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年伊始,拉美加勒比地区的形势值得关注。
从政治形势来看,目前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的病情、委内瑞拉政局变化及其对拉美的影响。查韦斯于2011年6月被确诊患上盆腔肿瘤,此后他多次到古巴治疗。2012年10月7日,他在参加总统选举争取连任时,声称自己已完全战胜病魔,并第三次夺得总统宝座。然而在2012年12月初,他突然宣布癌症复发,并于12月10日再赴古巴做了第四次手术。按照宪法规定,他本应于2013年1月10在国会宣誓就职,但因健康原因,没能回国就职,不得不推迟就职仪式。委内瑞拉国会于1月8日通过了“未限期”延长查韦斯在古巴接受治疗许可和推迟宣誓就职的决议,1月9日,委内瑞拉最高法院院长路易莎·埃斯特利亚·莫拉莱斯又宣布,即使缺席10日举行的宣誓就职仪式,查韦斯也仍将继续履行总统职责,并且不会宣布查韦斯“暂时离职”。
关于查韦斯能否继续有效行使其总统职务以及委是否将举行新的总统选举,执政党与反对派意见不一,争执不下。如查韦斯恢复健康,他将继续执政,但查韦斯如有不测,按照宪法规定,委将举行新的总统选举。如举行选举,竞选将主要在查韦斯任命的副总统兼外长和指定的接班人马杜罗与反对派主要领导人卡普里莱斯之间进行,从近期来看,马杜罗很可能获胜。如马杜罗当选总统,查韦斯所未竟的玻利瓦尔社会主义革命将会在委内瑞拉继续下去,委基本的内外政策也会延续,但可能会做一些调整,但如果反对派在未来选举中获胜,则委内外政策会发生大幅度的变化,将对拉美左翼政权和力量,尤其是对古巴产生不利影响。
2013年拉美有五个国家进行大选,其大选结果会对这些国家以及拉美地区的政治格局产生什么影响?拉美政局是向左转,还是向右转?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按照时间的顺序,我们分别来看这五国的大选。
古巴于2月3日由民众投票选举全国人大612名代表和15个省的1269名省人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产生后,将在45天内召开新一届第八届第一次全国人民政权代表大会,会议将选举产生由31名委员组成的新的国务委员会以及国务委员会和部长会议主席、第一副主席和副主席等新的国家领导人。根据古巴有关党政高级领导人最多只能担任两届(共十年)领导岗位的规定,2008年2月第一次当选并就任的国务委员会和部长会议主席劳尔·卡斯特罗将会再次连选连任一届,但是值得关注的是谁将当选为国务委员会和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会不会选举出一位比较年轻的第二把手作为今后可能的接班人。
厄瓜多尔于2月17日举行大选。现左翼总统科雷亚已宣布作为执政党主权祖国联盟提名的候选人参选。据最新民调,科雷亚的支持率超过60%。从目前情况来看,科雷亚声望比较高,加上反对派四分五裂,各自所提的候选人均难以与科雷亚匹敌,科雷亚再次当选总统的可能性很大,如当选,他将执政到2017年。舆论认为,科雷亚有可能成为拉美左翼新的领军人物。
巴拉圭将于4月21日举行大选。2012年6月21日和22日,巴拉圭众、参两院先后投票通过对总统卢戈的弹劾议案,由副总统佛朗哥接任总统,完成剩余任期。南美各国纷纷表示谴责这次“议会政变”并抵制佛朗哥政府。南方共同市场暂停巴拉圭的成员国资格。卢戈是在2008年4月20日的大选中作为中左联盟“爱国变革联盟”的候选人获胜上台的,他的上台结束了保守的红党长达61年的统治。卢戈遭弹劾引发了政治危机,损害了巴拉圭民主体制的运转,增加了巴拉圭政局走向的不确定性。目前巴拉圭红党已提名企业家奥拉西奥·卡特斯为候选人。民调表明,卡特斯很可能将战胜巴拉圭真正激进自由党(“爱国变革联盟”成员之一)候选人埃弗伦·阿莱格雷当选总统,而巴拉圭左派由于四分五裂,提不出统一的候选人,很难在大选中获胜。因此,巴拉圭很可能出现传统保守党红党东山再起的局面。
智利将于11月17日举行大选。如第一轮没有任何候选人得票超过半数,将于12月15日举行第二轮大选。目前各党派尚未确定各自最终的总统候选人。现总统皮涅拉属于中右的民族革新党。右翼的独立民主联盟和民族革新党可能提名劳伦斯·戈尔博尔内或安德列斯·阿利亚曼特为候选人。目前民调显示,如2006—2010年执政的前总统、社会党人巴切莱特决定作为中左联盟候选人参选的话,她很可能再次当选总统,而巴切莱特本人表示,她将于3月决定是否参选。
