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兰溪市地处钱塘江中游,金衢盆地北部边缘,位于北纬29°5′20″,东经119°13′30″,面积1310平方千米,属东亚副热带季风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6ºC,年平均降水1476.5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64天,土壤主要有红壤、黄壤、岩性土、潮土和水稻土5个土类。本市是本省乃至整个南方枣主区之一。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本市的枣产业现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就其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1 发展现状
1.1 原有以蜜枣加工为特色枣产业形势严峻
本市枣产业原有品种以加工为主,枣业收入是枣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高糖食品萎缩,以蜜枣加工为特色的南方枣产业因此而面临严峻挑战。
1.2 鲜食枣产业发展迅速
原因:(1)我国南方枣区由于纬度和海拔的不同,较北方枣区有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除个别枣树品种外,在南方栽培的鲜食枣,其根系活动、生长及萌芽、展叶、开花、挂果等物候表现比北方要早,且鲜枣在南方落叶晚,休眠期短。其次,南方大多地区降水较多,无霜期长,极端最高气温较北方偏低,极端最低气温较北方偏高,这都为鲜枣生产与品质的优化奠定了良好的前提。(2)优质鲜食枣产品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良好的保健功能而受到市场睛睐,且由于我省经济发展较快,消费需求大,鲜枣产品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3)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鲜食枣产业经济效益可观,农户对发展鲜食枣产业具有很大的热情。
2 存在问题
2.1 品种方面 品种结构欠合理,良种化观念淡薄(图一)。一方面,到目前为止,本市的主栽品种基本上以传统地方品种为主(制干品种产量占90%以上),良莠不齐和品种退化现象严重;同时,对专用加工品种又缺乏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加工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解决销路问题。另一方面,鲜食品种的开发刚刚起步,因地制宜、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种还未引起足够重视。
图一:枣树品种构成
2.2 生产方面 (1)在宏观上,鲜枣生产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一些地区搭乘“退耕还林”政策班车,很少考虑市场对鲜枣“量”与“质”的需求,不加选择和不加规范的科学引种程序盲目扩大栽植面积,导致引种试栽失败以致给枣农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2)由于普遍存在重发展轻管理现象,技术普及力度不够,致使我市目前鲜枣平均单产很低,还不及规范化管理枣园的三分之一。(3)在加工方面,技术含量偏低,“小而全”和低档次重复现象严重,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和名牌效益。
2.3 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方面 长期以来,在枣业发展中一直存在着重生产、轻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的问题。近几年来,主栽品种和主导性加工品种类基本没变,富有特色的高附加值新产品所占份额很小。市场建设更是薄弱环节,流通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制约枣树生产发展的瓶颈。这种瓶颈作用在枣加工品上已经显示出来,致使局部地区和一些品种滞销,价格波动很大,枣农和工厂增产不增收。
2.4无公害栽培方面
当前我市尚缺少对枣业无公害化绿色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监督,有关枣区鲜枣果品中各有关指标严重超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贸易的发展,这将成为制约刚发展鲜食枣产业又一瓶颈。
3 对策
本市在杨梅、大红柿、枇杷等大宗水果产业发展较快(表一),而枣产业因多种因素的影响发展明显滞后,针对该情况,其对策如下:
(1)因地制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枣树品种和产品结构
一方面,面向市場,加强传统制干产品升级和其它多种产品开发,实现产业深层增值,增加效益。如积极深开发目前市场新宠——南枣,其产品每公斤在200元以上。
另一方面,须加强对传统品种选优、更新,形成制干以及早、中、晚熟鲜食品种的合理配置。如在实际生产中,对一些品种差的低效枣园,应及时通过高接换种进行结构调整。
(2)加强政府引导,为枣产业发展提供软环境
通过政府制定、配套优惠政策为枣产业发展提供优良环境;通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以协会等方式)提高新技术应用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通过培育企业的发展拓宽市场深层增值,增加效益。
(3)实践科技创新,为枣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加大枣树生产实用新技术推广普及力度;加大科技投入,集中力量解决病虫防治、枣树丰产稳产等重大生产技术难题;形成一定的规模化经营,并逐步健全产供销服务体系;实行品牌战略。
(4)积极推广绿色无公害栽培技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与日俱增 ,无公害化绿色食品已成为市场新宠。因此,应积极研究、推广无公害化栽培技术,加强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这样,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枣果的质量,从而提高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切实增加农户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本市枣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本市枣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满玲. 我国鲜食枣品种资源及分布研究[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6,(03) .
[2] 刘孟军. 国内外枣树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和建议[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0, (02) .
[3] 赵忠义,于德复,董书颖,卢明革,刘桂英,李春国. 枣树优良品种引种及选择试验[J]. 辽宁林业科技, 2001, (01) .
[4] 刘孟军. 枣产业发展趋势与对策[J]. 北京农业, 2007, (28) .
[5] 袁亚宏,高振鹏,史亚歌. 我国红枣的产业化开发[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S1) .
