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儿子与情人》描写的是畸形的家庭关系所形成的畸形母子情结,最终导致儿子爱情悲剧的故事。这种不正常的母子间的情感寄托严重影响了威廉和保罗的人生观和爱情观,使他们在经历了坚辛、坎坷的爱情之旅后始终无法寻求到爱的真谛。故事内容也是作者真实生活的写照,这种畸形的爱不单只是心理问题,归根结底离不开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这才是造成故事悲剧的根源所在。
关键词:《儿子与情人》 悲剧 畸形
《儿子与情人》是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小说的主人公保罗是以劳伦斯为原型塑造的,小说叙述了一个真实的家庭生活,也反映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工业文明逐渐异化的社会背景下,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压榨行为愈演愈烈,虽然当时还是以男性意识为主的男权社会,但女性意识正在悄然觉醒,女性开始为自己而努力奋斗,但最终的结果并不乐观。
一 畸形的母爱
莫雷尔太太出身较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性情温文尔雅同时也保留了她父亲身上的傲慢、倔强的性格,在一次舞会上,莫雷尔太太被活泼、豪放的沃尔特所吸引,对其一见钟情,但婚后不久她看到更多的是沃尔特的缺点——粗野且不负责任,这使她大失所望、后悔莫及,两个文化方面存在差异、性格不同、思想不和、互相对立的人结合在一起注定是一场没有幸福的婚姻,她不再对爱情抱有希望,她与沃尔特间不存在精神方面的交流只是单纯的肉体结合,面对困苦的生活她也不能理解丈夫的痛苦和压力,不仅使家庭生活处于尴尬的局面,同时也给他们的儿子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丈夫身上寻求不到精神安慰的莫雷尔太太,将所有希望寄托在了威廉身上,虽然大儿子威廉不愿受控于母亲,但他的性格也存在缺陷,他的叛逆使他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他矛盾复杂的性格缺陷使他即沉迷于莉莉又对其厌恶至极,使他内心背负着沉重的压力,不断在痛苦中挣扎而无法解脱。在大儿子威廉病逝后,母亲给予保罗的爱已经超越了母爱,变成了一种畸形的爱,使母子间关系变得异于寻常,这也使儿子对母亲产生一种特殊的依赖性——恋母情结,导致儿子在面对爱情时,永远无法寻求到灵与肉的统一,使他的一生都笼罩在这种畸形的母爱之下,阻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也是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
二 大儿子威廉的爱情悲剧
在威廉小时候经常受到父亲的训斥和毒打,这给他心里上造成了不可磨灭的阴影。在精神上无法得到满足的母亲将自己所有的爱都献给了儿子,表面上看威廉还是幸福的,但事实上在幸福背后危机重重。母亲将一切希望寄托在威廉身上,威廉也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在他长大后没有走父亲的老路而是先后担任了速记员、会计和教师的职务,这更让母亲为之骄傲,而母亲的这种超越了母子关系的爱使她视儿子为己有不容他人所侵犯,这不仅使威廉形成了复杂、扭曲的性格而且严重阻碍了威廉的成长和生活。在威廉沉浸于爱情的甜蜜时母亲尤为妒嫉,她不仅劝阻威廉去舞场还拒绝接待他的女友,而威廉不甘愿受母亲的摆布,他的叛逆酿成了他的爱情悲剧。母亲反对他去舞场,他却偏偏追求舞场上结识的拥有迷人外表但知识浅薄、头脑简单的莉莉,甚至不顾母亲的反对与其订婚。思想上的差异使高傲、倔强的威廉有时会瞧不起甚至厌恶莉莉,他也会经常向母亲抱怨莉莉的粗心、没学识、没头脑等缺点,在莉莉问他手套去哪时,威廉说:“瞧,妈妈,自从圣诞节后,她的手套已经丢了四双了……”在他母亲让莉莉看书打发时间时,威廉说:“还看书呢!她一辈子一本书也没看过。”他还向母亲抱怨:“她连一点省钱的意思都没有,头脑简单,胡乱花钱……”他当着母亲的面嘲笑莉莉:“……她内心的宗教信仰都不比这条桌子腿强多少……”,“至于爱情,你最好还是叫只苍蝇去爱你吧……”他虚荣、软弱的性格使他痴迷于莉莉的外表而不能自拔。这种既渴望又厌恶,既兴奋又自责的矛盾、扭曲的心理使他无法自控,造成他心理上不堪重负,最终导致性格分裂,酿成了他悲剧的一生。
