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中考理科;综合题;复习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3-0036-03
2007年是河北省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统一命题进行中考的第一年,为了做好2007年中考理科综合部分的复习,我们在此对理化综合试题做一些分析、介绍,供老师和同学们参考。
一、理化综合试题综述
理科综合试题主要分两部分内容,一是学科内知识的综合,二是跨学科知识的综合。学科内综合题一般指跨章节的题目,它是以学科内的知识网络为基础的,它所考查的是几个章节之间的衔接部分。比如力和热的综合、力和电的综合、电和热的综合等等。这样的题目既考查归纳、分析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是培养科学素质的良好途径,也是中考的重点之一;跨学科的综合试题主要侧重与物理、化学相关联的知识,以拼盘式试题为主,内容多数涉及日常生活、能源、环保、新材料、新技术等。只要物理与化学的单科知识学得扎实、灵活,解答这类综合试题是不会有困难的。
理化综合试题的特点有如下四点:
1.源于课本;
2.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联系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
4.注重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
理化综合试题在理科教育内容方面,引导关注:
(1)一些自然的和科学的共同观念(如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科学本身及对科学家的认识等)。
(2)一些自然科学的核心基本概念(如物质结构、组成和变化、能量及其转化、力和运动、电磁现象等)、重要规律(如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和一些重要的科学概念(如系统和环境、结构和功能、变化和守恒等)。
(3)科学过程、方法、技能(如观察与测量、使用和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以及探究过程的一般方法)和科学的态度。
(4)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中一些重要的人物、发明创造的事实以及对于人类进步和文明的贡献。
(5)运用科学知识、方法和技能认识和解决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事物和现象,科学技术的重要应用,当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有关生态、环境、能源等问题。
二、关于综合试题的知识内容
(一)学科内的综合。
九年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是以单科教学为基础的。而单科坚实的基础知识体系恰是综合能力的基础与载体。因此,“综合”首先是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学科内综合题一般指跨章节的题目。如果把章节内容当作一个知识块的话,那么,跨章节的内容就可以看作是学科内章节之间的知识网络。学科内的综合题就是以学科内的知识网络为基础的,它所考查的是几个章节之间的衔接部分。比如力和热的综合、力和电的综合、电和热的综合等等。这样的题目既能考查学生归纳、分析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良好途径。
(二)跨学科的综合。
1.重叠与互补的知识。
物理、化学的知识本身就有一部分是重叠的,只不过有的侧重原理,有的侧重应用;有的只要求知道宏观现象或规律,有的则要懂得微观机理,因此从知识上又是互补的,如温度汁,物理和化学中都讲,但物理中要学温度计的构造、原理、刻度方法,而化学则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它;关于燃烧,物理中要学习燃烧时放出热量,知道燃料的热值,能进行热量的计算,而化学则要揭示燃烧的本质,能写出化学方程式。类似这样的知识还有很多,如密度、压强、分子运动理论、原子结构、导体、绝缘体等。至于测量的知识以及测量工具(如刻度尺、量筒、量杯、托盘天平等)的结构与操作规程,更是密不可分的,有关这些内容的考题,往往分不清是物理的还是化学的,也没有必要去区别它们,但通过解答这些问题,却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全面,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刻。
例1现有500mLNaOH溶液 (设NaOH溶解水中,体积不变),问需多少盐酸可将其中和?
