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川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设计中几个问题的讨析

来源 :房地产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243435dsfsdfq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山川水库是子长县最大的水利工程,属国家中型水库。是一座具有综合效益的水利工程,不仅担负着向下游秀延川二万多亩农田灌溉用水,而且为下游发电厂、永坪炼油厂和子长县城十万群众生活用水,并兼防汛和养殖。目前是该县唯一的水源调节补充工程。
  一、 基本概况
  该水库为黄土均质坝。坝高58米,坝顶长370米。总库容4430万方。其中有效库容3123万方,死库容83万方,滞洪库容1224万方。1972年开工修建,1976年建成投入运行。工程主要由大坝和放水设施两部分组成。该库运行20多年来不仅为该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该工程属70年代的“三边”工程,又经过近30年的运行,有些设施年久老化急需加固,有些设施实践证明不符合多泥沙水库的运行规律,必须进行改造,有些设施因当时条件所限,未能配套,不能满足工程运行需要,必须完善提高。进入90年代,水库不断出现险情,不仅严重影响水库效益的发挥,而且对下游沿河村镇和县城防汛造成极大的威胁。1999年经省、市、县组织专家进行安全鉴定,报省水利部门审查,属三类病险水库,应尽快进行除险加固。2002年经国家批准,投资国债资金2200万元进行全面除险加固。该工程由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经招投标,由三门峡库区工程管理局等单位负责施工。从2003年3月开工,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辅助工程正在抓紧进行,即可蓄水投入运行。
  该次除险加固是建库以来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全面除险加固改造工程。对水库的安全运行和效益的充分发挥将起到极大的作用。但其除险加固后的运行方案和部分工程设计,与水库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及多泥沙水库的特性以及该县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有待进一步的探讨研究改进,使其更加符合该库的水文特性和规律,以满足该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和防汛的需要。省设计院以实事求是、科学求实的态度,对监理工程师和项目办提出的建议以极端负责的精神,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讨论,实地勘测,及时作出了设计变更,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提高了除险加固工程质量和效益。为了总结经验,为以后类似水库的除险加固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和借鉴,现将重要变更和有待探讨的问题作一分析讨论。
  二、 几个重要变更的简介
  1、 新建输水泄洪洞的布设
  中山川水库最主要的病险和最大的安全威胁是:仅有一套放水设施,其最大输水能力仅为32.0m?/s,而且泥沙淤积十分严重,累计淤积量已达2080多万方。淤积面和原放水洞进水口高差达33.10米。距坝顶仅12.4米。放水泄洪极易发生水击堵洞。一旦堵洞,水库就变成死葫芦,无法泄洪排水。且堵洞后由于压力洞较长(80米),不仅疏通十分危险。对下游沿河村镇和县城防汛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急需增建第二套泄洪放水设施,以保证水库在堵洞后能及时排沙泄洪,安全运行。但新建输水泄洪洞进水口,却不正对水库主流和来洪方向,而设在坝前一条支沟内。洪水到达坝前后,须经回流后方可进入新建输水泄洪洞,延长了洪水在水库的滞留时间,加快了水库淤积,对排沙泄洪,延长水库寿命十分不利,亦不利于效益的发挥。
  2、新建输水泄洪洞放水塔基础的变更
  原设计新建输水泄洪洞放水塔基础为6根10米长,直径0.8米的摩擦桩,而且坐落在湿陷性Q3黄土上。水库蓄水运行后,其自重和荷载及水压力将达到数百吨。Q3黄土一旦发生不均匀沉陷,其后果将不堪设想。经监理工程师建议,项目办与设计院协商,最后改为长25.6米,直径0.8米六根钢筋混凝土的端承桩,桩体伸入基岩2.0米。保证了放水塔的稳固性和新建输水泄洪洞的安全运行。
  3、 新建输水泄洪洞闸门的变更
  中山川水库位于秀延河上游严重侵蚀区,属多泥沙水库,据黄委会子长水文站实测资料统计,其洪水最大含沙量达1120kg/m?,泥沙容重达2.65g/cm?,一般洪水时其含沙量都在800~1000kg/m?,中山川水库洪水泥沙,比其只能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在放水始初和喇叭口出现淤泥滑坡时,基本为泥石流,对放水设施的安全威胁极大。1995年7月17日,进库洪水引发喇叭口淤泥滑坡,不仅将旧放水塔竖井击破(浆砌块石),而且将5吨重的闸门冲击变形,无法开启,造成水库出现严重险情。而该次闸门重1.68吨,钢丝绳悬吊,50吨卷扬机提升,自重关闭。这显然不符合该水库的水沙特性,经监理工程师提出后,项目办与设计院三方经过反复计算研究,认为原设计闸门强度的确较低,不能满足其安全运行。经重新设计,将工作闸门加重为12.5吨,检修闸门改为3.5吨,闸门钢板由原12mm2#钢变为20mm3#钢,重量强度都较前大大增强。原钢丝绳悬吊亦改为工字钢软连接悬吊。启闭机也由原50吨卷扬机,改为63吨和100吨(旧洞)液压启闭机。不仅较前先进,而且更加科学合理。
