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人生,潘晓引发大讨论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ys0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0年年初,尚未开春,寒气很重。25岁的青年女工黄晓菊独自来到北京郊区的小汤山疗养院疗养,她的关节炎又犯了。关节炎已折磨她多年,使她步履维艰。这是最为厉害的一次发作,她几乎不能行走,膝盖、踝关节全是肿的,深入骨髓的疼痛令她的心情更为抑郁。
  与此同时,21岁的大二学生潘也在苦闷中度日。几个月前,潘喝下浓缩来苏水自杀,被抢救过来,重新回到这“悲惨的世界上”。
  1980年,北京各高校学生直接竞选区里的人大代表。在潘的印象中,那是他所见识过的选举活动中最火热的一次:“火热到什么程度?火热到人人都可以报名、自荐。经常在一堂课快结束时忽然闯进来一个人,走到讲台上就开始讲我是谁谁,我的竞选主张是什么。学生还成立了北京高校竞选联盟。这场学生运动规模虽不大,但质量很高。”
  那又是一个苦闷的年代。“文革”不仅造成了文化的荒漠,也造成了心灵的荒漠。那一年刘心武发表了《爱情的位置》,一位当时还在农村插队的知青给作者写信说,当他在田野里干活时,忽然电线杆上的高音喇叭里开始广播《爱情的位置》,听见“爱情”两个字他吓了一大跳,“觉得发生了政变”。
  面对世界眼花缭乱的变化,从荒漠状态中惊醒过来的人们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社会的困惑首先出现在青年人中,他们还未形成稳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刚刚接受了一个个被强加的价值理念,随即就眼看着这一个个理念不断地被否定;偶像崇拜曾是他们的生活基础,如今却造成了他们无法填补的内心空虚。
  《中国青年》的编辑们觉察到了年轻人这种普遍性的苦闷。1980年4月,黄晓菊和潘分别接到《中国青年》马笑冬和马丽珍两位编辑的约稿邀请,二人各写了一篇文章,后来被合成一篇《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以读者来信的方式发表在《中国青年》1980年第5期。署名的时候,编辑从他们二人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潘”和“晓”。
  这篇并不算长的文章开头便是一种绝望的口气:“我今年23岁,应该说才刚刚走向生活,可人生的一切奥秘和吸引力对我已不复存在,我似乎已走到了它的尽头。”然后“潘晓”历数了自己在家庭、单位、朋友、恋人面前所遭受的挫折,作者发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雷锋日记》已经不合时宜,葛朗台、聂赫留道夫式的自私自利的人物却比比皆是,社会公开宣扬的理想和道德在现实面前是那么苍白、可笑、缺乏说服力。
  由此潘晓得出一个结论:“任何人,不管是生存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只要每一个人都尽量去提高自我存在的价值,那么整个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也就成为必然了。”
  但潘晓还是感到困惑:“有人说,时代在前进,可我触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说,世上有一种宽广的、伟大的事业,可我不知道它在哪里。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潘晓的困惑也正是许多年轻人的困惑。很快,潘晓的来信引起了无数年轻人的共鸣。《中国青年》持续发表讨论文章,总共8期,一直到当年的第12期,共收到读者来信6万多封,有数千万人参与了这场有关社会伦理与人生观的大讨论。
  这是一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全民性大讨论,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青年接受的第一场思想洗礼。
  就这样,潘晓,一个半虚拟的人物,一个追求自由、追求自我的勇敢者,一个与现实格格不入的孤独者,一个探求人生意义的困惑者,成了1980年最为深入人心的人物。
  黄晓菊、潘这两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从此被一个共同的名字蜒“潘晓”联系到一起。1980年他俩曾有过会面,却并没有给彼此留下深刻的印象。短暂的照面之后,他们走着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
  他们一路有惊有险地走到了今天。潘和晓,都已是中年人了,各自经历了失业、离婚,阅历甚丰,但那些人生的困惑并没有退去,甚至仍在加剧、加深。
  潘从2002年起投身电视行业,并迅速找到了感觉,如今他是好几个电视台的栏目策划人。他每天喝半斤二锅头,每天写一篇长达几千字的时评,用邮件发给数十人,并自嘲为“垃圾邮件”,从不间断。他的头发已变得稀疏。他拒绝消费,不买车,不买房,不旅游,不用手机。
  “不可能解答困惑,反而是加剧了。”他说,“人生的道路不存在宽窄抉择,而是交叉的十字路口。其实人生选择机会并不多。既然来到这世界上,有机会体察喜怒哀乐,就要学会如何淡定地去把握。”
  黄晓菊已经52岁了,上楼梯时,要很费力地往上挪腿,她的关节炎还没有痊愈。她是个热情奔放的女人,说话语速很快,斩钉截铁,即使微笑也幅度很大。她喜欢一切直接的、激烈的东西:咖啡、川菜、现代舞、爵士摇滚、实验话剧、哲理书、有特色乃至夸张的服装。
  对于当年那场波澜壮阔的人生观讨论,也许还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在这一问题上,潘和晓的态度也大相径庭。
  潘晓讨论提出了两个很有名的观点:一个是潘晓来信中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另一个是随后武汉大学学生赵林的“只有自我是绝对的”。在多年来集体至上、国家至上的整体氛围中,这种对个人与自我的强调和推崇无异于一种革命。
  黄晓菊的观念一直延续着这种思路,“尽可能地忠于我自己,我生活中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包括离婚,都是如此”。
  潘则毫不客气地对待潘晓讨论:“当人们对它歌功颂德、恋恋不舍时,我就没有一点感恩戴德。”
  撇开个人恩怨,潘对它也是批判有加。他认为,从过去的大公无私说教,到绝对的自我,是一种矫枉过正:“潘晓讨论打开了中国社会的潘多拉盒子,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现在世风日下的开端。社会上对于那场讨论,很少从这个角度去清算。
