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南山路边垣看柳沟永宁古城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9802110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向东进村。村落地势东高西低,上坡行走约300米,看到了墩台,孤零独立,10多米高,成为村里最高建筑。墩台前后住着人家。一家院门对着墩台,旁边连着另一户。这里地势比城堡高。东面是山,山上的雨水会从上面流下来。村里街道宽阔,房屋山墙上写着“预防泥石流”的字迹。村子没在城堡内,而是移至坡上。村边有座座相连的黄土小山,有的已被削去一半,露出细密的土质。黄土是夯筑城堡墩台的好材料。
  村里有老房子,也有现代形式的新房,间或有两层楼房。村子距县城不远,不少京城里的人也到这里租房居住,村里发生着巨大变化。街道旁,一户人家正在盖楼房,主人见我们了解城堡,很高兴,主动介绍:过去管城堡叫营城子地,住着不少守城士兵。城堡与墩台有墙相连。黄土夯墙,延伸村外,向东直到柳沟。想到城堡东南角向东接出的一段墙,原来城堡不是孤立,而是与长城连为一体,这让人震惊,很想一看。他说:向东两里,出村就能看到。见我们有些犹豫,他主动带路。
  村外是庄稼地,不远便见到黄土墙,已被小路切成两段。前行是“十八亩耕地”,那是山上块块相连的平整好地,所以踩出了一条小路。山上没有标识,村里人说到边墙,就知道是这个位置。边墙一般修在山梁上。这里也是高点。站在此处,望向远方,满目青山,群山相连。他指点着,这边的山是高庙村,村里有庙,因在山上,所以得名。那边的山叫白脖子山。他听父亲说过,上边有消息树,抗日战争时,日本鬼子来了就放倒。细看,树林丛生的山体,于顶上看到了一圈白线。站在“十八亩耕地”东望,看到山梁上那一道黄色的城墙,伸向远方,断断续续,连绵于树丛之中,体会着当年的壮观。
  边墙就是土边墙,或称外边、大边,志书上称为边垣。明代嘉靖年间修建,自河北怀来合河口,经八达岭一路修来,再从东红山、柳沟至四海冶,因建在宣镇南山路,故名南山路边垣。光绪《延庆州志》中记:“嘉靖中筑南山一带土城,东起永宁东大火焰山,西抵保安州合河口。置城于此,设兵驻守。”南山路边垣长200余里,平行于八达岭长城以北。感叹古人劳心费力,就地取材,黄土夯筑,又建造了一道防线,希望阻挡住北方骑兵。
  他说:那边山梁上,還有石边墙。向东南望去,约五六里远的山梁上,隐约看到一线石边墙。据专家分析,明代曾在这一带修过石边墙,且南山路边垣也曾有过变化。不同时代都在这里经营防御,可见位置重要。遥想当年,敌兵杀来,狼烟四起,烽火连天,场面壮观。伴随而来的是战争与杀戮,尸横遍野,令人恐惧。
  回村,他又引领着来到村里一位老人家里。老人82岁,说起村子历史,记忆犹新:边墙连着城堡与墩台,墩台外包砖,砖的块头大,一块有45斤重。边墙与城堡没见过包砖。上世纪50年代边墙还在,上面架有铁炮,搞初级社的时候,把铁炮从墙上推下来,用马车拉到了八达岭。那时没有这条公路,铁炮的位置就在公路边上。西边有墩台,上世纪50年代下暴雨发大水,把墩台冲毁了。那么大的墩台,一夜之间被冲垮,说没就没了。
  由村口向西到了河边。老人说的那个墩台就在这里。过河不远,又看到了墩台,黄土夯筑,两三米高。三座墩台,中间夹着城堡,相距如此之近。边墙上的墩台座座相连。清代乾隆《延庆州志》记:“为楼百有八十,为台又百八十八。”照此估算,200余里长的边墙,相隔一两里便有一座。而这里的墩台间距不足1里,又夹以城堡,说明地理位置特殊。
