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季29块为季西滚动背斜东翼,截止2015年11月,区块注水开发效益差,作业成本高,增油量低,措施效益差,针对季29块各类储层剩余油分布特点的不同,按照经济极限产量分析模型,实施分类开发。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季29块 效益差 开发 效果
中图分类号:TE3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7-0030-01
季29块为季西滚动背斜东翼,西南边界为季西大断层,西北以季29断层为界与季29西块相邻,东南方向以季29-117断层为界与季3块相邻。构造整体为一个被一系列北东走向断层复杂化的半背斜构造,地层倾角11°-20°。主要含油层位为沙三中4-10砂层组,且油层埋深2110~2820m,储层性质主要为低孔低渗,砂体在构造高部较发育,具有由西向东、由高部位向低部位变差的趋势。
截止2015年11月,季29块共有油水井111口,其中油井61口,开井35口,日产液1889.8m3/d,日产油105.3t/d,综合含水94.43%,平均单井日产液35.0m3/d,平均单井日产油2.0t/d,动液面695m;水井75口,开井64口,日注水2153m3/d,平均单井日注水34m3/d。累产油量454.53×104t,累产水量1197.95×104m3,采油速度0.23%,采出程度21.9%,累计注水2630.17×104m3,累计注采比1.17。
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区块注水开发效益差。自1973年投入开发以来,经过多年开发,低无效注水井增多,区块注水开发效益变差。研究前区块共有水井64口,其中低无效水34口。造成原因一是高液量区维持油井液量,水井注水量偏高;二是构造复杂区,油井长期不见效,水井注水无效;2、作业成本高,增油量低,措施效益差。地处高温高盐的特性决定区块作业成本增高,井况损坏严重,措施挖潜难度加大,措施增油已满足不了效益采油的要求,措施效益变差
随着石油行业进入“寒冬”期,针对季29块各类储层剩余油分布特点的不同,按照经济极限产量分析模型,实施分类开发。
1、完善注采井网,提升高效区注水开发效果
季29东构造复杂,发育大量小断层,北部地区井网极不完善,剩余油潜力大;中南部地区水淹严重,认为剩余油潜力小。因此在构造、储层研究的基础上,注水高效区通过老井大修、转注等完善平面注采井网,提升注水开发效果。
部署大修、转注井6口,通过优化选择油价在60美元/桶下可以实施的措施5口,其中大修井1口,转注4口,对应油井见效累计增油688t。
通过实施,季29块完善井组9个,恢复增加水驱控制储量11.2×104t,水驱动用储量5.71×104t。
2、细化层间调整,改善低效区开发效果
季29块油层多,井段长,层间矛盾突出,水驱动用程度低,特别是季29块已进入中高含水递减开发阶段,油水关系复杂,储量动用状况不清,因此在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基础上,注水低效区细化层间调整,通过水井下四寸套、补孔、调配、分注等手段,努力改善水驱开发效果。
经效益优化后实施13口井组,其中四寸套3口,补孔4口,调配3口,分注3口。
通过层间调整,共实施井组13个,增加水驱控制储量12.6×104t,水驱动用储量6.0×104t;见效井组5个,累计增油462t,层间调整效果显著。
3、优化措施挖潜,提高区块措施挖潜效益
在剩余油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经济极限产量模型分析,以效益优化措施结构,通过油井大修下4寸套、酸化、补孔,转采等手段提高区块挖潜效益。共部油井措施20口,实施有效措施15口,效果显著,累计增油7686t。
例如季29-397井大修钻塞生产沙三中8-9,挖掘对应水井季29-392井注水区剩余油潜力。季29-397于1997年4月压裂投产沙三中8-9,初期日产油量高达100吨/天,但由于长时间无对应水井注水,导致能量下降块,于是,对季29-397进行上返,生产沙三中4-7,这时有水井季29-396对应注水,该油井的日产油量一直稳定在3吨/天左右,直到2013年8月,季29-397的注水见效期过,区域沙三中4-7层系水淹,油井高液量,高含水,日产液量不足1吨/天。而2008年4月8日转注临井季29-392沙三中7-10,对应补充该区域地层能量,截止到2015年1月底,水井季29-392已累计注水8万方,通过测试的吸水剖面发现,对应季29-397连通层吸水,各小层吸水均匀,能量得到补充,压力逐步回升,由于13-397位于断层边部,未被水淹,区域沙三中8-9层系剩余油富集,于是我们对季29-397井實施钻塞,恢复生产沙三中8-9,3月9日钻塞后日产油量由1.0吨上升到17.3吨,日增油达16.3吨,截止目前为止,累计增油1628t,增油效果明显。
