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月意象解读及其教学策略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ti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象是寓“意”于“象”,是能够寄托诗人情思的物象。意象是学习语文知识、解读经典文本、鉴赏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月亮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华民族情感表达的一个象征物,不管是在古代文学作品还是现代文学作品中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系统梳理月意象在苏教版小学教材中的艺术呈现,解读月意象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倡导语文教师充分关注教材中月意象的审美价值,引导学生在领略语文学习真谛的同时感受民族生命的律动。

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月亮意象的分类


  月亮作为视觉感观的自然景物,蕴含着古今文人丰富多彩的内心情感。文学作品中的月,由自然之美衍生出人文之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月意象以两种方式呈现。
  (一)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月意象
  苏教版小学教材中,课文中出现的比较典型的月意象有:《嫦娥奔月》(苏教版五上)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望月》(苏教版五下)表达了人们对月亮纯真美好的遐想;《月光启蒙》(苏教版五下)通过对月亮的描绘,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怀念;《二泉映月》(苏教版五下)则用月亮渲染人的孤独与忧愁等。
  (二)古诗词作品中的月意象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借月抒情、寓情于月的诗词有《古朗月行》《静夜思》《枫桥夜泊》《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水调歌头》(节选)等篇目。这些作品中关于月意象的含义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1.营造宁静和谐的意境,表达诗人寄情山水的情怀。《望洞庭》中诗人用“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两句描绘了水月相融、宁静悠远的秋夜洞庭湖,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喜爱赞美之情。整首诗不难看出诗人寄情山水、悠闲自在、旷达恬然的人生情怀。
  2. 渲染悲凉的气氛,表达诗人的孤寂与忧愁。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色将寒冷的秋夜渲染得更加凄清。在这样一个寒冷凄清的夜晚,惨淡的月色加深了诗人的愁绪,让诗人不吐不快,最终成就了张继的这首千古绝唱。
  3.承载了诗人的相思之情,寄托了美好祝愿。自古以来月亮有团圆之意,每当只身在外的游子抬头望月,总能想起故乡的亲人。李白的《静夜思》和《峨眉山月歌》借月亮寄托了对亲人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借月抒情,诗人的情感通过月亮跃然纸上。
  4.蕴含了诗人的人生感悟,传达了诗人的人生哲理。小学语文教材中苏轼的《水调歌头》的节选,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与月亮的阴晴圆缺对照,最后发出了美好祝愿。苏轼从惆怅中解脱,月也不再是思乡的寄托,而是豁达人生观的象征。
  以上列举的也只是小学教材部分,其实月意象在现当代文学与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频率非常高,仅李白一人咏月诗就达三百余首,探究月意象有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二、月意象的教学策略


  (一)从读中感受
  “書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非常注重朗读。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的教学要求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学生通过美读,再现意象,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所思所想。当然朗读的形式不再是单一无变化。教学《望月》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舅舅与小外甥的对话,从不同角色感受不同年龄段对月不同的感悟。
  (二)从情境中品读
  情境教育主张用直观的艺术结合优美的语言描绘,把学生带入文本世界。用语言、用直观可见的东西将文本中枯燥的语言转化成鲜活生动的形象。教学《枫桥夜泊》时,教师借助书本上的插画,用语言帮助学生构建意象:半夜时分月亮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张继此刻辗转难眠,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远处的钟声敲响,传入客船,传入了张继的心中。老师通过语言构建意境,学生通过想象,在脑子里形成一幅秋夜泊船图,触发了学生对作者孤苦愁绪的体会。
  (三)从拓展中感悟
  月亮的形象,从古至今在不断的延展。从早期美丽哀愁的象征,经过历代文人的润色加工,其形象的丰富性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经典意象。小学语文中的月亮,虽不能也不需要涵盖所有的意象,但毕竟也表达出了丰富多样性。月不仅仅是孤独寂寞的代表,也可以有美好、动态的感觉。我们在教学中常运用延伸拓展的方法,提供关于月亮的诗句、语句,在同构中强化认知,或在差异中比较辨析,引导学生在作品中品味月亮优美而多元的意境。很多教师在教学结尾喜欢安排“收集、欣赏、背诵关于月亮的诗文”的环节,积累学生的意象概念,丰富、拓展学生的文学知识和能力,为学会运用月亮意象写作打下基础。
  学习语文不仅仅是识文断字,更要注重审美情趣的培养。探寻月意象的深层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江苏省溧阳市溧城镇西平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些被人断章取义的名言。“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其中一例。这句诗的作者黄仲则是清代乾隆年间诗人,翻开《清史稿》,才知他幼时丧父,少年丧兄,诗
梁启超曾在文章中写到:我信仰趣味主义,拿趣味做人生观的根柢.我生平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兴会淋漓.rn梁启超的人生观值得我们赞同,他所说的趣味,不仅仅是思想
期刊
叶圣陶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语是有声的言语,文是无声的文字,语文则是二者的统一。但言语与文字的区别和联系分别是什么呢?叶圣陶没有进一步作出思辨化的阐释,他只是对语言作了现象性的描述。  卢梭认为语言起源于有声语言(话语)。他说:“话语把人和动物区别
期刊
艺术教育在幼儿教育生活中的地位是无足轻重的,然而受经济条件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好多农村孩子的艺术活动被所谓的知识活动所填满,却忽略了艺术对幼儿性格的塑造性.然而,得天
民族地区幼儿家庭教育在幼儿品质道德、行为习惯、学习风气等方面的培养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幼儿家庭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其应用的作用,为幼儿营造更好的
小学作文教学高耗低效,自从加入“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接触了“大量阅读”“海量阅读”的理念,我一下子找到了探究作文教学的钥匙——“读思议说”四步习作教学法,破解了写作
期刊
概念图是一种教学、思维工具,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教授等根据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他们将概念图定义为:使用节点表示概念,并使用知识组织和表明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图是学习者在特定主题上构建的知识结构的直观表示,以及思维过程或思维结果的图形表示。它以直观的方式表达知识,有效地呈现思维过程和知识的关联,并绘制概念图使抽象思维、逻辑、方法和概念可视化。在西方国家,概念图在中小学教学
期刊
精读引领课是“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所谓精读,就是深入细致地研读.下面就以《搭石》一课为例来谈谈精读引领课的目标制订及落实.rn一、确定双线主题,
期刊
新生入园,经历一段痛苦的分离焦虑期,幼儿园可以通过入园前家访、新生家长讲座、家园亲子体验活动、家园环境布置、家长助教实现新生家长焦虑的消除.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各方面也在不断的进行着变革,小学语文教育也是一样.在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是目前相关部门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只有不断改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