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58141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美。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地成长,而且还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培养高尚的人格。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基础教育的美育任务在新课程培养目标上的体现。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情趣 插图 想象
  语文教学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美。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地成长,而且还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培养高尚的人格。教师要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及时引导学生去品赏,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基础教育的美育任务在新课程培养目标上的体现。那么,基础教育语文课程在美育方面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巧用导语
  心理学研究表明:愉悦的情绪对学习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学习的兴趣,给大脑带来清晰的状态。因此,适当得体的导语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疲劳、集中学生的精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给学生一种和谐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愉悦美。人们都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堂课的开头非常重要。富有经验的教师很重视导语的设计,他们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投石激浪”,往往瞬间就可勃发学生的热情,引人入胜。精妙的导语能够调节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导语主要是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文体来设计,它可以是一段风趣生动的语言,可以是一幅优美宜人的画面,可以是一段轻松明快的音乐,可以是一个蕴含哲理的问题,也可以是一次小小的活动。如在教学《莫高窟》这一课时,用课件播放莫高窟的图像,让学生欣赏这座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欣赏时有的学生睁大了眼睛,目不转睛;有的则不停地发出赞叹声,很显然,学生已经被莫高窟的灿烂辉煌和精妙绝伦深深地震撼了。这时教师问:“欣赏完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此时,学生表达的欲望已经被激活了。有的学生说:“莫高窟真是宏伟瑰丽啊!”有的学生说:“我真是佩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这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是他们智慧的结晶。”……此时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那么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莫高窟的哪些艺术珍品呢?它们又有哪些特点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审美教学活动中来。
  二、巧借插图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构思新颖、充满情趣的各种插图,这些插图富于美感,具有一定的审美趣味。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是培养学生感知力和审美鉴赏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插图的直观性、明晰性,更容易唤起学生心中的美感,所以运用插图渗透审美教育,学生更容易披情入境。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这首古诗时,引导学生结合插图,体会由菜地、篱笆、小径和路边新叶不多的树木组成的幽深画卷,感受田园风光的幽静、安逸,呈现由黄蝶、菜花和儿童构成的画面及儿童急走、黄蝶乱飞的动态感,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乡间田园春色的美和诗人对乡间儿童的喜爱。
  三、引导想象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感悟美。这种美不仅包括文本中所描写的意境美,还包括透过文中的人物所传达出来的心灵美。如何引导学生感悟其中之美呢?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想象力的作用。想象力是智慧的信使,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为学生擎起驰骋思维的天空。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感情,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经,以作者描绘的景物为纬,放飞想象的翅膀。如教学《黄果树瀑布》一课,课文的第2、3、4自然段描写了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和形态,课文意境优美,在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后,可以播放一段黄果树瀑布的录像,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意境中,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从而扩展思维想象黄果树瀑布的美。正是通过想象,让学生感受到了意境美,而在感受意境美的同时,学生也会回味欣赏意境美的过程,这就是想象美。
  四、创设情境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注重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感悟其中之美,那么首先教师应该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才能体悟到文中之美。在这里,教师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运用富有激情的语言,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美的形象。如教学《黄果树瀑布》一课,指导学生学习“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这句话时,在理解相关词语后,适时播放课件,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真正感受到黄果树瀑布声音之美。实施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语文老师应尽的责任。王国维先生在《论教育之宗旨》中告诫我们:“美育者一面使人感情发展,以达完美之城,一面又为德与智之手段。”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在对学生语文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下一番功夫,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给学生语言文学知识,使“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语文)这个工具”,还要立足于培养、熏陶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完美的个性品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可支持终身学习的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即认真写字、认真读书、认真作文的习惯。提倡读书、作文、做人三位一体,它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对我们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更是党和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高中语文 素质教育 关系  (一)读书论  读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巴金说:“我们有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日益深入,新课程体系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应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这是摆在每一位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和认识,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政治  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高中政治应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呢?以下是本人在高中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的几点认识和建议: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改
摘要:本文总结了培养初中学生美术观察能力的几种方法:注重学生对新事物的理解,提高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写生训练教学,初步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观察能力;通过评论教学的开展,提高学生对观察能力培养;通过欣赏、临摹教学的实施,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精确程度。  关键词:美术 观察能力 培养方法  观察即是对事物的仔细察看。观察能力的培养几乎遍及每一学科的教学,只是各有侧重。而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培养,则是重中之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渠道,它对学生比较集中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地观察社会的经济现象、政治现象,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思想政治课的设置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关系我国培养一代“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问题。  然
摘要:小学数学大纲上说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决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它必定是许多知识和许多种思维能力交织而成的。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出跨世纪的人才。下面就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关键词:思维能力 思维训练 思维意识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吟咏,初步感受语言; 揣摩咀嚼,具体品味语言; 整体感知,总体把握语言;强化实践,逐渐养成语感。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关键词:语感培养 语文素质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因此,语文教学要抓好语言学习。而无论是语言的理解还是使用都和语感素质密切相关。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是
摘要: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要注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以激励为主,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通过每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的关注。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研究和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努
摘要:新《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情境教学法是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高中英语、情景教学、创新、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高中英语课也将逐步采用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