三 小儿子保罗的爱情悲剧
在哥哥威廉病逝后,保罗享受了母亲所有的爱,他和母亲共同承担生活中的悲伤,共同享受生活的乐趣,而这时保罗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强烈的母爱使他憎恨父亲,甚至萌发了取代父亲地位、诅咒父亲死的恶念,这时保罗的思想已经开始扭曲,对母亲的依恋也超出了正常的母子关系,已经产生了恋母情结。由于保罗情感和心灵的错位使他在面对爱情时无法实现灵与肉的统一,绐终无法建立起正常和谐的爱情关系,使他的爱情之路坎坷而崎岖,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
1 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
保罗初次在威利农场遇到了米丽安,但保罗已经习惯了母亲温柔和稳重的爱,有时米丽安的热情使他不自在甚至感到厌烦,在他们的交往后保罗变得热情洋溢,他每次和米丽安出去都回来得比较晚,母亲会为此而生气,保罗虽然不明白为什么但他还是尊重母亲的意见,因为保罗很在意母亲的感受,再与米丽安见面时他就说:“今天晚上别让我回去太晚了——不要晚过十点。我妈妈会伤心的。”他和米丽安之间存在的关系仅限于精神上的交流,所以连他们自己也不认为这种交往是爱情而只是友情。同时米丽安受清教文化的浸染坚守柏拉图式的爱情观,这严重阻碍了他们之间的情感发展,保罗曾说:“要是你能要我这个人,而不是要我没完没了给你讲话就好了。”这使保罗因感到屈辱而烦恼,这使他们之间永远有一种距离感,他们之间那种仅限于精神上情感交流使他们不像是一对正常交往的情侣,保罗的恋母情结使米丽安不可能在精神上占有保罗,最后米丽安做出了让步,但他们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并没有让保罗有任何满足感和成就感。母亲已经在精神上完全控制了他,使他永远受制于母亲无法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他总是要考虑母亲的感受,母亲的痛苦感染了保罗,使他讨厌米丽安,他对米丽安的态度也因此变化无常,甚至有时受母亲的影响会对其冷漠而残忍,为了母亲他压抑和控制自己,这是保罗和米丽安情感上的最大障碍,对于保罗来说“母爱才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而且米丽安的“让步”也是出于一种牺牲和奉献精神,而不是源于爱,这使保罗在压抑的欲望中不断挣扎,最终使他们长达7年的恋爱以分手告终。在分手时保罗将所有的错误都归于米丽安,可其实米丽安却看清了一切,她说:“我们一开始就争来斗去,你在竭力摆脱我。”保罗一直认为他们彼此相爱,他从没意识到是母亲精神上的控制和占有使他一直在逃避,虽然米丽安崇尚精神之恋,但她同时也渴望着保罗的爱,是保罗从一开始就排斥与米丽安的亲密关系,而他却全然不知。 2 放纵的欲望之恋
克拉拉与米丽安正好相反,一个崇尚精神交流一个追求肉体上的满足,一个受制于理性一个充满了野性和生命力。保罗深深地被克拉拉的成熟和性感所吸引,在克拉拉身上保罗能够寻求到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使保罗源于米丽安的长期压抑的欲望得到了释放,使他的男性能力得到了证实,使他做为男人的角色得到了充实。这种本能的释放和激情的放纵使保罗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这种爱既强烈又原始,但逐渐地使保罗感到精神空虚,在他的欲望得到满足后他开始寻求心灵上的交流与沟通,虽然克拉拉也渴望男人的爱但他们之间的差距使克拉拉不能像米丽安一样自然、和谐地融入保罗的精神世界,所以保罗也只能接受她的人而无法真心去爱。在保罗内心深处还是承认米丽安的品行要好一些,当克拉拉与母亲谈论不喜欢米丽安的小心翼翼时,保罗对克拉拉产生了反感的情绪,他和妈妈谈到:“……有时候,仅仅当我把她看作一个女人时,我也喜欢她,但当她责怪我时我却不愿再听下去。”他还说:“……我爱他胜过爱米丽安,可是为什么她们都抓不住我的心呢?”保罗内心深处不想让任何一个人独占他,他不想任何时候和人结婚,他知道只要母亲活着他永远都只属于母亲,他对母亲说:“只要你活着我永远不会遇到合适的女人。”