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四合院作为我国古代的典型建筑之一,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家庭伦理道德与宗法观念,天人合一思想,内向性封闭性的特点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些特点都体现的淋漓尽致。如果结合四合院的建筑特色并把四合院的文化内涵融入到教材中学习,可以整合不少历史知识,加深学生的认识。
关键词:四合院;建筑传统;文化内涵;整合知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介绍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其中提及了居室建筑的演进,主要介绍了四合院。教材原文是这样讲述的:“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普通居民的住房都是以四合独院为主。”同时附有插图《北京典型的四合院俯视图》。关于四合院的介绍就只有这些,简单明了。但是,我感觉有些简单了,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但这些在教材中都没有体现。教师在授课中如果穿插讲述这些相关的知识将会使课堂讲述锦上添花,也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有更多了解,个人认为课堂上应该对这些知识穿插讲述。
结合陕西四合院特点,特别指出中国的建筑传统就是一种四合院文化。四合院,简而言之就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很多人提及四合院,概念里就会把它固定为北京四合院,其实整个中国的建筑传统就是一个四合院的文化。我们的故宫,山西的乔家大院、平遥古城,甚至苏州园林,都可以体验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在这点上,我认为应该结合陕西的四合院的特色适当强调讲述一下,谨防学生将四合院的范围定性为北京或者北方。课上也需要展示大量建筑图片,比如故宫,乔家大院,苏州园林以及各地不同风格的四合院。
结合必修一的历史知识,重点强调四合院体现了家庭的伦理道德和宗法观念。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宗法制学生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中都具体学习过,讲解起来并不费劲。宗法制度有两天原则:一是嫡长子继承制,即严格区分庶嫡,只有正妻所生长子即嫡长子,才是唯一有权继承父亲地位的人。二是在宗族内区分大宗和小宗,都以正嫡为宗子,宗子具有特权,宗族成员必须尊奉宗子。同时,大宗对小宗有统轄权。四合院内外宅的划分就将这两大原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位置序列安排,完全是长幼尊卑有序的宗法伦理观念的现实转化。
这在古代那个多子多福的时代里,是维系内部和谐的一部公认的章程,使得每个人基本都能安于本分。这点的讲述可以使学生对旧有的知识有个回顾,也彰显出了思想观念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纵观整个古代的传统哲学思想,适当引申出四合院近乎完美体现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思维规律与自然规律的统一性。一方面四合院的建筑布局明显受到古代风水学说的影响,大门都不开在中轴线上,而开在八卦的“巽”位或“乾”位。(可顺便讲些八卦的知识)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风水学说,也就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中国人居住的一个空间里边必须包含着一部分没有房子的庭院,这个院子是可以直通宇宙天空的,(南方的“天井”其实就是一种体现)所以决定了整个人生活在一个和大自然非常亲近的一个自然环境里边,上升到哲学观点上,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态度,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决定了中国人住的是院子。清代有句俗语形容四合院内的生活:“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可以说是四合院生活比较典型的写照。这句话也体现出那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如今北京的四合院宾馆、酒店,甚至用来当商品房销售的四合院价格不菲,并且很受欢迎,跟四合院的这种宁静和谐惬意的生活情调肯定是密不可分的。
结合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而强调四合院具有很强的内向性与封闭性。这种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当然这种内向性符合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封闭性的总趋势。可以说是政治思想对建筑风格的一种影响。可以结合必修一中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来加深理解这种特点形成的原因。
纵观历史,结合现在,简单概括四合院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四合院的建筑装修、内外雕饰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呈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向往。比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簪、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或歌颂山川秀美,或寓意处世之道,或抒发人生志向,都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真可谓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直到现在,这种浓郁的文化气息仍然感染着国人。比如现在的建筑装饰,预示吉祥和睦、勤俭持家等美好生活追求的装饰都是很常见的。其实这也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勤劳勇敢,积极向上。当然,追求幸福生活,那该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吧。
建筑是一个民族人文传统的历史见证。四合院更是古代建筑中的一个典型。如此有文化内涵的东西,课本只是一句话带过,个人感觉有些遗憾。所以我给把这些文化内涵都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中。当然,这些讲述会占据一定课堂时间,但是花费一定时间,整合了这么多的历史知识,也从中感知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我认为还是很值得的。
【参考文献】
[1]马炳坚.《北京四合院琐谈》.出自刊物《知识就是力量》.2004-11.