  东红山城堡可能太小,难以在志书中查到相关资料。而清代乾隆《延庆州志》记:“为营城二十四,为寨九。”《山西宣大三镇图说》所记相近,“故为营城二十五,为寨九,为楼百有六十,为台又二百六十六。”在南山路边垣上,连接了大量的营寨墩台等设施,建有几十座营寨。边墙上的小城堡也起着一定作用。那条河是妫水支流,为季节性河流。再看地图,距此地不远有红门山。大小红门口正在明代皇陵后方,天寿山之北,因此得名,“为缓急守御之要地”。明代杜齐名作《南山志总论》,其中说到土边墙总体模样及作用:“乃联城列成以为边者,以其一带之边,为防护山陵耳。”南山路边垣与大小红门口共同担负着陵后防卫任务。   这里也有山,名西红山。西红山与红门山相近,与县城距离相等,都在东南,只是西红山略偏西。东红山村原名东窑。成村应为戍边士兵后人,因村子在西红山东北,1950年改名东红山村。村里那位老人说:这里是黄土地,可取材烧砖,以前村周围砖窑特别多。城堡与边墙不包砖,而这一带墩台密集,用砖量很大。旧村名可能与此有关。站在河边,以前的季节性河流,现已干涸。河西便是西红山村,两村隔河相望,现今均属于延庆区井庄镇管辖。
  志书中记录了这样一段趣事:“西红山在城州南二十里,红门山西有墩台敌楼。相传明将军刘挺守此时,射地得泉。今山麓村中只一井,即刘公泉也。”有将军在此守候,已说明驻军级别不同一般。而“山麓村中”的那口井是指哪里?东红山村正在红门山西侧,相距仅5里路,又有墩台敌楼。老人不知刘公泉的故事,即使井不在此村,故事也相去不远,均属这一带地情。
  离开东红山村,想着南山路边垣上连接了众多城堡,是否还会有新的发现,于是有了期待。自东红山村向东北约10里,走向柳沟。
  至此,虽然永宁城把守住南山东西灰岭两个山口,而与岔道城之间还有塔儿峪口、柳沟口、大红门口、小红门口、小张家口,大小五个山口,当时由隆庆右卫官军把守。还觉不稳妥,于柳沟又筑起城墙,设下重兵,直接驻守这几个山口。巧的是,三座兵城沿着南山麓,恰成一直线。清乾隆《延庆州志》记:(柳沟城)“西南连岔道,东北带永宁,边汛辽阔,丛山深僻……地属扼要,驻防綦重。”《宣府镇志》上说“其护口墩与塔儿峪极冲,西灰岭次冲。”永宁又与正东的四海冶连接,成为一道陵后防线,再加上山巅的长城,两道防线,双层保险。有人评论:“陵后柳沟南控长陵,北镇独石,东历四海冶,西历岔道,又若左右腋之擎后背然。”
  柳沟西南有大小红门口,因与昌平一南一北相对,共为表里而名。明嘉靖《隆庆志》上记:“红门山在州城东南二十里,山高三里,以其正在皇陵之后故名。”从清代绘制的地图上看,红门山下,柳沟城南,于两山之间筑起一道墙,正南有大红门,偏西有小张家口,护住两个山口,真个把南山围护得铁桶一般。
  威胁逐年增加,从瓦刺、鞑靼抢掠杀戮,直至后金崛起,清军果真从陵后攻取过昌平,明末政权面临着倾覆与毁灭,柳沟的地位更为凸显。防务上,先是围绕八达岭设立“南山两协”,一驻柳沟,一驻榆林,布防周密。之后又恐各自为政,而作调整,“改协为镇”。《日下旧闻考》云:“改东协为左翼,住四海冶,以防陵东,与黄花镇策应。改右协为右翼,仍住榆林,以防陵西,与镇边城策应。”柳沟居中,指挥调度,级别也从最初的参将,晋升至总兵,跃升一个级别。明代军事体制为镇、路、卫、所、堡。柳沟镇守一方,与宣镇、昌镇平起平坐,如果有敵入侵,“宣镇总兵堵御外边,陵后总兵防守内边,又与陵前总兵联络”,形成更为严密的防御体系。
  卫星遥感图显示,柳沟城选址极为讲究,三面环山,形成箕状,背靠南山,北有一小山,如同朱雀,虽然面北,为拱护山陵,也算形制极好,当年肯定精心选址。果然得到证实,《宣府镇志》上说:(柳沟城)“西南沙河,东北平坦,乃南山适中之地。”城址在这一带堪称之最。
  走向柳沟城,先见北门,近年修葺,特意仿建了瓮城,只一门,向西开。走进瓮城,外面阳光灿烂,内里森然。设想当年,城门关闭,四面高墙,真会成为瓮中之鳖。嘉靖时建过城,清光绪《延庆州志》说:(柳沟城)“嘉靖中筑南山一带土城……置城于此,设兵驻守。”现在残存城址为《宣镇图说》所记:“隆庆元年建,城周三百十八丈,高三丈五尺,门四。”北门上修有一石匾,无字,估计没有资料记载,门为何名,只能留白。这样也好,记下缺失的历史。城门洞完整,洞券还为当年的旧砖,因解放后曾作为粮库,才得以保存完好。
