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古评作赏析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s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字词教学而轻文本赏析的情况。这种教学,不仅使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枯燥乏味,就文本的教学而言,教师更是错失了引领学生对文章内容与写作技法进行理解欣赏与借鉴的机会。我觉得,如果能巧妙地借助古人评论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探究赏析,就可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我们就可以借助古人评论赏析选材的典型性。
  一个人的生平事迹越丰富,写其传记时,事件的取舍就越有讲究。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廉颇一生丰富多彩。司马迁写廉颇,在他众多的事件中,会选择哪些事件来写呢?
  教学中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倾听学生的想法后,可以借助清朝才女李晚芳在《读史管见》卷二《廉蔺列传》的内容,李晚芳指出:“廉将军居赵,事业甚多,《史》独纪其与王诀及谢如二事而已。”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件事呢?这两件事中体现出廉颇怎样的性格特征与精神品质呢?在文中,作者写了廉颇的这样几句话:“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通过廉颇的言行,可看出廉颇的勇猛善战,战功卓著,也可看出他的自傲自负,而“负荆请罪”,又体现了他知错能改、直率坦诚的性格特征。这样的廉颇,才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廉颇。所以,“谢如”(向蔺相如道歉)一事不得不写。而在“与赵王诀别”。我们可看到这样的话:“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一个臣子,敢对君王说“请立太子为王”,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因为他极可能冒犯龙颜,招来杀身之祸。但在当时的特殊情况下,廉颇敢这样说,目的是“以绝秦望”,是为了赵国着想,所以,赵王“许之”。这显示了廉颇对赵国的最大的忠诚。诚如李晚芳所言:“人只知廉颇善用兵,能战胜攻取耳,亦未足以尽廉颇;观其与赵王诀,如期不还,请立太子以绝秦望之语,深得古人社稷为重之旨,非大胆识,不敢出此言,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不得不说,这样的评价是深刻的,抓住了廉颇这个人物精神品质中最核心的东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一般不会考虑得那么深刻。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进一步研读了文本,体会了选材的典型性,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与精神品质。这种讨论,就抓住了文本“文”的特质。
  我们还可以借助古人评论赏析描写人物的手法、理解人物形象。
  人物传记塑造人物,主要依靠人物描写的一些手法。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呢?让学生结合文本讨论人物描写的手法之后,可以明确,作者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行动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就如李晚芳的评论:“观其写持璧睨柱处,须眉毕动;进缶叱左右处,声色如生。”作者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更通过那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将人物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塑造人物,要写“形”,更要写“神”。文中的描写,是紧紧扣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与精神品质的。文章通过蔺相如的言行等,写出了其“智勇双全”。“勇”体现在“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显示了不怕死的勇气。“智”体现在“璧有瑕,请指示王”。一句话,就巧妙地将璧要回自己手中。“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中的“持”“却”“倚”,一气呵成,让秦王措手不及,瞬间就失去了抢夺和氏璧的时机。而秦王又惟恐蔺相如撞碎和氏璧,所以处处被动,主动权就到了蔺相如这边。洞悉对方心理,并抓住对方心理上的弱点,快速想出对策,可见其“智”。在“进缶叱左右”中,“勇”体现在“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智”体现在“前进”(上前进献)上,为“五步之内”以颈血溅之作准备。“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而蔺相如能引车避匿,是因为他明白“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这就不是简简单单能用“宽容”来概括的了,而要看出其洞察力强、一心为国的特点与品质。就如李晚芳的评论:“人徒以完璧归赵,渑池抗秦二事,艳称相如,不知此一才辩之士所能耳,未足以尽相如;惟观其引避廉颇一段议论,只知有国,不知有己,深得古人公尔国尔之意,非大学问人,见不到,亦道不出,宜廉将军闻而降心请罪也。”