解析:这是一个具有实际意义,又可以用多种办法解决的问题。可以用纯化学的方法(略),也可用物理、化学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我们要测出溶液的密度,而测液体密度的方法又有多种,最简单的是用密度计,直接可以读得密度值;也可以用天平、用弹簧测力计、用量筒、用细绳加小石块等等器材间接测定溶液密度(具体步骤略)。由溶液的密度就可以算出500mLNaOH溶液中NaOH的质量(过程略),再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出HCl的质量,由此解得。
评注:对于这个题目,我们关心的不仅仅是结果,最重要的是思路、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譬如一池清水被某种物质污染了,怎样测定这种物质的量?怎样消除污染?该题无疑提供了一条解决问题的思路,很有应用价值。
2.相关与联系的知识。
物理学和化学都是基础自然科学,它们研究的范围虽有不同,但都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观察和实验是学习和研究这两门学科的根本方法和途径。因此,除了重叠和互补的内容外,还有不少相关与联系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比如,既用物理性质又用化学性质才能对物质进行鉴别和描述,又比如像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化学中的概念,就是在确定的物理环境里(压强、温度)定义的,而更多的化学反应则必须在一定的物理条件下(加热、加压等)才能进行。同样,不少的化学反应又决定和影响着物理过程,像在以电池作电源的电路中的灯泡发光、电阻发热、螺线管有磁,又源于电池中的化学变化,把化学能不断地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例2在t℃时,体积为Vm3,密度为ρkg/m3,质量分数为a%的不饱和溶液,如果再加入nkg该溶质就成为饱和溶液,则此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l00%。原不饱和溶液的质量为ρV,其中的溶质质量为ρV·a%(单位为kg),加入nkg该溶质后,溶质总量为ρV·a% n,溶液总质量为ρV n。所以,此刻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ρV·a% n)/(ρV n)]×l00%。
评注:纯净物质的密度概念是初中物理要求较高的知识。初中化学却经常遇到混合物的密度问题,这就深化了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开阔。本题只是将溶液的密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实有关密度知识的应用在化学中比比皆是,同一个概念形成了跨越学科的桥梁。
3.交叉与渗透的知识。
一切物质都在永恒地运动着,自然界一切现象就是物质运动的表现。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理学和化学就是以研究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为对象的。一切的物体、一切的变化和过程,无论它们具有怎样的物理、化学性质,都遵从物理和化学中确定的万有引力定律、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等。这就决定了物理、化学知识内容的自然交叉、渗透与综合;分别在物理、化学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技能及习惯,又将相互迁移与共享。举一简单的例子,一个盛水的烧杯中(底面积为S)放入一个物体后(水未溢出)水对杯底的压强增加了多少?结论是:①如果物体漂浮或悬浮,Δp=G物/S(G物是物体的重力);②如果物体下沉杯底,则Δp=F浮/S(F浮是物体所受水的浮力)。其实,结论的得出或解题的思维方法的理论依据就是质量守恒定律,物体投入杯中前后,水与物体的总质量不变。
例3在图1所示的装置中,夹子处于关闭状态。现将NaOH溶液滴入广口瓶中,待充分反应后,打开夹子,试管中刚停止沸腾的水又重新沸腾了。对上述现象解择正确的是()
A.试管内的气压减小,沸点升高
B.试管内的气压增大,沸点升高
C.试管内的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D.试管内的气压增大,沸点降低
解析:此题中NaOH溶液与CO2气体反应,使广口瓶中的气压减小。当打开夹子后,试管中的气压随即下降,从而根据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导致试管中刚停止沸腾的水又重新沸腾了。此题选C。
评注:本例中的物理现象发生的条件源于化学反应的结果,物理知识与化学知识的自然渗透交叉,是这类综合试题的特点。从题目表面上看似乎仅仅是一个物理问题,但当我们用物理的方法解决时,发现缺乏足够的条件,思路被迫中断,需要跳到化学中把思路接起来,再回到原来的物理问题中继续前进,这往往是解理化综合题的基本思路。
4.迁移与应用的知识。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是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知识迁移能力的检验,引导应用也是对发散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物理学、化学的成果对世界经济的腾飞、人类社会的进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环保意识的有无已成为衡量人的素质高低的尺码。综合学科试题中有关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的问题已屡见不鲜,这一方面提醒学生要有一种忧患意识,热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另一方面也是考查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例4 酸雨是天空降水显酸性(pH值小于5.6)的统称,个别地方的pH值竟低于2.1(食醋的pH值为3),形成酸雨的SO2和氮氧化物主要来源是煤和石油的燃烧,全世界每年有1.5亿吨S02的排放量。