  城最初狭长,东西向,横于南山前,至“万历二十四年复增北关,周一百八十五步,高二丈五尺。”北面增扩后,城才近于正方,东西300米,南北210米,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又砌上砖,更为牢固。此时,除城门洞外,城墙上的砖已全部拆除,夯土还残存不少,四至还在,算是留下了一座残城。土墙四周虽不完整,能有轮廓,也算难得。近年,文物部门在墙脚和城的四至砌了砖,对土墙加以保护。城门新修了台阶,如同当年马道,可以登城。
  城门建起平台,登临之上,城的全貌呈现眼前。城的方位没有依顺南山走势,而是南北正向。南望,几里地外就是山脚,很奇怪,本来东北走势,为何至此会形成三面环山的特殊地势?东面峰高,为南山主脉,山上能隐约看到一道土边长城。山间有条小道,可通向陵地。现今多有驴友从此穿越昌平,路窄而险,仅容一人。山脚,似为一黄土堆,当年建有土城,城西山脚同样。两座小土城,一东一西,一主两辅,相互依托,形成阵势。   北门外,一片沃野。远望,西北有巍巍海坨山,顶上还披着皑皑白雪;东北有缙云山、团山,团山形状独特,近在眼前。城前,公路延伸向北,树木排列两边,田野连成一片。当地人说,地下皆为黄土,筑城就地取材,所以城外地势低洼。当年墙外东北处就很低,有排水口排除城内污水。现在洼地逐渐填平,原来坑底种的树,已埋到树腰。

永宁是明代政治军事中心


  初识永宁,惊异不小,距延庆城区30里开外,竟能有如此规模古城。自北进入,宽敞的大街,两旁排列着古典式建筑,想必是按照旧时的模样与格局,现今权作店铺,摆放着各种货物,是古城的步行商业街,放眼打量,还真有古文化街的味道。南行不足1里,大街正对着一座高阁,足有20多米,三层,顶上写着“玉皇阁”三个字。阁是城的制高点。登临上面,全城街道房舍皆在眼底。四面各一大街,阁为中心,形成十字。城北紧临延琉大路,交通便利,大街也改建得相对完整,另三条大街还保留着不少当年的老房子。
  从志书中得到证实,当年大街名称也有古意,北面这条称拱辰街,现在也显得宽敞,南面的阜民街、东面善政街、西面广武街略显窄些。城为正方,玉皇阁居中,相距四面,各近1里。城开四门:北城门为威远门,东日迎晖门,西日镇宁门,南日宣恩门。城门上还建有谯楼。楼内塑神像,东文昌楼,塑梓潼帝君像;北玄武楼,塑玄帝像;西义勇楼,塑义勇武安王像;南为朝阳楼。这座玉皇阁当年也安放有铜像。这尊玉皇大帝铜像很重,安放时还有一段故事:阁内窄小,仅容一人。多人试过,无人能把神像放置龛内。当时为官的参将董一奎得知此事,双手举像,用尽全身力气,竟然把铜铸法身请入龛内,众人都认为有神相助。参将在这里算是高官了。查阅明万历《永宁县志》果有此人:参将董一奎,为宣府人。此武将臂力过人,勇猛可见。   玉皇阁在上世纪60年代初便被拆除。一位约50岁的当地人说,他记事的时候就没见过玉皇阁,十字大街畅通无阻,当然上面的铜像也早已不知去向。城墙在1966年前后,或盖房用砖或用土而逐渐拆去。现在这座城是2002年进行的大规模改造,没修城墙,也没建城门。
