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6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4-000-02
摘 要 皮艇运动是属于周期性很强的体能类项目,除一般素质和专项素质外,技战术是不可忽视的训练环节和内容。其中,皮艇的起航阶段,在整个2千米比赛距离的划程中占举足轻重的位置。青少年时期则是发展协调能力,掌握技术和训练速度的最佳阶段和有利时期。基于此,文章运用对比逻辑分析法阐述了对皮艇起航技术改进前后两者之间的利弊关系,旨在为少年皮艇训练提供参考。
关键词 皮艇起航技术 改进 运用
皮艇运动是属于周期性很强的体能类项目,除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外,技战术是不可忽视的训练环节和内容。
皮艇的起航技术目前在国内外还没有一篇完整的专著予以论述,国内有关皮艇起航技术的文献资料也不多见。在训练实践中,往往被教练员和运动员所忽视。皮艇起航阶段尽管在比赛中不起决定性作用,但在实力水平接近的情况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快速而熟练地起航,对于发挥心理稳定,增强获胜信心,保证途中划技术和体能的充分发挥,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本文拟从对皮艇起航技术的改进及训练、实际应用等方面谈点个人体会,仅供教学参考。
一、传统皮艇起航技术的弊端
目前,皮艇的“五桨”起航技术为国内外选手普遍采用。是成年选手训练比赛时常用的一种起航方法。尽管这种技术是随船速加快而采用逐渐加长划距,符合逐渐加速克服惯性原理,但这种起航技术在实践中并不适应青少年选手。其主要原因是这种起航技术水上幅度比较复杂,不便于掌握。它的难点就在于第二、三桨的用力、速度与水上幅度的应用上,第一桨水上幅度3/4距离,第二桨水上幅度为1/4,第三桨为1/2,第四桨为3/4,第五桨为大幅度途中划。在实际操作中,这里的二、三桨水上幅度短,桨手的动作速度快(只有1/4—1/2的水上幅度)。在这样短的水上幅度过程中,运动员要完成预备、抓水、动力、摆桨的技术动作,力量、速度都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充分发挥,水上幅度还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且身体各部位均不能爆发用力。同时还要求这时的船速必须随拉桨力量、速度的加大、加快与随后的第四、第五紧密的衔接起来达到高速。这样一个过程只需要用时5—7秒。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运动员要完成如此高质量、高强度,如此复杂的过程。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专项素质和心理素质是不可能完成的。成年运动员通过长年的系统训练和比赛,练就了强壮的身体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较好地完成这一过程,而青少年选手无论在身体素质、专项技术、心理素质、比赛经验等方面远远不能达到上述要求。
二、改进后的皮艇起航技术
针对上述问题,如何解决、使其简便有效,容易掌握。我在长期带训教学过程中,对传统的五桨起航技术中的第二、三桨进行了改进,收到较好的效果。
改进后的“五桨”起航技术非常简单、明了。虽然与传统的起航技术都属于启动桨,原理都一样,但改进后的“五桨”起航技术由于加长了第二、第三桨的水上幅度,与第一、四桨的水上幅度相同,这样就规范了前四桨水上幅度的速度和距离。加大、加长了拉桨的力量和距离,从而也克服了传统起航技术在青少年选手训练、比赛中容易出现的动作忙乱、用力不均、起动慢等弊端,见表1。
三、结论
改进后的起航技术其优点在于:第一,它克服了传述的起航技术前四桨的不规则水上幅度,使四桨水上幅度相等。拉桨、摆桨的用力和速度均趋于一致。操作起来动作简捷,便于发力,起动迅速,青少年选手便于掌握。第二、艇身由于用力匀称和动作的一致,在水中划行时起伏的现象减弱,从而减少阻力,增加船速。第三、运动员心理平衡,特别是青少年选手,由于没有不同节奏、不同用力和不同的水上幅度的影响,即运动员没有复杂的动作变换和心理负担,动作也自然流畅,特别是多人艇的配合上,更能体现出良好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这种改进后的起航方法在近些年的训练、比赛中与传统的起航方法相比较,五桨之后,前者往往都要超出后者艇身三分之一长度距离(在同等条件下)。是一种比较理想、生产简捷实用,非常适合青少年选手的起航方法。
四、皮艇起航技术的训练