洪都拉斯将于11月30日举行大选。执政党国民党提名胡安·埃尔南德斯为候选人,而在野党自由党提名毛里西奥·比列达为候选人。2009年6月28日被政变所推翻的前总统、原自由党人塞拉亚于2011年10月2日在原人民抵抗全国阵线基础上成立了自由与重建党,该党提名塞拉亚的妻子希奥马拉·卡斯特罗为总统候选人。大选将主要在这三名候选人中展开,此外,还有六名候选人。由于国民党和自由党的反对,希奥马拉·卡斯特罗获胜可能性不大,但左翼力量会在选举中取得一定的进展。
此外,哥伦比亚政府与游击队革命武装力量的和平谈判也值得关注。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秘密谈判准备,双方于2012年8月26日在哈瓦那达成《结束冲突建立稳定和持久和平总协议》,并于10月17日在挪威奥斯陆开始进入和平对话的第二阶段,即正式对话。随后,双方在哈瓦那举行了几轮对话。对话的五个主要议题是:农村发展、确保政治反对派的参与、结束冲突、解决毒品走私和人权问题。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成立于1964年,游击队与政府之间的冲突已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哥政府希望能在2013年11月份前结束和谈,双方达成结束冲突的协议,但强调和谈不讨论哥的政治、经济模式问题,而游击队希望在哥实现永久和平,要求在哥实行非军事化措施和进行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革。
从经济形势来看,自2003年起的近十年来,拉美地区的经济增长比较快,拉美地区与亚洲地区一起,被认为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两个主要引擎。然而,受美国经济低迷、欧债危机和中国经济减速的影响,2012年拉美经济增长率只有3.1%,明显低于2010年的5.9%和2011年4.3%的增长率。 据联合国拉美经委会预计,2013年拉美经济将增长3.8%,快于2012年。2013年拉美各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三组。第一组是经济增长快的国家:巴拉圭8.5%,巴拿马7.5%,秘鲁和海地6%,玻利维亚5%。第二组是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智利4.8%,尼加拉瓜、哥伦比亚和哥斯达黎加4.5%,巴西和乌拉圭4%,阿根廷3.9%,墨西哥、厄瓜多尔、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和古巴3.5%,多米尼加共和国3%。南美洲国家平均增长率将为4%,而中美洲国家平均增长率将为3.8%。第三组是经济增长较慢的国家:委内瑞拉和萨尔瓦多2%,加勒比国家平均增长率将为2%。
值得关注的是2013年巴西的经济形势。巴西是拉美经济大国,其经济总量占拉美的40%。2004—2010年,巴西经济年均增长为4.7%,特别是2010年经济增长率高达7.5%,使巴西经济总量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然而,2011年罗塞夫政府执政后,由于国际经济大环境发生转折,国际原料价格下跌,贸易需求量下降,加上巴西存在的高利率、高税收、投资不足,基础设施缺乏等问题,制约了经济的增长速度,继2011年增长2.7%之后,2012年只增长1.2%。2013年由于外部环境有所改善,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货币和财政刺激政策,包括减税降息,保护本国市场,鼓励投资,加快基建步伐,实施600多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等开始生效,再加上2014年和2016年即将在巴西举办的世界杯足球赛和奥运会,成为拉动巴西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据预计,2013年巴西将出现较强劲的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可达4.0%。巴西较强劲的恢复性增长将带动地区经济的增长。
值得关注的还有墨西哥和古巴的经济改革。2012年12月初就任的墨西哥革命制度党涅托政府上台伊始,便与国家行动党和民主革命党达成公约,拟共同推行教育、能源、财政税收等一系列改革。劳尔·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党和政府在最近也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更新”经济模式的措施,如实施新的税收法、新的关税法、新的移民法、新的土地承包法、放宽对个体户的限制和允许住房和汽车买卖等。
