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探索

来源 :职业·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qing5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职业教育经过不断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学校数量、专业覆盖面以及学生人数都大幅度提高。如何实现科学发展,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更好地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是摆在各个职业学校面前的现实问题。
  然而,职业院校,特别是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严重短缺必将影响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从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换代的进程。因此,相关的制造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工作,已迫在眉睫。
  一、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
  1.现代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理论和方法
  学习领域,作为一种新的课程模式,是建立在职业行动基础之上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典型代表。其基本特征是根据具有职业重要功能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任务,按照工作过程组织学习过程,依据人的职业成长规律进行课程顺序排列。它强调“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从而达到“学会工作”的目的。
  2.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原则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学习领域课程中,学生的学习遵循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在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学生经历从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检查到评价反馈的整个过程,获得工作过程的知识(包括理论与实践知识)并掌握操作技能,学习掌握各种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方式和工作要求等。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始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技术和专业理论不再抽象,而是企业、社会和技术工人个人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学习领域课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专业对话伙伴。整个教学过程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有一定实际价值的行动产品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进行主动、全面地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统一。
  在学习领域课程中的学习,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导向的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习处理实际问题,总结、提炼出具体的专业和职业知识(包括工作过程知识)和技能,并积累工作和学习经验;通过抽象思维和处理综合性问题,学习对整个职业行动过程的反思,并最终获得控制工作过程的能力,以高效的方式获取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内的职业能力。
  二、如何进行课程改革
  1.了解企业需求,明了差距
  (1)企业需求。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积极的劳动态度,责任心要强,敬业精神要好,团队精神很重要;企业对有德有才的员工会重用,把“德”放在最前面;工作能力要强,要对自己有正确的定位,努力通过实际工作的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胜任该岗位的工作,积累实践经验,为企业创造效益;要有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善于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善于思考新问题,尤其是要有综合分析问题和在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现状与企业对岗位能力需求之间的差距。在师资队伍方面,学校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是大学毕业后就直接来到学校任教,尽管他们也考取了中级以上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但由于他们从未到企业从事机械加工工作,缺乏实践经验。这样,他们的教学内容就往往与生产实践脱节,无法给予学生更多、更好的职业能力方面的指导,由他们执教而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岗位能力依然很差。
  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学校专业的课程体系仍然是按学科系统化构建的,课程门数偏多,各门课程相对独立、自成体系,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沟通和整合,学生所学习的是各个学科分散的知识,他们就业后难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综合性问题。
  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方面,目前学校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开,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理论课老师按教材讲,很少考虑这些知识在学生以后实习和工作中是否用得到;实习指导老师只是教学生把一个个零件加工出来,实操技能的传授往往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未能向学生渗透相应的理论知识,造成理论课和实践课学习的脱节。
  上述各方面的差距,有的互为因果,有的互相联系;其产生原因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错综复杂。种种差距,归根到底,是当前学校的课程结构导致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分离,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分离,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技能与学生就业后在企业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相脱节,学生的各种能力与综合素质未能满足企业生产岗位的实际需求。因此,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与建设,既是加快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也是解决上述矛盾的必然选择。
  2.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要尽快建立和贯彻执行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采取有力措施,鼓励专业教师(尤其是年青教师)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轮流到企业顶岗锻炼,使他们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艺技术,熟悉企业各主要岗位群的技术标准和能力需要,提高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锻造出一支朝气蓬勃、视野广阔、专业技能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2)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制定新的课程方案,根据岗位能力要求构建一个结构合理、配置优化的课程体系。在该体系中,包含有学科系统、学习领域等多种课程结构模式。另外,制定核心课程方案。全面更新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融入当前广泛应用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设备等方面的内容,抓紧编写新教材,开发能反映典型工作任务和体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学生用教材。
  (3)创新教学模式,突出能力培养,改进学业评价。继续试行和不断完善“一体化”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其他新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和仿真训练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千方百计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行和完善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发展性评价,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激励功能,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4)以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作为课程改革突破口。确立一体化教学的主导地位,把教学的主阵地移至实训场所,大力倡导和推广项目教学、一体化教学等教学模式。大幅度压减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课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训时间,使学生的操作能力达到企业生产的岗位要求。根据企业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而不是根据教学或考证的需要),设置针对性很强的实训教学内容。积极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训,让学生真正接受企业化管理,形成职业岗位能力,提高职业岗位素养。
  3.课程整体设计基本思路
  在课程整体设计过程中,始终贯穿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教学中,体现学生为本、以能力为本的思想。通过对整个教学环节的组织安排,强化学生对专业能力(掌握技能和知识)、方法能力(学会学习和工作)、社会能力(学会共处和做人)的掌握,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可持续发展能力、沟通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重视提高学生职业应变能力,通过基于现实的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具体的工作过程,提高学生的职业应变能力。重视对学生驾驭工作过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会工作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驾驭工作的能力。
  (作者单位:安徽蚌埠机电技师学院)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中职生自身的素质。因此,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必须改革创新。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探索。  一、改革传统授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传统的“板书 讲解”的授课方法必须淘汰。当前,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采取“演示操作 讲解”的新式授课方法。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合理使用直观性教学的
定喘汤原载于明代医家张时彻所辑的《摄生众妙方》,又名千金定喘汤、白果定喘汤、千金汤。方剂组成:白果(去壳,砸碎,炒黄色)9克,麻黄9克,苏子6克,甘草3克,款冬花9克,杏仁(去皮尖)4.5克,桑白
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生产的SD系列二氧化硅添加剂主要用作药品、食品及饲料的抗结块剂、增稠剂、稳定剂及载体、香精和香料的吸咐干燥剂。其外观为乳白色的均匀粉末。这种二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学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而我国唐代的韩愈也认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惑这三者中,他把“传道”放在了首位。可见,教育承担着教书与育人的双重任务,作为基础教育学科的语文教学自然也不能忽视这一点。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还应该让学生受到思想
对年轻一代进行中华传统文化观念教育,增强其传统民族文化知识素养,应是现代教学育人的一项重要途径。
美国防部正在大力推进网络中心战.对卫星通信带宽的需求日益增长.因而不得不依靠商业卫星通信来弥补军用卫星通信能力的不足,扩大军用通信网。迄今为止.美军在伊拉克所进行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