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1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亨廷顿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将公民的政治参与度及制度性機制的建构作为研究的重要变量,指明了政党政治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内在关系:即传统国家稳定地实现现代化必须至少拥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党。虽然亨廷顿的论断有其特定的社会和历史规定性,且不同国家的政治发展路径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但其对第三世界诸多国家由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转型的研究成果对处于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共而言是大有借鉴意义的。
  【关键词】:政治参与;政治稳定;制度性机制
  二战结束之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崩溃,代之以美苏为首的世界政治新格局。在这种新格局之下,以民族自决为其追求的广大殖民地纷纷脱离宗主国而独立,并开始了自身不同于宗主国的政治现代化道路。“现代化起步较晚的国家会同时面临着现代化起步较早的国家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渐次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一个特殊的难点。”[1]针对这一难题,亨廷顿在对众多第三世界的国家现状进行研究后,提出了深刻的洞见:即政治秩序的维护在一个后发的国家实现政治现代化中处于优先序地位,而转型过程从根本上来说便是一个在消弭社会动荡以避免政治衰朽的过程。在这种维护秩序和避免衰朽的现实要求下,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维护政治秩序便是必然要求,而强大政府的组建和运行又依赖和维系于政治组织之上,亨廷顿指出:“共产党国家在建立政治秩序方面的相对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它们自觉地把建立政治組织一事摆放在优先地位。”[2]因而在这样的逻辑下,亨廷顿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以公民以政治参与度及制度性机制建构为研究的核心,分别从政党发展的沿革、政党适应性及政党组织的建构与完善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深刻地阐明了强有力的政党在维护政治秩序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当下,社会利益多元化所引起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结构的改变要求对政治结构进行变革,而在改革进入深水区时期,各种矛盾的加剧很难在现有的政治关系和政治体系下进行协调,对政治关系进行变革和调整推动政治向现代化迈进就成为重中之重,而维护政治稳定是完成政治改革与转型这一政治目标的前提。而在当今的中国,中共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领导核心,如何推动深化改革以完成政治转型是其必然要解决的课题,因而在对亨廷顿于《变化社会的政治秩序》一书中对其关于政党与政治稳定的一般性认识进行梳理和研究后,以期为提高中共在政治现代化中不断巩固和加强自身的执政能力提供些许借鉴。
  一、亨廷顿关于政治稳定的理论体系
  在1968年英文版的《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开篇,亨廷顿指出:“本书标题中所用的”政治秩序“一词,指的乃是一种目标,而非某种现实。故而,本书充满了对暴力、动荡和骚乱的描述。对于那些正在经历着迅猛的社会、经济变革而灾象丛生的国家来说,我力图找出一些条件,使这些国家借此能在某种程度上认识到这个目标。”[3]亨廷顿认为,尤其对第三世界落后的国家而言,对政治秩序的追求和对制度性机制的建构应该先于满足经济上的需求,而前两者却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在政治秩序与制度性机制的关系中,亨廷顿提出:“政治秩序也部分地取决于政治制度的发达程度和新兴社会势力被动员起来参与政治的程度二者之间的关系。”[4]这是亨廷顿论述政治问题的思维出发点,也是全书的理论架构,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政党政治与政治稳定问题的研究。
  在对现代化的问题上,亨廷顿认为这是一个全方位的问题,现代化包含着人类社会各个方面以及所有领域的转型与变革,而政治现代化最重要的便是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革,与政治关系联系最为紧密的便是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广泛而深刻的政治参与取代了传统社会中的政治冷漠,人们的政治认知、态度以及评价等方面都与传统社会渐次分离而向现代政治社会看齐,政治权力主体更易对民众进行政治动员。其二,经济的发展程度,“这是指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和产品的增长,可以用国民生产总值、工业化水平或福利水准来衡量。社会动员涉及个人、组织和社会渴求的变化;经济发展涉及个人、组织和社会能力的变化。”[5]在历史的错位对比之下(即不同国家的人对处于同一时空的人之处境与待遇进行相互比较而忽略其自身处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转型社会满足其成员需求的能力远低于其成员对提高需求质量的速度,而在这样的现实下社会中颓废与不满情绪便会层积进而导致挫败感,这种挫败感会阻碍现代化的进程。对于如何消弭这种社会负面情绪,亨廷顿指出最重要的方式便是提供更多的社会流动机会,这种流动不仅包含横向流动,更不可忽略的便是纵向流动。假若一个社会本身能够提供这两种流动的机会,那么在现代化中积累的社会负面倾向便会减弱甚至消解,从而达到政治稳定。然而在大多数的第三世界中,由于传统社会和经济的历史惯性导致社会政治文化和政治心理趋向于保守,而现实中横向流动的机会又远大于纵向流动的几率,因而在欠发达国家的农村社会可以保持相对的稳定,而城市则成为发生动荡的根源。在社会阶层固化情况严重不能通过正常的社会流动实现身份的转变时,社会成员便倾向于通过政治参与的途径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如果政治权力主体能够通过制度性机制建构将这些利益诉求同化并统一于社会共同利益之下,则能够在扩大统治基础的前提下维持政治稳定;但问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面临社会流动性不足时所产生的政治参与扩大的问题时由于传统和现实的原因未能建构合理的协调这些不同诉求的制度,因而不能有效地对这些政治参与进行转化,随之而来的政治动乱也就不可避免。