首先使艇处于静止状态,按起航技术第一桨的技术要求:第一桨要“稳”、“满”。“稳”即拉桨时手部、肩部、腰部、上体要保持推桨高度,增大前幅,以躯干平行转动用力为核心。“满”即保持桨叶对水的支撑,防止爆发用力,造成飘桨。从水上幅度位于3/4长度处划第一桨练起,到反复练“四桨划”(即起航技术的前四桨),使其动作自然、合理、桨叶在水中支撑有力,船无明显晃动或跳动。然后再与第五桨合起来练习划。
在练习时应注意掌握好前四桨之间的衔接即每桨之间的水上幅度和速度。其次应注意划完一桨后,应以增大前幅,以躯干平行转动用力,而不要为了快推桨而刻意追求动作速度,从而打乱整个节奏,使艇起伏过大而增加船的阻力。起航训练可在静止的状态下练习,①划空桨②划荡桨池③划测功仪,也可以在行进中练习。五桨起航练合格的标志为:艇较平稳,船速与桨频交替上升;动作自然流畅,各桨长度符合起航技术的要求。只有五桨起航的划法熟练了,然后再连接10-15桨的全程划。
这里要强调三点:
(一)因为这种起艇技术前四桨的划距基本一致,所以对前四桨的用力要求较高,应防止盲目加快频和桨叶入水时发力过猛,导致艇的跳动,桨频虽高而艇速起不起来。
(二)以上第二、三、四、五桨划桨速度应随船速提高而加快。因为此时是逐渐加速桨频,船的速度就像汽车发动机启动时一样,由低速到高速,符合逐渐加速克服惯性原理。
(三)起航技术的训练,只在赛前突击是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业余青少年选手,起航技术不熟练,就很难控制好节奏与途中划接轨,而造成体力无用消耗和导致比赛失利。因此,起航技术的训练应列入平时训练课的内容,使选手逐渐熟练,逐步适应起航划转入途中划的节奏。
五桨起动后的速度仍然只是初速度,要使艇速达到最高速度,还应接着全速快划10-20桨使艇速超过途中划艇速,而后再是逐渐降低桨频,加大划桨幅度,保持拉桨力量,按预定战术逐渐转入途中划速度节奏。
五、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起航技术
(一)逆风
五浆起动后,紧接着10浆全程划,然后应主动转入途中划节奏。在逆风划时,身体稍向前倾一点,以减少阻力,同时要充分注意浆的划水深度。其次,还注意划逆风时,在动力阶段的最好瞬间,拉桨臂手腕上翻,让桨叶滑出水面时不带水,以免因风速的阻力影响船速。
(二)顺风
五浆起动后的全程划,可以增加至15—20浆。顺风划时,身体保持划船的正确姿势,转途中划时一定要保持推桨的高度,以躯干平行转动用力为核心,增大前幅逐渐转入途中划。
(三)侧风
起航遇侧风时,要特别注意身体平衡,靠风向一侧拉桨要低一点,以使船舷平一点(常见的错误恰恰与此相反),另一舷才不致“飘桨”,两舷平了(略侧于上风)桨手才能充分发挥技术与体力。
参考文献:
[1] 余可望,等.皮划艇大全[M].人民体育出版社.
摘 要 皮艇运动是属于周期性很强的体能类项目,除一般素质和专项素质外,技战术是不可忽视的训练环节和内容。其中,皮艇的起航阶段,在整个2千米比赛距离的划程中占举足轻重的位置。青少年时期则是发展协调能力,掌握技术和训练速度的最佳阶段和有利时期。基于此,文章运用对比逻辑分析法阐述了对皮艇起航技术改进前后两者之间的利弊关系,旨在为少年皮艇训练提供参考。
关键词 皮艇起航技术 改进 运用
皮艇运动是属于周期性很强的体能类项目,除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外,技战术是不可忽视的训练环节和内容。
皮艇的起航技术目前在国内外还没有一篇完整的专著予以论述,国内有关皮艇起航技术的文献资料也不多见。在训练实践中,往往被教练员和运动员所忽视。皮艇起航阶段尽管在比赛中不起决定性作用,但在实力水平接近的情况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快速而熟练地起航,对于发挥心理稳定,增强获胜信心,保证途中划技术和体能的充分发挥,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本文拟从对皮艇起航技术的改进及训练、实际应用等方面谈点个人体会,仅供教学参考。
一、传统皮艇起航技术的弊端
目前,皮艇的“五桨”起航技术为国内外选手普遍采用。是成年选手训练比赛时常用的一种起航方法。尽管这种技术是随船速加快而采用逐渐加长划距,符合逐渐加速克服惯性原理,但这种起航技术在实践中并不适应青少年选手。其主要原因是这种起航技术水上幅度比较复杂,不便于掌握。它的难点就在于第二、三桨的用力、速度与水上幅度的应用上,第一桨水上幅度3/4距离,第二桨水上幅度为1/4,第三桨为1/2,第四桨为3/4,第五桨为大幅度途中划。在实际操作中,这里的二、三桨水上幅度短,桨手的动作速度快(只有1/4—1/2的水上幅度)。在这样短的水上幅度过程中,运动员要完成预备、抓水、动力、摆桨的技术动作,力量、速度都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充分发挥,水上幅度还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且身体各部位均不能爆发用力。同时还要求这时的船速必须随拉桨力量、速度的加大、加快与随后的第四、第五紧密的衔接起来达到高速。这样一个过程只需要用时5—7秒。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运动员要完成如此高质量、高强度,如此复杂的过程。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专项素质和心理素质是不可能完成的。成年运动员通过长年的系统训练和比赛,练就了强壮的身体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较好地完成这一过程,而青少年选手无论在身体素质、专项技术、心理素质、比赛经验等方面远远不能达到上述要求。
