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绍兴慈善老人张杰,可谓无人不晓。阳春三月的一天,我去上虞寻访张老先生,聆听他的创业故事和慈善历程。
浙江省侨办主任黄祖文激动得紧紧握住老人湿淋淋的手,半晌才说:“真想不到,真想不到……”
现年已是82岁的张杰老人幼时贫困,小学未毕业便外出谋生,历经艰辛,到50岁时,才在香港九龙的繁华街道上租了一个不到5平方米的楼梯口店铺做起卖大闸蟹、茶叶蛋的小本生意,直到花甲之年,才逐渐积攒起一点辛苦钱。
在老人家,我听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1979年以来,张杰老人陆陆续续地捐给上虞助学资金达1000多万元,看他如此大方,许多人都以为他是香港的大亨。1987年春天,浙江省侨办主任黄祖文等一行途经香港,决定去拜访这位仰慕已久的老人。几经打听,总算找到了张杰的住处,当时天正下着瓢泼大雨,他们看见一个只有数米见方的小天井里,有几个身穿雨衣的人正在忙碌着给青蟹分类,他们的手被污水泡得发白发皱了,雨水蒙住了眼睛。黄主任上前询问:“张老先生住在这里吗?”一位老人弯着腰,手脚不停地应道:“我就是。”他们又问:“这几位是谁?”老人说:“是赶来帮忙的儿女。”黄主任激动得紧紧握住老人湿淋淋的手,半晌才说:“真想不到,真想不到……张先生,真想不到您是这样挣钱来支持家乡办教育的。”……望着这位可敬的老人,我的眼里涌起了一层厚厚的雾水。这位普通的老人,一个小商贩,对捐资助学怀着这般痴心,这般追求,这是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何等真挚的赤子情怀啊!
如今,老人已告别了几十年苦心经营的小店,开始在家安度晚年,生活主要靠子女的供养和以前积攒的零花钱,日子过得并不宽裕,然而这些都没有能够影响老人的爱乡之情。
老人说:“1979年,我走到儿子的母校上虞中学,学生们挤在光线黑暗的教室里上课……”
老人回忆了他当年捐资助学的初衷。老人说:“1979年,我走到儿子的母校上虞中学,学生们挤在光线黑暗的教室里上课。在这所学校里找不到一间像样的实验室,看不到一个像样的图书馆。那一刻,我特别的心酸。我家境贫寒,只读过四年书,但我知道知识的重要性,知道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必须有真才实学,一个国家要富强,关键在于教育。现在国家负担重,我们海外游子总要尽点心,出点力。”质朴的语言,蕴含了老人多么真挚的赤子情怀啊!1979年,老人首开绍兴这个历史文化古城海外游子捐资助学的先河,向上虞中学捐赠了一台价值3000元的彩电,自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把推动家乡教育事业发展作为了自己毕生的追求,谱写了一篇又一篇感人肺腑的爱乡乐章。
从那以后,老人将他多年来省吃俭用的积蓄倾囊而出,带着满腔热忱,开始他持之以恒的报国爱乡、捐资助学道路,在长达30年的岁月里,建立起18幢漂亮的教学楼,捐赠了大量的教学仪器和配套设备,让15000多名学生受益。
老人年纪大了,大家劝老人要多保重身体,积些钱改善一下生活条件。没想到老人一脸严肃,极其认真地说:“我个人生活倒无所谓的,但只要我在世一天,就要支持家乡教育一天。”语气是那样坚定,感情是那样执着。老人的夫人悄悄地告诉我们,因为老人的钱都捐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现在夫妻俩居住的房子也是儿子出资购买的。
2007年,老人将获得的上虞市长奖励基金2万元全部捐给上虞市慈善总会;2008年春节前期,将子女为他做寿的寿金64900元捐赠给上虞市21个敬老院的五保老人;今年,他又将获得的5万元绍兴市市长奖全部捐赠给慈善事业。老人说:“捐给慈善事业,主要是考虑到现在的和谐社会,虽然有很多人过上了小康生活,但也有一部分人经济上有困难,我就是想用微薄的力量帮他们一把,也希望更多的人关心慈善事业。”爱乡之情,溢于言表。
一群学生跑出来,看到老人,亲切地叫着:“张爷爷、张爷爷……”
