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审什么?
——提示语、文题、要求,一个不能少
06年以来,江苏高考作文均采用“提示型命题作文”的形式,而且可能要保持一段时间。这种命题形式由三个部分组成:提示语、文题、要求。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
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
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一)提示语——接住审题思路的拐杖
审题准确,是审题的基本要求。对为什么要保留提示语,命题专家说是为了给成绩一般的同学一根拐杖,这也符合“降低审题难度”的理念。我们要接过这根拐杖,打开审题思路。如围绕“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这句话,我们可以想:哪个人或哪些人到青年、中年或老年丧失了好奇心?丧失的表现有哪些?丧失的原因是什么?丧失的后果怎么样?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想:童年的好奇心有哪些表现?童年的好奇心让“我”发现了什么?回答清楚了这些问题,就是“切合题意”。“不在审题上为难考生”,是为了让我们充分地表现自己的写作才华。今年在这方面的优秀作文不少,如有一篇优秀作文写我童年对奶奶的老茧、白发、瘫痪、逝世的好奇,写出了真情实感,获得了满分。利用提示语进行审题,一定要记住:只要抓住一点进行思考就行,千万不可把每句话或各个点的意思都写进作文,那就是典型的“图解话题”,得分最高不超过48分(07年)。
(二)文题——审题标新立异的关键
审题深刻,审出新意,这是高考作文制胜的法宝。江苏高考阅卷负责人一直强调:提示语只是为成绩一般的同学递一根拐杖,要自主地、清醒地审视提示语,不要受它的心理暗示,从而克隆提示语,造成几十万人选材撞车。这就告诉我们,不要把提示语当作金科玉律,有时提示语不全面,甚至是误导,不要迷信,要质疑。08年江苏高考卷,在“好奇心”这一命题下,优秀的考生善于深入揭示题意的内涵,准确把握,从而展开思想与激情的羽翼,高飞远引,在“好”“奇”与“心”三者关系的探究中,得出了相当深刻的结论。由于是立足于对题目的深思,就超出了浮浅、平庸甚至低幼化的理解,把“好奇心”的负面因素加以透视,锋芒所及,直指世俗生活之中的“常人”以“好奇心”填补空虚的精神生活,乃至于接近鲁迅深恶痛疾的“看客”心理,显示了批判的锋芒。有的考生甚至展现了一种哲学的智慧,审慎的把“好奇心”与“好奇”,“好奇”之“奇”归于“不奇”等思想过程与精神活动环节,作了富有理论才情的观察。如有一位考生以“好奇心害死猫”为开头,通过对好奇心的辩证分析,最后得出“把握好奇心,奉献自我”的结论,让人信服。这就是从题目入手,得出深刻新颖的立意。要想写出深刻的立意,就要从题目入手,在对题目的深度把握上,创造出自己的一方天空。
(三)要求——审题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文题之后,都有一个“要求”,对写作作一些限制,诸如写作范围、角度、文体、字数、禁忌等,这些内容我们自然不能忽视。如08年江苏高考作文在“要求”中规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如果考生写了诗歌,“最高给5分”。
以上谈的是“提示型命题作文”的审题,如果是直接的命题作文,那么就从题目入手进行审题。如果是新材料作文,首先要整体把握材料的内涵,读懂材料的意思,确定材料涉及的对象,然后多角度思考,从一个角度切入进行审题立意,角度要小,挖掘要深。
总之,作文审题必须“时时在意,步步留心”,因为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二、怎么审?
——抽丝剥茧,一着不能让
(一)审清文题的类型
随着分省命题的普及,作文的命题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那么作文命题有哪些呢?
