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一直把我们挑在针尖上看

来源 :星星·散文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112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刚毕业那阵子,我没有像样的工作,到处奔波,总是面黄肌瘦的。有好几个春节,都无颜面回家过年。在娘的强烈要求下,便寄张相片回去。
  后来我回家,大姐告诉我,娘每次看到我的相片,都沉默好久,便摸着相片嗫嚅着:这孩子一直省吃俭用的,又瘦了。
  娘多少天睡着睡着就突然坐起来,拿出我的相片,抚摸着,摸着摸着,就落泪。
  娘的手,摸过稻麦,摸过风雨,摸过流水、炊烟。
  而今,她随便一摸,就能摸出千里之外我的冷暖胖瘦、喜怒哀乐!
  这就是娘啊!
  “你看,你的鞋底都张口了,还穿着,不冻脚啊!”
  老娘边说边把鞋底冲着我掰了掰,果真,我的大棉鞋底裂开一道很大的口子。
  “最近幸亏没下雪,要不你的脚非冻了不可,小时候你的脚就总是被冻伤,你忘了?明天赶紧到楼下找那个修鞋的给粘个底!”娘心疼地说。
  娘转身,走出客厅,把鞋又送回了卫生间的暖气片上。
  也许是上班太忙了,我整天穿着一个断底的鞋上下班都不知道!
  但是,这些终究逃不过娘的眼!
  我能想象得到,剛才一定是这样的场景:天冷了,娘知道我一到冬天就容易把脚冻伤,于是她开始关注我鞋子的冷暖。娘把我那双扔在鞋架旁边,歪躺着的鞋子拿起来,走进卫生间,把湿漉漉的鞋垫子掏出来,放到暖气片上,又拿起我的鞋,仔细端详,摸索,仿佛在抚摸着每天早起晚归的儿子。
  她粗糙但温暖的手,从鞋面到鞋帮再到鞋后跟,不放过任何一个部位。当娘把棉鞋反过来,看鞋底是否很脏了,需要清理的时候,她一下子愣住了,疼了,手开始颤抖。
  有一次我给娘打电话,结果还没通完话,娘就问我:是不是感冒了?上火了?娘一下听出了我声音的干涩。
  娘拿起电话,会认真分辨每个分贝,她能通过声音,听出我的身体状况——
  从小到大,似乎什么都瞒不过娘!
  为了工作,我总是披星戴月地奔波,应酬也多,但无论多晚,当我一打开门,娘总会立马披上衣服出来看看——无论多晚,娘一直都为我醒着。
  娘就是这样!
  她的眼耳口鼻手,她的心,时刻感受着关注着儿女!她身上的每个器官、每根神经仿佛都活在我们身上。
  近些日子,公司事情多,有些压力,内心起火,便去拔了个罐。晚上到家,站在卧室换睡衣,后背黑红的拔罐痕迹,还是让娘透过门缝给看到了。
  娘担心得不得了,赶紧过来问我:“后背怎么了?”一脸的担忧。
  我慌忙解释说:“是睡电褥子睡的,热得上火了。”
  是的,我感觉什么都逃不过娘的法眼!
  她身上的每个细胞仿佛都像X光一样,时刻在检测着我们几个儿女,检测我与我们相关的每件事物,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有娘真好!无论我们多大年龄,在娘的眼里,总是把我们看得很小,物理性的小,心理性的小。
  这样,娘就能把我们时刻挑在灯下看,挑在针尖上看!