拳拳赤子心,殷殷桑梓情。老人的精神不仅感动了上虞大地,更在绍兴大地上传颂,在浙江民众心中久久激荡,老人节衣缩食、倾其一生积蓄为家乡兴学的精神,被誉为“张杰精神”,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浙江省爱乡楷模”,被评为“浙江骄傲”和“感动绍兴”十大人物之一,三次受邀参加国庆观礼,2008年又被绍兴市政府授予“市长奖”。老人的精神在浙江大地上熠熠生辉。
在大家提议下,老人带我们参观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张杰中学”。张杰中学位于上虞城南百江公路旁,交通便捷,环境优雅。车子驶入城南,远远地就望见一座气势恢宏、浑身散发着现代气息的教学楼。张杰中学斜对面是梁湖镇中心小学,老人捐资建造的张杰楼漂亮别致,与张杰中学相映成辉。我们到时,学生正在上课,老人站在远离教室的操场上,提醒我们:“等同学们下课了再过去,不要打扰他们的学习。”
下课铃响后,一群学生跑出来,看到老人,亲切地叫着:“张爷爷、张爷爷……”被同学们围在中间,老人显得神清气爽、生气勃勃。老人慈祥地摸着他们的头,仔细地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语重心长地叮嘱他们:“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尤其是要注重思想品德的培养。书读出来后,一定要为祖国服务……”同学们深情地望着老人,连连点头。
张杰中学的校长告诉我们,老人捐资助学不是一捐了之,而是亲自参与。教学楼怎么造,选用什么材料,他都要过问,绝不允许偷工减料、铺张浪费和中饱私囊。校长还告诉我们,学校以老人的事例和高尚人格作为爱乡爱国的教育蓝本,将“张杰精神”融入日常教学中,陶冶学生情操,使每个学生都能踏上德育教育生活化之路,让“张杰精神”在这个校园里茁壮成长。
告别老人,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位卑未敢忘忧国,年高仍重桑梓情”。这就是一位卖蟹老人崇高的思想情操。老人以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捐资助学行动,向故乡人民展示了一部璀璨的人生教科书,树起了一面催人奋进、激人进步的旗帜。虽然与老人在一起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但是老人的精神,老人身上那种“爱国爱家、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品质,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激励我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更加地执着与努力!
浙江省侨办主任黄祖文激动得紧紧握住老人湿淋淋的手,半晌才说:“真想不到,真想不到……”
现年已是82岁的张杰老人幼时贫困,小学未毕业便外出谋生,历经艰辛,到50岁时,才在香港九龙的繁华街道上租了一个不到5平方米的楼梯口店铺做起卖大闸蟹、茶叶蛋的小本生意,直到花甲之年,才逐渐积攒起一点辛苦钱。
在老人家,我听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1979年以来,张杰老人陆陆续续地捐给上虞助学资金达1000多万元,看他如此大方,许多人都以为他是香港的大亨。1987年春天,浙江省侨办主任黄祖文等一行途经香港,决定去拜访这位仰慕已久的老人。几经打听,总算找到了张杰的住处,当时天正下着瓢泼大雨,他们看见一个只有数米见方的小天井里,有几个身穿雨衣的人正在忙碌着给青蟹分类,他们的手被污水泡得发白发皱了,雨水蒙住了眼睛。黄主任上前询问:“张老先生住在这里吗?”一位老人弯着腰,手脚不停地应道:“我就是。”他们又问:“这几位是谁?”老人说:“是赶来帮忙的儿女。”黄主任激动得紧紧握住老人湿淋淋的手,半晌才说:“真想不到,真想不到……张先生,真想不到您是这样挣钱来支持家乡办教育的。”……望着这位可敬的老人,我的眼里涌起了一层厚厚的雾水。这位普通的老人,一个小商贩,对捐资助学怀着这般痴心,这般追求,这是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何等真挚的赤子情怀啊!
