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实验教学,会使学生学得主动,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直观思维及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数学知识得到升华。
【关键词】数学实验 创新思维 升华
数学实验是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数学的有效手段,是数学课程创新教学的重要途径。它能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学习环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直观思维
在新理念的引领下,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注重知识的生成,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直观思维。
(一)借助数学实验,形成数学概念
数学实验教学强调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出发,提供大量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与反思等过程,有利于从直观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如在 “数轴”概念教学中,教师不妨提前布置学生回家观察温度计,并用卫生筷或类似物品制作一支仿真的温度计。在上新课时,由老师准备一些实验室里的温度计发给学生,让他们仔细对照检查是否有做得不完善或不正确的地方,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描述。并设置一些问题:温度计是否有刻度(包括零刻度线)?刻度是否均匀?刻度标法顺序是怎样的?温度计上的刻度排列是否有方向性?温度计能否做得更长,刻度标得更多?
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制作和观察一般都能回答上来,气氛相当活跃。基于上述讨论,老师引导把温度计抽象成一条向两方无限伸展的数轴,引出课题。这样的导入,不只是让学生从实例中体会到了数轴的形象,而且感觉到了创造数学的过程。对于数学目标来讲,数轴的三要素尽显其中,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后续的画数轴、在数轴上找表示有理数的点、说出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有理数,以及数轴上有理数大小的比较等知识的教学扫清了理解上的障碍。
(二)借助数学实验,突破教学难点
对于教学中的一些疑难点,如不借助于一定的实验手段,就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如在 “质量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学生很难透彻地理解“质量分数”。为此,教师可借助实验的方法化难为易。
先让每个学生准备1个水杯和2份50g的食盐。教师在讲清质量分数概念的基础上开始指导学生做实验。先用量杯给每个学生倒200ml水,然后让学生把50g盐加入水中。
提问:(1)杯中盐水总质量等于多少?(2)盐水中盐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学生能轻松地回答总质量等于250g,盐的质量分数是50÷250=20% 。同时,可让学生尝尝咸味,感受一下食盐的味道。然后再把另一份50g食盐加入盐水杯中,这时盐水中盐的质量分数又是多少?学生也能回答出100 ÷300≈33.3%。再让学生尝尝咸味,发现盐水比原来更咸了,原因是盐的质量分数增大了。
通过实验,学生获得了深刻的感性认识。据此,教师通过对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分析、概括、推理、判断,引导学生将认识水平上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盐的质量分数=盐的质量/盐水的质量。这种借助实验分析、推理、总结等步骤的教学方法,其效果远比空洞、单调的说教要好得多。
(三)借助数学实验,激活应用热情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教师能创设实验环境,向学生提供应用数学的机会。否则,强调应用就成为一句空话。如 “相遇”题型,学生根据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分析出实际上是“追及”题型的应用题。?这些应用到的数学知识虽然简单,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却并不多。通过实验,使学生领悟到跑道上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知识于生活的热情。
二、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验教学是提供学生探索发现、尝试错误和猜想检验的机会,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捕捉学生思维“偏差”的契机,恰当引导,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七年级数学(上)47页的一个探究活动:
1. 一张纸的厚度为0.09mm,那么你的身高是纸的厚度的多少倍?
2. 将这张纸按图2-14的方法(图略)连续对折6次,这时它的厚度是多少?
3. 假设连续对折始终是可能的,那么对折多少次后,所得的厚度可以超过你的身高?
先猜一猜,然后计算出实际答案。你的猜想符合实际问题吗?
课前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张A4白纸,引导学生将纸按要求对折,并记录每一次对折后纸张的层数,计算出它的高度,寻找出数据变化的规律,并解决上述问题。期间,一个学生问:“我第7次折就折不起来了,纸这么小,要折到人这么高,该怎么折?”马上有很多学生也积极附和这一疑问。也有学生说拿很大的纸就能折很多层。学生忽视了题中的“假设”,一个虚拟的问题变成了棘手的课堂突发事件。怎么办?我马上让学生再用练习本的纸做折纸实验:4人分别用(1)练习本大小的纸;(2)练习本一半大小的纸;(3)练习本四分之一大小的纸;(4)两张练习本大小的纸重叠(看作练习本大小两倍的纸已经对折了一次)的纸对折,看各自最多能对折多少次?实验结果显示:按题中的方法对折,不论纸张大小,第6次对折都能完成,小的纸张第7次对折就比较勉强,第八次对折就难以完成了;大的纸可对折7次,第八次就难以完成,超过8次是不可能的。我趁机提问:一张纸对折了7次后,厚度是原来的多少?而宽度又是原来的多少?学生再次实验后得出:一张纸对折了7次后,厚度是原来的128倍,而宽度则是原来的1/128 ,这样就接近了可以对折的极限。
总之,在新课程教学中渗透数学实验,能帮助学生架起思维和构建的平台,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是一种对传统数学教学的矫正,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让我们合理地运用实验教学,充分地发挥其作用,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数学实验 创新思维 升华
数学实验是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数学的有效手段,是数学课程创新教学的重要途径。它能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学习环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直观思维
在新理念的引领下,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注重知识的生成,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直观思维。
(一)借助数学实验,形成数学概念
数学实验教学强调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出发,提供大量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与反思等过程,有利于从直观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如在 “数轴”概念教学中,教师不妨提前布置学生回家观察温度计,并用卫生筷或类似物品制作一支仿真的温度计。在上新课时,由老师准备一些实验室里的温度计发给学生,让他们仔细对照检查是否有做得不完善或不正确的地方,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描述。并设置一些问题:温度计是否有刻度(包括零刻度线)?刻度是否均匀?刻度标法顺序是怎样的?温度计上的刻度排列是否有方向性?温度计能否做得更长,刻度标得更多?
