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出·印象》到《睡莲》组画看光与影

来源 :海外文摘·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q_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艺术美学的过程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关于艺术美的本质。美是能引起非功利性的主体自我确认的形象。艺术是一个由人为的感性形象所引发的具有自我确证价值的虚拟世界。在了解了美的本质和艺术的本质之后,本文从四条探求美的途径出发,结合著名法国画家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分析探讨了艺术美的本质。
  关键词:日出·印象;艺术美;本质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02-0019-03
  1 《睡莲》组画的创作背景
  这一系列作品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莫奈晚年的作品,此时莫奈已经是74岁高龄,已经成为印象派的领军人物。晚年莫奈的第一任夫人,也就是莫奈第一幅小获成功作品《绿衣女》中的模特儿,已经病故。自1882年莫奈的经济情况有所好转之后,他在法国西海岸诺曼底吉维尼小镇买下了自己的房子与土地,并借着河流建成了自己的小花园和小池塘,在这里,他度过了四十三年,并且接待过他的好友西斯莱、毕加索等,他们都是乘船来莫奈建造的小花园做客。莫奈最为喜欢的就是自己设计并建造的小花园,他曾经说过:这是我最好的作品。建造这个花园既为了观景,又为了创作,所以莫奈花了不少心思。为了建造池塘,莫奈征求当局同意把诺曼底的艾伯特河的一条支流引了数百米在自己的花园里,改造成为不规则的椭圆形池塘,池塘里种满了睡莲、菖蒲、百子莲、杜鹃花科的观赏植物、绣球花,甚至还有竹子和日本的樱桃树。这个池塘与日本版画中的花园十分相似,可以看出在莫奈早期,日本浮世绘版画对他的撼动。这些日本版画同样也挂满莫奈家的客厅,上面用日文写着:漂浮世界的映像。在花园和水园里,莫奈创作了不少传世之作,因为以后再也没有迁居,这片花园成为孕育莫奈大师之作的肥沃土地。
  在这段时间里,莫奈的创作作品主要是组画。他经常在同一位置角度对同一物体和景色做不同时间、不同光照下的观察绘画。这就成就了许多莫奈的代表性作品,包括《白杨组画》、《干草垛》等。甚至还有不同季节的早、中、晚对同一场景的观察绘画。《睡莲》系列组画也是莫奈长期观察的景物,整个系列绘画持续了十二年之久,一共有四十八幅作品之多,结束时间一直持续到莫奈去世,可以说是莫奈的最后作品。到了晚期,莫奈因为白内障导致几乎失明,画家的双眼的重要性犹如贝多芬的耳朵,莫奈患上白内障以后被医生禁止作画,手术之后视力才有所恢复。他晚期的作品,飞跳的笔触,大胆的用色和几乎没有明确分界的物与物都可以看出来他的眼睛已经很难看清楚了。
  2 《睡莲》组画的光与影
  “水面上点缀了几朵睡莲,花蕾红透了,色泽如草莓般鲜艳,花瓣边缘呈白色。再往前看,一簇鲜花拥成一块漂浮的花坛,仿佛花园中的三色堇如蝴蝶般飞出,收敛起淡蓝的翅膀,停歇在这片水上花坛上。说它是水上花坛,其实也是天上花坛……”。
  在起初学习绘画时,我在老师的画室看到了放在角落里的玻璃画框,画框里夹着一幅打印出来的画,那幽深的蓝色、淡淡的绿色和耀眼的黄色,跳动的笔触和不清楚的轮廓线深深地吸引着我,这是我至今看到过的最吸引我的画作,问过老师才知道这是印象派大师莫奈的作品。从那以后,每次作品赏析我都会想到莫奈的睡莲,无论经过多少年,《睡莲》的颜色始终留在我心里。
