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课校本资源开发略谈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jing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品德方面的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知识体系,涵盖的内容广、知识外延大,并且随着时间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课程资源又在不断地更新。然而,教材的内容有其时空、地域的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要克服这些矛盾,只有结合教学与学生的实际开发课程资源,适当地充实教学内容,才有利于落实新的课程理念。
  关键词新课改 思品课 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3.1文献标识码:A
  
  小学思想品德课这门课程具有时代性,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与社会同步发展,与学生实际生活、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能够深入教材,也能跳出教材,以教材为本又不拘泥于教材,以理论为依据又不空背理论,帮助学生在新时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因此,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利用身边的人和事,筛选组合,编撰成册,要比空洞说教来的真实,效果要好。
  
  1 充分开发校内课程资源,让身边的人和物说话
  
  1.1 现有的教育教学设施本身就具有教育功能
  作为一所学校,她的历史、她的成绩、她的校友、她的设施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学校的文化积淀要挖掘,人文资源要培育,学风教风校风要光大。图书馆、电教室、实验室、音像资料库、校园广播电视系统、校园网络教室等等设施,不单单是老师备课的需要,也是学生自我探究知识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多种教与学的渠道,也是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多处阵地与摇篮。学校这些宝贵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让学生身在其中,潜移默化,感染熏陶,无时无刻不在受教育,在教育中学生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启迪了智慧。
  1.2 浓厚的学校人文环境成为教书育人的摇篮
  作为思品课教学的重要载体的学校的人文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校本课程资源。学校的每一个橱窗、每一堵墙、每一块地板、每个角落都应该成为会“说话”的工具。道边先烈的画像给学生讲述了新中国的来之不易,英雄模范事迹的介绍,让学生读后热血沸腾,进进出出看到校训、行为规范,学生不由自主地振奋精神、警省自己。充满温情的提示语,文学色彩很浓,语气温婉,无疑会对学生的品德养成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阳光的化身,能给学生以启迪,引导学生探索真理,宏扬社会正气。
  
  2 积极开发校外课程资源,让社会参与育人
  
  2.1 社会热点生成课程资源
  关心国内外时政大事,是每个人不自觉的关注话题,利用好时事热点能给思品课教学增添新鲜感。教师要发动学生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条件,搜集富有意义的社会热点。如西部大开发、“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反“台独”、反“疆独”、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奥巴马、低碳经济、奥运会等,这些热点问题搜集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分析具体材料,组织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可以组织辩论赛。也可以在课前五分钟由学生轮流向大家作时事报告,用学过的知识简要分析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各种活动中,学生们有异议、有争论,但更多的是交流思想,从而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
  2.2 配合旅游开发,组合课程资源
  现在各地都在打旅游产业牌,纷纷挖掘本地的人文资源、名胜古迹、生态休闲。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走出教材的狭窄天地,跟上政府的开发步伐,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拓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将学科知识与校外课程资源(如社区机构、文化设施、科技馆所、自然景观、社会变迁、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置于学习和认识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3 努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社会
  我校地处闹市区,周围环境较差,小摊小贩包围着学校四周,吆喝声、吵闹声、汽车声不绝于耳。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了“学校周边环境的调查”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之前,全班经过讨论,确定了调查内容。接着,本着自愿组合的原则,进行分组,选举小组长,负责本组的召集、活动计划的制定等。活动结束后,各组把数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写出调查报告。最后举办一个大型展览,向全校同学展示调查成果,发出倡议,关注学校周边的环境,号召同学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时刻不忘自觉地保护我们的学习环境,让她永远成为一片健康、安定、美丽的净地。通过这次调查活动,通过办展览,通过发出倡议,通过发出号召,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身体力行的讲给其他同学们听,朴实无华语言,向社会、向成人提出了值得警醒的问题。
  
  3 变网络资源为课程资源,不再沉迷网络游戏
  
  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迅猛发展,曾几何时,带来了多少网络孤儿。为了不再有遗憾,思品课教学要抓住这一新的发展机遇,把互联网变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动员学生健康上网,文明上网,上网学习。如针对校园伤害事件屡屡发生,社会上不健康书刊、音像制品充斥市场,不法游戏机、网吧对青少年开放等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前上网搜集材料,课上进行辩论,通过辩论中学生们认识到上述现象对自己成长的危害性,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提高了与人交流辩论的能力,以及多角度、全方位看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根据需要可以直接链接其他学校的网站,共享他人的智慧成果,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对于教材中的有些较为抽象的内容,可以在互联网中搜集有关图片、文字资料,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其他文献
2011年,以“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内容的“北京精神”表述语正式向社会发布。“爱国、创新、包容、厚德”是引领首都建设和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强大力量。把北京精神
和许多人一样,我经常收到许多不请自来的手稿,里面总是有一些惊人的、革命性的主张.在过去的几年里,那些满是大写字母、感叹号和手绘图表的手写或打印的稿件纷至沓来.最近,他
期刊
一、关于企业文化的模式rn企业文化是企业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基本价值观和核心理念以及受此影响和制约的组织行为方式和员工行为方式.关于企业文化的模式,国内外均
期刊
“北京精神”与首都教师的育人职责  “北京精神”为全面实现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首都教育,建设教育人才之都注入了丰富内涵,强化了内在动力,提供了丰厚资源;而首都教育无疑应担当起“北京精神”普及传播的基础性与系统性的有效载体,首都教师责无旁贷地担负着宣教传承“北京精神”的责任与使命。  “北京精神”强化了首都教育全面育人的功能,突显了优先发展、优质育人的价值追求。“爱国、创新、包容、厚德”,核心是
王能智老师说,他的理想是“做一名真正的教师”——忠于学生,这是从教宗旨;有能力在自己的角落里成就自己的事业;在自己的专业中找到自己独立的位置;与人交往谦和、自律,有足够的理解和包容,甚至忍让;淡泊名利。  1970年,王老师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密云县焦家坞中学,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在老校长的支持、帮助和鼓励下,他凭着年青人的勤奋、热情和关心农村孩子的朴素情怀,用自编的乡土地理教材,帮助闭塞的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