  玉皇阁东西两侧当年曾建有钟楼和鼓楼。如此格局与规制,在延庆地区并不多见,也与周边其他城堡形成差别。三座阁楼相并,四条街相交,每街立一牌楼,正有四座,为城的中心,也就有了城内最大的空间,可在此地交易商品,成为这一带最大集市,周边村镇,甚至更远的省份也来赶集。明嘉靖《隆庆志》记:“四牌楼一月六集,三八日为市。”清光绪《延庆州志》记:“旧于三六九日,军民归市此地。”不知从何时开始,又有增加,逢三六九就有集市,如此密集,在延庆地区极为少见,说明需求之大,才有了供求两旺的场面。此外,旧时城内还有固定店铺16家,也在这一带城堡中数量为多。永宁城规模大,人口多,驻有两卫官兵,多时达到8000名。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数字,俨然一座相当规模的兵营。部队的供给是大问题,有了集市,不仅村民,部队官兵也到市场采购所需,也就有了这样规模的市场。
  当时作为永宁县,城内只辖西北很小的一条终食屯胡同,这是建城之初就有的名字,后改称中所屯胡同,城外还管四个屯堡:团山屯城、顺风屯城、米粮屯城、花园屯城。而作为卫城,管辖的范围要大多了,城内大小32条胡同,以南北大街为界,东半城15条,属隆庆左卫地方;西半城17条,属永宁卫地方。胡同的名字也多与军事相关,如左卫胡同、兵甲胡同、卫后巷、黄甲巷等。明代实行军地分开的管理体制。城外管辖的范围还要大。据《隆庆志》记:“永宁卫官军镇守刘斌堡屯堡等5屯堡;北山古城河口等13口;独山墩等35墩。”《延庆州志》也记:“太柏老屯、烧窑峪屯、白草凹、二铺、小堡子、常家营、罗家台,以上七堡系军堡,旧属永宁卫。”這些屯堡墩台数量多,间距远,遍布延庆东半部。
  此地为何建如此规模的城池?目的还是源于战争防卫。《隆庆志》记:“宣德五年,城灰岭,移县及卫治于此,又自居庸关,徙隆庆左卫来居焉。”城建好后,不仅把永宁县及卫治搬进城里,远在居庸关的隆庆左卫也进驻城里,增加军力。以后的时间,忧虑得到验证,北方威胁逐渐增加,城墙也不断修整。明朝正统年间,把土墙砌上砖石。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发大水,城郭多处坍塌。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鞑靼俺答军大举进犯妫川。第二年,连宣镇副总兵也移驻永宁。至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重修城池,城墙增加了4尺多,达到3丈5尺高,周围6里13步。万历年间也曾有添修,并筑瓮城。
  城外四周修有护城河,东侧倍加深浚。东门外曾有演武厅,那是宣德七年(1432年),为加强防卫而建,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又进行增修,当时的格局为:正厅五间,卷棚三间,后厅三间,将台一座,东西军房六间。演武厅不仅为本城驻守的官兵习武,周边各路兵马集训时也在此演练。当时永宁县的知县李体严曾说:“若两台大阅及兵宪公巡视,便调各路兵马云集于此。”永宁作为延庆军事中心的位置可以得知。这些砖木结构建筑,现今遗迹皆无,一片校场之上已满为民居。
  于玉皇阁上放眼远望,城内大街小巷尽在眼前,多么雄伟的一座城池,其面积、高度与宽厚都是其他城堡无法比拟的。遥想当年,城门上四座谯楼,城角四座角楼,谯楼与角楼之间还建有八座旋楼,在远处群山的衬托下壮丽无比。城外若有敌情也皆在目中,阁楼起到了重要的军事作用,也就格外引人注目。诸多名人在此题字:南面有“紫微天关”“昌天帝主”,西面有“文献明邦”,东面有“阜民”,北面有“至上”。字体舒展大方,极为漂亮,内容耐人寻味,与两旁的钟鼓楼相应,增加了文化氛围。
  城内行走,于旧房舍中,能嗅出古城的气味,甚至南街上还有老旧胡同。街面上的房子虽有整修,而檐上瓦当还是一些旧物,十分精致。墙上有标语,有的已用白灰涂盖上。阜民街上一门道里,书写着“战天斗地”,具有时代特征,字非古字,墙定为老墙。令人惊讶的是门里的影壁。图案设计很讲究,四角各有图案,中心为鸡与羊的图案,象征着吉祥如意。周边还有着葡萄等装饰作为衬托。难得的是砖雕两边还有文字,上联:吉星高照平安宅;下联:福曜常临积善家。当年这所院子定为诗书人家,只是不知何因,这些图案得以保存完好。
