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12地震,川西明珠——绵竹市成为极重灾区,伤亡惨重。灾后重建中,江苏和绵竹结对扶持,成为了一家人。江苏省在援建中积极行动,教育扶持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项目。
我校于2009年4月通过空中连线、赴绵签约,与绵竹南轩小学成为“手拉手”友好学校。校领导希望通过我校的优质资源,利用外语优势,力争在3-5年内帮助绵竹南轩小学建设成为当地一所具影响的外语特色学校,切实提升绵竹市软实力。我怀着一颗虔诚服务之心,踏上了赴川支教的征途。而这段历时一学期的支教生活,在我人生道路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自己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支教半载,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和学生。我感叹于老师们对待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在川数月,和这些真诚的朋友交流中我渐渐读懂“盆地意识”的含义,简单点说就是小富即安的自我陶醉思想,我把它引申为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能让我感受到他们的那份可爱与纯朴,而面对生活他们又谦虚、好学、认真、热情,特别是英语组的老师们。虽然许多老师不是英语专业出身,对于一些语音的把握不是很到位,但是每周三下午的教研会议,4位英语老师一练就是半天。
我有时候问她们这样的培训及要求是不是苛刻了点,但她们给我的答案基本一样:现在这么好的机会不学习,那还等到什么时候呢?
印象最深的是熊启燕老师,5月下旬她要代表南轩小学参加绵竹市小学英语优质课比赛,从接到这个通知的时候她就开始思量着,但最让她没有自信的是她的发音——带有浓浓的绵竹地方口音。因此,每天晚上她都模仿VOA进行语音训练。到了比赛前一个星期,更是每天中午主动过来找我帮她纠正发音。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预赛和决赛中她都以第一名的资格出线。比赛结束的第二天,她写了两页关于赛课内容的反思,结尾说,“本次赛课令我悟出了Never too late to learn(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感谢赵老师,感谢我的同事们的关心和鼓励”。
灾区的校舍硬件设施不是很完善,许多电教设施都非常的落后,连录音机都难齐备。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她们4位老师仍努力把英语课上得有滋有味,而这背后的付出,是老师们花费大量时间在教具的制作和图片的临摹上。
记得有一次是集体研究课研讨,轮到徐英老师执教,上课的内容是二年级关于动物的一些单词和句型表达。她所有的教具就是一幅挂图和一台旧式录音机。为了上课能更加生动丰富,让每一位同学更感兴趣也更清楚,她决定自己制作教具。她先放大图片,再临摹修改,最后着色。一套工序下来,她整整忙活了半天。
事后我想,一堂凝聚着老师思想和激情的公开课又怎么会不精彩呢?我感叹她们面对如此残缺老旧的教学设施,但她们仍然激情四射,精力充沛,而又无怨无悔!教育有时候需要像信仰宗教一样虔诚,就像我所处的大山深处的这一群。
这所学校由于是刚建的校区,校舍还不齐全,自然没有厨房。晚上我们只能到门卫大爷那里搭伙。门卫张大爷和老伴在5.12地震中幸存了下来,但是房屋全部倒塌,儿孙全部罹难。老人伤痛欲绝,南轩小学主动承担起照顾两位老人的责任,他们二老为了答谢学校,主动负责学校的保安和卫生工作。
这两位老人工作非常认真。每天清晨天刚刚亮,便听到窗外扫地的声音,那是张大爷已经开始工作;没到下班便可闻到从门卫处飘来的香味,那是阿姨已经把晚饭做好。阿姨考虑到我从江苏过来不怎么吃辣,还特地给我分菜做,餐餐如此,不厌其烦,让人感动。几个月下来,我与二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真正理解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句古话。
支教生活让我懂得了感恩,区市的领导曾经问过我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是什么支撑我做下去的。我说是“感恩”。因为,当一个决定落实到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之后,你已经不再关注决定本身了,而真正裹挟着感染着你的是生活,生活中的感恩的事很多。
在绵竹,在南轩,我怀抱的全是感恩,唯有感恩。
