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陕南油茶栽培管理技术

来源 :科学种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yly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建园技术、管理、施肥、整形修剪和病虫害防治5个方面详述了陕南油茶的栽培管理技术,以期为油茶种植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陕南;油茶;栽培技术;管理技术
  1 建园技术
  1.1 立地选择
  一般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山地红壤、黄红壤地或pH值在5~5.6的微酸性砂壤土。选择海拔500m以下、阳光充足的阳坡和半阳坡,林地坡面以南向、东向或东南向为好,以坡度在25°以下的中下坡为宜,在山区谷地宽度不足50m的两侧山坡不宜造林。
  1.2 建园规划
  株行距密度为2.5m×2.5m、2m×3m和2m×2.5m,每667㎡栽植100~120株。为便于运肥料和采摘果实,园内应配套修建生产道路。
  1.3 苗木栽植
  冬季和春季均可栽植,以在立春至惊蛰之间2~4月的阴天或小雨天栽植为宜。
  1.4 整地挖穴
  一般在栽植前1个多月进行,整地挖穴可根据造林地的不同情况进行全垦整地和块状整地,在平地采取全垦整地,陡坡上则采取块状整地,缓坡上采取带状整地,整地后按40cm×40cm×50cm挖好栽植穴。
  1.5 施足基肥
  應在整地挖穴后进行,主要采用厩肥、农家肥、草木灰及麸饼等有机肥,要求每667㎡施农家肥、厩肥、草木灰1000~1500kg或腐熟麸饼肥100~300kg;如以施用化肥为主,则每穴放磷肥和麸饼混合沤制腐熟的肥料1.5~2.5kg。基肥施下后,将其与回填表土拌匀,然后再盖一层土,使穴还有20cm深,避免栽植时烧根,然后回填表土。
  1.6 苗木要求
  建园苗木一般选择1~2年生优良新品种嫁接苗,1年生苗高20cm以上、地径0.15cm,2年生苗高35cm、地径0.3cm以上,要求顶芽饱满、根系完整、无病虫害。苗木应保持根系湿润,切忌风吹日晒,起苗时要多带宿土。
  1.7 栽植方法
  栽植前应适当修剪主根。栽植时,先将穴挖松,去除草根和石子,然后将茶苗放入穴中,使之根系舒展,栽后踩实,做到“三埋三踩一提苗”,略为深栽,深度比苗木根径高1~3cm左右,浇透定根水,用松土将基茎部分堆成馒头形,防止雨季积水死苗。
  2 加强管理
  2.1 幼林管理
  新栽油茶通过加强管理可促进成活,造林的头三年,每年中耕除草2次,分别在春末夏初和秋季进行,主要是松土、除草、扩穴,使其逐步连成带;第三年后,每年秋季中耕除草1次,每3年垦复深挖1次,可进行农林间作,以中耕施肥代替抚育。
  2.2 成林管理
  主要是垦复,垦复的方法有带垦、穴垦和壕沟垦。垦复时间可分冬垦和夏垦,一般采取“3年一大垦,1年一中垦的”方法,冬垦深度为20~25cm,并要起伏大,将土块翻起,使草根朝天,霜冻一冬;夏垦是为了及时消灭杂草、切断土壤毛细管、增加土壤透水性能和蓄水能力,因此夏垦时要浅铲,深度一般以10~15cm为宜。
  3 合理施肥
  3.1 施肥比例
  油茶幼年期以营养生长为主,施肥比例应为N︰P︰K=1︰0.3︰0.4,而盛果期施肥比例应为N︰P︰K=1︰1~2︰2~3。
  3.2 肥料用量
  肥料用量的多少应视土壤肥力状况、树龄大小、树势强弱和油茶所处生长发育阶段以及当地状况而定,土壤肥沃、小树可少施,经济状况好的可多施,经济条件差的可少施。
  3.3 施肥时期
  油茶的施肥时期和种类主要依据生长特点而定,一般冬施基肥,春、夏施追肥。采果或整枝后的施肥量占施肥总量的50%(11~12月),抽梢前施肥占30%(3月),坐果后施肥占20%(7~8月)。
  3.4 施肥种类
  春季油茶抽梢发叶前N肥比例宜大些,应多施化肥和有机肥;夏季油茶花芽分化旺盛,果实增长迅速,为加速花芽分化和长果增油,应多施P、K肥;秋季为了防止干旱和减少落果,应施尿素、过磷酸钙等,同时幼树要多施N、K肥,大树多施K、P肥,以便加速生长、开花、着果,实现高产稳产。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考虑施入少量硼肥,以满足油茶生长的特殊需要。
