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全面启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课堂模式已不再适应新课程和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由此,教育战线掀起了一股课堂模式革新之风,全省各地纷纷提出了自己的高效课堂模式。然而模式并不是简单地照抄照搬,所以在这股课改风潮中,我在结合本校的校情、学情与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对历史课进行了新模式的大胆探索和实践,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构建本校历史高效课堂模式,其基本程序为:学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教师指导下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学生理解建构基础上问题分层训练——学生自我总结基础上展示交流——作业视为问题从始至终全部完成。下面我就具体谈一谈我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我来谈一谈在打造“高效课堂”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吧。第一个问题是学生不适应高效课堂模式。这种新模式要求教学要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且自主解决,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消极地应付,我们的学生从小学起就长期接受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现在突然换了一种完全陌生的教学模式,很多学生觉得难以适应。第二个问题是学生不能正确对待高效课堂模式。很多同学对待自主学习明显是敷衍了事。比如,我在教学中设置了一个合作探究的环节,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解决我提出的问题或他们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但实际上,有很多同学压根就没有参与到讨论当中去,而是直接从参考资料当中照抄答案,或者照抄其他同学的答案,既不主动思考,也不去互相讨论合作,这就违背了高效课堂的精神,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第三个问题是“高效”与学校对学生评价的标准不配套。学校打着高效的幌子,要求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但在评价学生时依然是“惟成绩论”,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述问题都是在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要率先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进而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学习道路,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全面发展。
其次,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在编制导学案的过程中,既要吃透教材的重难点,设计短小精悍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又要掌握真实的学情,注重问题的实用性,多提出一些高质量的、有利于学生展开思维、逆向思维的、值得学生争论的问题,来加大和激发学生的思维,以促进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获得思维的解放,形成开放性的思维结构。另外,在编制导学案过程中,还要注意与同科目或与之有关联的其他学科老师相互交流合作,取长补短,使学案更合理、更科学。
第三,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鼓励他们自主地探索知识,真正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基础,只有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获得知识,才是最好的学习途径。
第四,教师要注重课下与学生的交流,努力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新课程改革要求班级具有积极热情、乐观向上、激情满怀、举止文明的良好班风。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展示出来那种充满热情/充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精神面貌,其实就是班风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的成果表现形式,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的,学生主动积极地配合教师去思考、讨论问题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所以,教师要在课余时间里,积极参加学生的各类活动,真诚、平等地与学生交流,不仅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还要尊重学生,建立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引导一种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班级文化建设方向,进而保障“高效课堂”真正的高效。
最后,教师还要做好课后反思。作为一名教师,在每一节课后都应该进行反思,既反思教师的教,也反思学生的学;既总结课堂成功的地方,也反思不足的表现和原因,即使再优秀的教师、再严密的教学过程也难免有瑕疵,通过总结反思,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积累教学经验,从而不断提高以后的教学水平,实现对自己的不断超越和发展。
总之,“教无定法” 、“教无止境”,历史课堂的高效教学还有很多需要开拓的地方,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我们都应该在高效课堂的实践中,不断学习、探索,充实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完善高效课堂,为人民教育事业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首先,我来谈一谈在打造“高效课堂”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吧。第一个问题是学生不适应高效课堂模式。这种新模式要求教学要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且自主解决,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消极地应付,我们的学生从小学起就长期接受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现在突然换了一种完全陌生的教学模式,很多学生觉得难以适应。第二个问题是学生不能正确对待高效课堂模式。很多同学对待自主学习明显是敷衍了事。比如,我在教学中设置了一个合作探究的环节,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解决我提出的问题或他们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但实际上,有很多同学压根就没有参与到讨论当中去,而是直接从参考资料当中照抄答案,或者照抄其他同学的答案,既不主动思考,也不去互相讨论合作,这就违背了高效课堂的精神,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第三个问题是“高效”与学校对学生评价的标准不配套。学校打着高效的幌子,要求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但在评价学生时依然是“惟成绩论”,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述问题都是在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要率先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进而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学习道路,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全面发展。
其次,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在编制导学案的过程中,既要吃透教材的重难点,设计短小精悍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又要掌握真实的学情,注重问题的实用性,多提出一些高质量的、有利于学生展开思维、逆向思维的、值得学生争论的问题,来加大和激发学生的思维,以促进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获得思维的解放,形成开放性的思维结构。另外,在编制导学案过程中,还要注意与同科目或与之有关联的其他学科老师相互交流合作,取长补短,使学案更合理、更科学。
第三,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鼓励他们自主地探索知识,真正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基础,只有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获得知识,才是最好的学习途径。
第四,教师要注重课下与学生的交流,努力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新课程改革要求班级具有积极热情、乐观向上、激情满怀、举止文明的良好班风。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展示出来那种充满热情/充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精神面貌,其实就是班风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的成果表现形式,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的,学生主动积极地配合教师去思考、讨论问题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所以,教师要在课余时间里,积极参加学生的各类活动,真诚、平等地与学生交流,不仅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还要尊重学生,建立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引导一种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班级文化建设方向,进而保障“高效课堂”真正的高效。
最后,教师还要做好课后反思。作为一名教师,在每一节课后都应该进行反思,既反思教师的教,也反思学生的学;既总结课堂成功的地方,也反思不足的表现和原因,即使再优秀的教师、再严密的教学过程也难免有瑕疵,通过总结反思,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积累教学经验,从而不断提高以后的教学水平,实现对自己的不断超越和发展。
总之,“教无定法” 、“教无止境”,历史课堂的高效教学还有很多需要开拓的地方,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我们都应该在高效课堂的实践中,不断学习、探索,充实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完善高效课堂,为人民教育事业创造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