[6] 余艳锋,邓仁根,周开洪,周海波. 中国枣业贸易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 农业展望, 2008, (11) .
[7] 龚宇,邢开成. 认清枣业发展特点 推进产业经济发展[J].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05, (Z1) .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1 发展现状
1.1 原有以蜜枣加工为特色枣产业形势严峻
本市枣产业原有品种以加工为主,枣业收入是枣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高糖食品萎缩,以蜜枣加工为特色的南方枣产业因此而面临严峻挑战。
1.2 鲜食枣产业发展迅速
原因:(1)我国南方枣区由于纬度和海拔的不同,较北方枣区有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除个别枣树品种外,在南方栽培的鲜食枣,其根系活动、生长及萌芽、展叶、开花、挂果等物候表现比北方要早,且鲜枣在南方落叶晚,休眠期短。其次,南方大多地区降水较多,无霜期长,极端最高气温较北方偏低,极端最低气温较北方偏高,这都为鲜枣生产与品质的优化奠定了良好的前提。(2)优质鲜食枣产品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良好的保健功能而受到市场睛睐,且由于我省经济发展较快,消费需求大,鲜枣产品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3)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鲜食枣产业经济效益可观,农户对发展鲜食枣产业具有很大的热情。
2 存在问题
2.1 品种方面 品种结构欠合理,良种化观念淡薄(图一)。一方面,到目前为止,本市的主栽品种基本上以传统地方品种为主(制干品种产量占90%以上),良莠不齐和品种退化现象严重;同时,对专用加工品种又缺乏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加工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解决销路问题。另一方面,鲜食品种的开发刚刚起步,因地制宜、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种还未引起足够重视。
图一:枣树品种构成
2.2 生产方面 (1)在宏观上,鲜枣生产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一些地区搭乘“退耕还林”政策班车,很少考虑市场对鲜枣“量”与“质”的需求,不加选择和不加规范的科学引种程序盲目扩大栽植面积,导致引种试栽失败以致给枣农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2)由于普遍存在重发展轻管理现象,技术普及力度不够,致使我市目前鲜枣平均单产很低,还不及规范化管理枣园的三分之一。(3)在加工方面,技术含量偏低,“小而全”和低档次重复现象严重,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和名牌效益。
2.3 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方面 长期以来,在枣业发展中一直存在着重生产、轻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的问题。近几年来,主栽品种和主导性加工品种类基本没变,富有特色的高附加值新产品所占份额很小。市场建设更是薄弱环节,流通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制约枣树生产发展的瓶颈。这种瓶颈作用在枣加工品上已经显示出来,致使局部地区和一些品种滞销,价格波动很大,枣农和工厂增产不增收。
2.4无公害栽培方面
当前我市尚缺少对枣业无公害化绿色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监督,有关枣区鲜枣果品中各有关指标严重超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贸易的发展,这将成为制约刚发展鲜食枣产业又一瓶颈。
3 对策
本市在杨梅、大红柿、枇杷等大宗水果产业发展较快(表一),而枣产业因多种因素的影响发展明显滞后,针对该情况,其对策如下:
(1)因地制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枣树品种和产品结构
一方面,面向市場,加强传统制干产品升级和其它多种产品开发,实现产业深层增值,增加效益。如积极深开发目前市场新宠——南枣,其产品每公斤在200元以上。
另一方面,须加强对传统品种选优、更新,形成制干以及早、中、晚熟鲜食品种的合理配置。如在实际生产中,对一些品种差的低效枣园,应及时通过高接换种进行结构调整。
(2)加强政府引导,为枣产业发展提供软环境
通过政府制定、配套优惠政策为枣产业发展提供优良环境;通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以协会等方式)提高新技术应用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通过培育企业的发展拓宽市场深层增值,增加效益。
(3)实践科技创新,为枣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加大枣树生产实用新技术推广普及力度;加大科技投入,集中力量解决病虫防治、枣树丰产稳产等重大生产技术难题;形成一定的规模化经营,并逐步健全产供销服务体系;实行品牌战略。
(4)积极推广绿色无公害栽培技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与日俱增 ,无公害化绿色食品已成为市场新宠。因此,应积极研究、推广无公害化栽培技术,加强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这样,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枣果的质量,从而提高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切实增加农户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本市枣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本市枣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满玲. 我国鲜食枣品种资源及分布研究[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6,(03) .
[2] 刘孟军. 国内外枣树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和建议[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0, (02) .
[3] 赵忠义,于德复,董书颖,卢明革,刘桂英,李春国. 枣树优良品种引种及选择试验[J]. 辽宁林业科技, 2001, (01) .
[4] 刘孟军. 枣产业发展趋势与对策[J]. 北京农业, 2007, (28) .
[5] 袁亚宏,高振鹏,史亚歌. 我国红枣的产业化开发[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S1) .
[6] 余艳锋,邓仁根,周开洪,周海波. 中国枣业贸易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 农业展望, 2008, (11) .
[7] 龚宇,邢开成. 认清枣业发展特点 推进产业经济发展[J].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05, (Z1) .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