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综合材料素描教学“本土化”“民族化”的思路探究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ulin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合材料素描是各高等院校相继开设的一门新的课程。虽然综合材料素描兴起于国外,但笔者认为对综合材料素描的教学不应停留于对国外作品的模仿借鉴。因此,本文以笔者的教学经验为基础,以梁铨《茶禅之三》的教学为例,展示深入学习传统文化和民族美术审美理论对于综合材料教学的内在支撑和主导作用,并以此明确综合材料素描课程教学“本土化”“民族化”的思路。
  【关键词】高等院校;综合材料;教学;本土化;民族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提到综合材料素描,许多人会认为这是一门先锋、前卫的艺术形式。然而,万变不离其宗。综合材料素描虽然在媒材和技法等艺术语言和创作手段的层面进行了锐意的开拓和创新,但这些创新性的媒材和技法,却是为了表达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意蕴而服务的。有鉴于此,本文将援引梁铨《茶禅之三》的综合材料素描教学为例,在辨析综合材料素描实现“民族化”“本土化”之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细致展现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开展综合材料素描教学的方法和技巧,诠释开展综合材料素描“民族化”“本土化”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一、综合材料素描的概念内涵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绘画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新型媒材。因为引入了各种新媒材而创新、丰富了画面表现形式的素描作品,被称为综合材料素描。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综合材料素描的创作虽然看似没有固定章法,但表面无章法的艺术语汇和创作手法,实际上都是为从深层面表达多样化的内涵意蕴而服务的。所以,对于中国的综合材料素描来说,无论是创作还是教学,都应该着力于推进综合材料艺术语汇和创作思维的“民族化”与“本土化”,以期为我国的综合材料素描提供传统文化层面的创意和灵感支持。接下来,就将从教学、创作等多个方面着眼,论述推进综合材料素描“民族化”“本土化”的必要性。
  二、综合材料素描“民族化”“本土化”的必要性
  综合材料兴起于国外,最初是国外各种先锋美术派别所广泛采取的实验性绘画方式。自改革开放以来,综合材料素描及绘画艺术传入我国美术界并开展了先锋性的创作,催生了一批优秀的综合材料素描作品。综合材料绘画毕竟是从国外兴起的一种美术创作思潮和派别,目前,各高校教学基本也是围绕国外综合材料素描名作来展开的。这无疑有助于学生体验、掌握国外综合材料素描及绘画创作的艺术思路和艺术手法,认识和领悟综合材料素描作为一门新兴绘画艺术的精神内涵。因此,在课程建设的起步阶段,采取国外综合材料素描的著名作品为例来展开教学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我国高等院校的综合材料素描课程不能仅止步于对国外同类作品的模仿,那会导致综合材料素描无法植入民族绘画艺术审美文化的沃壤,也就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从民族审美理想出发来探求综合材料素描的创作灵感,难以表现出应有的民族审美文化内涵。长此以往,则会导致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从表面的媒材选择以及创作手法等方面着眼,亦步亦趋地模仿国外作品。由于缺乏民族文化内涵的支撑,必然会导致综合材料素描与绘画的创作思路狭隘、单调而缺乏创意,甚至沦为没有任何内涵的信手涂鸦,导致教学的失败。
  由此可见,如果无法将综合材料的素描与绘画转化为民族的、本土的“活法”来为我所用,也就丧失了这门新兴艺术的教学价值。故而,在学生掌握了综合材料素描的基本技法之后,步入这门课程教学的进阶阶段,就必须转而引入一些国内的综合材料素描典型作品为例,引导学生透过形式来探究、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民族审美文化精神和意蕴,促使综合材料素描技法内化为自身的“活法”,化技为巧,洋为中用,最终实现综合材料素描教学的“民族化”与“本土化”,彰显这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如何依托现有的国内经典作品为案例来剖析我国传统审美文化观念在综合材料素描当中的表现方式,就成为推动高校综合材料素描课程“本土化”“民族化”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了。