克拉拉深爱着保罗,但克拉拉也感到自己根本无法真正得到保罗,当克拉拉问及保罗是否会一直留在乔丹工厂时,保罗的回答很干脆,他不会留在这里而是要去国外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而在他发财后的第一件事是要给母亲买幢别墅,保罗从来不曾想过要给予克拉拉任何承诺,他也感到了克拉拉的疑虑,他直接说:“不要问我将来会怎样……不管将来如何,我们还有现在,好吗?”做为己婚女人的克拉拉知道自己没有权利要求保罗,也没有资格得到什么。保罗对克拉拉的需求只是他对乏味、孤独生活的宣泄,只是欲望的满足,当克拉拉要求更多时他们开始争吵,而克拉拉虽然爱着保罗却也从未想过要与丈夫离婚,之后的每一次接触只是加深了他们间的隔膜。这种灵与肉的分离注定了他们不能结合在一起,最后克拉拉还是回到了自己丈夫的身边,这段爱情还是以失败告终。
四 造成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
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制约。19世纪末,在以工业为经济发展基础的英国,喧嚣肮脏的工厂取代了美丽的英格兰,不仅自然风光被毁,处于低层的人们也同样过着像机器一样悲剧、麻木的生活,他们努力的工作却只能得到微薄的收入,而当时的男权社会女人只能依靠男人生活,这使生活在社会下层的男人担负着深重的压力,受尽了剥削和歧视,使他们的性格也更加冷酷、粗暴,这才是造成家庭悲剧的根源所在。
为了赢得出身较好的莫雷尔太太的芳心,沃尔特欺骗她说自己是煤矿的承包人,而婚后莫雷尔太太识破了沃尔特的谎言,开始意识到自己婚姻的失败,高傲、倔强的莫雷尔太太对沃尔特的态度由迷恋到失望,然后变成了蔑视,最后则发展成为厌恶。在小说中作者开始描绘的沃尔特是个充满活力、富有幽默感、热情豪放、待人温和的人,但沃尔特在外需要背负着沉重的工作压力,在家里又不能得到妻子的尊重,由于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使他与妻子无法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夫妻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这使他变得更加消极经常和朋友去喝酒来打发时间,而酗酒只会让他更加粗暴,更让妻子讨厌自己,这样的恶性循环注定了莫雷尔一家不能拥有和谐幸福的生活。这种生活现状迫使莫雷尔太太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她过份的爱造成了儿子们性格上的缺陷,威廉的叛逆使他盲目地选择了结婚对象,他根本无法感受到爱情的真谛,他矛盾的性格使他既厌恶又依赖于莉莉,只能生活于抱怨之中,最终造成了他悲剧的一生。在威廉病逝后母亲将所有的爱都给予了保罗,也使保罗对母亲产生了特殊的依赖性,而这种依赖性在他与米丽安交往时也充分地显露了出来,米丽安说他像个四岁的孩子需要人照顾。在情感的道路上,保罗在精神方面始终受制于自己的母亲,使他的内心饱受折磨,使他的生活充满迷茫和困惑。
《儿子与情人》表现了当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受尽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和传统基督教的奴役,这就加重了人性的异化,使底层人们生活充满悲剧色彩。最终作者描写保罗拒绝了米丽安的求婚,最终走出母亲病逝的阴影走向光明的未来,则是作者发出的强烈呼吁,只有用“自然”来对抗“文明”,才能使人的个性得到解放,人们的生活才能充满希望,才会创造出崭新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张双吉:《劳伦斯及其〈儿子与情人〉》,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2] 刘芳:《〈儿子与情人〉中威廉的悲剧色彩解读》,《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3] 劳伦斯,何焕群、阿良译:《儿子与情人》,花城出版社,1996年版。