从题目的意义着手,可以将作文题目分为:直白型、寓意型等。
从题目的类型着手,可以将作文题目分为: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
仅就命题作文来说,根据有无提示语,可以分:提示型命题作文和单纯的命题作文(08安徽卷“带着感动出发”);根据概念之间有无关系,可以分为:关系型命题作文(06江苏卷“人与路”)与非关系型命题作文(08上海卷“他们”);根据是否有寓意,可以分为:寓意型命题作文(07湖南卷“诗意地生活”)、非寓意型作文(08天津卷“人之常情”)和虚实相生的命题作文(08年重庆卷“生活在自然中”)等。
如果把它们交叉起来,类型就更多了。
不同类型的作文题,审题的重点和方法是有区别的,如“好奇心”(2008年江苏卷)和“今年花胜去年红”(2005年辽宁卷)在审题上是不同的,前者是直白型的,我们在审题时只要理解“好奇心”的本身意思,在立意时“大题化小”,在写作时“小题大做”就可以了。而后者是寓意型的,这里的“花”具有了比喻意,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还可以是一个单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整个世界,它们的今天超过了昨天,在这“弱水三千”里,我“只取一瓢饮”进行立意就可以了,如果仅仅理解成自然界的“花”,很明显就偏离了命题人的本意了,也很难写好。
(二)学会两种基本的审题方法
1.改造题目进行比较区别的审题方法
改造题目进行比较区别,就是将题目进行或替换、或增加、或删除,或调换位置等一系列的改造,然后,再与原题目进行比较,这样做,很容易使受“审”的题精准,不至于审偏了。
如:04年辽宁卷“平凡与自豪”这一话题,我们可以改造为“平凡的自豪”“自豪与平凡”等话题,通过比较,我们就很容易发现这几个话题之间的区别:“平凡与自豪”重点要表现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平凡值得自己(他人)自豪”,重点在平凡上,“自豪与平凡”同样是两者之间的关系,但落脚点不同,首先要自豪,自豪后再平凡;而“平凡的自豪”是偏正短语,中心是“自豪”,写作的重点却是“平凡”,可以立意为“平凡的人可事要自豪”。
在绝大多数题目中,我们可以用造句法进行审题,如“怀想天空”,可以补充主语与定语,如“(我)怀想(小时候有雁的明净的自然)的天空和(自然悠久的文化)的天空”,再如“好奇心”,可以造句为“(我小时候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发现了奶奶的老茧、白发、瘫痪、逝世中对我的真情)”。造句越丰满,写作的方向就越明确。
2.“大题化小”“意象转换”的方法
“大题化小”可以采用限制法、提问法进行。限制法就是使话题的内涵越来越多,外延越来越小,内涵越多,立意就越清晰,写作的中心和重点也就会越来越清晰。提问法就是对话题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如:谁?为什么?怎么样?给我们什么启迪?有怎样的效果?然后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问题越详细,回答得越具体,越实在,题审得就越清,写起来就越容易。限制法主要用于内涵比较少而外延比较大的话题(如“好奇心”)。
“意象转换”法就是将有寓意的词语转换为现实、人生的词语,将它的寓意揭示出来。它主要用于寓意类题目或可以作为寓意的材料类题目的作文的审题(如07年福建卷“季节”)。
“大题化小”的关键是要“想”得开,并把自己“想”到的东西随手记下来,对自己比较熟悉的小题进一步进行限制,在不断的限制中,我们写作的思维、写作的重点就会越来越明朗。“意象转换”的关键是要弄清题目中哪个词语有寓意,这个词语的寓意是什么。
(三)把握正确的审题顺序
首先要通读整个作文题,接着理解题目,在理解题目的基础上,通过提示语理解题目中的概念,从而准确把握命题人的命题意图。
三、审出什么?
——中心、内容、文体、重点、写法,一点不能漏
懂得了为什么“审”、“审”什么、怎么“审”,这仅仅是审题的基本功,而在高考作文现场,“审出什么”才是最关键的,也是我们平时作文最需要加大力度进行训练的。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作文得分不高,不是不懂得审题的重要,也不是不会审题,而是不懂得要“审出什么”。