(l)SO2可在空气中被氧化,最终与雨水形成酸雨,试写出这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汽车排放的尾气,硝酸厂和化肥厂的废气都含有氮氧化物,全世界每年的排放量约为5×l07kg,NO2溶于水生成_________________酸。
(3)酸雨可导致下列哪种危害( )
A.腐蚀建筑物
B.草木枯萎,人的寿命缩短
C.输电线路故障
D.改变物质的密度
解析:
(1)2SO2 O2=2SO3,SO2 H2O=H2SO4
(2)硝
(3)酸雨的危害极大,因为酸雨的主要成分是腐蚀性极强的H2SO4和HNO3,腐蚀建筑物,锈蚀输电导线和通信线路,造成电力传输和信号传输的效率降低;由于锈蚀,大大增加了导线接头处和开关触头间的电阻,当有较大电流通过时,由焦耳定律可知,这些地方温度急骤上升,不但白白消耗电能,还将烧断导线或烧坏开关,造成电路故障。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B、C。
评注:酸雨的腐蚀性,成为人类和所有生物的杀手,减少和消除酸雨是保护我们自己及保护我们生存环境的重要任务之一。
有关能源、环境、生态的综合题目,在综合试题中已屡见不鲜,这是因为生态观念、环保意识是新世纪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它要求我们随时随地把学到的相关知识迁移、应用到减少环境污染、创造洁净家园上来。
三、关于综合试题的题型特点
1.并列相关型试题。
有人把这种试题俗称为“拼盘”,这实际上是一种初级的、浅层次的综合,但它是综合的起步,是要让师生建立综合的意识。对理、化教师来说,则是促其将自己的教学范围向对方学科扩展;对学生则要让他们在更大的空间获取知识,激发兴趣,提高能力。
这类综合题常常以有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主题,从物理与化学的基础知识出发,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设问和讨论,每一设问只涉及单一学科的知识点,各个设问相互并列、相对独立,一般无内在联系,题目的综合性仅仅体现在各个设问讨论的是同一研究对象或同一个变化过程。
例5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与人类和生物的生存、工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对以下有关水的认识或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
A.水的比热容比砂石、干泥土大得多。这是沿海地区温差比内陆地区小的主要原因
B.水能灭火,但把少量水洒到烧旺的煤炉里面,火焰反而更猛烈,此时水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C.往自来水中滴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盛开水的热水瓶底常沉积一层水垢,这些都说明地表水不是纯净物
D.“水能载舟”是因为水有浮力,物体浸没在水中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
解析: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世界,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化学知识,才能对水有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水的比热容大,在水、砂石、干泥土质量相等、吸收和放出的热量相同的情况下,根据热量公式Q=cm△t,水的温度变化△t较小,这是形成海洋性气候的主要原因。
把少量水洒到烧旺的煤炉里时,化学反应为C H2O=CO H2,生成物CO和H2都能燃烧,因而火焰更猛烈,这里水是反应物而不是催化剂。
往自来水中滴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水中含有Cl-,白色沉淀是AgCl;热水瓶底沉积的水垢含有CaCO3等。这些都说明地表水不是纯净物。
船漂浮水面是因为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没在水里所受浮力的大小F浮=ρ水gV排,此时的V排等于物体的体积,由公式可知,V排的大小与物体所在水中的深度无关,所受浮力不变。
本题正确选项是A、C。
评注:该例是以物理、化学的单科知识的设问来研究同一个对象,解决这类试题的一般方法是:认真阅读题干,明确问题的研究对象,把握与设问相关的信息,联想与设问相关的学科知识,将题给的每一设问与相关的物理或化学的概念、规律联系起来,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2.递进渗透型试题。
这类试题是物理、化学知识的交叉、渗透、迁移和应用。试题中的设问有时即便只涉及单一学科的知识,但各个设问是逐步深入的、相互联系的,或互为条件,或互为因果。试题要求运用物理、化学中的概念、规律以及带有学科特点的研究方法去分析讨论某一设问,使理论知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对学生能力的测试要求更高,其综合性更强。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认真仔细分析题给信息,寻找设问之间的关系,联想与问题相关的物理和化学的概念、规律以及学科研究问题的方法,注意在分析问题的纵向联系时,探索物理与化学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挖掘解决问题的条件,从而找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但请注意,综合试题的难度较低,而这类题目往往比较繁难,复习时一定要把握“度”,不可“恋难追偏”。