[4] 周丽丽:《浅析〈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爱情悲剧的原因》,《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刘百玲,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关键词:《儿子与情人》 悲剧 畸形
《儿子与情人》是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小说的主人公保罗是以劳伦斯为原型塑造的,小说叙述了一个真实的家庭生活,也反映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工业文明逐渐异化的社会背景下,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压榨行为愈演愈烈,虽然当时还是以男性意识为主的男权社会,但女性意识正在悄然觉醒,女性开始为自己而努力奋斗,但最终的结果并不乐观。
一 畸形的母爱
莫雷尔太太出身较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性情温文尔雅同时也保留了她父亲身上的傲慢、倔强的性格,在一次舞会上,莫雷尔太太被活泼、豪放的沃尔特所吸引,对其一见钟情,但婚后不久她看到更多的是沃尔特的缺点——粗野且不负责任,这使她大失所望、后悔莫及,两个文化方面存在差异、性格不同、思想不和、互相对立的人结合在一起注定是一场没有幸福的婚姻,她不再对爱情抱有希望,她与沃尔特间不存在精神方面的交流只是单纯的肉体结合,面对困苦的生活她也不能理解丈夫的痛苦和压力,不仅使家庭生活处于尴尬的局面,同时也给他们的儿子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丈夫身上寻求不到精神安慰的莫雷尔太太,将所有希望寄托在了威廉身上,虽然大儿子威廉不愿受控于母亲,但他的性格也存在缺陷,他的叛逆使他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他矛盾复杂的性格缺陷使他即沉迷于莉莉又对其厌恶至极,使他内心背负着沉重的压力,不断在痛苦中挣扎而无法解脱。在大儿子威廉病逝后,母亲给予保罗的爱已经超越了母爱,变成了一种畸形的爱,使母子间关系变得异于寻常,这也使儿子对母亲产生一种特殊的依赖性——恋母情结,导致儿子在面对爱情时,永远无法寻求到灵与肉的统一,使他的一生都笼罩在这种畸形的母爱之下,阻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也是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
二 大儿子威廉的爱情悲剧
在威廉小时候经常受到父亲的训斥和毒打,这给他心里上造成了不可磨灭的阴影。在精神上无法得到满足的母亲将自己所有的爱都献给了儿子,表面上看威廉还是幸福的,但事实上在幸福背后危机重重。母亲将一切希望寄托在威廉身上,威廉也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在他长大后没有走父亲的老路而是先后担任了速记员、会计和教师的职务,这更让母亲为之骄傲,而母亲的这种超越了母子关系的爱使她视儿子为己有不容他人所侵犯,这不仅使威廉形成了复杂、扭曲的性格而且严重阻碍了威廉的成长和生活。在威廉沉浸于爱情的甜蜜时母亲尤为妒嫉,她不仅劝阻威廉去舞场还拒绝接待他的女友,而威廉不甘愿受母亲的摆布,他的叛逆酿成了他的爱情悲剧。母亲反对他去舞场,他却偏偏追求舞场上结识的拥有迷人外表但知识浅薄、头脑简单的莉莉,甚至不顾母亲的反对与其订婚。思想上的差异使高傲、倔强的威廉有时会瞧不起甚至厌恶莉莉,他也会经常向母亲抱怨莉莉的粗心、没学识、没头脑等缺点,在莉莉问他手套去哪时,威廉说:“瞧,妈妈,自从圣诞节后,她的手套已经丢了四双了……”在他母亲让莉莉看书打发时间时,威廉说:“还看书呢!她一辈子一本书也没看过。”他还向母亲抱怨:“她连一点省钱的意思都没有,头脑简单,胡乱花钱……”他当着母亲的面嘲笑莉莉:“……她内心的宗教信仰都不比这条桌子腿强多少……”,“至于爱情,你最好还是叫只苍蝇去爱你吧……”他虚荣、软弱的性格使他痴迷于莉莉的外表而不能自拔。这种既渴望又厌恶,既兴奋又自责的矛盾、扭曲的心理使他无法自控,造成他心理上不堪重负,最终导致性格分裂,酿成了他悲剧的一生。
三 小儿子保罗的爱情悲剧