如08年江苏“好奇心”的一篇优秀作文,考生通过“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这一句话,审出了“好奇心对人的一生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一中心,运用“我幼儿时对世界充满好奇,初中时对世界进行探索的好奇,大学毕业后不断改进设备的好奇”这一内容,采用记叙文文体,重点写我大学毕业后好奇对我成功的帮助,着重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写法,刻画出众多的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形象鲜明,获得了高分。 仔细分析一下高考优秀作文,我可以下一个定论,所有写出优秀作文的同学,都是在审题时,能够把写作的中心、内容、文体、重点、写法等审得成竹在胸的同学,而不是看到题目“挤牙膏”“脚踝扣铃铛响到哪算到哪”的同学。
总之,审题时,我们必须做到:
1.读准每一个字,思考每一个词,理请每一个关系。养成“画”的习惯。
2.把握材料(新材料作文)或提示语(提示型命题作文)的主旨和感情倾向。
3.运用正确的方法。
4.确立写作的所有的要素。
这样,我们的审题才能“切合题意”的要求。
(责任编辑 覃亮生)
——提示语、文题、要求,一个不能少
06年以来,江苏高考作文均采用“提示型命题作文”的形式,而且可能要保持一段时间。这种命题形式由三个部分组成:提示语、文题、要求。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
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
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一)提示语——接住审题思路的拐杖
审题准确,是审题的基本要求。对为什么要保留提示语,命题专家说是为了给成绩一般的同学一根拐杖,这也符合“降低审题难度”的理念。我们要接过这根拐杖,打开审题思路。如围绕“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这句话,我们可以想:哪个人或哪些人到青年、中年或老年丧失了好奇心?丧失的表现有哪些?丧失的原因是什么?丧失的后果怎么样?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想:童年的好奇心有哪些表现?童年的好奇心让“我”发现了什么?回答清楚了这些问题,就是“切合题意”。“不在审题上为难考生”,是为了让我们充分地表现自己的写作才华。今年在这方面的优秀作文不少,如有一篇优秀作文写我童年对奶奶的老茧、白发、瘫痪、逝世的好奇,写出了真情实感,获得了满分。利用提示语进行审题,一定要记住:只要抓住一点进行思考就行,千万不可把每句话或各个点的意思都写进作文,那就是典型的“图解话题”,得分最高不超过48分(07年)。
(二)文题——审题标新立异的关键
审题深刻,审出新意,这是高考作文制胜的法宝。江苏高考阅卷负责人一直强调:提示语只是为成绩一般的同学递一根拐杖,要自主地、清醒地审视提示语,不要受它的心理暗示,从而克隆提示语,造成几十万人选材撞车。这就告诉我们,不要把提示语当作金科玉律,有时提示语不全面,甚至是误导,不要迷信,要质疑。08年江苏高考卷,在“好奇心”这一命题下,优秀的考生善于深入揭示题意的内涵,准确把握,从而展开思想与激情的羽翼,高飞远引,在“好”“奇”与“心”三者关系的探究中,得出了相当深刻的结论。由于是立足于对题目的深思,就超出了浮浅、平庸甚至低幼化的理解,把“好奇心”的负面因素加以透视,锋芒所及,直指世俗生活之中的“常人”以“好奇心”填补空虚的精神生活,乃至于接近鲁迅深恶痛疾的“看客”心理,显示了批判的锋芒。有的考生甚至展现了一种哲学的智慧,审慎的把“好奇心”与“好奇”,“好奇”之“奇”归于“不奇”等思想过程与精神活动环节,作了富有理论才情的观察。如有一位考生以“好奇心害死猫”为开头,通过对好奇心的辩证分析,最后得出“把握好奇心,奉献自我”的结论,让人信服。这就是从题目入手,得出深刻新颖的立意。要想写出深刻的立意,就要从题目入手,在对题目的深度把握上,创造出自己的一方天空。
(三)要求——审题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文题之后,都有一个“要求”,对写作作一些限制,诸如写作范围、角度、文体、字数、禁忌等,这些内容我们自然不能忽视。如08年江苏高考作文在“要求”中规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如果考生写了诗歌,“最高给5分”。
以上谈的是“提示型命题作文”的审题,如果是直接的命题作文,那么就从题目入手进行审题。如果是新材料作文,首先要整体把握材料的内涵,读懂材料的意思,确定材料涉及的对象,然后多角度思考,从一个角度切入进行审题立意,角度要小,挖掘要深。
总之,作文审题必须“时时在意,步步留心”,因为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二、怎么审?
——抽丝剥茧,一着不能让
(一)审清文题的类型
随着分省命题的普及,作文的命题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那么作文命题有哪些呢?
