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世纪:始终坚持用石墨烯技术改变生活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198207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家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曾获得国家高新企业证书;这是一家始终以技术为核心,十年来从未停下脚步研发石墨烯的企业;这是一家从事石墨烯宏量制备技术和下游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企业;这是一家在全球石墨烯领域有多项重大突破的企业。
  这家企业叫碳世纪,全名北京碳世纪科技有限公司,其创始人闫立群带领技术团队从2004年开始石墨烯宏量制备技术和下游应用技术研发。

走无人走的路,做无人做的事


  如果把时光倒流5年,2015年被称为是中国石墨烯元年。彼时,石墨烯材料在中国“红的发紫”,石墨烯概念被众多企业热捧,它被冠以万能材料、材料之王等桂冠,它是由碳原子组成的二维晶体,仅有一层原子厚度,却是目前发现强度最大,导电性最强的材料。该材料被认为可以代替晶体硅,应用于移动设备、航空航天、新能源及电池领域等。
  对于石墨烯的研究,闫立群比中国石墨烯元年整整提前了10年,至今已有15年的光景。
  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一则消息:安德烈·海姆教授从天然石墨中剥离出一种新材料——石墨烯。这引发了彼时31岁的碳世纪创始人闫立群的好奇,他决定转向石墨烯研究。
  到碳世纪采访时会发现,碳世纪团队人人执行力强,说干就干。15年前,创始人闫立群已经开始组建石墨烯技术研发团队。到2013年,北京怀柔雁栖开发区500平米的实验室和10余名技术人员的日夜研发奋战是碳世纪最早的雏形。
  碳世纪董事长闫立群讲述了当时团队的最大困难,没有人做过这件事,根本不知道借鉴谁。
  当时石墨烯的价格约2000元人民币/克,在材料制备上,各类科研文献还停留在机械制备法,即用透明胶带在石墨上一点点剥离而成。碳世纪团队采用的氧化还原法宏量制备根本找不到任何借鉴。闫立群说:“当时甭管是氧化实验装置的尺寸、规模,还是一根输送液体的试管材料、直径以及焊接的高度,都无法在任何教材或报告上找到。”


碳世纪创始人闫立群

  谚语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碳世纪就这样一遍一遍的试验,一次一次的记录每次数值,为了确定制备石墨烯的液体管的高度就试了200多次。
  2004年到2009年,外界对石墨烯材料几乎一无所知,而创始团队已日复一日往返于实验室和宿舍,研究石墨烯工业制备技术。
  2010年10月5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人工制备石墨烯成果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世界对这一神奇材料无不发出惊叹,石墨烯消息在全球四处飞扬。而当时的创始团队,实验室内不分白天黑夜,仍在坚持着研发和实验。
  2015年上半年,石墨烯概念股不断暴涨,《自然》和《科学》期刊连续刊登研究石墨烯工业制备技术文献,全国纳米技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就石墨烯材料的认证标准多次进行探讨。而此时,碳世纪团队已收获了研发成果,攻破石墨烯的微量生产技术,月产量达300克。该石墨烯材料已由第三方机构认证,是纯度达99%的单层石墨烯微片。这一数据意味着石墨烯技术已突破实验室制备,开始走向工厂,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阶段。

技术是碳世纪的生命


  如果问碳世纪的每一个人,对于他们来说,什么最重要? 他们的回答一定是技术。用技术是生命来形容这家企业并不为过。因为,碳世纪所做的产品都是没有人做过的,相关报告查不到,科研文献没有佐证,但碳世纪会告诉客户或投资人用产品和事实说话。闫立群自信满满地说:“什么都不用看,就看我们所掌握的石墨烯技术水平是不是优于别人。”作为一名企业的创始人,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技术研发上。
  人们都常说努力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经过了多年的反复试验,不断研发,作为一家创业公司的碳世纪硕果累累。石墨烯年产量可达1吨以上,先后通过了ISO9001、ISO14001认证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在16个领域展开了23项应用技术的研发,形成可转化工业生产技术4项,已拥有3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从在怀柔的实验室搬至中关村丰台园的研发总部,并分别在江苏常州、无锡等地成立了控股子公司,曾先后获得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石墨烯行业内都知道,全球石墨烯领域有多项重大突破均出自碳世纪。第一项重大突破是首次发现石墨烯材料的“光致电推动”现象,该演示装置已被中国科技馆收录并长期展示,这一发现可作为新的太空动力来源。该发现证明了石墨烯材料在真空环境下,仅凭光的照射就可以运动,甚至能够克服重力向上运动。石墨烯材料可将光能直接转化为动能,这标志着石墨烯材料将成为一种新的动力来源,这种动力源将远高于光压现象所产生的动力源。可为星际探索、卫星变轨等提供无尽的动力。第二项重大突破是中国首款石墨烯发动机油节能改进剂“碳威”的面世。该款产品添加到汽车发动机油中,具有超强的抗磨损性,能在汽车发动机摩擦副表面形成一层碳原子层保护膜,并且会产生很多纳米球体,有助于大幅降低摩擦系数。这款产品被业界认为是第一款正式开启石墨烯工业化应用的产品。
  第三项重大突破是世界首条单层石墨烯示范生产线正式建成。其全资子公司常州碳世纪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11月建设完成第一条石墨烯吨级示范生产线。
  第四项重大突破革命性传感技术—石墨烯表面波探测技术,技术具有超高的灵敏度和超快的响应速度的优势,在气态、液态、固态方面都有应用场景,可以提高探测技术在科技、医疗、安防等行业中的应用效果,甚至帮助特殊人群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让聋哑人群实现“说话”的能力。此项技术也可用于病毒、细菌等生物检测、细胞探测等生物研究领域,其灵敏度、响应速度、探测深度等指标远高于现有的SPR(表面离子体共振技术)。

