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后叶戏曲活动与观众层次趣味关系谫论--清人笔记中戏曲史料研究之五

来源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mboo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的戏曲活动依随市民趣味、世情演变而表现出花雅兴替的历史进程。由于戏曲演出雅部失势,花部浸盛,相当多数的戏曲情节迎合普通市井民众的观演情趣,呈现出与士人所欣赏戏曲剧目颇为不同的格调,主要表现在"乐观忠孝节义之剧"、偏爱大团圆结局、喜好"争夺战斗、攻伐劫杀之事"、爱看低俗趣味的戏目等四个方面。这些有关清代戏曲活动的史料多为文人所记,在审美观念的评判中不乏主观色彩,但这类史料记载,以及其中所蕴涵的各种主观色彩,都是研究戏曲思想史的绝好素材。
其他文献
针对网络服务的自动组合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端系统输入/输出请求的自动组合方法。将网络服务功能转化为Petri网中的变迁,输入请求与输出期望转化为库所;构建3种网络服务组合
1979—1989年代是安徽新诗发展的突破期、转型期。在这一时期,安徽诗人大胆突破极“左”思潮对诗歌艺术的桎梏,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大胆探索诗歌艺术的革新之路,促成安徽诗歌发
博大厚重的淮河文化孕育了极具特色的蚌埠诗歌,它们是淮河儿女精神的写照,心灵的塑像。这些诗歌既注重本土经验发掘,有着鲜明的地域色彩和文化特征,从中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