在哥哥威廉病逝后,保罗享受了母亲所有的爱,他和母亲共同承担生活中的悲伤,共同享受生活的乐趣,而这时保罗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强烈的母爱使他憎恨父亲,甚至萌发了取代父亲地位、诅咒父亲死的恶念,这时保罗的思想已经开始扭曲,对母亲的依恋也超出了正常的母子关系,已经产生了恋母情结。由于保罗情感和心灵的错位使他在面对爱情时无法实现灵与肉的统一,绐终无法建立起正常和谐的爱情关系,使他的爱情之路坎坷而崎岖,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
1 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
保罗初次在威利农场遇到了米丽安,但保罗已经习惯了母亲温柔和稳重的爱,有时米丽安的热情使他不自在甚至感到厌烦,在他们的交往后保罗变得热情洋溢,他每次和米丽安出去都回来得比较晚,母亲会为此而生气,保罗虽然不明白为什么但他还是尊重母亲的意见,因为保罗很在意母亲的感受,再与米丽安见面时他就说:“今天晚上别让我回去太晚了——不要晚过十点。我妈妈会伤心的。”他和米丽安之间存在的关系仅限于精神上的交流,所以连他们自己也不认为这种交往是爱情而只是友情。同时米丽安受清教文化的浸染坚守柏拉图式的爱情观,这严重阻碍了他们之间的情感发展,保罗曾说:“要是你能要我这个人,而不是要我没完没了给你讲话就好了。”这使保罗因感到屈辱而烦恼,这使他们之间永远有一种距离感,他们之间那种仅限于精神上情感交流使他们不像是一对正常交往的情侣,保罗的恋母情结使米丽安不可能在精神上占有保罗,最后米丽安做出了让步,但他们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并没有让保罗有任何满足感和成就感。母亲已经在精神上完全控制了他,使他永远受制于母亲无法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他总是要考虑母亲的感受,母亲的痛苦感染了保罗,使他讨厌米丽安,他对米丽安的态度也因此变化无常,甚至有时受母亲的影响会对其冷漠而残忍,为了母亲他压抑和控制自己,这是保罗和米丽安情感上的最大障碍,对于保罗来说“母爱才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而且米丽安的“让步”也是出于一种牺牲和奉献精神,而不是源于爱,这使保罗在压抑的欲望中不断挣扎,最终使他们长达7年的恋爱以分手告终。在分手时保罗将所有的错误都归于米丽安,可其实米丽安却看清了一切,她说:“我们一开始就争来斗去,你在竭力摆脱我。”保罗一直认为他们彼此相爱,他从没意识到是母亲精神上的控制和占有使他一直在逃避,虽然米丽安崇尚精神之恋,但她同时也渴望着保罗的爱,是保罗从一开始就排斥与米丽安的亲密关系,而他却全然不知。 2 放纵的欲望之恋
克拉拉与米丽安正好相反,一个崇尚精神交流一个追求肉体上的满足,一个受制于理性一个充满了野性和生命力。保罗深深地被克拉拉的成熟和性感所吸引,在克拉拉身上保罗能够寻求到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使保罗源于米丽安的长期压抑的欲望得到了释放,使他的男性能力得到了证实,使他做为男人的角色得到了充实。这种本能的释放和激情的放纵使保罗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这种爱既强烈又原始,但逐渐地使保罗感到精神空虚,在他的欲望得到满足后他开始寻求心灵上的交流与沟通,虽然克拉拉也渴望男人的爱但他们之间的差距使克拉拉不能像米丽安一样自然、和谐地融入保罗的精神世界,所以保罗也只能接受她的人而无法真心去爱。在保罗内心深处还是承认米丽安的品行要好一些,当克拉拉与母亲谈论不喜欢米丽安的小心翼翼时,保罗对克拉拉产生了反感的情绪,他和妈妈谈到:“……有时候,仅仅当我把她看作一个女人时,我也喜欢她,但当她责怪我时我却不愿再听下去。”他还说:“……我爱他胜过爱米丽安,可是为什么她们都抓不住我的心呢?”保罗内心深处不想让任何一个人独占他,他不想任何时候和人结婚,他知道只要母亲活着他永远都只属于母亲,他对母亲说:“只要你活着我永远不会遇到合适的女人。”克拉拉深爱着保罗,但克拉拉也感到自己根本无法真正得到保罗,当克拉拉问及保罗是否会一直留在乔丹工厂时,保罗的回答很干脆,他不会留在这里而是要去国外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而在他发财后的第一件事是要给母亲买幢别墅,保罗从来不曾想过要给予克拉拉任何承诺,他也感到了克拉拉的疑虑,他直接说:“不要问我将来会怎样……不管将来如何,我们还有现在,好吗?”做为己婚女人的克拉拉知道自己没有权利要求保罗,也没有资格得到什么。保罗对克拉拉的需求只是他对乏味、孤独生活的宣泄,只是欲望的满足,当克拉拉要求更多时他们开始争吵,而克拉拉虽然爱着保罗却也从未想过要与丈夫离婚,之后的每一次接触只是加深了他们间的隔膜。这种灵与肉的分离注定了他们不能结合在一起,最后克拉拉还是回到了自己丈夫的身边,这段爱情还是以失败告终。