从社会形势来看,据2012年11月27日联合国拉美经委会《2012年拉美社会概况》的报告,2012年拉美穷人人数比2011年减少了100万,为1.67万穷人,占总人口的28.8%;而赤贫人口与2011年持平,为6600万,占总人口的11.5%,但拉美财富分配依然不平均,10%富人占有32%财富,40%的穷人只占有15%财富。因此,减少贫困,特别是减少乃至消灭赤贫,依然是拉美各国政府的当务之急。
拉美社会面临主要问题之一是,墨西哥、巴西和中美洲一些国家暴力活动猖獗,毒品走私嚣张,像一颗毒瘤,影响拉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正常发展。目前拉美各国正在采取措施,与毒品走私、有组织犯罪展开斗争。
从对外关系来看,近年来,由于拉美政局相对比较稳定,经济形势趋于好转,拉美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上升。在拉美地区召开了多次重要的国际会议。2012年6月,在墨西哥洛斯卡沃斯召开了二十国集团峰会,在巴西里约召开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
近年来,拉美的一体化进程也取得了新的进展。2011年12月,由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全部33个国家参加的拉美和加勒比共同体正式宣告成立。2013年1月26—27日,拉美和加勒比共同体与欧盟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召开第一次首脑会议。这标志着拉美33个国家将第一次以一个声音与其他地区进行对话。紧接着,1月28日,拉美和加勒比共同体本身召开首脑会议,继委内瑞拉、智利之后,古巴成为该共同体为期一年的轮值主席国。2012年6月6日,墨西哥、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四国总统正式签署太平洋联盟框架协议,标志着拉美太平洋联盟正式诞生。联盟的成立将进一步推动成员国间一体化进程,实现货物、服务、资金和人员的自由流动。拉美一些国家之间,如哥伦比亚与尼加拉瓜、玻利维亚与智利、秘鲁与智利等存在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领土和领海纠纷,有待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2013年1月初,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在英国《卫报》和《独立报》上刊登致英国首相卡梅伦的公开信,要求英国“归还马尔维纳斯群岛”,并要求英国政府履行联合国1960年通过的有关结束一切形式殖民主义的决议,同阿根廷就马岛主权争端展开谈判,但遭到英国的拒绝。2013年1月20日,奥巴马开始了他总统的第二任期。奥巴马在第一任期开始时,曾表示美国和拉美的关系将开始一个新的时期,并承认过去美国对拉美的政策是错误的,承诺他领导的政府将与拉美国家开始一个平等的新纪元,要同拉美建立“平等的联盟”,但无疑他在第一任期并没有兑现自己的诺言。大多数拉美国家希望新一届奥巴马政府能对拉美地区予以更多的关注,希望美国改善与拉美的关系,特别希望美国改变对古巴的封锁政策。
近年来,中国与拉美关系发展迅速。2012年中拉高层互访成果丰硕,6月,温家宝总理对巴西、乌拉圭、阿根廷、智利进行正式访问,全面提升中国与四国关系,并从战略上推进中拉整体关系。8月,拉美和加勒比共同体“三驾马车”代表访华,9月28日,杨洁篪外长在联合国再次与拉美和加勒比共同体“三驾马车”代表举行对话。双方就深化中拉合作以及建立中拉合作论坛的可能性等议题深入交换意见。中国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发展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中拉作为相互信任、彼此尊重的好朋友,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好伙伴,将携手并肩推动中拉关系在今后取得更大的进展,为双方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为世界与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
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魏银萍)