  教学中还可以借助古人评论进行拓展延伸。就拿《廉颇蔺相如列传》来说,作者对蔺相如完璧归赵是持肯定态度的。可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写《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则提出异议:“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学生们对此又有什么看法呢?这种引申,可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深刻思考并有自己的观点。再如,鲁迅先生对《史记》有一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司马迁是文学家,也是史学家。我们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赏析了廉蔺形象及描写手法,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此文,作者想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达怎样的观点?引导学生读了《史记》原文之后,学生们就会发现,此传为四人合传,除廉颇蔺相如,还写了赵奢、李牧,还提到了赵括。作者想传达的历史观点是贤才的命运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明代文学家钟惺《葛氏<史记>卷八一引》中的一段话:“以廉颇、蔺相如主名,中间赵奢、李牧周旋穿插,断续无痕,而赵之兴亡,节目全在于此。共数人之传,只如一人。贤才关系国家,自文字章法中奇正错综而出,此史之识也。”
  ★作者单位:江苏前黄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这次地震后,95%以上的房屋已毁坏,无法再住人,灾民在自家受损房屋前留影。  地震后半个月,杨世秀几乎每天都从安置地的帐篷里走出,来到她新翻修的房屋里,转悠着。有时,一呆就是大半天。  “哎哟,你房子刚修就垮成这样了?”路过她家门口的村民,有人总会来这么一句。通常,杨只是强忍着笑笑,没接话。偶尔,她也会高声应一句,“没得法子啰。”  当屋内只有《南风窗》记者和她独处时,她会边走边摸着开裂了的墙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宏伟的外观、精巧的布局、华贵的陈设,让读者目睹了贾府的尊贵奢华,而王熙凤、贾宝玉的盛装丽服,彩绣辉煌,五彩缤纷,使我们领略到了重量级人物出场时的绰约风姿。但细细品读,你会发现曹雪芹对林黛玉的衣着服饰始终不提一字,全文先后三次对林黛玉的肖像进行了描写,不管是在众人眼里.还是在王熙凤的眼里,抑或是在宝玉眼里,甚至整部《红楼梦》中也少有她的衣饰
中日关系在变好还是变坏?这种设问在中日国力逆转的当下,显得并非那么恰当。笔者宁愿认为,中日关系正在摩擦中走向成熟,理想的状态是任何一项摩擦都不至于引发关系的骤冷骤热。一个近例是,当今日本国首相野田佳彦就任后立即公言在职期间不会去参拜靖国神社,要知道野田是曾经否认被东京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有罪的甲级战犯是战争罪人的“民主党内右翼代表”,他即便在历史观上和日本政府的正式见解公开抵触,也不愿在靖国参拜问题上
一、分清文本要素,提取中心  传统论述文的构成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如果在文本解读中关注要素,就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论述类的传统议论文“江苏卷《谈静》”为例。  ①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②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③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④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爱情也是。早就有人在唱:“这就是爱,说也说不清楚,糊里又糊涂。”它倒成为乐趣之一。  但是,不是所有恋曲,都有美好回忆。  有人堕入万丈深渊,有人被关入爱情牢笼。受到委屈的一方,有被形容为棋子的,来去全不由自己。甚至是成为影子的,离不开TA,却变得可有可无。  谁错了呢?清官难断家务事。  爱情有输赢,但爱拼不一定会赢。有时候,不认输的人,拼尽全力捍卫自己,像是一场战斗。转身发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北京 100816)  译者按:在比利时,ICT无界限项目(ICT Without Boundaries)旨在通过信息化手段帮助身体和心理有障碍学生进行学习。学校信息化计划以地方或学校信息化发展战略为基础,为学校提供在线支持。教育门户网站www.KlasCement.net是教师分享学习材料的重要平台。该门户网站鼓励教师参与并共享学习材料,自建立以来,已吸引6万名成员,获
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始终存在,双方关系合作的一面目前很明显和突出,但不等于就没有摩擦,台湾问题、西藏问题、新疆问题等涉及中国主权问题是重要考验,贸易纠纷不断也不能忽视。一些敏感问题处理不好,仍有可能重起风波。    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    《南风窗》:您1993年4月到1998年2月担任驻美大使,这期间,中美关系多有波折,比如围绕着最惠国待遇的争执、“银河号”事件、美国反对北京申办2000年奥
又见《红楼梦》!  果然还是《红楼梦》!  看到2015年江苏高考语文附加卷的考生,在心里肯定会有这样的感叹!笔者看到试题之后也是这么想的,在附加卷名著阅读的简答题部分出现关于《红楼梦》的题目,一点也不意外,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回顾往年的考题来进行确认。  2008—2015年考题回顾:  2008年:《红楼梦》中写道:“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请说说“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的含义。(5
虽然会在一定范围对社会保障费用进行一定调整降低,却再不会回到上世纪90年代社会保障系统性缺乏的状态,而是会在另一个层面上,完善十多年来一直在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包括更全面的覆盖,以及费率在各机构和各地区的合理分摊。  2016年全国“两会”后,已经有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天津、云南和甘肃等在内的12个省(直辖市)对社保费率或者是医保费率进行了下调。  这一轮降费率,起于中央政府在经济下行期间为
羊年开年后,有两件事看来纯属巧合:先是习近平首谈要消除改革的“中梗阻”;随后一部控霾的纪录片引爆网络热点。无论是来自高层的谈话,还是来自民间的舆论,共同点都是将矛头指向利益集团。这不由令人联想:这是要向特殊利益集团开战的节奏吗?  当然,将中国空气污染的原因直指能源垄断集团,虽比以往的媒体分析都更加抵达真相,但是要将所有的板子打在利益集团身上,却仍遮蔽了部分事实。实际上,利益集团总是存在,但其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