  3.5 施肥方法
  油茶施肥方法主要有条状沟施、环状沟施和叶面喷施3种。条状沟施和环状沟施,即在树冠外沿林地内,均匀开浅沟或挖环状施肥沟,把肥料均匀撒在沟内并覆土。为避免肥料烧伤,施用做化肥要离树远一些,幼树离树蔸15~20cm,大树离树蔸50~60cm,数量一次不宜过多。
  总之,油茶施肥要以有机料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要配合使用,这样才能对每个生长发育阶段起到协调作用。不同时期要用不同肥料,幼株以施氮肥为主,成林以施磷钾肥为主,秋季以有机肥为主,春夏以速效肥为主,采用沟施或穴施。
  4 整形修剪
  4.1 幼林修剪
  当树高70~80cm时要进行幼树整形修剪,幼林的修剪要轻,一般在采摘茶籽后或翌年3~4月进行,主要是剪去萌芽枝、控制徒长枝、培养结果母枝,选留数个生长强壮的主枝,适当修剪脚枝,以形成低矮的自然圆形树冠。4~5年后,中下部内撑枝可生长适当果实,但上部花芽应抹去。
  4.2 成林修剪
  因树修剪,因枝做形,剪密留稀,去弱留强,大年轻剪,小年重剪,使林内通风透光,增大结果面,提高产量。阳坡宜轻剪,阴坡酌情多剪,冠下适当重剪,中上部不剪。总之,不能修剪过度,以免树体失衡而导致枝条过多萌发,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同时,油茶一般是顶梢开花结实,所以只宜疏枝,不宜短截。
  5 病虫害防治
  5.1 油茶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5.1.1 主要病害
  (1)油茶炭疽病。易发生于湿度大、温度高的条件下,4~5月开始发病,7~9月蔓延最快、落果也最多,直到采收为止。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果、病叶组织中越冬,翌年春天借风雨或象鼻虫等传播扩展为害。   (2)油茶软腐病。又名油茶落叶病、叶枯病,为害油茶树和幼苗,引起大量落叶、落果、无花芽分化,造成减产。在湿度大、生长衰弱的油茶林中发病较重,排水不良、杂草丛生的洼地也发病较多。
  (3)油茶烟煤病。又名煤污病,3~6月和10~11月为发病盛期,以子囊壳或菌丝在病叶、病枝上越冬。该病主要是由蚧壳虫、粉虱类和蚜虫等为害诱发而引起的。
  5.1.2 防治方法
  应在选育抗病高产品种的基础上推行以下技术措施:
  (1)冬垦夏锄。冬垦翻土,以消灭病原菌。垦复方法:冬深挖,夏浅挖;荒地深挖,熟地浅挖;缓坡深挖,陡坡浅挖;老树深挖,幼树浅挖;冠外深挖,冠内浅挖。垦复后1~2年可达3.67kg,垦复后3年平均达到18.3kg,最高年份达24kg。
  (2)整枝修剪。清除病株、病枝、病叶、病果等,并集中烧毁,防止病情蔓延扩展;剪除萌芽和徒长枝,保持油茶林通风透光,抑制病害的发展;宜在采摘茶籽后或翌年3~4月修枝,以冬末春初为最佳季节。通过整枝,炭疽病、软腐病和烟煤病平均发病率分别下降了28%、66%和41%,产量增加了20%~30%。
  (3)老油茶林更新。更新产量极低和病虫害严重的老油茶林,人工补植优良抗病品种,或将老油茶树离地高15~20cm锯掉,第二年冬天保留2~3根健壮的萌芽条即可,同时结合冬垦、培土,4年后即可恢复结果。
  (4)砍除发病中心株。在不影响单位面积产量的前提下,砍除病株更新。如果發病中心株比较多或出现严重块状区时,应先补植优良抗病品种,数年以后再砍除病株。
  (5)生物防治。凡生长山苍子的油茶林,油茶烟煤病发病率极低,主要是山苍子的果和叶挥发的芳香油有杀烟煤菌及其他霉菌的作用。因此,在油茶林中间种山苍子树是防治烟煤病的有效措施,还可以通过引放瓢虫、草蛉与保护食蚜蝇、食蚜虻和其他天敌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6)做好化学防治。从6月下旬开始,用1%波尔多液加2%茶枯水,每10d喷1次,连喷4~5次,对防治油茶炭疽病有很好的效果。夏季用0.3°、秋季用1°、冬季用3°的石硫合剂喷洒病株,可有效防治油茶烟煤病。