如今,老人已告别了几十年苦心经营的小店,开始在家安度晚年,生活主要靠子女的供养和以前积攒的零花钱,日子过得并不宽裕,然而这些都没有能够影响老人的爱乡之情。
老人说:“1979年,我走到儿子的母校上虞中学,学生们挤在光线黑暗的教室里上课……”
老人回忆了他当年捐资助学的初衷。老人说:“1979年,我走到儿子的母校上虞中学,学生们挤在光线黑暗的教室里上课。在这所学校里找不到一间像样的实验室,看不到一个像样的图书馆。那一刻,我特别的心酸。我家境贫寒,只读过四年书,但我知道知识的重要性,知道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必须有真才实学,一个国家要富强,关键在于教育。现在国家负担重,我们海外游子总要尽点心,出点力。”质朴的语言,蕴含了老人多么真挚的赤子情怀啊!1979年,老人首开绍兴这个历史文化古城海外游子捐资助学的先河,向上虞中学捐赠了一台价值3000元的彩电,自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把推动家乡教育事业发展作为了自己毕生的追求,谱写了一篇又一篇感人肺腑的爱乡乐章。
从那以后,老人将他多年来省吃俭用的积蓄倾囊而出,带着满腔热忱,开始他持之以恒的报国爱乡、捐资助学道路,在长达30年的岁月里,建立起18幢漂亮的教学楼,捐赠了大量的教学仪器和配套设备,让15000多名学生受益。
老人年纪大了,大家劝老人要多保重身体,积些钱改善一下生活条件。没想到老人一脸严肃,极其认真地说:“我个人生活倒无所谓的,但只要我在世一天,就要支持家乡教育一天。”语气是那样坚定,感情是那样执着。老人的夫人悄悄地告诉我们,因为老人的钱都捐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现在夫妻俩居住的房子也是儿子出资购买的。
2007年,老人将获得的上虞市长奖励基金2万元全部捐给上虞市慈善总会;2008年春节前期,将子女为他做寿的寿金64900元捐赠给上虞市21个敬老院的五保老人;今年,他又将获得的5万元绍兴市市长奖全部捐赠给慈善事业。老人说:“捐给慈善事业,主要是考虑到现在的和谐社会,虽然有很多人过上了小康生活,但也有一部分人经济上有困难,我就是想用微薄的力量帮他们一把,也希望更多的人关心慈善事业。”爱乡之情,溢于言表。
一群学生跑出来,看到老人,亲切地叫着:“张爷爷、张爷爷……”
拳拳赤子心,殷殷桑梓情。老人的精神不仅感动了上虞大地,更在绍兴大地上传颂,在浙江民众心中久久激荡,老人节衣缩食、倾其一生积蓄为家乡兴学的精神,被誉为“张杰精神”,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浙江省爱乡楷模”,被评为“浙江骄傲”和“感动绍兴”十大人物之一,三次受邀参加国庆观礼,2008年又被绍兴市政府授予“市长奖”。老人的精神在浙江大地上熠熠生辉。
在大家提议下,老人带我们参观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张杰中学”。张杰中学位于上虞城南百江公路旁,交通便捷,环境优雅。车子驶入城南,远远地就望见一座气势恢宏、浑身散发着现代气息的教学楼。张杰中学斜对面是梁湖镇中心小学,老人捐资建造的张杰楼漂亮别致,与张杰中学相映成辉。我们到时,学生正在上课,老人站在远离教室的操场上,提醒我们:“等同学们下课了再过去,不要打扰他们的学习。”
下课铃响后,一群学生跑出来,看到老人,亲切地叫着:“张爷爷、张爷爷……”被同学们围在中间,老人显得神清气爽、生气勃勃。老人慈祥地摸着他们的头,仔细地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语重心长地叮嘱他们:“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尤其是要注重思想品德的培养。书读出来后,一定要为祖国服务……”同学们深情地望着老人,连连点头。
张杰中学的校长告诉我们,老人捐资助学不是一捐了之,而是亲自参与。教学楼怎么造,选用什么材料,他都要过问,绝不允许偷工减料、铺张浪费和中饱私囊。校长还告诉我们,学校以老人的事例和高尚人格作为爱乡爱国的教育蓝本,将“张杰精神”融入日常教学中,陶冶学生情操,使每个学生都能踏上德育教育生活化之路,让“张杰精神”在这个校园里茁壮成长。
告别老人,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位卑未敢忘忧国,年高仍重桑梓情”。这就是一位卖蟹老人崇高的思想情操。老人以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捐资助学行动,向故乡人民展示了一部璀璨的人生教科书,树起了一面催人奋进、激人进步的旗帜。虽然与老人在一起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但是老人的精神,老人身上那种“爱国爱家、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品质,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激励我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更加地执着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