从不向失败低头,坚持用技术帮助别人


  十余年时间, 自石墨烯被学界发现以来,在能源相关领域,如储能、超导、节能、污染物排放治理、空气净化等方面,均出现石墨烯应用。尽管如此,石墨烯质疑声也是不断的,尤其是行业内出现的借石墨烯概念打幌子炒作的企业,造成了行业乱象。闫立群表示:“一个新材料的诞生,不可避免的有这种情况出现,这才能够推动进步,而作为一家企业,不盲目跟风,坚持做自己才是最正确的。”十余年时间里,闫立群带领碳世纪经历过了很多失败和挫折,但每次都是咬牙坚持,不断前行。
  作为一家技術型企业,碳世纪最薄弱的环节是营销环节。技术有了,产品生产出来了,但要销售出去,还是要有诸多环节的。只有销售出去,才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很长一段时间里,碳世纪在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及营销都是由自己来完成,这就造成了营销队伍缺乏,后劲不足。
  “碳威”产品就是其中一例,相关资料显示,2013年人们便发现了石墨烯作为润滑剂的性能。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发现,单层碳原子材料有超强的抗磨能力,可持续超过6500个磨损周期,与1000层传统石墨制成的润滑油相比,提高了6.5倍。同年,碳世纪技术团队成功研制了石墨烯发动机油节能改进剂碳威,并开始了对不同种类的小型车、大型车、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进行汽车试验。试验选定7辆小轿车、3辆中型车和14辆重载卡车进行实际道路测试,历时1年半共计99万公里行驶里程。试验表明:实测中所有车辆动力性能均有提升,汽车节油量可达10%,机油在汽车发动机轴瓦摩擦副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降低了摩擦系数。