  5.2 油茶的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5.2.1 油茶毒蛾
  又叫茶毒蛾、茶毛虫、毛辣虫,1年发生3~4代,发生较整齐,无世代交替现象,以卵越冬,越冬卵多产于树冠中下层1m以下的萌芽枝条或叶片的反面。
  防治方法:①灭蛹。培土7~10cm,打实,使土中蛹不能羽化;②捕杀幼龄幼虫。将枯黄或灰白色膜质被害叶片摘掉,将幼虫放入盛药粉或石灰的土箕内灭杀;③药杀幼虫或用肥皂水浸幼虫。将肥皂或棉油皂切成薄片,用少量水煮溶,加水(不能用井水)配成150~200倍液,将有虫枝叶浸入肥皂水内,随浸随出,杀虫率可达100%。
  5.2.2 油茶象鼻虫
  又叫茶子象甲,2年1代,以成虫与幼虫在土中越冬,入土深10~20cm左右。8~10月,幼虫从被害茶果里钻出,入土做室,次年在土下滞育,第三年4~5月间成虫逐渐出土,6~7月中旬为盛期。
  防治方法:①水淹法。把收摘回来的茶果堆在晒场中翻晒,茶果内的幼虫便会钻入土中,茶果处理完毕,立即灌水,淹死虫子;②捕捉法。利用油茶象鼻虫有假死的习性和飞翔能力弱的特点,进行人工捕捉消灭。
  5.2.3 蓝翅天牛
  2~3年1代,以幼虫在枝干内越冬。2年生幼虫最早变蛹,4月中下旬至5月中下旬为盛蛹期。成虫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出现。
  防治方法:①修剪灭虫。将被害枝条平环痕上剪去并烧毁;②捕捉成虫。成虫羽化期间,可以在每天早晨对其进行人工捕杀。
  5.2.4 油茶蛀茎虫
  又叫钻心虫,1年1代,以大幼虫在被害枝条中越冬。越冬幼虫于次年4月下旬开始化蛹,5月上、中旬为化蛹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成虫羽化盛期。成虫主要在夜间活动,有趋光性。
  防治方法:①诱杀。成虫趋光性很强,在其羽化盛期,可夜间用灯光诱杀;②药杀。幼虫期喷洒90%敌百虫1000倍液或20%乐果乳剂500倍液防治,效果很明显。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结合实践详述了温州蜜柑涟红73-696的高产稳产栽培技术,以为其他蜜桔种植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蜜柑;温州蜜柑;涟红73-696;高产;栽培技术  温州蜜柑涟红73-696(原名涟源73696),是由湖南省涟源县园艺场的温州蜜柑大叶尾张芽变选育而成。自中澳柑桔技术合作项目期间引入永州市柑桔科学研究所种植,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栽培历史。近几年来,通过对该品种的观察,发现其有以下几个方
【摘 要】本文通过研究从梧州送检的疑似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死鸡的肝脏中分离出了一株细菌,根据其培养特性与典型的染色特征并結合生化试验鉴定为巴氏杆菌。  【关键词】巴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原;生化试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  1 巴氏杆菌属概述  巴氏杆菌[1]属(Pasteurella)分类地位未定的1属,为无芽孢,不运动,兼性厌氧,菌体两端常染色浓重的革兰氏染色阴性小杆菌[2],因1880年巴斯德
【摘 要】作为一种广受人民喜爱的食物,番茄不仅口感极佳,同时番茄还富含大量的营养物质(维生素、胆碱、蛋白质以及微量元素等)。因此一直以来番茄的市场都非常大,而为了保证人们随时都能吃上新鲜的番茄,同时提高番茄种植效益,有必要对大棚番茄种植技术进行研究。本文将从番茄选种、大棚修建、育苗、分苗定植等多个环节对大棚番茄的种植技术进行研究。  【关键词】大棚;番茄;种植技术;选种  大棚番茄种植是一个繁琐而