  城内寺庙众多,不仅有常见的城隍庙、土地庙、药王庙、火神庙、真武庙、龙王庙、东岳庙、泰山庙、关帝庙,还有八蜡庙、马神庙、眼光庙、子孙庙等。文物部门修复了一些寺庙,和平街上的三义庙便为之一,重修碑记上记,始建于明,重建于清。殿门没开,从门缝中看,还残存有三国故事的壁画。廊前山墙外有四块砖雕,八仙图案,笔锋精细,还为寺之旧物。另处吕祖庙内,大殿三楹,顶上有些瓦及瓦当还是旧物,柁梁多为原木,泛着旧色,绘画有花卉,也有人物。城内竟有教堂,清人所修,在此地也是极为少见。
  虽为兵城,文化底蕴深厚。自玉皇阁向东,善政街上,有门匾,现为永宁小学。这里古时曾为缙山书院。院子为南北两进,有匾,蓝地金字,上书“缙山书院”。清朝道光十四年(1834年),永宁人胡先达等捐资创建,并定立《缙山书院章程》,内容详尽。过厅前额还有横匾“储为国器”,令人慨叹办学者的胸怀。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书院改修为单级学堂,当时已有讲堂3间,宿舍3间,余房20余间,很具规模。街对面为文庙,明正德元年(1506年)建,有大成殿5间及相应建筑。之后的百年中,文庙为永宁县学,经历不断修葺、重建、移建、增修。至清代又不断变化,裁县学为卫学,后又裁卫学并入州学。不管怎样,当地人尊重文化,“每岁春秋,永宁绅士致祭焉。”原址现已成为医院。文昌庙原来在城内文庙之左,明正统元年(1436年)创建,后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移上东城门楼,文东武西,文韬武略,从而兼备,也就有了城的智慧与威严。

TIPS


  ·行走这条线路,一天可以返回京城。
  ·乘坐公交车一定要起早。可以在德胜门乘坐919路快车,车次很多,在石河营站下车。
  ·自石河营乘坐y8路,经过9站,到达东红山。
  ·自东红山乘坐y8路,经过16站到达柳沟。
  ·柳淘至永宁没有直达公交车。可以打车,约20里的距离,价格不贵。
  ·自永宁乘坐h51路,经过10站到达延庆南菜园总站。这里公交车多,也可乘坐y39路、y37路、y30路、y38路等到达延庆南菜园总站。
  ·自延庆南菜园总站乘坐919路快车返京。
  ·延庆与永宁之间的公交车较多,比较方便。需要注意的是东红山、柳沟间的车次间隔较长,要在上车时间好。
  ·坐公交可以与打车结合起来。三座古城之间路途都不远。
  ·中午可以在柳沟吃火盆锅豆腐宴,独具地方特色,农家乐饭菜,价格不贵。
  ·下午自永宁回京时,别忘了带回些豆腐,口感很好。
其他文献
巴依,突厥语,富裕的意思,衍生出贵人、老爷、达官贵人的意思。家喻户晓的阿凡提系列故事,主角是留着山羊胡骑着小毛驴的阿凡提,他是智慧和正义的象征,嫉恶如仇,爱抱打不平,话语幽默风趣。反面角色是巴依、国王、皇帝。在和田参观庄园,导游由不得就说起阿凡提,说起巴依老爷。过去的庄园,只有巴依老爷才会有,凡进庄园,大家不管这庄园的主人曾经是谁,都一律嘻嘻哈哈地称之为巴依老爷的庄园。和田的巴依庄园和中土的地主庄
担当是一种精神、一种品格。将内在的担当精神外化为可以衡量的评价标准;将外在的行为表现,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归纳,用量化的数据反映出来,是建立敢于担当型干部评价体系的关键。  要建立科学可行的考评体系,对勇于担当的干部给予支持、保护、褒奖。评价一名干部的最好标准是:干事没干事,干成没干成事;支持一名干部的最好办法是:交任务、压担子、看结果。只有这样才能让敢于担当成为干部的自觉行动,使担当作为在干部队伍