从题目的意义着手,可以将作文题目分为:直白型、寓意型等。
从题目的类型着手,可以将作文题目分为: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
仅就命题作文来说,根据有无提示语,可以分:提示型命题作文和单纯的命题作文(08安徽卷“带着感动出发”);根据概念之间有无关系,可以分为:关系型命题作文(06江苏卷“人与路”)与非关系型命题作文(08上海卷“他们”);根据是否有寓意,可以分为:寓意型命题作文(07湖南卷“诗意地生活”)、非寓意型作文(08天津卷“人之常情”)和虚实相生的命题作文(08年重庆卷“生活在自然中”)等。
如果把它们交叉起来,类型就更多了。
不同类型的作文题,审题的重点和方法是有区别的,如“好奇心”(2008年江苏卷)和“今年花胜去年红”(2005年辽宁卷)在审题上是不同的,前者是直白型的,我们在审题时只要理解“好奇心”的本身意思,在立意时“大题化小”,在写作时“小题大做”就可以了。而后者是寓意型的,这里的“花”具有了比喻意,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还可以是一个单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整个世界,它们的今天超过了昨天,在这“弱水三千”里,我“只取一瓢饮”进行立意就可以了,如果仅仅理解成自然界的“花”,很明显就偏离了命题人的本意了,也很难写好。
(二)学会两种基本的审题方法
1.改造题目进行比较区别的审题方法
改造题目进行比较区别,就是将题目进行或替换、或增加、或删除,或调换位置等一系列的改造,然后,再与原题目进行比较,这样做,很容易使受“审”的题精准,不至于审偏了。
如:04年辽宁卷“平凡与自豪”这一话题,我们可以改造为“平凡的自豪”“自豪与平凡”等话题,通过比较,我们就很容易发现这几个话题之间的区别:“平凡与自豪”重点要表现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平凡值得自己(他人)自豪”,重点在平凡上,“自豪与平凡”同样是两者之间的关系,但落脚点不同,首先要自豪,自豪后再平凡;而“平凡的自豪”是偏正短语,中心是“自豪”,写作的重点却是“平凡”,可以立意为“平凡的人可事要自豪”。
在绝大多数题目中,我们可以用造句法进行审题,如“怀想天空”,可以补充主语与定语,如“(我)怀想(小时候有雁的明净的自然)的天空和(自然悠久的文化)的天空”,再如“好奇心”,可以造句为“(我小时候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发现了奶奶的老茧、白发、瘫痪、逝世中对我的真情)”。造句越丰满,写作的方向就越明确。
2.“大题化小”“意象转换”的方法
“大题化小”可以采用限制法、提问法进行。限制法就是使话题的内涵越来越多,外延越来越小,内涵越多,立意就越清晰,写作的中心和重点也就会越来越清晰。提问法就是对话题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如:谁?为什么?怎么样?给我们什么启迪?有怎样的效果?然后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问题越详细,回答得越具体,越实在,题审得就越清,写起来就越容易。限制法主要用于内涵比较少而外延比较大的话题(如“好奇心”)。
“意象转换”法就是将有寓意的词语转换为现实、人生的词语,将它的寓意揭示出来。它主要用于寓意类题目或可以作为寓意的材料类题目的作文的审题(如07年福建卷“季节”)。
“大题化小”的关键是要“想”得开,并把自己“想”到的东西随手记下来,对自己比较熟悉的小题进一步进行限制,在不断的限制中,我们写作的思维、写作的重点就会越来越明朗。“意象转换”的关键是要弄清题目中哪个词语有寓意,这个词语的寓意是什么。
(三)把握正确的审题顺序
首先要通读整个作文题,接着理解题目,在理解题目的基础上,通过提示语理解题目中的概念,从而准确把握命题人的命题意图。
三、审出什么?
——中心、内容、文体、重点、写法,一点不能漏
懂得了为什么“审”、“审”什么、怎么“审”,这仅仅是审题的基本功,而在高考作文现场,“审出什么”才是最关键的,也是我们平时作文最需要加大力度进行训练的。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作文得分不高,不是不懂得审题的重要,也不是不会审题,而是不懂得要“审出什么”。
如08年江苏“好奇心”的一篇优秀作文,考生通过“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这一句话,审出了“好奇心对人的一生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一中心,运用“我幼儿时对世界充满好奇,初中时对世界进行探索的好奇,大学毕业后不断改进设备的好奇”这一内容,采用记叙文文体,重点写我大学毕业后好奇对我成功的帮助,着重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写法,刻画出众多的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形象鲜明,获得了高分。 仔细分析一下高考优秀作文,我可以下一个定论,所有写出优秀作文的同学,都是在审题时,能够把写作的中心、内容、文体、重点、写法等审得成竹在胸的同学,而不是看到题目“挤牙膏”“脚踝扣铃铛响到哪算到哪”的同学。
总之,审题时,我们必须做到:
1.读准每一个字,思考每一个词,理请每一个关系。养成“画”的习惯。
2.把握材料(新材料作文)或提示语(提示型命题作文)的主旨和感情倾向。
3.运用正确的方法。
4.确立写作的所有的要素。
这样,我们的审题才能“切合题意”的要求。
(责任编辑 覃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