碳世纪常州公司石墨烯生产线

  该产品发布后,引发了两个问题出现,一是后续营销和渠道代理等问题并没有在发布之前完全准备好,导致营销进度缓慢。二是引发了部分行业外公司效仿,鱼目混珠的“同类产品”在市场中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碳威的销售。
  另一款产品是首款石墨烯空气净化器烯净,该产品在2小时内对甲醛的吸附率高达97%以上。烯净遇到的问题和碳威基本一致,在营销环节缺乏整体统筹,导致产品问世之后营销后劲不足。碳世纪这两款产品均输在了营销的快上,而创业都讲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自此,碳世纪逐步改变策略,并强化企业技术输出这一定位,寻求与擅长营销的企业、下游应用企业合作。2019年,碳世纪的石墨烯高清燃油项目已正式运营。至今已运行近一年时间,这一项目在技术层面是基于石墨烯载体的催化效果。仅使用相对简易、轻便的装置,施以石墨烯催化剂载体催化技术,即可对成品油二次加工,并可同时提高燃油的标号和热值,在国家能源大战略和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该项技术产出的降低硫含量、提高燃油热值符合国家对成品油的环保标准。在合作层面,也实现了技术企业和下游应用及营销企业的合作共赢,目前销售额已达上亿元。
  与碳世纪团队交谈的一天时间里,就像是如沐春风,时刻都能感受到碳世纪团队的满满信心,能够感受到他们在做一项惊人的大事。近年来,碳世纪在高端生物医药领域、电子信息、航天等领域以及改性塑料、电池等民众日常生活领域均展开石墨烯应用研究和研发。
  闫立群称,做企业难,做石墨烯企业更难,做一个真正的石墨烯企业难上加难。而科技企业就是要做没人做过的事,同时要做到真正的帮助别人,运用知识、运用技术来帮助别人,让石墨烯技术改变人们的生活。
其他文献
2018年3月26日,《区志主编手记》出版座谈会在海淀区政府召开。86岁的海淀区一轮志书主编、二轮志书顾问、区政协原主席张宝章先生来到现场,与老朋友们见面。  这本《区志主编手记》收录了宝章主席及其他一轮志书副主编所撰写的文章31篇,共计27.5万字,涉及了志书编撰的方方面面,总结记录了宝章主席担任区志主编近8年的研究心得,是市地方志办资助区县志书主编出版学术著作项目的第一个成果,为后续志书的编修
期刊
在距呼伦贝尔市中心区海拉尔近三十公里的地方,有一个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陈巴尔虎旗。旗政府所在地巴彦库仁镇街道宽广,绿树成荫。近几年建起的栋栋高楼鳞次栉比,红顶白墙,在艳阳的照射下,显得更加充满生机。这里四周被巴尔虎草原包围着,从飞机上俯瞰,镇子就像是镶嵌在翡翠中的一块宝石,光彩夺目。从这里走向巴尔虎草原,感受那种没有经过任何雕琢的自然景观和远离城市喧嚣的生命状态,更是令人激动、兴奋,流
期刊
2018年4月18日,“2018(北京·海淀)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赛”(Concours Mondial de Bruxelles,以下简称CMB)赛前新闻发布会在北京稻香湖景酒店玛雅小岛举办。  CMB大奖赛1994年由现任大奖赛组委会主席卜度安·哈弗先生的父亲路易·哈弗(Louis Havaux)先生创办于家乡比利时布鲁塞尔,浸润欧洲24年,素有酒界“奥斯卡”之称,是全世界最具权威的三
期刊
为了响应国家“互联网+”的发展要求,为了把我国打造成创新型社会,缩短技术创新应用到市场的时间,同时为了更好更快的服务企业将创新成果转化为业绩需求,中关村软件应用技术创新联盟(以下简称创新联盟)应运而生。  由国家科技部和中关村管委会领导主管下的中关村软件应用技术创新联盟,意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推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创新联盟运用自身资源,以北京为中心面向全国打造科技成果转化
期刊
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发现,在Twitter上不实消息被转发的概率比真相高70%,真实消息扩散至1500人所需的时间平均是不实消息的6倍。这项研究分析了2006年至2017年间被300万人转发了450万次的12.6万篇报道,由6家独立的事实核查机构确认真伪。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研究论文的资深作者、麻省理工学院的锡南·阿拉尔说:“我着实感到惊讶,不实消息的传播速度比真相快如此之多。”  但该
期刊
戊戌年,春分至清明之间,京城多次出现雾霾,特别是临近3月底之时,尘与霾相拥迷漫而来。当下,对尘霾既无奈也习以为常的人们,已很少在微信中吐槽,就像海岸居民看潮涨潮落,山林农户看飞禽走兽一样,以看淡为常。  然而,此时此刻,我对外面世界很在意。因早已有约,应邀去天津盘山风景区去采风。  路况浮动尘埃。车入机场路、上京平高速,直入《长恨歌》中“渔阳鼙鼓动地来”所在地——蓟州。车窗外,远山近路,或如秦少游
期刊
3月22日,中关村伦敦联络处在伦敦举行推介与座谈会,向英国华裔专家学者以及新闻媒体介绍中关村引进国际人才新政。  在申请永久居留方面,在之前外籍人才及其配偶子女享有“永居直通车”的政策基础上,新政策允许中国籍高层次人才的外籍配偶及子女也可通过“直通车”程序申请永居,实现了对高层次人才及其家属的全覆盖。在便捷出入境方面,允许外籍专家学者、中关村企业的外籍员工等换发多次入境有效的F字签证,为他们到中关
期刊
读过李商隐《锦瑟》的多半会在“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前停留一会,这停留的可是字义吗?恐怕是自己顿悟下的感同身受吧?青春要是没有旧迹拿什么来回忆?我的青春就和一些老物件连在了一起,其中,就有我的牡丹。  这朵牡丹便是我的牡丹电视。如果对当下的人们来说,电视就是我青春时期的新生事物,就像如今的手机,占据我们那个时代文娱生活的不说全部也起码是半壁江山,生活一下由黑白纸张变成五彩缤纷的有声有色的
期刊
“中关村论坛”是科技创新领域高层次国际性会议,论坛的永久主题是“创新与发展”,目的是通过密切关注全球高科技产业发展领域、创新创业领域热点,引导国际高端要素,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为加快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供支撑。“中关村论坛”伴随着中关村的发展,也在不断成长,已经举办了九届,今年是第十届。据悉,“2018中关村论坛”以“全球化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将于11月2月—3日在北京香格里
期刊
人工智能是现在最热门的行业,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众多传统行业。2018中关村企业家进校园系列宣讲活动邀请到两位人工智能领域杰出的创业者,走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学子们进行分享,让在校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  由《中关村》杂志联合海淀区文明办、海淀园管委会、海淀区教工委共同主办的“中关村企业家进校园”活动自2010年创办以来,主办方先后邀请了纪世瀛、俞敏洪、李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