这里的孩子憨厚淳朴,走到哪都有学生甜甜叫声“Good Morning/afternoon, Ms Zhao”。虽然我每次都极其耐心试图帮学生改成正确的发音Mr,可下次见面仍然是Ms Zhao。他们见我微微一笑,立刻明白,就会很努力地说出不太标准的Mr。从他们的表情中我可以看出他们很认真,极力想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多么质朴,多么真诚可爱。
每次我进班级听课时,总会有学生帮我搬椅子,并且把椅子擦得干干净净。我对他们说“我自己来”,但他们总是抢着以最快的速度把椅子准备好,回到座位后就冲我一笑。就那么一笑,像一股溪流流进我的心田,心中突然漾满芬芳旖旎。
记得有一次我走进一年级(3)班听徐英老师的一节课,在听课文录音的时候,坐在我左边的两位学生,都没有带英语书,他们只得你看我,我看你。我想让后面的同学借一本书给他们,但没等我示意,后面的同学已经把书递了过去,此时那两位没有带书的同学才止住尴尬,而刚才递书的那位小朋友冲我微微一笑。那种默契,那种心有灵犀,令我久久回味。
每次走进教室,迎来的都是无比兴奋、渴望的眼神;每次课后,学生们都依依不舍地围着我问这问那。看着他们好奇的眼神和纯真的脸蛋,我真想把我所学到的全部都倒给他们,想一下子讲许多关于外面世界的故事,让他们有一个美好的向往,有一个美丽的梦想。
在这一学期的支教工作中,我和绵竹南轩小学英语教研组的同行们在一起,站在教学的第一线。带领英语组老师进行大胆的教学改革,把南京外国语学校外语教学的模式和理念带给每一位老师,每一个班级。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结构—情景—交际”教学基本结构的学习已全部得到落实。深入每个班级进行课堂调研与指导,每个星期听8节课——课前提重点、课堂细观察、课后双评议,帮助每位老师熟悉“结构—情景—交际”外语教学流程,为南轩小学形成自己的外语特色奠定基础。营造英语氛围,一是确定校园英语Campus English,一至三年级要掌握66句课堂及日常用语,四至六年级要掌握100句课堂及日常用语,并在本学期结束前进行跟踪检查反馈;二是面向老师,现在除了英语老师继续学习实用的课堂用语,非英语老师在每个周五下午都要进行日常用语培训,目前在南轩小学基本能够做到每人用英语互相问候;开展英语活动,英语手抄报比赛,英语板报评比,英语课堂开放,兴趣小组成果展,并把英语的课堂用语与学校的广播操结合起来,成为动手与动口的完美结合,成为南轩小学创办外语特色的一大亮点。我参与并指导绵竹市小学英语优质课大赛活动,让人欣慰的是南轩小学参赛老师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我还在不同场合开设示范课和讲座多次,把我校课程改革理念和模块课程介绍给绵竹。在告别晚宴上,政府领导和全体老师都表达了深深的感激,可事实上,感恩是相互的,我得到的比付出的还多。
支教的生活是艰辛的,但我能够从中体会到一种快乐,这种快乐正左右着我,使我能够体验到支教的纯粹。回顾这一学期的支教历程,作为一个教育援建的老师,我收获的东西太多太多,灾区人民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在绵竹的每时每刻,我经常被感动着。这一学期,我经历了很多人生的第一次:第一次走进板房;第一次余震;第一次面对废墟。每一次我的心灵都得到净化,境界都得到了升华。
这是我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一段时光,我为当初的选择感到骄傲,为自己亲身参与了灾区的重建事业感到自豪。作为援建队伍中的一员,我要以自强不息的灾区人民为榜样,为灾区的教育重建与振兴作出贡献,我也会把这种精神带回南外仙林分校,落实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责任编辑赵霭雯
我校于2009年4月通过空中连线、赴绵签约,与绵竹南轩小学成为“手拉手”友好学校。校领导希望通过我校的优质资源,利用外语优势,力争在3-5年内帮助绵竹南轩小学建设成为当地一所具影响的外语特色学校,切实提升绵竹市软实力。我怀着一颗虔诚服务之心,踏上了赴川支教的征途。而这段历时一学期的支教生活,在我人生道路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自己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支教半载,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和学生。我感叹于老师们对待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在川数月,和这些真诚的朋友交流中我渐渐读懂“盆地意识”的含义,简单点说就是小富即安的自我陶醉思想,我把它引申为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能让我感受到他们的那份可爱与纯朴,而面对生活他们又谦虚、好学、认真、热情,特别是英语组的老师们。虽然许多老师不是英语专业出身,对于一些语音的把握不是很到位,但是每周三下午的教研会议,4位英语老师一练就是半天。
我有时候问她们这样的培训及要求是不是苛刻了点,但她们给我的答案基本一样:现在这么好的机会不学习,那还等到什么时候呢?