  三、以《茶禅之三》为例看综合材料素描的“民族化”与“本土化”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心得,以梁铨创作的 《茶禅之三》为例,来阐述推进综合材料素描教学“本土化”“民族化”的思路。《茶禅之三》是深圳画院画师梁铨所创作的布面综合材料素描绘画作品。在这幅布面素描作品中, 梁铨用不同色彩绘制了形态不尽规则的众多长条性色块,比较均匀而疏密有致地纵向排列于布面上。此外,作者还用茶叶蘸茶水,采用晕染法这一新技法,在画面上造就了多处叶状或无规则状的斑驳浓茶色晕染。这与相对均匀分布的长条形色块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转而又增强了画面的无序性意味。故而从作品整体来看,其整体布局并不是为了表现某种具体的事物,而是为了表达一种“空静”的观念或者说是境界。在布面上进行的或有规律或无规律的线条与设色使人一眼望上去似乎不知道应该看些什么。
  其画面布局的无序性,其实正是画家的用意所在——这种“漫无目的”式的画面节奏所要引导观众去关注的恰恰是自己的内心而非画面。原因在于无规律敷设的线条起到了彼此抵消的作用,使观众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到其中的任何一根线条上面。这恰恰传达了禅宗“无住生心”的观点。这幅作品的用意就是不让观众的心、识“住”在客观的物象上面,从而能够返求于内心的本性,自然返归空灵静谧的内心世界。而点缀其间的用茶叶蘸着茶水而造就的叶状或无规则状的斑驳浓茶色晕染,则象征着用品茶的方式,用茶水的淡泊之味来宁静自己的内心,从而返归于佛法禅宗“空静”的境界。因此,这幅《茶禅之三》实际上是一幅暗含着禅宗机锋旨趣的现代素描作品。而选择布面作为媒材,则传达了一种朴实无华的风格意趣,也达到了与作品意旨深相契合的境界。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进而提示学生:综合材料素描和绘画并不是随意采用各种新型媒材予以率性地拼接、涂抹就能創作成功的。综合材料素描并不是为了使用新媒材而使用新媒材,相反,它的艺术精神在于突破传统媒材的限制,运用新媒材来表现更为深远、更具创新性与个性化的内涵题旨。因此,要在当前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中展开综合材料素描与绘画的学习、训练和创作,就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及绘画审美理念中汲取必要的艺术营养,从个性化的视角提炼出具有典型意义的深刻主旨,而后才能有的放矢地选择各种新型媒材来恰切地表达作品主旨,创作出一幅具有深刻内涵的综合材料画作。   通过援引《茶禅之三》这样的作品为例,展开综合材料绘画课程讲评教学,就能够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综合材料素描这种看似前卫的先锋创作模式,也必须依靠创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体悟,才能提炼出深刻的内涵和题旨,才能造就一幅佳作。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体悟是根基,而综合材料只是手段。二者是源与流、本与末的关系。因此,只有强化对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学习,才能帮助绘画者创作出内涵深刻、形式独特的综合材料绘画作品。
  四、开展综合材料素描“民族化”“本土化”教学的意义
  中国的综合材料素描不能仅仅关注表面上的创新媒材或技法,而必须注重对于深刻意蕴内涵的表现和开拓。必须通过创作彰显出契合中国公众审美观念的艺术个性。必须深入到文化的层面,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素材、灵感和创意探究,挖掘深刻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力求用综合材料的创作表现出深远的传统文化内涵意蕴。唯其如此,才能受到观众的欢迎,也才能在当前我国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中将综合材料素描艺术发扬光大,实现自身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因此,作为未来我国综合素描人才的培养“摇篮”,普通高校美术院系的综合材料素描教学就应更加主动、能动地着眼于从“积极引入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体悟传统审美意识”的角度来展开教学设计,更多地援引像梁铨《茶禅之三》这样的经典作品为例,深入、细致地展现我国当代综合材料素描作品所能传达出的传统文化意蕴,揭示我国画家运用新型媒材、技法等表层艺术语汇和手段诠释传统文化观念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技巧。唯其如此,学生才能从本土文化的角度,探究出并感悟到、掌握住综合材料素描艺术创作的原理和精髓,也才能学以致用,创作出具有更深刻文化内涵意蕴的综合材料素描作品。
  综上所述可见,综合材料素描与绘画的“本土化”“民族化”教学,其先决的、基础性的支持条件还在于要强化民族美术以及传统文化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民族绘画审美的内涵精髓,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艺术养分,方能激发创造灵感,创作出具有深刻内涵、富有创新意识、契合民族审美心理的“本土化”“民族化”综合材料绘画与素描作品。
  参考文献:
  [1]陈延辉. 素描教学中的主题性综合材料创作课的艺术内涵[J].美苑,2015(5).
  [2]李柔佳,李春艳.素描绘画中的“传”与“承”——探索运用综合材料创新更好地传承素描绘画[J].美术教育研究,2017(7).