其他文献
石嘴山  贺兰山攥在手中的那把金灿灿的钥匙,最先打开的注定是我栖息的这座城市的门户。不然,周身围坐着那么多眉清目秀的儿女,就數她一直在紧紧地拽着大山的衣襟?  煤是这座大山孕育的黑美人,最早就以地标的姿态,在这座城市的街口风姿绰约地矗立着。  后来,以石为美,城市的街头巷尾,站立着的全是从山里山外走来的硬气的石汉子。  不管哪一茬,他们落下的脚印都一样,让岁月不敢忽视。  这座城市的名字也是实打实
期刊
结果无所适从  大海上,一只狐狸泅水而来。头颅高高昂起,那里有我们生活的故事。  爱的到来,光的到来。末日安放的静物,在尘土里悄然隆起。红色的山,性感、热烈。  猴子的草帽行动,诗人的瓶子主义。  十四行抒情围攻着口吃,锯齿状的杂音,被元音表达。口唇禁闭的世界啊如此安宁。  写诗的人,在鸡翅上,在蓝调里,在蓝天上。  有人在跳舞。鱼形的广场,海水自草原而来。老年人的海,有心没肺的海,活在大爱中的海
期刊
冬去春来。  一枝一叶,草木的色彩、纹理、质感,契合着大自然的呼吸。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木本心,真正的智者,追寻质朴的生活和思想,追寻创造性的审美,追寻心灵的宁静。  无路可走的山坡上攀援,我们终于登上山顶,迎风而立时,孤独是唯一的伴侣。而此时,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我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一岁一枯荣。  即便化成一缕青烟,也有草木的味道。  人啊,一旦拥有草木般的安心,生命
期刊
西夏王陵的黄昏  秋日黄昏,贺兰山下的旷野布满金黄的光线——  九座王陵矗立,雄浑,坚韧,靠着一个王朝的背影,静静诉说昔日的辉煌和衰落。  苍茫风雨之中,似乎能听到党项人的铁骑,自塞外嗒嗒而来。北方大漠,一个马上民族,遥控一段悲壮的历史!  九座王陵宛若九座金字塔,头顶蔚蓝的天空和游弋的云朵。贺兰山东麓的旷野之上,飘满了不落的传奇。  梦回西夏,那扇神秘的大门已经洞开。游牧民族的马蹄踩过万物,迁徙
期刊
第广龙是一个执着的人。  第广龙上小学就学着写诗,写了40多年还在写。  1980年,17岁的第广龙独自一人离开家乡,在陇东的石油生产工地,成为一名石油工人。轰鸣的钻机和汹涌的泥浆,让第广龙对诗歌的爱,有了更具痛感的对应物。  最先,从井口喷出的混合着油污的液体浇淋到头上,还下意识躲一躲,后来就不再躲了。冬天坐在大卡车的车槽子里,冻得身子往一起缩,后来就站起来,迎着风,耳朵麻木了,手麻木了,也不觉
期刊
饥渴的时候。你掏出馒头,翻开书本,找那个水做的词语。找那个用春天的元素组成的句子。完成你的一次野炊。  你读着一本关于春天的书。你做一个关于春天的梦。  那本书。是用无数的春天的叶子装订起来的书。  那个梦。是用无数的春天的花朵和笑臉编织的梦。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你苦笑了一下。  似乎是。  你揣摩着,那个人的内心似乎被希望和苦恼纠结着。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期刊
初到成都,成都是幽深的,柔软的,无论多么重的卡车,高铁,飞机,到了成都,都是轻拿轻放,落地无声的;  成都是平靜的,安宁的,除了偶尔出现的北方人会大声喧哗一下,满街的外国居民,不叽里呱啦;成都是消声的,安抚的,也是不卑不亢,矫正的,治愈的;  成都是静止的,缓慢的,府河与南河汇流成锦江,驮着整座城市大盘的氤氲,浮动着;成都车从不高声鸣笛,后身车从不催促,成都像平心静气的僧侣,赶往集市,井然有序,并
期刊
女孩曲珍  在高原,在巴塘,有一个被人们遗忘的普达村。  在那里,人们住在破旧的土屋里。吃水要到几里外的山沟去背。  在那里,没有学校。漫山遍野都是格桑花。有一朵可爱的女孩,格桑花一样奔跑在高原。  她叫曲珍。  女孩,站在阳光下,像一株娇小的格桑花。  听到上学两字,她的眼睛,眨了一下,又眨了一下。其实,她听不懂汉语。  我确信,那一刻她是听懂了的。  那一刻,我抬起了头。我不敢对视她的眼睛,我
期刊
黄金海岸  这里是莱州——  金色的海岸线,辽阔的海水和阳光构成。  三山岛的温情奔涌而出,悠长的海岸相伴日月。  108公里的海岸线,数万亩的防护林。士兵一样激情饱满地日夜守护。  大海是天空倒映的内心,飞鸟阅读过,渔火阅读过,岁月阅读过,日月星辰阅读过。这里生长沙滩和海贝,生长温暖和清凉,生长游人的闲情,生长陆地的远望。  此刻,我在夕阳下书写。高远的天空,黛蓝的海面,成就一曲自然之美的和谐乐
期刊
春天的伟人故里  多年前,邓家老井溢出的水滴,汇成了一方墨绿的洗砚池,一汪清澈的百花潭。  水滴一边沿着渠江,向大海问路。一边渗入賨州大地,润泽无数巴人的目光。  种子在这里萌芽,生机在这里蓬勃。花朵的色泽撒满广安版图,岁月的风景撑起华蓥山的厚重与高昂。  一曲春天的故事,总是在伟人故里的枝头吐露芬芳。这片神奇的土地,总是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书写勤劳与勇敢,蝶舞与蜂忙。并把对生活的注释与向往,镌刻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