  “潘多拉盒子一旦打开,也算是打破了坚冰,打破了意识形态的禁忌,但当它释放了恶,这个社会却根本没有把它收回去的本事,这才是可悲的。
  “这一二十年来,这种价值观走到了极致,物极必反。什么是自我?自我是否应受到约束?是否应该在一种人类的良知、法律的约束下?人终于回归自我,回归的是什么?是回归魔鬼的一面,还是天使的一面?如果只回到魔鬼的一面,就太可怕了。
  “经过27年,中国社会给了当时提出的响当当的口号一个非常切实但非常滑稽的回答。我们看到的是丧尽天良的不法商贩,看到的是可以为区区小利制造毒奶粉。”
  27年后,漫长的生活依然没有吞噬黄晓菊,也没有抚平潘。这个因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而日新月异的国家,依然没有为27年前那场大讨论提供足以令人信服的解读。我们一直被那个简单的命题所困扰。(摘自《开放中国》)
其他文献
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报业版图上,新民晚报无疑是一盏航标灯,几乎没有哪个吃报纸饭的人不关注她、学习她、乃至仰望她。尤其像我这样的年轻从业者,更是从她的版面上汲取着丰富而实用的营养。我当时非常迷恋杂文,而新民晚报上的杂文短小精悍,切中时弊,且文笔幽默,独树一帜,一度成为我的最爱,也正是在新民的版面上,我记住了林放、言微、易火、荆中棘……  我起初只知道林放是赵超构先生的笔名,并不知道言微和荆中棘是束
麦克莱伦长期追随布什左右,本书体现了他对布什及其施政理念的看法,描述了白宫的运作机制,阐释了白宫各项施政目标、工作重心的确立过程,还深入剖析了布什核心幕僚的政治人格和施政角色,这些幕僚包括被称为“布什的大脑”的卡尔·罗夫、白宫办公厅主任安迪·卡德、总统咨询顾问凯伦·休斯、国务卿赖斯和副总统切尼等。      也许上帝赐予我们最伟大的天赋,便是让我们能从自身经历,尤其是犯过的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改过
期刊文献作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文献信息量大、内容新、传递速度快等特点而备受广大师生的关注,在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颁布实施,许多高校在文献资料的采购中实行了招标采购。这一举措既规范了图书馆的文献采购行为,也规范了供应商的投标和服务行为,从源头上保证了期刊采访、验收、阅览、典藏各环节的工作质量。然
前段时间,图书市场上有两本书卖得特别火,那就是人民出版社的《樹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读本》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问答》。这两本书是人民出版社为配合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而开发的选题,极具权威性。  2006年3月4日,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这一重要信息经3月5日《人民日报
《清末民初万国博览会素历记》  陈占彪 编  商务印书馆2010.04  定价:52.00元  本书精选了清末民初万国博览会亲历记24篇,图片200余幅,资料稀见难得。阅读本书无异于享受着一次“世博历史探索”之旅,我们踏着张德彝、李圭、郭嵩焘、屠坤华、冯自南、郭凤鸣等人的履迹,穿越历史时空,抵达世博现场。在那里,我们听到了我驻比利时大使杨枢的佳妙讲辞,爱迪生为郭嵩焘讲解电话的传声道理……    《
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电子技术、传播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和影响下,不断吸收传播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等研究成果,在教育实践的长期积淀基础上产生的新型应用学科,其突出特点是实现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有力地促进现代教育的持续发展。    1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及其为大学生服务    1.1 高校图书馆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显著降低以图
康熙年间,那些“老老外”们来华,他们以其特殊的身份,走进了神秘的紫禁城,他们教皇帝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用西药为皇帝治病……他们时时进入康熙皇帝内廷,和皇帝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他们在日常的书信、日记、给自己国家皇帝的奏折中记下了康熙皇帝的种种大事小事。《老老外眼中的康熙大帝》为我们全面了解真实鲜活的康熙大帝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本文摘自该书。    就像所有满洲人一样,顺治皇帝极其恐惧痘症,因为成人得
《全国新书日》2009年3月荐书榜
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情况:向朋友抱怨和伴侣之间的问题,但他们却觉得没什么好担心的?又或者你觉得朋友的新对象完全不适合,但他俩感情却越来越好?   心理学家发现有两种衡量方法会影响我们如何开始及经营一段关系。   一个方法是衡量我们对第一印象和合适度早期信号的重视程度,另一个则评估我们成功处理感情问题的几率有多高,二者都被称为关系中的内隐理论(因为人们不常谈论)。人们潜意识里多多少少都认为自己相信
民国大师侧影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充满着动荡和苦难,也充满着变革和奋争。就思想界、学术界而言,那是一个新学和旧学碰撞,中学和西学融汇的混沌时代,也是一个大师辈出、群星辉耀的璀璨时代。  本刊从近来出版的图书中,锁定的这14位大师,多是就职于校园里的教授,可以说,他们是那个星群里的最闪亮的“明星”。在他们的身上,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士人的言行操守,也能迎面感受到现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信念;他们接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