其他文献
【摘要】:钢琴音乐在浪漫主义时期成为最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器乐形式之一。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突破了古典风格的循规蹈矩,突出了创作者的内心情感,尤其是对于爱情与民族情结的表述。随着钢琴音乐新风格的发展和技术的日益苛严,出现了若干重要的演奏学派和作曲学派。其中,被称为“钢琴诗人”的肖邦的艺术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那种从优美到宏伟,从温柔到暴风雨般的激情的创作风格,尤其值得我们珍视。而同样被称
期刊
哀时命  老李不老,似虎之年,嘴不饶人,女中一豪杰,体态臃肿,脖短腚圆,人送别号:番木鳖。  番木鳖别称马钱子,青叶扁圆,人中其毒终以呼吸窒息而亡。  老李一张嘴,阴阳两混,天旋地转,顿时鸟死花残,外加一语双关之技、含沙射影之功,借以裂嘴而喷的丰富文词,受毒者无不身僵筋曲,腔腹充血,溃败潜逃。  老李有原则,很少动手。组里有一对小夫妻,男的形似侏儒,女的嘴尖眼细,两人斜挎小包,口沫横飞,揭其长短。
期刊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网络传播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人类正逐步进入一个碎片化的“微时代”。微电影作为一种视听形态被提出来,是为适应新的传播环境和人们新的欣赏习惯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影视艺术形态。本文将主要圍绕微电影的美学特征展开,结合具有代表性的微电影作品进行分析,来进一步探求新媒体背景下微电影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微电影;新媒体;主题;叙事;视听语言  一、微电影通俗化的主题设置  (一)
期刊
【摘要】:孙德谦在《六朝丽指》中对陶渊明之诗文作了这样的评价:陶靖节诗,东坡谓其“淡而实绮,癯而实腴”。余谓靖节不徒诗为然,即以此二语评其文,亦复若此。“淡而实绮,癯而实腴”是苏轼在《与苏辙书》中对陶渊明诗歌艺术特色的概括。“吾于诗人,吾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做诗不多,然其诗淡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所谓“淡而实绮,癯而实腴”,就是说在平淡中也蕴藏着绚丽的风
期刊
【摘要】:钱钟书在《围城》中塑造了典型的封建“旧”家长形象。在新旧交替的时代语境下,钱钟书塑造的以方遯翁、周厚卿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形象,丰富了故事情节、盘活了叙事节奏。《围城》展示了两重视域下的“旧”封建家长形象:一为在名利观、虚荣心和婚姻观等方面的相类特点;二为在女人观、气节观和家庭观等方面的相异特点。《围城》中封建家长之“旧”的阐释有助于对整部作品的完整解读。  【关键词】:钱钟书;《围城》;封
期刊
【摘要】:明清以后,中国画掀起了“复古”之风,以石涛为代表的画家“非主流非传统”的一派隐居山林,石涛作为清出四僧之一,继往开来的一代绘画大师,对传统文人画派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尝试,绘画特色极具鲜明个性,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绘画理论与艺术主张,本文从石涛绘画作品和理论谈及艺术特色成就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關键词】:石涛;艺术特色;艺术影响  一、石涛的艺术成就  在明清时期,与"四王"的绘画风格有
期刊
农历五月初五,是家乡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节。虽则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无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但我感觉,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更有意思,气氛更浓烈,更能体现端午节特色,端午节本是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所定的节日,然而,每到这天我总是会想起我的五叔。  日子就这样像流水一般不经意从身边悄悄溜走,天暖了,麦熟了,端午又到了,这天家家插艾草、挂菖蒲、吃粽子,我的五叔,
期刊
【摘要】:在世界历史画卷中,那些拥有海洋霸权国家,通过海洋大肆向海外扩张,推动着世界历史从分散发展走向了整体发展。这其中,美国是最晚成为海权国家的,但是其海权优势到今天都是全球最强的,影响最深的。本文通过对美国海权战略的形成、发展,美国海军的壮大,以及大国地位的确立之探讨,来试图分析美国海权战略成功的原因以及展望其对新时代大国崛起的启示。  【关键词】:海权战略;海军力量;战略转型  一、美国海权
期刊
【摘要】:建筑结构框架设计不仅影响建筑整体质量,而且对建筑施工和使用都有重大影响,必须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按照基本原则,有效处理结构框架设计中的问题。  【关键词】:建筑;结构框架设计;问题;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探讨建筑结构设计基本原则,存在的问题,以及有效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着力提高结构框架设计稳定性。  1.建筑结构框架设计的基本原则  1.1注重结构设计刚柔并济
期刊
【摘要】:钢琴作品《梅花三弄》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王建中先生对这部作品花费了大量心血,让它成为家喻戶晓的三大钢琴改编曲之一,本论文通过对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梅花三弄》的演奏有了进一步的了结。抓住该作品的主旋律,进而对该作品在演奏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梅花三弄》;王建中;作品构思  绪言  传说,《梅花三弄》自西晋成曲,最早为笛子演奏创作。它又有许多别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