  [3]综合材料绘画的语言秩序探析[J].张天佐.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
  [4]向天彬.設计素描之创意思维训练方法研究[J].美术大观,2009(7).
  作者简介:李默峥(1984-),女,河南新蔡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版画和基础教学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海防图》由清光绪年间台湾知府景澄清绘制,画心纵30厘米,横1496厘米,所绘内容北起辽东半岛,经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直至越南北部,几千公里海域沿岸岛屿卫所港口全部收录其中,所有地名均用小楷逐一详细标注。作者对台湾岛东西海岸和澎湖列岛海域地形予以单独绘制,列于图尾,钓鱼台(岛)作为我国的固有领土在图中也有标注。引首有沈秉成题款“寰海镜清”,卷末为景澄清自序和沈秉成、李秉衡、秦煥、龚照瑗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新中国到新时期,再到新时代,清晰地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  新中国——向社会主义前进,中华民族站起来。中国走向社会主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近代以来,随着列强入侵、封建统治者腐败,中国陷入任人欺侮、任人宰割的境地。十月革命一
【摘要】天人观主要探讨“天”与人的关系,对于目前人类社会的各种环境问题、生态危机,“天人观”作为一种指导人类实践的世界观,需要我们来分析与思考。纵观我国古代时期的思想文化,这一阶段的天人观大致可以被概括为早期农业社会的天人合一阶段。本文就立足于这一时期,以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派别:儒家和道家的天人观为例,分析了各自的主要阶段特征及其演变发展。  【关键词】天人观;合一;自然;儒家;道家  【中图分类
【摘要】傣族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中一个较为庞大且历史悠久并拥有灿烂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省,集居在我国的“歌舞之乡”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傣族有着丰富的艺术形式,其中,傣族舞蹈在众多的少数民族舞蹈中显得非常独特,这极大地激发了我的研究兴趣。所以,查询了很多资料,结合自身的研究,对傣族舞蹈做一个初步的研究和梳理。本文分别从地域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图腾文化三
【摘要】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团体活动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班队会结合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教育方式,常用技术有倾听技术、共情技术、中断技术。  【关键词】小学班队会;团体心理辅导;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
【摘要】柱式是欧洲建筑艺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古典柱式分为古希腊三柱式和古罗马五柱式。罗马五柱式是希腊三柱式的继承、延续和发展。西方古典柱式艺术是西方建筑文化中最杰出的成就之一,成为西方古典建筑文化的典范。鸦片战争后,西方古典建筑柱式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古典柱式;古希腊;古罗马;近现代建筑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柱式,指石质梁
【摘要】中国精神元素中的矛盾辩证思维,认为万物皆由矛盾两面构成,遵循双方对立统一、和而不同、此消彼长、生生不息的循环之道。文章通过部分广告的创意实践分析,证明将这种思路运用到广告设计中的可能性以及效果:不仅能从正反双方证明商品的无懈可击,还能分别呈现商品中存在的个性化差异之美,同时对立使广告的趣味性增强,可将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矛盾双方的好处,从而弱化商品其他方面的不足,起到扬长避短的宣传促销作用。文
【摘要】本研究考察了普洱市镇沅县者东乡苦聪人的生活聚居地,走访村寨里的长者,全面深入了解苦聪人的日常生活、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在此基础上,重点对苦聪人的风俗习惯做了具体探究。  【关键词】苦聪人;风俗习惯;传统与革新;文化冲突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据史料记载,苦聪人祖先隶属于古氐羌族部落,由于某种不可知的原因迁徙至云南滇池湖畔,公元10纪以后,其中一
【摘要】有清一代,曾有数位文人被贬谪、流放至新疆,贬谪文士入疆可谓是清朝文学史与边疆史上的一大特色。清代贬谪入疆文士用生命的代价实现了内地与边地的文学与文化交流,他们的文人心态存在着动态的变化,有十分矛盾的一面。清代贬谪入疆文士用实录的精神详实记述了在新疆的所见所闻,和前人对西域浪漫绚丽的想象不同,这些文士是用亲历者的视角来描写新疆,文风也多是质实的,因此,这些文士笔下的移民生活非常具有史料价值,
【摘要】“二十四节气”是在汉朝确立并沿用至今的一套历法。它既是我国古代农耕社会人们的农事活动指南,同时它也承载一套引导人们衣食住行的民俗系统,并传承至今,其文化内涵丰富。伴随着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选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一个重要的议题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就是如何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遗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传承  【中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