四、考前复习要注意的问题
1.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理化综合试题着重考查的是初中物理和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试题具有“广、浅、精”的特点,即知识广度拓展并交叉、渗透,而知识的深度降低,突出理化中的重点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打破学科封闭教学的旧模式,在注重本学科教学的同时,树立开放、系统的观念,加强理化相互交叉、渗透和综合意识,立足知识的应用教学,提高学科渗透的自觉性。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发展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这也是理科综合考试的根本目的。
2.理化综合试题是以学生所学物理、化学教材的内容为知识载体或背景材料的,主要着眼于对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学生只要掌握了足够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形成了较完善的认知结构,经过自觉的实践和学习,就能进行知识的综合、迁移、应用。中考前复习时,要防止忽视学科基础知识、降低或提高教学要求,刻意追求综合、制造题海,费神猜想的倾向。物理、化学教师仍要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一如既往地梳理好知识网络,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做好本学科的复习指导工作。与此同时,少而精地练一些综合问题,让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烂熟于心,对基本方法透彻理解,对基本技能熟练运用,这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分科教学的基础上,从综合角度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将复杂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分解和简化,抽象出其本质的特征加以解决,这是我们在分科教学中较为熟悉的问题解决过程;反之,将问题情境还原为原始的、具体的和自然的状态,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可能涉及到一门学科,也可能涉及到两门以上的学科,是以往分科教学所忽视的问题解决过程。
4.对科学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是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品质、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和科学态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表现。因此,通过给予一些新的信息,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和逻辑推理能力等。若问题的形式不同于传统的形式,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则更能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3-0036-03
2007年是河北省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统一命题进行中考的第一年,为了做好2007年中考理科综合部分的复习,我们在此对理化综合试题做一些分析、介绍,供老师和同学们参考。
一、理化综合试题综述
理科综合试题主要分两部分内容,一是学科内知识的综合,二是跨学科知识的综合。学科内综合题一般指跨章节的题目,它是以学科内的知识网络为基础的,它所考查的是几个章节之间的衔接部分。比如力和热的综合、力和电的综合、电和热的综合等等。这样的题目既考查归纳、分析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是培养科学素质的良好途径,也是中考的重点之一;跨学科的综合试题主要侧重与物理、化学相关联的知识,以拼盘式试题为主,内容多数涉及日常生活、能源、环保、新材料、新技术等。只要物理与化学的单科知识学得扎实、灵活,解答这类综合试题是不会有困难的。
理化综合试题的特点有如下四点:
1.源于课本;
2.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联系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
4.注重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
理化综合试题在理科教育内容方面,引导关注:
(1)一些自然的和科学的共同观念(如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科学本身及对科学家的认识等)。
(2)一些自然科学的核心基本概念(如物质结构、组成和变化、能量及其转化、力和运动、电磁现象等)、重要规律(如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和一些重要的科学概念(如系统和环境、结构和功能、变化和守恒等)。
(3)科学过程、方法、技能(如观察与测量、使用和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以及探究过程的一般方法)和科学的态度。
(4)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中一些重要的人物、发明创造的事实以及对于人类进步和文明的贡献。
