般的睿智。例如《三风十愆记记饮馔》中怡然美味,珍馐佳肴,使得读者的味蕾也随之跳跃,张谦德的《瓶花谱》中对盆景的研究也是让人体验那份素雅恬淡的情趣,更多的是林语堂对明清高洁的君子名士不屈世俗,洁身自好的志趣的钦佩,并通过译笔将这份高洁传递给读者。
在译文之美的动态建构过程中,林语堂尽可能地在形似的基础上求得神似,做到形式、内容的完美结合,形神兼备,再现原文神韵。林语堂所翻译的明清小品文的写作风格及文章所表现的中国古代文人所特有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性格气质和美学情趣等正好符合了林语堂的生活态度及性格。因此译文作者凭着他独特的艺术欣赏力与对原作作者独特生活方式、艺术审美能力的赞同与欣赏,以对艺术的追求与负责从形似与神似方面表现了原文的神韵。
例如张岱的《西湖七月半》中“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頮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林语堂将此段以为“At this time the moon looks like a newly polished mirror, the hills appear draped in a new dress, and the face of lake is like a lady after a fresh make-up. Those who have been hiding themselves under a tree and enjoying a quiet sip come out now also. We exchange names and invite them to join us. There we have charming friends and famous courtesans; cups and chopsticks are in place, and songs and music begin, in the chilly dream world of moonlight. The party breaks up at dawn, and we get into the boat again and move it into the miles of lotus-covered surface, where we catch a nap in an air filled with its fragrance, and have a perfect sleep.”
此段是真正赏月之人,赏月之景,赏月之境,有山,有月,有美人,汉语表意朦胧,文采斐然,意境细腻,林语堂深刻领悟作者所要表达内容,即文章的精神境界,再根据英汉句子的特点,对汉语句子进行逻辑分析和重组,使句子符合英语表达的逻辑习惯。完成了从形似到神似的翻译过程。
明清小品帮助林语堂确立了生活的艺术观,赋予了他幽默、性灵和闲适的审美趣味,强化了他对常识的尊重等。林语堂对明清小品的超越意向在于:具有更多的现代思想意识,更富于放逸、自由和优雅的气度。林对明清小品文的钟爱以及其翻译处理,体现了韵味、简约意味和文化意蕴,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的风韵,展现了林语堂高超的翻译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林语堂.林语堂散文经典全集[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刘宓庆. 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杨柳.林语堂翻译研究—审美现代性透视[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5]叶维廉.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致新.明清性灵小品 [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4.
[关键词] 林语堂 明清小品文 翻译 美学
一、中国明清小品文:美学视角
晚明时代,资本主义经济思潮在江南沿海等地兴起的同时,带来了反映市民意识萌芽、任情适性又市井俚俗的文艺解放思潮的蔚然崛起。在文学上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晚明小品文如火如荼。涌现了诸如徐渭、汤显祖、“三袁”、王思任、钟惺、谭元春、张岱等诸多小品文大家。在他们笔下,小品文大放异彩,成为一种文体的自觉,在明代文学的散文这一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踪迹,也极大的影响着后世的散文创作。
明清小品文在风格、语言笔艺术境界上有以下特征;第一是纵恣酣畅的风格。 游记小品文的作者由于思想解脱,性灵舒畅,故“信手而言,寄口于腕”,想到什么就写下什么,图的是心情的宣泄和快活。因而小品文笔挚明快,滂沛,思想纵恣,放旷,往往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第二是自然灵动的语言。 小品文的语言大多明白晓畅,清新活泼,表现吹作者无拘无束的放旷豁达胸怀。文章在形式张灵活多样,无固定体制和规格,字数也可多可少,多则几百,少则四十余字不等。在表现手法上兼用写景、记叙、抒情、议论,妙在法尽其用,故往往能做到触笔成趣,到手成文。第三是空灵圆转的艺术境界。这主要是就小品文里体现出来的人生体悟而言的。由于性情淡泊,又不拘泥于灯红酒绿、裘马轻狂的物质世界,因而在不少小品文作家笔下风光旖旎或喧嚣嘈杂的景观里,随处可见“小楼一夜听风雨”般的轻灵和佛家“沾花微笑”般的睿智。
二、林语堂—中国文化使者