4、强化注采管理,提高低无效区有效注水
通过季29块单井经济极限产量研究,把整个区块划分注水有效区、注水无效区和低效区三个单元,依据研究结果,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了有效合理措施,提升潜力区,控制高液量区,降低低效区,努力实现控水稳油。
针对注水有效区水井,采取精细注采管理,通过调水控制区域内油井含水,做到平稳采油,充分挖掘区域内剩余油潜力。共实施调水44井次,其中,上调水量25井次,下调19井次,年降水量2.37×104m3,阶段累计增油251t。
针对低无效区水井,采取降配注、间注、关停和转采等措施,降低区域内水井无效注水量,实现节约成本,效益采油。共实施降配注15井次,间注10井次,关停5口,转采5口,年降水量5.8×104m3,阶段累计增油163t。
通过季29块效益开发研究,实施了分类剩余油挖潜,区块动用程度不断提高,稳产基础得到增强,开发效果保持较好水平。
开发效果评价:
1)区块水驱动用储量增加,水驱开发效果变好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增加水驱控制储量21.0×104t,水驱动用储量9.1×104t。
2)日产油量上升,自然递减减缓,开发形势变好
经过项目实施,区块日产油水平由51t/d增加到110t/d,日增69t/d,区块自然递减由21.23%下降至6.4%。
经济效益评价
《季29块效益开发研究》项目,针对季29东油藏存在的问题,在剩余油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经济极限产量模型分析区块开发状况,并分类实施有效合理措施,经过研究及推广应用,实施各类油水井工作量25口,投入各项费用总计1260×104元,累计增油达0.8764×104t,按油价60美元/桶计算,创产值2548.7×104元,获直接经济效益1288.7×104元,投入产出比1:2.02,经济效益显著。
认识与结论
1、采用区块单井经济极限产量研究,进行效益分类,提出合理有效的措施,是油藏经济开发的保障。
2、潜力层的细分与重组,仍是深层低渗油藏开发后期主要的工作方。
[关键词]季29块 效益差 开发 效果
中图分类号:TE3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7-0030-01
季29块为季西滚动背斜东翼,西南边界为季西大断层,西北以季29断层为界与季29西块相邻,东南方向以季29-117断层为界与季3块相邻。构造整体为一个被一系列北东走向断层复杂化的半背斜构造,地层倾角11°-20°。主要含油层位为沙三中4-10砂层组,且油层埋深2110~2820m,储层性质主要为低孔低渗,砂体在构造高部较发育,具有由西向东、由高部位向低部位变差的趋势。
截止2015年11月,季29块共有油水井111口,其中油井61口,开井35口,日产液1889.8m3/d,日产油105.3t/d,综合含水94.43%,平均单井日产液35.0m3/d,平均单井日产油2.0t/d,动液面695m;水井75口,开井64口,日注水2153m3/d,平均单井日注水34m3/d。累产油量454.53×104t,累产水量1197.95×104m3,采油速度0.23%,采出程度21.9%,累计注水2630.17×104m3,累计注采比1.17。
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区块注水开发效益差。自1973年投入开发以来,经过多年开发,低无效注水井增多,区块注水开发效益变差。研究前区块共有水井64口,其中低无效水34口。造成原因一是高液量区维持油井液量,水井注水量偏高;二是构造复杂区,油井长期不见效,水井注水无效;2、作业成本高,增油量低,措施效益差。地处高温高盐的特性决定区块作业成本增高,井况损坏严重,措施挖潜难度加大,措施增油已满足不了效益采油的要求,措施效益变差
随着石油行业进入“寒冬”期,针对季29块各类储层剩余油分布特点的不同,按照经济极限产量分析模型,实施分类开发。
1、完善注采井网,提升高效区注水开发效果
季29东构造复杂,发育大量小断层,北部地区井网极不完善,剩余油潜力大;中南部地区水淹严重,认为剩余油潜力小。因此在构造、储层研究的基础上,注水高效区通过老井大修、转注等完善平面注采井网,提升注水开发效果。