[2]贾珺.《北京四合院》.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人民版).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人民版).
关键词:四合院;建筑传统;文化内涵;整合知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介绍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其中提及了居室建筑的演进,主要介绍了四合院。教材原文是这样讲述的:“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普通居民的住房都是以四合独院为主。”同时附有插图《北京典型的四合院俯视图》。关于四合院的介绍就只有这些,简单明了。但是,我感觉有些简单了,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但这些在教材中都没有体现。教师在授课中如果穿插讲述这些相关的知识将会使课堂讲述锦上添花,也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有更多了解,个人认为课堂上应该对这些知识穿插讲述。
结合陕西四合院特点,特别指出中国的建筑传统就是一种四合院文化。四合院,简而言之就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很多人提及四合院,概念里就会把它固定为北京四合院,其实整个中国的建筑传统就是一个四合院的文化。我们的故宫,山西的乔家大院、平遥古城,甚至苏州园林,都可以体验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在这点上,我认为应该结合陕西的四合院的特色适当强调讲述一下,谨防学生将四合院的范围定性为北京或者北方。课上也需要展示大量建筑图片,比如故宫,乔家大院,苏州园林以及各地不同风格的四合院。
结合必修一的历史知识,重点强调四合院体现了家庭的伦理道德和宗法观念。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宗法制学生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中都具体学习过,讲解起来并不费劲。宗法制度有两天原则:一是嫡长子继承制,即严格区分庶嫡,只有正妻所生长子即嫡长子,才是唯一有权继承父亲地位的人。二是在宗族内区分大宗和小宗,都以正嫡为宗子,宗子具有特权,宗族成员必须尊奉宗子。同时,大宗对小宗有统轄权。四合院内外宅的划分就将这两大原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位置序列安排,完全是长幼尊卑有序的宗法伦理观念的现实转化。
这在古代那个多子多福的时代里,是维系内部和谐的一部公认的章程,使得每个人基本都能安于本分。这点的讲述可以使学生对旧有的知识有个回顾,也彰显出了思想观念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纵观整个古代的传统哲学思想,适当引申出四合院近乎完美体现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思维规律与自然规律的统一性。一方面四合院的建筑布局明显受到古代风水学说的影响,大门都不开在中轴线上,而开在八卦的“巽”位或“乾”位。(可顺便讲些八卦的知识)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风水学说,也就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中国人居住的一个空间里边必须包含着一部分没有房子的庭院,这个院子是可以直通宇宙天空的,(南方的“天井”其实就是一种体现)所以决定了整个人生活在一个和大自然非常亲近的一个自然环境里边,上升到哲学观点上,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态度,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决定了中国人住的是院子。清代有句俗语形容四合院内的生活:“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可以说是四合院生活比较典型的写照。这句话也体现出那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如今北京的四合院宾馆、酒店,甚至用来当商品房销售的四合院价格不菲,并且很受欢迎,跟四合院的这种宁静和谐惬意的生活情调肯定是密不可分的。
结合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而强调四合院具有很强的内向性与封闭性。这种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当然这种内向性符合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封闭性的总趋势。可以说是政治思想对建筑风格的一种影响。可以结合必修一中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来加深理解这种特点形成的原因。
纵观历史,结合现在,简单概括四合院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四合院的建筑装修、内外雕饰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呈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向往。比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簪、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或歌颂山川秀美,或寓意处世之道,或抒发人生志向,都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真可谓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直到现在,这种浓郁的文化气息仍然感染着国人。比如现在的建筑装饰,预示吉祥和睦、勤俭持家等美好生活追求的装饰都是很常见的。其实这也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勤劳勇敢,积极向上。当然,追求幸福生活,那该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吧。
建筑是一个民族人文传统的历史见证。四合院更是古代建筑中的一个典型。如此有文化内涵的东西,课本只是一句话带过,个人感觉有些遗憾。所以我给把这些文化内涵都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中。当然,这些讲述会占据一定课堂时间,但是花费一定时间,整合了这么多的历史知识,也从中感知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我认为还是很值得的。
【参考文献】
[1]马炳坚.《北京四合院琐谈》.出自刊物《知识就是力量》.2004-11.
[2]贾珺.《北京四合院》.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人民版).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人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