北京华科国际高尔夫俱乐部位于北京西南四环旁,距离金融街仅十几分钟车程;背倚世界公园风情景观,面向燕西绵延群山。  北京华科国际高尔夫俱乐部球场诞生于2008年,是苏格兰设计公司的倾力之作,具有得圣·安德鲁斯的古典神韵。它是18洞72杆的球场,占地1100多亩,还建有9洞灯光球场和6000多平方米豪华大气的北美乡村风格主会所。中西餐厅、更衣室、球具店、咖啡露天吧等设施非常齐备,会员商务别墅、VIP商
采访黄馨胜的地点是在他位于北京市顺义的家中,一个幽静的农家小院,除了院外邻家鸡犬之声,听不到一丝都市的喧嚣。三间大北房,大气敞亮。如果不是屋内的一幅幅画作和宽大的画台,你肯定不会认为那是一位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的居所。  “您在宋庄有工作室吗?”我满心不解地问。“没有,我的工作室只有这里,这里安静,没人打扰,便于我创作。”黄馨胜的话如同他的住所一样朴实。静,也正是黄馨胜画中所要达到的
地处北京西南的房山区霞云岭乡以山场广阔、林木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美闻名遐迩。乡域内植物资源丰富,以天然次生林为主,有林面积1.5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5.55%,林木绿化率78.41%。2006年1月9日霞云岭乡正式接到了被国家林业总局批准为“北京霞云岭国家森林公园”的批复。全乡218平方公里全部列入森林公园范围,属华北地区第一大园。  霞云岭森林公园景观以“奇”“特”“险”著称。这里是一片山
伫立檐头的鸟。  人文鼎盛的历史  卢村又名雉山村。据《黟县雉山卢氏宗谱》记载:卢氏与姜氏同源,卢氏之先自太公封于齐,后裔姜高因战乱曾采食于芦,为使后裔牢记艰辛,因此以卢作为姓氏。汉高祖时,卢绾开国有功,封为燕王,封地在河北涿郡,后改为范阳郡,其后裔卢冬美的儿子卢易迁居安徽宣城。卢易生子卢振迁太平县葛村,就是现在的黄山区郭村一带。卢振育有三子,第三子卢玄看到黟县北部山川秀丽、土沃泉甘,十分爱慕,就
遍路后回到北京,每天早晨6点准时从梦中醒来,所有的梦都是关于遍路的,不过梦里的遍路不再限于四国,而是曾经走过的地方,有索馬里、吉布提,还有埃及和苏丹。  日本四国,由香川、德岛、高知、爱媛四县组成。四国遍路,全长1200千米,需徒步40多天。
这里有中国现存并仍可以正常运行的最老电梯,有民国名流最喜欢的1863西餐厅和古老的海维林酒吧,有记录和讲述天津旧日风云的酒店博物馆……有人说,住进这里,就走近了中国的近代史;有人说,住进这里是为了喝洋酒看海河风景。这便是天津利顺德大饭店。  近代天津,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城市。西方文明与古老的中华文明相互碰撞,产生了独具魅力的城市文化特色。天津正是以此吸引了很多游客的目光。始建于1863年的利顺德大饭
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整天在虚拟世界中,油瓶子倒了也不知道扶啊!
丽江是唯一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溪水静静穿城流过,没有一丝一毫的沧桑,加之丽江地处高原,四季如春,让人觉着仿佛时光老人未曾光顾过这里。  说是古城,看来能称作古典的只是小桥流水、溪边垂柳、五花石路、老宅民居这样的标志而已。走近这座古城,才发现她的心是绝对浪漫而悠闲的。  清晨阳光的一声问候,将丽江从漆黑的夜唤醒,木屋、黑瓦、白墙依旧沉浸在淡淡白雾中。马蹄踏着石板路走过,铃响荡漾,唤醒着旧时古道重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