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很强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主题活动的生成和确定要基于学生的发展需要,社会的需要,由学生提出或教师推荐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撒手不管,任学生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教师要起到有效指导的作用。那什么样的指导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我从课堂准备与课堂教学指导两方面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活动准备阶段的指导
1.放手的弊病。中学生已经习惯了按部就班地跟着老师的思路去学习,让他们分组讨论或是进行问卷调查来确定活动的主题,经过近两周的准备时间,没有任何的成效。提出的问题要么就是只想得到一个答案,如:死海为什么淹不死人、人为什么会掉头发等;要么提出的问题实践性、操作性特强,甚至关系到安全问题,如:采样我市饮用水的水源是否合格、夜市小摊的食物是否卫生等;要么就是一些不切实际凭空想像的一些问题,如:对太空的变化进行研究等。
2.引导学生目标明确地提出活动主题。对学生提出的这样问题我都做了详细的解释并给予指导。刚进入中学面对突增的众多科目,学生们还没有适应,而且中学还将面临升学的压力,我认为中学生的活动主题要选择不太繁琐,来源于生活实际,切实可行,安全可操作的内容。经过总结,我决定采用教师选题推荐法产生活动主题。在没有任何教参的情况下,我列举出了一些我们在校就可完成并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情况和现在社会上比较关注的一些活动主题内容。如:如何能快速地适应中学生活、中学生文明礼仪的重要性、感恩教育、安全教育、心肺复苏术等,学生可以从中选取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作为研究的主题,这样既节省了学生的时间,又可以引导学生在今后目标明确的提出活动主题。
3.指导学生确定主题,开展调查。一个活动主题的产生,一定是有它研究的价值,如《心肺复苏术》一课。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据近年统计,每年心血管病人死亡数达百万人,约占总死亡人数的1/2。在许多发达国家,急救心肺复苏术是公民必须具备的技能。“时间就是生命”,如果在心跳停止4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抢救成功率为50%,如果心跳停止10分钟后才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的可能仅为1%。在等待专业救护人员赶到现场抢救前对病人施行救助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普及心肺复苏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把这个内容融入到中学的综合实践课程里,我觉得很有必要,现在的人们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工作、家庭的压力过大,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无法掌控身体随时带给我们的危险。当我提出这样一个活动主题时,学生都积极响应,各活动小组分头准备。
二、活动过程中的有效指导
一周的准备时间过去了,学生利用微机课的时间,在网上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并整理做成课件。这里我主要进行了以下的指导。
1.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资料收集。
学生的大量资料是通过图书馆、上网查找到的,因此我把同学们收集的大量資料和他们一起重新整理,引导他们去粗取精,删掉大篇幅的理论部分和比较深奥的医学常识,把心肺复苏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整理出来。
2.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1)对重新整理出来的资料进行合理排序。排序后,一目了然地告诉大家遇到急救的病人时,应该如何去实施具体的操作:①把病人放在比较平坦的地面上,头后仰;②通过听,检查病人有无呼吸,再用手按住颈部大动脉感觉有无心跳;③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后,进行胸部按压术。具体位置在两胸之间平行处下移一指,两手相扣,跪在病人左或右以胯为支点,向下以每分钟80-100次的速度对病人实施按压30次,按压深度为4-5厘米,按压后再一次人工呼吸,4个循环下来看病人有无反应;④病人反应后送往医院,无反应终止抢救。
(2)通过演示法,达到教学效果。简明扼要的操作流程,同学们立刻就掌握,并进行演示。
一堂课下来,同学们对心肺复苏术的整个过程及注意的事项都能具体地操作和讲述下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后我还让同学们写一写自己在整个活动中的感触与体会。通过这样的一节课,我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从本身来讲,为学生开辟了另一种学习的模式,教师敢于放手,尽量保证学生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但教师要在活动前给予适度的引导和点拨,引导学生怎样对活动主题资料进行收集、及资料的整理,不要偏离主题内容。教师只要有效地指导,这门课就会出成效,教师也只有教会学生如何“采蜜”,才能进一步指导学生如何“酿蜜”。