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制作和观察一般都能回答上来,气氛相当活跃。基于上述讨论,老师引导把温度计抽象成一条向两方无限伸展的数轴,引出课题。这样的导入,不只是让学生从实例中体会到了数轴的形象,而且感觉到了创造数学的过程。对于数学目标来讲,数轴的三要素尽显其中,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后续的画数轴、在数轴上找表示有理数的点、说出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有理数,以及数轴上有理数大小的比较等知识的教学扫清了理解上的障碍。
(二)借助数学实验,突破教学难点
对于教学中的一些疑难点,如不借助于一定的实验手段,就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如在 “质量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学生很难透彻地理解“质量分数”。为此,教师可借助实验的方法化难为易。
先让每个学生准备1个水杯和2份50g的食盐。教师在讲清质量分数概念的基础上开始指导学生做实验。先用量杯给每个学生倒200ml水,然后让学生把50g盐加入水中。
提问:(1)杯中盐水总质量等于多少?(2)盐水中盐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学生能轻松地回答总质量等于250g,盐的质量分数是50÷250=20% 。同时,可让学生尝尝咸味,感受一下食盐的味道。然后再把另一份50g食盐加入盐水杯中,这时盐水中盐的质量分数又是多少?学生也能回答出100 ÷300≈33.3%。再让学生尝尝咸味,发现盐水比原来更咸了,原因是盐的质量分数增大了。
通过实验,学生获得了深刻的感性认识。据此,教师通过对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分析、概括、推理、判断,引导学生将认识水平上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盐的质量分数=盐的质量/盐水的质量。这种借助实验分析、推理、总结等步骤的教学方法,其效果远比空洞、单调的说教要好得多。
(三)借助数学实验,激活应用热情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教师能创设实验环境,向学生提供应用数学的机会。否则,强调应用就成为一句空话。如 “相遇”题型,学生根据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分析出实际上是“追及”题型的应用题。?这些应用到的数学知识虽然简单,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却并不多。通过实验,使学生领悟到跑道上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知识于生活的热情。
二、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验教学是提供学生探索发现、尝试错误和猜想检验的机会,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捕捉学生思维“偏差”的契机,恰当引导,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七年级数学(上)47页的一个探究活动:
1. 一张纸的厚度为0.09mm,那么你的身高是纸的厚度的多少倍?
2. 将这张纸按图2-14的方法(图略)连续对折6次,这时它的厚度是多少?
3. 假设连续对折始终是可能的,那么对折多少次后,所得的厚度可以超过你的身高?
先猜一猜,然后计算出实际答案。你的猜想符合实际问题吗?
课前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张A4白纸,引导学生将纸按要求对折,并记录每一次对折后纸张的层数,计算出它的高度,寻找出数据变化的规律,并解决上述问题。期间,一个学生问:“我第7次折就折不起来了,纸这么小,要折到人这么高,该怎么折?”马上有很多学生也积极附和这一疑问。也有学生说拿很大的纸就能折很多层。学生忽视了题中的“假设”,一个虚拟的问题变成了棘手的课堂突发事件。怎么办?我马上让学生再用练习本的纸做折纸实验:4人分别用(1)练习本大小的纸;(2)练习本一半大小的纸;(3)练习本四分之一大小的纸;(4)两张练习本大小的纸重叠(看作练习本大小两倍的纸已经对折了一次)的纸对折,看各自最多能对折多少次?实验结果显示:按题中的方法对折,不论纸张大小,第6次对折都能完成,小的纸张第7次对折就比较勉强,第八次对折就难以完成了;大的纸可对折7次,第八次就难以完成,超过8次是不可能的。我趁机提问:一张纸对折了7次后,厚度是原来的多少?而宽度又是原来的多少?学生再次实验后得出:一张纸对折了7次后,厚度是原来的128倍,而宽度则是原来的1/128 ,这样就接近了可以对折的极限。
总之,在新课程教学中渗透数学实验,能帮助学生架起思维和构建的平台,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是一种对传统数学教学的矫正,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让我们合理地运用实验教学,充分地发挥其作用,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