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重视探究活动,精心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改变目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建构知识结构,同时理解过程和方法。
对科学素养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应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巩固。对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我们也不能仅仅通过理论介绍或一两次课堂练习就能做到,需要长时间的训练。除在教学中学习探究方法外,学生接触更多的则是一些习题。在练习探究性习题时,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只做出这一道题目,应结合每一道探究性习题对所涉及实验的科学探究思路、方法、步骤等加以分析,使学生逐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各地实验区的中考试题中也大量反映出探究活动的重要性。教师应注意开放性、探究性习题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和应用,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在验证性实验中增加探究和研究的成份。如证明NaOH溶液与盐酸的反应,先只将NaOH溶液与盐酸混合,没有明显现象,不足以说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变化。此时,教师可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显著现象证明NaOH溶液与盐酸确实发生了反应,从而理解实验前向NaOH溶液中滴酚酞的意义,证明NaOH溶液与CO2反应。结合中考试题,我们可以借助软塑料瓶、鸡蛋、气球等进行演示,将中考题搬到课堂上实验,并让学生思考其他的证明方法,将探究习题、探究实验与相关知识点结合起来,比单纯记知识、做题、讲题的效果要好得多。
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发挥其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创新潜能,并且不过分地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新教材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化学的生活性、实用性。
在教辅资料及试题中,出现了一些属于初中生生活常识的内容,如:砒霜喂乌鸡、甲醛浸泡海鲜等。还有教材、课标中未涉及的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改良酸性土壤不能用强碱NaOH,一般用Ca(OH)2•CaO;CaO还可用作干燥剂放入食品包装袋内等。学生对于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往往比较感兴趣,教师应让学生多做一些与生活联系密切的习题,布置一些家庭小实验,如生石灰“煮”鸡蛋、自制净水装置、自制指示计等。又如习题中提到医院给病人输氧时要利用类似洗气装置的器材,通过一端接氧气,一端接病人鼻孔,让学生考虑洗气装置进气、出气的连接顺序,许多学生能自己说出正确的连接方式。教师还可让学生继续考虑输氧时采取这套装置的其他作用以及此套装置在其他场所的使用,并由此启发学生用生活日用品代替实验仪器,自制教具,如使用针筒、输液瓶、输液管、吸管等。条件好的学校也最好在课堂上使用或展示一些教师的自制教具,以鼓励、激发学生自己动手。
教学中,教师还应结合生活实例,注重生活中的化学。通过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使用烧碱、浓硫酸泼熊事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强酸、强碱的腐蚀性,同时介绍强酸、强碱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并可引申到生活中误服有毒农药、化肥后的救助方法。学习灭火方法后,教师介绍火灾中的自救措施及在天然气井喷、氯气泄漏等紧急事故中的正确逃生方法等。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有它自身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无论新教材在编排上的趣味性有多强,同生活联系有多密切,都离不开化学基础知识的支撑。因此在贯彻新教学理念的同时,我们务必要夯实化学的基础知识。这样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有根有据,紧扣化学的学科特点。自2000年以来,全国各地市中考、竞赛中就陆续开始出现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探究活动、符合新课程思路的试题。新教材应向与中考趋势靠拢,联系生活、重视探究活动的最终目的,仍应回到基础知识的掌握。
对科学素养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应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巩固。对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我们也不能仅仅通过理论介绍或一两次课堂练习就能做到,需要长时间的训练。除在教学中学习探究方法外,学生接触更多的则是一些习题。在练习探究性习题时,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只做出这一道题目,应结合每一道探究性习题对所涉及实验的科学探究思路、方法、步骤等加以分析,使学生逐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各地实验区的中考试题中也大量反映出探究活动的重要性。教师应注意开放性、探究性习题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和应用,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在验证性实验中增加探究和研究的成份。如证明NaOH溶液与盐酸的反应,先只将NaOH溶液与盐酸混合,没有明显现象,不足以说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变化。此时,教师可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显著现象证明NaOH溶液与盐酸确实发生了反应,从而理解实验前向NaOH溶液中滴酚酞的意义,证明NaOH溶液与CO2反应。结合中考试题,我们可以借助软塑料瓶、鸡蛋、气球等进行演示,将中考题搬到课堂上实验,并让学生思考其他的证明方法,将探究习题、探究实验与相关知识点结合起来,比单纯记知识、做题、讲题的效果要好得多。
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发挥其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创新潜能,并且不过分地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新教材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化学的生活性、实用性。
在教辅资料及试题中,出现了一些属于初中生生活常识的内容,如:砒霜喂乌鸡、甲醛浸泡海鲜等。还有教材、课标中未涉及的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改良酸性土壤不能用强碱NaOH,一般用Ca(OH)2•CaO;CaO还可用作干燥剂放入食品包装袋内等。学生对于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往往比较感兴趣,教师应让学生多做一些与生活联系密切的习题,布置一些家庭小实验,如生石灰“煮”鸡蛋、自制净水装置、自制指示计等。又如习题中提到医院给病人输氧时要利用类似洗气装置的器材,通过一端接氧气,一端接病人鼻孔,让学生考虑洗气装置进气、出气的连接顺序,许多学生能自己说出正确的连接方式。教师还可让学生继续考虑输氧时采取这套装置的其他作用以及此套装置在其他场所的使用,并由此启发学生用生活日用品代替实验仪器,自制教具,如使用针筒、输液瓶、输液管、吸管等。条件好的学校也最好在课堂上使用或展示一些教师的自制教具,以鼓励、激发学生自己动手。
教学中,教师还应结合生活实例,注重生活中的化学。通过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使用烧碱、浓硫酸泼熊事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强酸、强碱的腐蚀性,同时介绍强酸、强碱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并可引申到生活中误服有毒农药、化肥后的救助方法。学习灭火方法后,教师介绍火灾中的自救措施及在天然气井喷、氯气泄漏等紧急事故中的正确逃生方法等。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有它自身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无论新教材在编排上的趣味性有多强,同生活联系有多密切,都离不开化学基础知识的支撑。因此在贯彻新教学理念的同时,我们务必要夯实化学的基础知识。这样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有根有据,紧扣化学的学科特点。自2000年以来,全国各地市中考、竞赛中就陆续开始出现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探究活动、符合新课程思路的试题。新教材应向与中考趋势靠拢,联系生活、重视探究活动的最终目的,仍应回到基础知识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