从政治形势来看,目前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的病情、委内瑞拉政局变化及其对拉美的影响。查韦斯于2011年6月被确诊患上盆腔肿瘤,此后他多次到古巴治疗。2012年10月7日,他在参加总统选举争取连任时,声称自己已完全战胜病魔,并第三次夺得总统宝座。然而在2012年12月初,他突然宣布癌症复发,并于12月10日再赴古巴做了第四次手术。按照宪法规定,他本应于2013年1月10在国会宣誓就职,但因健康原因,没能回国就职,不得不推迟就职仪式。委内瑞拉国会于1月8日通过了“未限期”延长查韦斯在古巴接受治疗许可和推迟宣誓就职的决议,1月9日,委内瑞拉最高法院院长路易莎·埃斯特利亚·莫拉莱斯又宣布,即使缺席10日举行的宣誓就职仪式,查韦斯也仍将继续履行总统职责,并且不会宣布查韦斯“暂时离职”。
关于查韦斯能否继续有效行使其总统职务以及委是否将举行新的总统选举,执政党与反对派意见不一,争执不下。如查韦斯恢复健康,他将继续执政,但查韦斯如有不测,按照宪法规定,委将举行新的总统选举。如举行选举,竞选将主要在查韦斯任命的副总统兼外长和指定的接班人马杜罗与反对派主要领导人卡普里莱斯之间进行,从近期来看,马杜罗很可能获胜。如马杜罗当选总统,查韦斯所未竟的玻利瓦尔社会主义革命将会在委内瑞拉继续下去,委基本的内外政策也会延续,但可能会做一些调整,但如果反对派在未来选举中获胜,则委内外政策会发生大幅度的变化,将对拉美左翼政权和力量,尤其是对古巴产生不利影响。
2013年拉美有五个国家进行大选,其大选结果会对这些国家以及拉美地区的政治格局产生什么影响?拉美政局是向左转,还是向右转?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按照时间的顺序,我们分别来看这五国的大选。
古巴于2月3日由民众投票选举全国人大612名代表和15个省的1269名省人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产生后,将在45天内召开新一届第八届第一次全国人民政权代表大会,会议将选举产生由31名委员组成的新的国务委员会以及国务委员会和部长会议主席、第一副主席和副主席等新的国家领导人。根据古巴有关党政高级领导人最多只能担任两届(共十年)领导岗位的规定,2008年2月第一次当选并就任的国务委员会和部长会议主席劳尔·卡斯特罗将会再次连选连任一届,但是值得关注的是谁将当选为国务委员会和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会不会选举出一位比较年轻的第二把手作为今后可能的接班人。
厄瓜多尔于2月17日举行大选。现左翼总统科雷亚已宣布作为执政党主权祖国联盟提名的候选人参选。据最新民调,科雷亚的支持率超过60%。从目前情况来看,科雷亚声望比较高,加上反对派四分五裂,各自所提的候选人均难以与科雷亚匹敌,科雷亚再次当选总统的可能性很大,如当选,他将执政到2017年。舆论认为,科雷亚有可能成为拉美左翼新的领军人物。
巴拉圭将于4月21日举行大选。2012年6月21日和22日,巴拉圭众、参两院先后投票通过对总统卢戈的弹劾议案,由副总统佛朗哥接任总统,完成剩余任期。南美各国纷纷表示谴责这次“议会政变”并抵制佛朗哥政府。南方共同市场暂停巴拉圭的成员国资格。卢戈是在2008年4月20日的大选中作为中左联盟“爱国变革联盟”的候选人获胜上台的,他的上台结束了保守的红党长达61年的统治。卢戈遭弹劾引发了政治危机,损害了巴拉圭民主体制的运转,增加了巴拉圭政局走向的不确定性。目前巴拉圭红党已提名企业家奥拉西奥·卡特斯为候选人。民调表明,卡特斯很可能将战胜巴拉圭真正激进自由党(“爱国变革联盟”成员之一)候选人埃弗伦·阿莱格雷当选总统,而巴拉圭左派由于四分五裂,提不出统一的候选人,很难在大选中获胜。因此,巴拉圭很可能出现传统保守党红党东山再起的局面。
智利将于11月17日举行大选。如第一轮没有任何候选人得票超过半数,将于12月15日举行第二轮大选。目前各党派尚未确定各自最终的总统候选人。现总统皮涅拉属于中右的民族革新党。右翼的独立民主联盟和民族革新党可能提名劳伦斯·戈尔博尔内或安德列斯·阿利亚曼特为候选人。目前民调显示,如2006—2010年执政的前总统、社会党人巴切莱特决定作为中左联盟候选人参选的话,她很可能再次当选总统,而巴切莱特本人表示,她将于3月决定是否参选。
洪都拉斯将于11月30日举行大选。执政党国民党提名胡安·埃尔南德斯为候选人,而在野党自由党提名毛里西奥·比列达为候选人。2009年6月28日被政变所推翻的前总统、原自由党人塞拉亚于2011年10月2日在原人民抵抗全国阵线基础上成立了自由与重建党,该党提名塞拉亚的妻子希奥马拉·卡斯特罗为总统候选人。大选将主要在这三名候选人中展开,此外,还有六名候选人。由于国民党和自由党的反对,希奥马拉·卡斯特罗获胜可能性不大,但左翼力量会在选举中取得一定的进展。