(5)运用科学知识、方法和技能认识和解决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事物和现象,科学技术的重要应用,当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有关生态、环境、能源等问题。
二、关于综合试题的知识内容
(一)学科内的综合。
九年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是以单科教学为基础的。而单科坚实的基础知识体系恰是综合能力的基础与载体。因此,“综合”首先是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学科内综合题一般指跨章节的题目。如果把章节内容当作一个知识块的话,那么,跨章节的内容就可以看作是学科内章节之间的知识网络。学科内的综合题就是以学科内的知识网络为基础的,它所考查的是几个章节之间的衔接部分。比如力和热的综合、力和电的综合、电和热的综合等等。这样的题目既能考查学生归纳、分析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良好途径。
(二)跨学科的综合。
1.重叠与互补的知识。
物理、化学的知识本身就有一部分是重叠的,只不过有的侧重原理,有的侧重应用;有的只要求知道宏观现象或规律,有的则要懂得微观机理,因此从知识上又是互补的,如温度汁,物理和化学中都讲,但物理中要学温度计的构造、原理、刻度方法,而化学则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它;关于燃烧,物理中要学习燃烧时放出热量,知道燃料的热值,能进行热量的计算,而化学则要揭示燃烧的本质,能写出化学方程式。类似这样的知识还有很多,如密度、压强、分子运动理论、原子结构、导体、绝缘体等。至于测量的知识以及测量工具(如刻度尺、量筒、量杯、托盘天平等)的结构与操作规程,更是密不可分的,有关这些内容的考题,往往分不清是物理的还是化学的,也没有必要去区别它们,但通过解答这些问题,却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全面,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刻。
例1现有500mLNaOH溶液 (设NaOH溶解水中,体积不变),问需多少盐酸可将其中和?
解析:这是一个具有实际意义,又可以用多种办法解决的问题。可以用纯化学的方法(略),也可用物理、化学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我们要测出溶液的密度,而测液体密度的方法又有多种,最简单的是用密度计,直接可以读得密度值;也可以用天平、用弹簧测力计、用量筒、用细绳加小石块等等器材间接测定溶液密度(具体步骤略)。由溶液的密度就可以算出500mLNaOH溶液中NaOH的质量(过程略),再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出HCl的质量,由此解得。
评注:对于这个题目,我们关心的不仅仅是结果,最重要的是思路、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譬如一池清水被某种物质污染了,怎样测定这种物质的量?怎样消除污染?该题无疑提供了一条解决问题的思路,很有应用价值。
2.相关与联系的知识。
物理学和化学都是基础自然科学,它们研究的范围虽有不同,但都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观察和实验是学习和研究这两门学科的根本方法和途径。因此,除了重叠和互补的内容外,还有不少相关与联系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比如,既用物理性质又用化学性质才能对物质进行鉴别和描述,又比如像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化学中的概念,就是在确定的物理环境里(压强、温度)定义的,而更多的化学反应则必须在一定的物理条件下(加热、加压等)才能进行。同样,不少的化学反应又决定和影响着物理过程,像在以电池作电源的电路中的灯泡发光、电阻发热、螺线管有磁,又源于电池中的化学变化,把化学能不断地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例2在t℃时,体积为Vm3,密度为ρkg/m3,质量分数为a%的不饱和溶液,如果再加入nkg该溶质就成为饱和溶液,则此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l00%。原不饱和溶液的质量为ρV,其中的溶质质量为ρV·a%(单位为kg),加入nkg该溶质后,溶质总量为ρV·a% n,溶液总质量为ρV n。所以,此刻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ρV·a% n)/(ρV n)]×l00%。
评注:纯净物质的密度概念是初中物理要求较高的知识。初中化学却经常遇到混合物的密度问题,这就深化了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开阔。本题只是将溶液的密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实有关密度知识的应用在化学中比比皆是,同一个概念形成了跨越学科的桥梁。
3.交叉与渗透的知识。
一切物质都在永恒地运动着,自然界一切现象就是物质运动的表现。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理学和化学就是以研究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为对象的。一切的物体、一切的变化和过程,无论它们具有怎样的物理、化学性质,都遵从物理和化学中确定的万有引力定律、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等。这就决定了物理、化学知识内容的自然交叉、渗透与综合;分别在物理、化学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技能及习惯,又将相互迁移与共享。举一简单的例子,一个盛水的烧杯中(底面积为S)放入一个物体后(水未溢出)水对杯底的压强增加了多少?结论是:①如果物体漂浮或悬浮,Δp=G物/S(G物是物体的重力);②如果物体下沉杯底,则Δp=F浮/S(F浮是物体所受水的浮力)。其实,结论的得出或解题的思维方法的理论依据就是质量守恒定律,物体投入杯中前后,水与物体的总质量不变。