一、活动准备阶段的指导
1.放手的弊病。中学生已经习惯了按部就班地跟着老师的思路去学习,让他们分组讨论或是进行问卷调查来确定活动的主题,经过近两周的准备时间,没有任何的成效。提出的问题要么就是只想得到一个答案,如:死海为什么淹不死人、人为什么会掉头发等;要么提出的问题实践性、操作性特强,甚至关系到安全问题,如:采样我市饮用水的水源是否合格、夜市小摊的食物是否卫生等;要么就是一些不切实际凭空想像的一些问题,如:对太空的变化进行研究等。
2.引导学生目标明确地提出活动主题。对学生提出的这样问题我都做了详细的解释并给予指导。刚进入中学面对突增的众多科目,学生们还没有适应,而且中学还将面临升学的压力,我认为中学生的活动主题要选择不太繁琐,来源于生活实际,切实可行,安全可操作的内容。经过总结,我决定采用教师选题推荐法产生活动主题。在没有任何教参的情况下,我列举出了一些我们在校就可完成并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情况和现在社会上比较关注的一些活动主题内容。如:如何能快速地适应中学生活、中学生文明礼仪的重要性、感恩教育、安全教育、心肺复苏术等,学生可以从中选取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作为研究的主题,这样既节省了学生的时间,又可以引导学生在今后目标明确的提出活动主题。
3.指导学生确定主题,开展调查。一个活动主题的产生,一定是有它研究的价值,如《心肺复苏术》一课。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据近年统计,每年心血管病人死亡数达百万人,约占总死亡人数的1/2。在许多发达国家,急救心肺复苏术是公民必须具备的技能。“时间就是生命”,如果在心跳停止4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抢救成功率为50%,如果心跳停止10分钟后才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的可能仅为1%。在等待专业救护人员赶到现场抢救前对病人施行救助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普及心肺复苏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把这个内容融入到中学的综合实践课程里,我觉得很有必要,现在的人们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工作、家庭的压力过大,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无法掌控身体随时带给我们的危险。当我提出这样一个活动主题时,学生都积极响应,各活动小组分头准备。
二、活动过程中的有效指导
一周的准备时间过去了,学生利用微机课的时间,在网上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并整理做成课件。这里我主要进行了以下的指导。
1.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资料收集。
学生的大量资料是通过图书馆、上网查找到的,因此我把同学们收集的大量資料和他们一起重新整理,引导他们去粗取精,删掉大篇幅的理论部分和比较深奥的医学常识,把心肺复苏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整理出来。
2.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1)对重新整理出来的资料进行合理排序。排序后,一目了然地告诉大家遇到急救的病人时,应该如何去实施具体的操作:①把病人放在比较平坦的地面上,头后仰;②通过听,检查病人有无呼吸,再用手按住颈部大动脉感觉有无心跳;③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后,进行胸部按压术。具体位置在两胸之间平行处下移一指,两手相扣,跪在病人左或右以胯为支点,向下以每分钟80-100次的速度对病人实施按压30次,按压深度为4-5厘米,按压后再一次人工呼吸,4个循环下来看病人有无反应;④病人反应后送往医院,无反应终止抢救。
(2)通过演示法,达到教学效果。简明扼要的操作流程,同学们立刻就掌握,并进行演示。
一堂课下来,同学们对心肺复苏术的整个过程及注意的事项都能具体地操作和讲述下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后我还让同学们写一写自己在整个活动中的感触与体会。通过这样的一节课,我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从本身来讲,为学生开辟了另一种学习的模式,教师敢于放手,尽量保证学生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但教师要在活动前给予适度的引导和点拨,引导学生怎样对活动主题资料进行收集、及资料的整理,不要偏离主题内容。教师只要有效地指导,这门课就会出成效,教师也只有教会学生如何“采蜜”,才能进一步指导学生如何“酿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