印象最深的是熊启燕老师,5月下旬她要代表南轩小学参加绵竹市小学英语优质课比赛,从接到这个通知的时候她就开始思量着,但最让她没有自信的是她的发音——带有浓浓的绵竹地方口音。因此,每天晚上她都模仿VOA进行语音训练。到了比赛前一个星期,更是每天中午主动过来找我帮她纠正发音。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预赛和决赛中她都以第一名的资格出线。比赛结束的第二天,她写了两页关于赛课内容的反思,结尾说,“本次赛课令我悟出了Never too late to learn(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感谢赵老师,感谢我的同事们的关心和鼓励”。
灾区的校舍硬件设施不是很完善,许多电教设施都非常的落后,连录音机都难齐备。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她们4位老师仍努力把英语课上得有滋有味,而这背后的付出,是老师们花费大量时间在教具的制作和图片的临摹上。
记得有一次是集体研究课研讨,轮到徐英老师执教,上课的内容是二年级关于动物的一些单词和句型表达。她所有的教具就是一幅挂图和一台旧式录音机。为了上课能更加生动丰富,让每一位同学更感兴趣也更清楚,她决定自己制作教具。她先放大图片,再临摹修改,最后着色。一套工序下来,她整整忙活了半天。
事后我想,一堂凝聚着老师思想和激情的公开课又怎么会不精彩呢?我感叹她们面对如此残缺老旧的教学设施,但她们仍然激情四射,精力充沛,而又无怨无悔!教育有时候需要像信仰宗教一样虔诚,就像我所处的大山深处的这一群。
这所学校由于是刚建的校区,校舍还不齐全,自然没有厨房。晚上我们只能到门卫大爷那里搭伙。门卫张大爷和老伴在5.12地震中幸存了下来,但是房屋全部倒塌,儿孙全部罹难。老人伤痛欲绝,南轩小学主动承担起照顾两位老人的责任,他们二老为了答谢学校,主动负责学校的保安和卫生工作。
这两位老人工作非常认真。每天清晨天刚刚亮,便听到窗外扫地的声音,那是张大爷已经开始工作;没到下班便可闻到从门卫处飘来的香味,那是阿姨已经把晚饭做好。阿姨考虑到我从江苏过来不怎么吃辣,还特地给我分菜做,餐餐如此,不厌其烦,让人感动。几个月下来,我与二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真正理解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句古话。
支教生活让我懂得了感恩,区市的领导曾经问过我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是什么支撑我做下去的。我说是“感恩”。因为,当一个决定落实到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之后,你已经不再关注决定本身了,而真正裹挟着感染着你的是生活,生活中的感恩的事很多。
在绵竹,在南轩,我怀抱的全是感恩,唯有感恩。
这里的孩子憨厚淳朴,走到哪都有学生甜甜叫声“Good Morning/afternoon, Ms Zhao”。虽然我每次都极其耐心试图帮学生改成正确的发音Mr,可下次见面仍然是Ms Zhao。他们见我微微一笑,立刻明白,就会很努力地说出不太标准的Mr。从他们的表情中我可以看出他们很认真,极力想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多么质朴,多么真诚可爱。
每次我进班级听课时,总会有学生帮我搬椅子,并且把椅子擦得干干净净。我对他们说“我自己来”,但他们总是抢着以最快的速度把椅子准备好,回到座位后就冲我一笑。就那么一笑,像一股溪流流进我的心田,心中突然漾满芬芳旖旎。
记得有一次我走进一年级(3)班听徐英老师的一节课,在听课文录音的时候,坐在我左边的两位学生,都没有带英语书,他们只得你看我,我看你。我想让后面的同学借一本书给他们,但没等我示意,后面的同学已经把书递了过去,此时那两位没有带书的同学才止住尴尬,而刚才递书的那位小朋友冲我微微一笑。那种默契,那种心有灵犀,令我久久回味。
每次走进教室,迎来的都是无比兴奋、渴望的眼神;每次课后,学生们都依依不舍地围着我问这问那。看着他们好奇的眼神和纯真的脸蛋,我真想把我所学到的全部都倒给他们,想一下子讲许多关于外面世界的故事,让他们有一个美好的向往,有一个美丽的梦想。
在这一学期的支教工作中,我和绵竹南轩小学英语教研组的同行们在一起,站在教学的第一线。带领英语组老师进行大胆的教学改革,把南京外国语学校外语教学的模式和理念带给每一位老师,每一个班级。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结构—情景—交际”教学基本结构的学习已全部得到落实。深入每个班级进行课堂调研与指导,每个星期听8节课——课前提重点、课堂细观察、课后双评议,帮助每位老师熟悉“结构—情景—交际”外语教学流程,为南轩小学形成自己的外语特色奠定基础。营造英语氛围,一是确定校园英语Campus English,一至三年级要掌握66句课堂及日常用语,四至六年级要掌握100句课堂及日常用语,并在本学期结束前进行跟踪检查反馈;二是面向老师,现在除了英语老师继续学习实用的课堂用语,非英语老师在每个周五下午都要进行日常用语培训,目前在南轩小学基本能够做到每人用英语互相问候;开展英语活动,英语手抄报比赛,英语板报评比,英语课堂开放,兴趣小组成果展,并把英语的课堂用语与学校的广播操结合起来,成为动手与动口的完美结合,成为南轩小学创办外语特色的一大亮点。我参与并指导绵竹市小学英语优质课大赛活动,让人欣慰的是南轩小学参赛老师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我还在不同场合开设示范课和讲座多次,把我校课程改革理念和模块课程介绍给绵竹。在告别晚宴上,政府领导和全体老师都表达了深深的感激,可事实上,感恩是相互的,我得到的比付出的还多。
支教的生活是艰辛的,但我能够从中体会到一种快乐,这种快乐正左右着我,使我能够体验到支教的纯粹。回顾这一学期的支教历程,作为一个教育援建的老师,我收获的东西太多太多,灾区人民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在绵竹的每时每刻,我经常被感动着。这一学期,我经历了很多人生的第一次:第一次走进板房;第一次余震;第一次面对废墟。每一次我的心灵都得到净化,境界都得到了升华。
这是我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一段时光,我为当初的选择感到骄傲,为自己亲身参与了灾区的重建事业感到自豪。作为援建队伍中的一员,我要以自强不息的灾区人民为榜样,为灾区的教育重建与振兴作出贡献,我也会把这种精神带回南外仙林分校,落实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责任编辑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