例3在图1所示的装置中,夹子处于关闭状态。现将NaOH溶液滴入广口瓶中,待充分反应后,打开夹子,试管中刚停止沸腾的水又重新沸腾了。对上述现象解择正确的是()

A.试管内的气压减小,沸点升高
B.试管内的气压增大,沸点升高
C.试管内的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D.试管内的气压增大,沸点降低
解析:此题中NaOH溶液与CO2气体反应,使广口瓶中的气压减小。当打开夹子后,试管中的气压随即下降,从而根据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导致试管中刚停止沸腾的水又重新沸腾了。此题选C。
评注:本例中的物理现象发生的条件源于化学反应的结果,物理知识与化学知识的自然渗透交叉,是这类综合试题的特点。从题目表面上看似乎仅仅是一个物理问题,但当我们用物理的方法解决时,发现缺乏足够的条件,思路被迫中断,需要跳到化学中把思路接起来,再回到原来的物理问题中继续前进,这往往是解理化综合题的基本思路。
4.迁移与应用的知识。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是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知识迁移能力的检验,引导应用也是对发散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物理学、化学的成果对世界经济的腾飞、人类社会的进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环保意识的有无已成为衡量人的素质高低的尺码。综合学科试题中有关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的问题已屡见不鲜,这一方面提醒学生要有一种忧患意识,热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另一方面也是考查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例4 酸雨是天空降水显酸性(pH值小于5.6)的统称,个别地方的pH值竟低于2.1(食醋的pH值为3),形成酸雨的SO2和氮氧化物主要来源是煤和石油的燃烧,全世界每年有1.5亿吨S02的排放量。
(l)SO2可在空气中被氧化,最终与雨水形成酸雨,试写出这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汽车排放的尾气,硝酸厂和化肥厂的废气都含有氮氧化物,全世界每年的排放量约为5×l07kg,NO2溶于水生成_________________酸。
(3)酸雨可导致下列哪种危害( )
A.腐蚀建筑物
B.草木枯萎,人的寿命缩短
C.输电线路故障
D.改变物质的密度
解析:
(1)2SO2 O2=2SO3,SO2 H2O=H2SO4
(2)硝
(3)酸雨的危害极大,因为酸雨的主要成分是腐蚀性极强的H2SO4和HNO3,腐蚀建筑物,锈蚀输电导线和通信线路,造成电力传输和信号传输的效率降低;由于锈蚀,大大增加了导线接头处和开关触头间的电阻,当有较大电流通过时,由焦耳定律可知,这些地方温度急骤上升,不但白白消耗电能,还将烧断导线或烧坏开关,造成电路故障。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B、C。
评注:酸雨的腐蚀性,成为人类和所有生物的杀手,减少和消除酸雨是保护我们自己及保护我们生存环境的重要任务之一。
有关能源、环境、生态的综合题目,在综合试题中已屡见不鲜,这是因为生态观念、环保意识是新世纪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它要求我们随时随地把学到的相关知识迁移、应用到减少环境污染、创造洁净家园上来。
三、关于综合试题的题型特点
1.并列相关型试题。
有人把这种试题俗称为“拼盘”,这实际上是一种初级的、浅层次的综合,但它是综合的起步,是要让师生建立综合的意识。对理、化教师来说,则是促其将自己的教学范围向对方学科扩展;对学生则要让他们在更大的空间获取知识,激发兴趣,提高能力。
这类综合题常常以有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主题,从物理与化学的基础知识出发,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设问和讨论,每一设问只涉及单一学科的知识点,各个设问相互并列、相对独立,一般无内在联系,题目的综合性仅仅体现在各个设问讨论的是同一研究对象或同一个变化过程。
例5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与人类和生物的生存、工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对以下有关水的认识或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
A.水的比热容比砂石、干泥土大得多。这是沿海地区温差比内陆地区小的主要原因
B.水能灭火,但把少量水洒到烧旺的煤炉里面,火焰反而更猛烈,此时水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C.往自来水中滴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盛开水的热水瓶底常沉积一层水垢,这些都说明地表水不是纯净物
D.“水能载舟”是因为水有浮力,物体浸没在水中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