【摘 要】竹鼠又称芒狸、竹馏、冬毛鼠等,广泛分布在我国南方省区,其肉质细嫩精瘦,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大,人工饲养竹鼠逐渐兴起,但由于多数养殖户并没有完全掌握竹鼠养殖技术,往往导致养殖失败。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现将竹鼠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关键词】竹鼠;养殖技术;人工饲养;成年鼠;种公鼠;种母鼠  1 竹鼠的生理特征  竹鼠喜在安静、清洁、干燥、光线适当、空
【摘 要】羊流产是羊的高发病之一,对养羊业的发展危害极大,尤其在以自然放牧为主的牧区,羊流产情况更为严重。引起羊流产的病因较多,如病菌侵害、天气突变、管理条件差等。针对这些病因,笔者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山羊;流产;病因;临床症状;防治  仙米地区绒山羊流产发生较为频繁,给畜牧业生产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为查清改良绒山羊流产的主要病因,笔者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病因分析和综合
梅选3号  梅选3号又名江淮红。植株高大挺拔,茎粗超过鸡蛋,经太阳照射后,茎色紫黑发亮。叶片宽大、光滑、下垂;叶鞘光滑无毛、不刺手,干枯后易剥离。节间圆筒形,无生长裂缝和木栓条纹,蜡粉薄而少、呈白色,芽眼淡黄色。质地脆易撕皮,浓甜多汁,含糖量14%~16%,食之口手发黏。最大单株重3千克,一般亩产量10~12噸。  该品种萌芽力偏弱,分蘖较少,4~6月生长缓慢,7~8月生长最快(月长高90厘米以上
【摘要】加快推进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对推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有着重要意义,也是实现水稻生产节本增效、稳产高产的重要途径所在。本文通过对本县水稻机插秧推广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一些加快推广水稻育插秧的对策。  【关键词】水稻;水稻插秧机;推广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在许多水稻种植区,水稻插秧机开始代替人力,成为农民省力、省工、省肥、增产的种田好帮手,江苏、浙江等省水稻机插水平超过50%,全
【摘 要】为促进黄瓜提早采收上市,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春大棚黄瓜应适期定植。本文介绍了定值前需做的准备以及定值的相关要点和定植后的管理,以确保春大棚黄瓜的生长和采收上市。  【关键词】大棚春季黄瓜;定植期;天气;准备工作  1 关注天气,适期定植  根据多年来技术经验及保定地区气候特点,无覆盖单层塑料大棚春季黄瓜定植期一般在3月中旬,但近年来从高产高效技术经验来看,采取系列保温措施适当提前定植
甜玉米集中了水果和谷物的优质特性,是我国近年来新兴起的兼具休闲型与保健型的现代食品。甜玉米根据遗传类型和胚乳特性可分为三种:普通型甜玉米、超甜型甜玉米(又称水果甜玉米)和加强型甜玉米。笔者从2008年开始在山东烟台市夹河绿色农业园引进试种甜玉米,至今已引进试验国内外品种四十多个,筛选出了一系列适合生产发展的品种,同时研究总结出了甜玉米安全优质高效生产技术。  一、品种选择  选用优质、高产、抗逆性
【摘 要】本文介绍了库克苏乡的经济条件,简述了农民收入困境的原因,并对此提出了几点有效的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  【关键词】农牧民;增收;农民就业;劳务输出  1 库克苏乡农民收入现状  库克苏乡位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城东阔克苏河东侧喀拉达拉平川西端,距县城东南16km,行政面积不足12km2,以阔克苏河水命名。现有耕地面积494.4hm2,总人口为2596人 (2009年统计数为主),人均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