此外,哥伦比亚政府与游击队革命武装力量的和平谈判也值得关注。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秘密谈判准备,双方于2012年8月26日在哈瓦那达成《结束冲突建立稳定和持久和平总协议》,并于10月17日在挪威奥斯陆开始进入和平对话的第二阶段,即正式对话。随后,双方在哈瓦那举行了几轮对话。对话的五个主要议题是:农村发展、确保政治反对派的参与、结束冲突、解决毒品走私和人权问题。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成立于1964年,游击队与政府之间的冲突已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哥政府希望能在2013年11月份前结束和谈,双方达成结束冲突的协议,但强调和谈不讨论哥的政治、经济模式问题,而游击队希望在哥实现永久和平,要求在哥实行非军事化措施和进行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革。
从经济形势来看,自2003年起的近十年来,拉美地区的经济增长比较快,拉美地区与亚洲地区一起,被认为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两个主要引擎。然而,受美国经济低迷、欧债危机和中国经济减速的影响,2012年拉美经济增长率只有3.1%,明显低于2010年的5.9%和2011年4.3%的增长率。 据联合国拉美经委会预计,2013年拉美经济将增长3.8%,快于2012年。2013年拉美各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三组。第一组是经济增长快的国家:巴拉圭8.5%,巴拿马7.5%,秘鲁和海地6%,玻利维亚5%。第二组是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智利4.8%,尼加拉瓜、哥伦比亚和哥斯达黎加4.5%,巴西和乌拉圭4%,阿根廷3.9%,墨西哥、厄瓜多尔、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和古巴3.5%,多米尼加共和国3%。南美洲国家平均增长率将为4%,而中美洲国家平均增长率将为3.8%。第三组是经济增长较慢的国家:委内瑞拉和萨尔瓦多2%,加勒比国家平均增长率将为2%。
值得关注的是2013年巴西的经济形势。巴西是拉美经济大国,其经济总量占拉美的40%。2004—2010年,巴西经济年均增长为4.7%,特别是2010年经济增长率高达7.5%,使巴西经济总量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然而,2011年罗塞夫政府执政后,由于国际经济大环境发生转折,国际原料价格下跌,贸易需求量下降,加上巴西存在的高利率、高税收、投资不足,基础设施缺乏等问题,制约了经济的增长速度,继2011年增长2.7%之后,2012年只增长1.2%。2013年由于外部环境有所改善,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货币和财政刺激政策,包括减税降息,保护本国市场,鼓励投资,加快基建步伐,实施600多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等开始生效,再加上2014年和2016年即将在巴西举办的世界杯足球赛和奥运会,成为拉动巴西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据预计,2013年巴西将出现较强劲的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可达4.0%。巴西较强劲的恢复性增长将带动地区经济的增长。
值得关注的还有墨西哥和古巴的经济改革。2012年12月初就任的墨西哥革命制度党涅托政府上台伊始,便与国家行动党和民主革命党达成公约,拟共同推行教育、能源、财政税收等一系列改革。劳尔·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党和政府在最近也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更新”经济模式的措施,如实施新的税收法、新的关税法、新的移民法、新的土地承包法、放宽对个体户的限制和允许住房和汽车买卖等。