解析: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世界,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化学知识,才能对水有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水的比热容大,在水、砂石、干泥土质量相等、吸收和放出的热量相同的情况下,根据热量公式Q=cm△t,水的温度变化△t较小,这是形成海洋性气候的主要原因。
把少量水洒到烧旺的煤炉里时,化学反应为C H2O=CO H2,生成物CO和H2都能燃烧,因而火焰更猛烈,这里水是反应物而不是催化剂。
往自来水中滴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水中含有Cl-,白色沉淀是AgCl;热水瓶底沉积的水垢含有CaCO3等。这些都说明地表水不是纯净物。
船漂浮水面是因为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没在水里所受浮力的大小F浮=ρ水gV排,此时的V排等于物体的体积,由公式可知,V排的大小与物体所在水中的深度无关,所受浮力不变。
本题正确选项是A、C。
评注:该例是以物理、化学的单科知识的设问来研究同一个对象,解决这类试题的一般方法是:认真阅读题干,明确问题的研究对象,把握与设问相关的信息,联想与设问相关的学科知识,将题给的每一设问与相关的物理或化学的概念、规律联系起来,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2.递进渗透型试题。
这类试题是物理、化学知识的交叉、渗透、迁移和应用。试题中的设问有时即便只涉及单一学科的知识,但各个设问是逐步深入的、相互联系的,或互为条件,或互为因果。试题要求运用物理、化学中的概念、规律以及带有学科特点的研究方法去分析讨论某一设问,使理论知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对学生能力的测试要求更高,其综合性更强。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认真仔细分析题给信息,寻找设问之间的关系,联想与问题相关的物理和化学的概念、规律以及学科研究问题的方法,注意在分析问题的纵向联系时,探索物理与化学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挖掘解决问题的条件,从而找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但请注意,综合试题的难度较低,而这类题目往往比较繁难,复习时一定要把握“度”,不可“恋难追偏”。
四、考前复习要注意的问题
1.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理化综合试题着重考查的是初中物理和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试题具有“广、浅、精”的特点,即知识广度拓展并交叉、渗透,而知识的深度降低,突出理化中的重点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打破学科封闭教学的旧模式,在注重本学科教学的同时,树立开放、系统的观念,加强理化相互交叉、渗透和综合意识,立足知识的应用教学,提高学科渗透的自觉性。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发展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这也是理科综合考试的根本目的。
2.理化综合试题是以学生所学物理、化学教材的内容为知识载体或背景材料的,主要着眼于对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学生只要掌握了足够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形成了较完善的认知结构,经过自觉的实践和学习,就能进行知识的综合、迁移、应用。中考前复习时,要防止忽视学科基础知识、降低或提高教学要求,刻意追求综合、制造题海,费神猜想的倾向。物理、化学教师仍要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一如既往地梳理好知识网络,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做好本学科的复习指导工作。与此同时,少而精地练一些综合问题,让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烂熟于心,对基本方法透彻理解,对基本技能熟练运用,这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分科教学的基础上,从综合角度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将复杂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分解和简化,抽象出其本质的特征加以解决,这是我们在分科教学中较为熟悉的问题解决过程;反之,将问题情境还原为原始的、具体的和自然的状态,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可能涉及到一门学科,也可能涉及到两门以上的学科,是以往分科教学所忽视的问题解决过程。
4.对科学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是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品质、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和科学态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表现。因此,通过给予一些新的信息,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和逻辑推理能力等。若问题的形式不同于传统的形式,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则更能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