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实践是专业课教师提升的必由之路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epseaxi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是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教师技能和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培养“拿起书本能讲理论、挽起袖子能干活”的“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3-0013-03
  一、青年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意义
  (一)有助于了解企业基本情况。青年教师下企业有助于青年教师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劳动定额、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有助于编写有地方特色的校本专业实训教材,这样的教材更容易打动学生,更能彰显“做”中“学”、“学”中“做”的真谛。
  (二)有助于熟悉企业规章制度。青年教师下企业有助于青年教师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教学时能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不断向学生渗透企业新的用人标准、新的规章制度等。
  (三)有助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有助于青年教师学习并掌握企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与本人所教专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专业教师在各部门、车间与一线工人一起工作,观摩师傅实际操作并亲手参与生产加工,能了解用人企业对职业学校学生的技能和素质需求,熟悉企业使用的最新专用设备和生产流程,体验企业的经营管理。能使青年教师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技能。
  (四)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青年教师下企业有助于青年教师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案例虽然包含了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却很少有案例是企业中真正存在的,青年教师企业实践恰能弥补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严重脱节的不足。
  二、中职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的困难
  (一)政府要求明确,法规滞后
  虽然政府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要求、主要内容、主要形式与组织管理等均作出了明确规定,但由于各地方缺少后续的相关专项法规,又因这些政策和法律的笼统性和原则性过强,实际效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导致各方主体“打太极拳”,学校派遣教师到企业实践缺少强有力的法律保障,难以顺利开展。如企业利用种种借口婉拒教师实践,虽然做法不当,但却不违法。[1]
  (二)学校观念明确,制度缺失
  顺应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绝大多数学校鼓励教师进企业的观念很明确,也有精神上的支持,但落到实处却又有诸多困难。由于学校缺乏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周密计划,实践方案也缺少教师的主动、个性化参与,导致中职教师到企业的实践往往是走马观花的多、脚踏实地的少。
  (三)教师意识明确强烈,行动犹豫
  目前的专业教师很大一批是“从校门到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尽管学历高,但实践能力很弱,再加上学校与行业企业联系不够紧密,教师难以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的最新技术,体验现实的职业岗位,这导致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更多的是一些空洞的苍白的说教,教师越来越觉得说话底气不足。近年来,专业教师的职称评定也将下企业实践作为一项硬指标列入。因此,从教师教学和自身发展要求出发,大部分教师已意识到下企业实践的重要性,但往往是借助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作为带队教师管理学生的同时随意地参观性学习,很少能够在第一线岗位上亲自实践,很难达到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企业利益至上,动力不足
  企业对实践没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考核制度也不具体等现实情况,都导致教师的积极性不高,持观望态度者居多。加上企业接纳教师实践更多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因此动力不足。
  正是由于学校、企业、教师对进企业实践的主导性价值理念与目标追求认识不清,存在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对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狭隘化、片面化理解,导致教师“不愿”到企业实践,企业“不乐意甚至拒绝接纳”教师到企业实践的不协调局面。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单靠教师的“有意识”和企业的“卖面子”是不够的,破解难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实现各方主体利益共享。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逐步制定并完善教师进企业实践的地方性法规和支持政策
  国家鼓励教师进企业实践,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对此缺乏指导和支持,宏观调控、规范、推动力度不大。要把教师与企业这两个不同领域的主体结合在一起,仅靠其内在自发的因素远远不够,教师进企业实践的运行更应该得到有关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的支持。省市各级有关部门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规政策,针对各地区实际情况出台可行的地方性法规,并坚决贯彻执行。其中必须明确规定:一是企业担负的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与义务、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教师实践而享受的税收优惠和经济补偿等;二是学校对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的人员数量、实践时间、经费支持等要有具体规划;三是教师进企业实践期间及之后的工资发放、待遇提升、职称评定、奖金补贴等保障。
  (二)政府推动企业接纳专业教师企业实践
  政府应架设沟通学校与企业的桥梁,可由政府出面选择一批行业中代表性强、技术水平高、职工培训基础好、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骨干企业,作为重点实践基地,统一组织教师的实践活动,对做得好的企业给予奖励,并大力宣传。
  (三)学校应逐步制定并完善教师进企业实践的制度和方案
  学校应大力支持教师进企业实践。首先要让专业教师了解自身学科在学校发展中的总体地位和发展方向,促进教师不断发展专业教学能力,帮助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规划适合自我发展的生涯设计以及制定自主的、个性化的企业实践方案,使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有效性大大提高;其次要从时间、经费、考核制度等多方面加以具体保障。
  (四)建立深层次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关系
  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或派遣教师到企业实践固然是补充师资队伍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途径,但它只是一种单向的、松散型的合作方式。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学校与企业建立一种双向互动、深层次紧密型的合作关系,成为双赢共生的合作伙伴。应利用学校与企业各自在设备、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在技术合作、人员交流、产品研发等利益双赢点上寻求对接,形成机制灵活、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运行模式,让专业教师发挥理论水平高的特长,帮助企业员工提高知识水平,强化员工的学习氛围,帮助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协助企业开展技术攻关。这样,中职教师参与到了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环境中,为企业提高生产率、优化人力资源等作出了贡献,自然提高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也就更愿意接收教师到企业实践。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