四 造成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
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制约。19世纪末,在以工业为经济发展基础的英国,喧嚣肮脏的工厂取代了美丽的英格兰,不仅自然风光被毁,处于低层的人们也同样过着像机器一样悲剧、麻木的生活,他们努力的工作却只能得到微薄的收入,而当时的男权社会女人只能依靠男人生活,这使生活在社会下层的男人担负着深重的压力,受尽了剥削和歧视,使他们的性格也更加冷酷、粗暴,这才是造成家庭悲剧的根源所在。
为了赢得出身较好的莫雷尔太太的芳心,沃尔特欺骗她说自己是煤矿的承包人,而婚后莫雷尔太太识破了沃尔特的谎言,开始意识到自己婚姻的失败,高傲、倔强的莫雷尔太太对沃尔特的态度由迷恋到失望,然后变成了蔑视,最后则发展成为厌恶。在小说中作者开始描绘的沃尔特是个充满活力、富有幽默感、热情豪放、待人温和的人,但沃尔特在外需要背负着沉重的工作压力,在家里又不能得到妻子的尊重,由于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使他与妻子无法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夫妻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这使他变得更加消极经常和朋友去喝酒来打发时间,而酗酒只会让他更加粗暴,更让妻子讨厌自己,这样的恶性循环注定了莫雷尔一家不能拥有和谐幸福的生活。这种生活现状迫使莫雷尔太太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她过份的爱造成了儿子们性格上的缺陷,威廉的叛逆使他盲目地选择了结婚对象,他根本无法感受到爱情的真谛,他矛盾的性格使他既厌恶又依赖于莉莉,只能生活于抱怨之中,最终造成了他悲剧的一生。在威廉病逝后母亲将所有的爱都给予了保罗,也使保罗对母亲产生了特殊的依赖性,而这种依赖性在他与米丽安交往时也充分地显露了出来,米丽安说他像个四岁的孩子需要人照顾。在情感的道路上,保罗在精神方面始终受制于自己的母亲,使他的内心饱受折磨,使他的生活充满迷茫和困惑。
《儿子与情人》表现了当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受尽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和传统基督教的奴役,这就加重了人性的异化,使底层人们生活充满悲剧色彩。最终作者描写保罗拒绝了米丽安的求婚,最终走出母亲病逝的阴影走向光明的未来,则是作者发出的强烈呼吁,只有用“自然”来对抗“文明”,才能使人的个性得到解放,人们的生活才能充满希望,才会创造出崭新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张双吉:《劳伦斯及其〈儿子与情人〉》,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2] 刘芳:《〈儿子与情人〉中威廉的悲剧色彩解读》,《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3] 劳伦斯,何焕群、阿良译:《儿子与情人》,花城出版社,1996年版。
[4] 周丽丽:《浅析〈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爱情悲剧的原因》,《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刘百玲,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