作为一个“脚踏东西文化”的作家,林语堂自称“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林语堂自传》),其信仰探险与精神之旅,跨越中外不同宗教信仰系统,在基督教和中国文化的对话中,进入了一种带有“布道式”色彩的意味。
由于酷爱和痴迷明清小品,将它视为精神和灵魂的源头,林语堂还翻译介绍了大量明清小品文。早在30年代,林语堂就英译了沈复的《浮生六记》(因未见全本,当时只译出四记),并在《天下》月刊第1、2、3、4期发表。为访得《浮生六记》全本和沈复夫妇生平及其墓地,林语堂可谓大费周折,而乐亦在其中矣!后来,林语堂还英译了屠隆的《冥寥子游》,张潮的《幽梦影》,蒋坦的《秋灯琐忆》等等。众所周知,汉译英相当困难,更多是吃力不讨好,但林语堂却乐此不疲,说明他对明清小品的倚重与喜爱。如果不是痴迷至极绝难做这样辛苦的工作。
三、林语堂明清小品文英译的审美再现
明清小品文性灵之美给人以视觉,听觉以及心灵之美的体验。首先是译文绘画之美的再现。美和艺术是现实世界中的超现实之物,读者要小品文山水写意之美,就要通过眼睛,不过这眼睛非生理上的肉眼,而是精神上的视觉,通过语言传递给生物视觉静儿转化为灵魂视觉。明清小品文给人以色彩之美,林语堂通过对色彩的翻译使其视觉效果再现,而且各个名家的小品文频繁出现中雪,日,月,山和美人等意象,如张潮的《幽梦影》,王闽运的《秋醒词序》和张岱的《西湖七月半》,译者把握了这种立体之美,再现了多姿多彩的美景图。
除了视觉上的美,清代小品文还给予读者听觉上的享受,如林嗣环的《秋声诗自序》和刘鹗的《大明湖说书》中对声音的描写惟妙惟肖,让人如临其境,而译者在使译文音乐之美的再现时,充分考虑了译文节奏与韵律之谐美以及音乐形象的表情性,而且虚实相生之力量美也得到很好的体现。
视觉之美,听觉之美,还有心灵之美的享受。由于性情淡泊,又不拘泥于灯红酒绿、裘马轻狂的物质世界,因而在不少小品文作家笔下风光旖旎或喧嚣嘈杂的景观里,随处可见“小楼一夜听风雨”般的轻灵和佛家“沾花微笑”般的睿智。例如《三风十愆记记饮馔》中怡然美味,珍馐佳肴,使得读者的味蕾也随之跳跃,张谦德的《瓶花谱》中对盆景的研究也是让人体验那份素雅恬淡的情趣,更多的是林语堂对明清高洁的君子名士不屈世俗,洁身自好的志趣的钦佩,并通过译笔将这份高洁传递给读者。
在译文之美的动态建构过程中,林语堂尽可能地在形似的基础上求得神似,做到形式、内容的完美结合,形神兼备,再现原文神韵。林语堂所翻译的明清小品文的写作风格及文章所表现的中国古代文人所特有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性格气质和美学情趣等正好符合了林语堂的生活态度及性格。因此译文作者凭着他独特的艺术欣赏力与对原作作者独特生活方式、艺术审美能力的赞同与欣赏,以对艺术的追求与负责从形似与神似方面表现了原文的神韵。
例如张岱的《西湖七月半》中“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頮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林语堂将此段以为“At this time the moon looks like a newly polished mirror, the hills appear draped in a new dress, and the face of lake is like a lady after a fresh make-up. Those who have been hiding themselves under a tree and enjoying a quiet sip come out now also. We exchange names and invite them to join us. There we have charming friends and famous courtesans; cups and chopsticks are in place, and songs and music begin, in the chilly dream world of moonlight. The party breaks up at dawn, and we get into the boat again and move it into the miles of lotus-covered surface, where we catch a nap in an air filled with its fragrance, and have a perfect sleep.”
此段是真正赏月之人,赏月之景,赏月之境,有山,有月,有美人,汉语表意朦胧,文采斐然,意境细腻,林语堂深刻领悟作者所要表达内容,即文章的精神境界,再根据英汉句子的特点,对汉语句子进行逻辑分析和重组,使句子符合英语表达的逻辑习惯。完成了从形似到神似的翻译过程。
明清小品帮助林语堂确立了生活的艺术观,赋予了他幽默、性灵和闲适的审美趣味,强化了他对常识的尊重等。林语堂对明清小品的超越意向在于:具有更多的现代思想意识,更富于放逸、自由和优雅的气度。林对明清小品文的钟爱以及其翻译处理,体现了韵味、简约意味和文化意蕴,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的风韵,展现了林语堂高超的翻译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林语堂.林语堂散文经典全集[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刘宓庆. 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杨柳.林语堂翻译研究—审美现代性透视[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5]叶维廉.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致新.明清性灵小品 [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