  4、 新建输水泄洪洞通气孔的设计和布设变更
  原新建输水泄洪洞放水塔通气孔,为两根直径200mm钢管。经监理工程师重新核算后,不仅通气量不足,而且设置在放水塔内。新洞投入运行后,排洪量较大(最大排洪量41.0m?/s),不仅通风不足,出现负压。而且孔壁还要受到塔内水头压力和锈蚀,时间不长就会遭到破坏。这种现象在旧放水塔已发生过多次。七年间曾更换通气孔三次。经协商研究将其直径增大为400mm。且布设在放水塔外侧无压洞顶,不仅达到充分通风,而且避免了塔内水头的挤压和锈蚀,保证其长久安全运行,一举数得。
  5、 坝右肩付坝排洪渠的变更
  原设计该排洪渠为长224米,最大深度为3.5米,墙厚为0.30米浆砌块石。但该渠不仅地下水活动旺盛,而且有两段各20的溜泥区。不但施工难度大,建成后很快被溜泥滑塌,而且更经不起冬天零下20多度的冻胀破坏,很快就会报废。经监理工程师建议,设计院来人现场勘察后,研究决定,在砌石下加填0.70~0.30的砾石层和加铺横向排水管。对两段溜泥段改建重力式挡土墙加反滤排水层。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工程质量。经两个冬天的冰冻考验,实践证明较前科学合理。   6、 旧输水洞工作闸门出口改造的变更
  原输水洞工作闸门出口为1.8×1.8m断面,但设计院该次设计将其改为1.8×0.9m,将出水口高改为0.9m。其目的是为了压低工作闸门出水波的高度,防止冲蚀洞顶。但其结果不但对排砂泄洪不利,而且更易造成堵洞。特别是较大的树木杂物一旦进入洞内卡在洞口,必然将洞子堵死,无法进行疏通。严重时造成旧洞彻底报废。水库20多年的实践证明,造成该库多次堵洞出现险情的重要原因,是无压洞断面小于压力洞断面,形成来多去少,排沙泄水不畅。按此设计不仅更易形成堵洞,而且使疏通将更加困难危险。经水科所水工实验证明,改变原断面弊大于利,因此仍按原断面规格进行加固维修,仅将无压洞比降适当加大。
  7、 水晶沟交通桥基础的变更
  其基础原设计为大放脚抛石,但其下游100米处有一弓形坝。该坝已运行30余年,一旦溃垮,桥基悬空,造成桥跨路断。为此经项目办建议,为长远之计,将大放脚抛石改为钢筋砼端承桩,将桥基坐在基岩上,保证了防汛道路的畅通。另桥面狭窄,桥面设计简单,已明显不能满足交通发展的需要。栏杆已多次被撞坏补修。
  三、 对水库运行方案的商榷
  根据设计报告,水库除险加固竣工后,其运行方案为非汛期蓄水,汛期6、7、8月为敞开闸门空库运行,这样可形成550万方的槽库容供水库蓄水。该方案不仅不符合该县原建水库的目的,而且也不符合该地区的水文气象特点,更不符合该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不符合该次除险加固,为进一步发挥和扩大水库效益的目的。该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属半干旱地区,不仅降雨量时空分布十分不均,而且十年九旱。特别是伏旱常常造成河干断流,用水困难。为此该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啃着“老黄”,勒紧裤带的条件下,动员全县人民,经过艰苦奋斗,才建成该库。当初建库的目的就是以丰补歉,平水蓄水,干旱季节给下游工农业生产和县城群众生活供水。据气象资料统计,该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仅为515.0mm,最少年份仅有297.3mm(1972年)。虽然7、8、9三个月降雨量占到年总量的60~80%左右,但每年5~7月份正是工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且极易发生干旱,造成河流干枯,水源枯竭,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极大的困难。如果空库运行,一旦发生“伏旱”,不仅下游数万亩良田无水可灌,电厂、炼油厂被迫停产,而且县城十多万群众亦无水可吃。不但经济损失巨大,而且对社会安定、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都将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近十年子长县已数次出现百日大旱,河水断流现象。1993年从春天开始直至8月25日才落透雨。秀延河断流长达两月之多,幸好当年水库汛前蓄水较多,从5月底开闸放水直至8月25日下雨后才关闸停水。为了防止水库放干造成堵洞,供水流量从2.0m?/s逐渐压缩到0.5m?/s。总供水量达400多万方。不仅满足了工农业生产的需要,而且保证了县城群众生活用水。在关键时期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七月份省市领导来子长视察旱情时十分感慨地说:“看山上没有收成,看川里没有**,水利工程功不可没。