二、改进后的皮艇起航技术
针对上述问题,如何解决、使其简便有效,容易掌握。我在长期带训教学过程中,对传统的五桨起航技术中的第二、三桨进行了改进,收到较好的效果。
改进后的“五桨”起航技术非常简单、明了。虽然与传统的起航技术都属于启动桨,原理都一样,但改进后的“五桨”起航技术由于加长了第二、第三桨的水上幅度,与第一、四桨的水上幅度相同,这样就规范了前四桨水上幅度的速度和距离。加大、加长了拉桨的力量和距离,从而也克服了传统起航技术在青少年选手训练、比赛中容易出现的动作忙乱、用力不均、起动慢等弊端,见表1。
三、结论
改进后的起航技术其优点在于:第一,它克服了传述的起航技术前四桨的不规则水上幅度,使四桨水上幅度相等。拉桨、摆桨的用力和速度均趋于一致。操作起来动作简捷,便于发力,起动迅速,青少年选手便于掌握。第二、艇身由于用力匀称和动作的一致,在水中划行时起伏的现象减弱,从而减少阻力,增加船速。第三、运动员心理平衡,特别是青少年选手,由于没有不同节奏、不同用力和不同的水上幅度的影响,即运动员没有复杂的动作变换和心理负担,动作也自然流畅,特别是多人艇的配合上,更能体现出良好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这种改进后的起航方法在近些年的训练、比赛中与传统的起航方法相比较,五桨之后,前者往往都要超出后者艇身三分之一长度距离(在同等条件下)。是一种比较理想、生产简捷实用,非常适合青少年选手的起航方法。
四、皮艇起航技术的训练
首先使艇处于静止状态,按起航技术第一桨的技术要求:第一桨要“稳”、“满”。“稳”即拉桨时手部、肩部、腰部、上体要保持推桨高度,增大前幅,以躯干平行转动用力为核心。“满”即保持桨叶对水的支撑,防止爆发用力,造成飘桨。从水上幅度位于3/4长度处划第一桨练起,到反复练“四桨划”(即起航技术的前四桨),使其动作自然、合理、桨叶在水中支撑有力,船无明显晃动或跳动。然后再与第五桨合起来练习划。
在练习时应注意掌握好前四桨之间的衔接即每桨之间的水上幅度和速度。其次应注意划完一桨后,应以增大前幅,以躯干平行转动用力,而不要为了快推桨而刻意追求动作速度,从而打乱整个节奏,使艇起伏过大而增加船的阻力。起航训练可在静止的状态下练习,①划空桨②划荡桨池③划测功仪,也可以在行进中练习。五桨起航练合格的标志为:艇较平稳,船速与桨频交替上升;动作自然流畅,各桨长度符合起航技术的要求。只有五桨起航的划法熟练了,然后再连接10-15桨的全程划。
这里要强调三点:
(一)因为这种起艇技术前四桨的划距基本一致,所以对前四桨的用力要求较高,应防止盲目加快频和桨叶入水时发力过猛,导致艇的跳动,桨频虽高而艇速起不起来。
(二)以上第二、三、四、五桨划桨速度应随船速提高而加快。因为此时是逐渐加速桨频,船的速度就像汽车发动机启动时一样,由低速到高速,符合逐渐加速克服惯性原理。
(三)起航技术的训练,只在赛前突击是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业余青少年选手,起航技术不熟练,就很难控制好节奏与途中划接轨,而造成体力无用消耗和导致比赛失利。因此,起航技术的训练应列入平时训练课的内容,使选手逐渐熟练,逐步适应起航划转入途中划的节奏。
五桨起动后的速度仍然只是初速度,要使艇速达到最高速度,还应接着全速快划10-20桨使艇速超过途中划艇速,而后再是逐渐降低桨频,加大划桨幅度,保持拉桨力量,按预定战术逐渐转入途中划速度节奏。
五、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起航技术
(一)逆风
五浆起动后,紧接着10浆全程划,然后应主动转入途中划节奏。在逆风划时,身体稍向前倾一点,以减少阻力,同时要充分注意浆的划水深度。其次,还注意划逆风时,在动力阶段的最好瞬间,拉桨臂手腕上翻,让桨叶滑出水面时不带水,以免因风速的阻力影响船速。
(二)顺风
五浆起动后的全程划,可以增加至15—20浆。顺风划时,身体保持划船的正确姿势,转途中划时一定要保持推桨的高度,以躯干平行转动用力为核心,增大前幅逐渐转入途中划。
(三)侧风
起航遇侧风时,要特别注意身体平衡,靠风向一侧拉桨要低一点,以使船舷平一点(常见的错误恰恰与此相反),另一舷才不致“飘桨”,两舷平了(略侧于上风)桨手才能充分发挥技术与体力。
参考文献:
[1] 余可望,等.皮划艇大全[M].人民体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