从社会形势来看,据2012年11月27日联合国拉美经委会《2012年拉美社会概况》的报告,2012年拉美穷人人数比2011年减少了100万,为1.67万穷人,占总人口的28.8%;而赤贫人口与2011年持平,为6600万,占总人口的11.5%,但拉美财富分配依然不平均,10%富人占有32%财富,40%的穷人只占有15%财富。因此,减少贫困,特别是减少乃至消灭赤贫,依然是拉美各国政府的当务之急。
拉美社会面临主要问题之一是,墨西哥、巴西和中美洲一些国家暴力活动猖獗,毒品走私嚣张,像一颗毒瘤,影响拉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正常发展。目前拉美各国正在采取措施,与毒品走私、有组织犯罪展开斗争。
从对外关系来看,近年来,由于拉美政局相对比较稳定,经济形势趋于好转,拉美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上升。在拉美地区召开了多次重要的国际会议。2012年6月,在墨西哥洛斯卡沃斯召开了二十国集团峰会,在巴西里约召开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
近年来,拉美的一体化进程也取得了新的进展。2011年12月,由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全部33个国家参加的拉美和加勒比共同体正式宣告成立。2013年1月26—27日,拉美和加勒比共同体与欧盟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召开第一次首脑会议。这标志着拉美33个国家将第一次以一个声音与其他地区进行对话。紧接着,1月28日,拉美和加勒比共同体本身召开首脑会议,继委内瑞拉、智利之后,古巴成为该共同体为期一年的轮值主席国。2012年6月6日,墨西哥、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四国总统正式签署太平洋联盟框架协议,标志着拉美太平洋联盟正式诞生。联盟的成立将进一步推动成员国间一体化进程,实现货物、服务、资金和人员的自由流动。拉美一些国家之间,如哥伦比亚与尼加拉瓜、玻利维亚与智利、秘鲁与智利等存在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领土和领海纠纷,有待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2013年1月初,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在英国《卫报》和《独立报》上刊登致英国首相卡梅伦的公开信,要求英国“归还马尔维纳斯群岛”,并要求英国政府履行联合国1960年通过的有关结束一切形式殖民主义的决议,同阿根廷就马岛主权争端展开谈判,但遭到英国的拒绝。2013年1月20日,奥巴马开始了他总统的第二任期。奥巴马在第一任期开始时,曾表示美国和拉美的关系将开始一个新的时期,并承认过去美国对拉美的政策是错误的,承诺他领导的政府将与拉美国家开始一个平等的新纪元,要同拉美建立“平等的联盟”,但无疑他在第一任期并没有兑现自己的诺言。大多数拉美国家希望新一届奥巴马政府能对拉美地区予以更多的关注,希望美国改善与拉美的关系,特别希望美国改变对古巴的封锁政策。
近年来,中国与拉美关系发展迅速。2012年中拉高层互访成果丰硕,6月,温家宝总理对巴西、乌拉圭、阿根廷、智利进行正式访问,全面提升中国与四国关系,并从战略上推进中拉整体关系。8月,拉美和加勒比共同体“三驾马车”代表访华,9月28日,杨洁篪外长在联合国再次与拉美和加勒比共同体“三驾马车”代表举行对话。双方就深化中拉合作以及建立中拉合作论坛的可能性等议题深入交换意见。中国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发展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中拉作为相互信任、彼此尊重的好朋友,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好伙伴,将携手并肩推动中拉关系在今后取得更大的进展,为双方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为世界与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
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魏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