部署大修、转注井6口,通过优化选择油价在60美元/桶下可以实施的措施5口,其中大修井1口,转注4口,对应油井见效累计增油688t。
通过实施,季29块完善井组9个,恢复增加水驱控制储量11.2×104t,水驱动用储量5.71×104t。
2、细化层间调整,改善低效区开发效果
季29块油层多,井段长,层间矛盾突出,水驱动用程度低,特别是季29块已进入中高含水递减开发阶段,油水关系复杂,储量动用状况不清,因此在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基础上,注水低效区细化层间调整,通过水井下四寸套、补孔、调配、分注等手段,努力改善水驱开发效果。
经效益优化后实施13口井组,其中四寸套3口,补孔4口,调配3口,分注3口。
通过层间调整,共实施井组13个,增加水驱控制储量12.6×104t,水驱动用储量6.0×104t;见效井组5个,累计增油462t,层间调整效果显著。
3、优化措施挖潜,提高区块措施挖潜效益
在剩余油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经济极限产量模型分析,以效益优化措施结构,通过油井大修下4寸套、酸化、补孔,转采等手段提高区块挖潜效益。共部油井措施20口,实施有效措施15口,效果显著,累计增油7686t。
例如季29-397井大修钻塞生产沙三中8-9,挖掘对应水井季29-392井注水区剩余油潜力。季29-397于1997年4月压裂投产沙三中8-9,初期日产油量高达100吨/天,但由于长时间无对应水井注水,导致能量下降块,于是,对季29-397进行上返,生产沙三中4-7,这时有水井季29-396对应注水,该油井的日产油量一直稳定在3吨/天左右,直到2013年8月,季29-397的注水见效期过,区域沙三中4-7层系水淹,油井高液量,高含水,日产液量不足1吨/天。而2008年4月8日转注临井季29-392沙三中7-10,对应补充该区域地层能量,截止到2015年1月底,水井季29-392已累计注水8万方,通过测试的吸水剖面发现,对应季29-397连通层吸水,各小层吸水均匀,能量得到补充,压力逐步回升,由于13-397位于断层边部,未被水淹,区域沙三中8-9层系剩余油富集,于是我们对季29-397井實施钻塞,恢复生产沙三中8-9,3月9日钻塞后日产油量由1.0吨上升到17.3吨,日增油达16.3吨,截止目前为止,累计增油1628t,增油效果明显。
4、强化注采管理,提高低无效区有效注水
通过季29块单井经济极限产量研究,把整个区块划分注水有效区、注水无效区和低效区三个单元,依据研究结果,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了有效合理措施,提升潜力区,控制高液量区,降低低效区,努力实现控水稳油。
针对注水有效区水井,采取精细注采管理,通过调水控制区域内油井含水,做到平稳采油,充分挖掘区域内剩余油潜力。共实施调水44井次,其中,上调水量25井次,下调19井次,年降水量2.37×104m3,阶段累计增油251t。
针对低无效区水井,采取降配注、间注、关停和转采等措施,降低区域内水井无效注水量,实现节约成本,效益采油。共实施降配注15井次,间注10井次,关停5口,转采5口,年降水量5.8×104m3,阶段累计增油163t。
通过季29块效益开发研究,实施了分类剩余油挖潜,区块动用程度不断提高,稳产基础得到增强,开发效果保持较好水平。
开发效果评价:
1)区块水驱动用储量增加,水驱开发效果变好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增加水驱控制储量21.0×104t,水驱动用储量9.1×104t。
2)日产油量上升,自然递减减缓,开发形势变好
经过项目实施,区块日产油水平由51t/d增加到110t/d,日增69t/d,区块自然递减由21.23%下降至6.4%。
经济效益评价
《季29块效益开发研究》项目,针对季29东油藏存在的问题,在剩余油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经济极限产量模型分析区块开发状况,并分类实施有效合理措施,经过研究及推广应用,实施各类油水井工作量25口,投入各项费用总计1260×104元,累计增油达0.8764×104t,按油价60美元/桶计算,创产值2548.7×104元,获直接经济效益1288.7×104元,投入产出比1:2.02,经济效益显著。
认识与结论
1、采用区块单井经济极限产量研究,进行效益分类,提出合理有效的措施,是油藏经济开发的保障。
2、潜力层的细分与重组,仍是深层低渗油藏开发后期主要的工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