应进一步重视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多建几座这样的水库。”从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来看,水不仅是生命的源泉,农业的命脉,更是国民的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命脉。为了满足该县及延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及人民生活的需要,汛期空库运行,显然是不现实,也是无法实行的。应该实行在保证水库大坝安全的前提下,有计划蓄水的排洪蓄清运行方案。汛前必须认真做好度汛方案,在保证抗旱用水的原则下,腾出尽可能多的空库容,供防汛之用。汛期要加强管理,严格按度汛计划操作,坚持排洪蓄清,加强雨情水情测报工作,洪水一旦进入水库,及时开大闸门排洪拉沙,减少淤积。洪水泥沙一过,关闸蓄水,以备抗旱工农业生活和生产用水。严格控制汛限水位,一旦超蓄及时开闸放水拉沙。这样既可减少水库泥沙淤积,延长水库寿命,又可保证下游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充分发挥水库的调节补水等综合效益,更好的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为延长水库寿命,从根本上解决泥沙淤积的问题。应该加强库区植被绿化工程,从源头上减少和制止泥沙入库。从建库30年水库淤积资料分析,充分证明了库区绿化对减少入库泥沙的重要性。90年前库区未进行石油开发,植被较好,每年淤积量平均仅有50万方,最少年份只有30万方。90年代后库区石油开发,每年平均淤积量高达100多万方,最高年份达130多万方。
  不仅使有效库容急剧减少,淤积面迅速台高,造成多次堵洞险情。而且水质也较前变差。由此可见库区绿化和水土保持对水库的寿命和水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另外从除险加固两年水库排沙情况看,空库运行并未形成多少库容。两年来基本是敞开闸门运行,但也只在坝前形成一道很狭窄的沟道,只形成很少的库容。由此长远有效的办法还是应该加强库区造林绿化工作,必要时应建立林库管理局,统一规划管理库区的建设绿化工作。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环保化管理。这样既可延长水库寿命,又可减少入黄泥沙。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建筑行业不断深化的改革模式,水电水利工程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为管理核心的经营管理体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建筑施工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工程项目的质量保障体制,同时要在建设工程项目的同时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进行规范的管理模式,建立施工企业的质量、进度、成本和安全控制,从而建立了整体而综合的管理体制。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要点分析  水利水电工
现阶段数据结构和地理信息框架结构的标准,对油气田地面工程没有起到很高的支持作用,对于地理信息数据建设要求的实际,设计文件也不能充分地满足。对目前油气田地面工程数字
柴油机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动力机械,它运行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成套设备的整体运行状况。因此对柴油机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故障诊断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既可以保证设备始终
中国山水画发展已有上千年,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说是我国的一种文化见证。因此本文从空间的概念以及定义详细的分析了中国画,并且分析了空间观在山水画中的体现,希望可以引起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毫无疑问,马克思是19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之一,但是研究者对马克思的法律思想研究不充分,往往把他的法律思想做简单化处理。如果我们对他的著述进行梳理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是一种新型墙体材料,随着国家对墙体改革的要求,砌块的施工正在迅速地在建筑业发展,由于砌块建筑适应性强,施工方便,对建筑物的平面和空间变化无严格要求,
本文对城市建筑的钢笔速写技法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混凝土建筑、玻璃建筑以及骨架建筑的钢笔速写的线条表现与构图表现进行分析。总结钢笔速写在不同建筑材质界面的技法体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