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历史高效课堂之我见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jianan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全面启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课堂模式已不再适应新课程和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由此,教育战线掀起了一股课堂模式革新之风,全省各地纷纷提出了自己的高效课堂模式。然而模式并不是简单地照抄照搬,所以在这股课改风潮中,我在结合本校的校情、学情与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对历史课进行了新模式的大胆探索和实践,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构建本校历史高效课堂模式,其基本程序为:学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教师指导下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学生理解建构基础上问题分层训练——学生自我总结基础上展示交流——作业视为问题从始至终全部完成。下面我就具体谈一谈我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我来谈一谈在打造“高效课堂”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吧。第一个问题是学生不适应高效课堂模式。这种新模式要求教学要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且自主解决,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消极地应付,我们的学生从小学起就长期接受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现在突然换了一种完全陌生的教学模式,很多学生觉得难以适应。第二个问题是学生不能正确对待高效课堂模式。很多同学对待自主学习明显是敷衍了事。比如,我在教学中设置了一个合作探究的环节,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解决我提出的问题或他们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但实际上,有很多同学压根就没有参与到讨论当中去,而是直接从参考资料当中照抄答案,或者照抄其他同学的答案,既不主动思考,也不去互相讨论合作,这就违背了高效课堂的精神,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第三个问题是“高效”与学校对学生评价的标准不配套。学校打着高效的幌子,要求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但在评价学生时依然是“惟成绩论”,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述问题都是在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要率先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进而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学习道路,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全面发展。
  其次,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在编制导学案的过程中,既要吃透教材的重难点,设计短小精悍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又要掌握真实的学情,注重问题的实用性,多提出一些高质量的、有利于学生展开思维、逆向思维的、值得学生争论的问题,来加大和激发学生的思维,以促进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获得思维的解放,形成开放性的思维结构。另外,在编制导学案过程中,还要注意与同科目或与之有关联的其他学科老师相互交流合作,取长补短,使学案更合理、更科学。
  第三,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鼓励他们自主地探索知识,真正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基础,只有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获得知识,才是最好的学习途径。
  第四,教师要注重课下与学生的交流,努力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新课程改革要求班级具有积极热情、乐观向上、激情满怀、举止文明的良好班风。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展示出来那种充满热情/充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精神面貌,其实就是班风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的成果表现形式,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的,学生主动积极地配合教师去思考、讨论问题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所以,教师要在课余时间里,积极参加学生的各类活动,真诚、平等地与学生交流,不仅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还要尊重学生,建立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引导一种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班级文化建设方向,进而保障“高效课堂”真正的高效。
  最后,教师还要做好课后反思。作为一名教师,在每一节课后都应该进行反思,既反思教师的教,也反思学生的学;既总结课堂成功的地方,也反思不足的表现和原因,即使再优秀的教师、再严密的教学过程也难免有瑕疵,通过总结反思,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积累教学经验,从而不断提高以后的教学水平,实现对自己的不断超越和发展。
  总之,“教无定法” 、“教无止境”,历史课堂的高效教学还有很多需要开拓的地方,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我们都应该在高效课堂的实践中,不断学习、探索,充实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完善高效课堂,为人民教育事业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其他文献
小儿肺炎可是会折磨的孩子,痛苦不堪,患有肺炎时孩子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和呼吸困难的症状.雾化吸入治疗的应用让肺炎患儿免受输液和吃药的痛苦,很多家长也愿意选择雾化
期刊
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必须重视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属想象的范畴,但又不同于想象。联想就是在头脑中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件事物的心理活动,其形式有类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想象则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高于联想,学生有了较强的联想能力,就能顺利地把新学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辨别它们的本质区别。  一、发散训练,培养自由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在漫漫10个月里,很多孕妇食欲大增,想着要让宝宝有足够的营养,会多吃一点,但是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不仅仅对宝宝没有好处,还有可能给孕妇带来一系列的
期刊
日常生活中对于孕妇而言,胎儿健康是重中之重,其关乎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产前检查作为女性生育健康宝宝的关键举措,绝大多数孕妇在经历严格的“四维筛查”后,都会对胎儿超声心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
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如何上好数学课,使数学课灵动起来呢?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
现代信息技术以开放性、综合性、及时性和高效性等优势进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成为各个学校提升教育科研内涵的重要举措。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