  《睡莲》把四季都锁在了画框里,那淡蓝色、深蓝色、金黄色的水,如幽深的宇宙,又如灿烂的星空,变幻莫测,丰富多彩。在河面的倒影上,黄绿色的睡莲叶子在池中漂浮着,河面的颜色丰富的反映了岸上的颜色、天空的颜色、阳光的颜色以及水底的颜色,丰富变化。那颜色犹如诗歌,如音乐表达着作者的情感,体现着作者娴熟的绘画技巧。
  莫奈一如既往的运用科学的光学和色彩学原理来表现睡莲。莫奈通过多年对色彩学的了解与技巧运用,认为物体的色彩是光照射的结果,而不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我们肉眼看到的物体的颜色,这是物体受到光的照射,再反射到人的眼睛里的结果,不是固有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不同的部位受到光照射的程度不一样,所反射到人眼的光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同样,受到冷光照射的物体是要比原先的颜色程度更偏冷些,而受到暖光照射下的物体也是比原有颜色更加偏暖。而物体本身的形状、质地、密度、状态也是反射光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物体对同样的光的反射也会呈现不同的状态。莫奈也一改学院派的正统昏暗的调色,基本不用黑色,用彩虹般的色彩描绘了一幅幅池中睡莲。
  这幅《睡莲》作品是莫奈睡莲系列组画的早期作品。莫奈在六十四岁所画的睡莲还是早期的风格。到了1904年以后,岸边的风景仅仅只剩下画面上方狭窄的一圈,画面上方六分之一处是池塘与河岸的交界线,下方六分之五都描绘的池塘水面风景,这主要表现的是莫奈的水面反射颜色和光线的表达,对水面颜色的要求非常之高,水面上漂浮着睡莲和荷叶,远处密集,近处稀疏。睡莲在水中盛放,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夏季的睡莲。整幅作品以黄绿色调为主,远处草丛的颜色是纯度较高的黄绿色,而池塘中的睡莲的荷叶颜色比远处的草丛纯度更高,水面是最具代表性的了,水面中的倒影有淡紫色、墨绿色、深红色,颜色丰富,轮廓模糊,如此丰富还能如此统一。远处睡莲的一笔笔橙红色给黄绿色调的画面增添了几抹补色,显得画面既色彩丰富,又耐人寻味。莫奈通过降低水面的颜色纯度,提高水中睡莲的颜色纯度来凸显水中的睡莲,使画面虽然颜色丰富、笔触跳跃,但依然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在后来的《睡莲》画作中,莫奈已经把视线完全放在水面上的睡莲中了,连仅有的狭小的岸边也消失了,莫奈已经开始全身心致力于画水中的睡莲了。水中的睡莲错落有致的分布在画面中,水面好像蓝色的火焰一般,用弯曲的竖条笔触堆积在画面上,远处水面的深绿色是岸边的倒影,低纯度的远景更加衬托出近处跳动的蓝色火焰般的水面。整幅作品带给人幽静深远的安稳感,又充满魔幻的意境。
  这些水面如同幽兰色的绸缎,如同浩瀚的宇宙,似乎有一种梦幻的力量,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如同法国著名的诗人、剧作家保罗·克洛代尔在《日记,1904—1932年》中写道:“1927年7月8日。在巴黎土伊勒里奥兰治宫两个椭圆形大厅中安放着克劳德·莫奈的《睡莲》。在一天的每个时刻:早晨、下午、晚上、夜间,水面上盛开着睡莲。莫奈在生命行将终结之际,继研究大自然中不同的的主题在色彩与光之下的变化之后,开始关注最温顺,最易穿透的元素:水,透明与反射之典型。由于画水,莫奈画下了肉眼所难见之物。他全心画这个几乎看不见的、属于精神层面的、把光与倒影分割开来的水平面。天的蓝被框在水的碧蓝中。制造出水平面感觉的,是花、花瓣、植物、水泡。油画挂在墙上,观众置身画中,正面侧面都可以看。透过画中水的色彩,四周的光也转蓝了。克劳德·莫奈与制作教堂彩色玻璃的人一样,对色彩有同样的爱好。从漩涡中,从云中,色彩冉冉升起。”这段对莫奈的《睡莲》的精彩描绘足以表达它的迷人和令人惊叹。
  这幅《睡莲》是莫奈的睡莲组画中较晚的作品了,此时莫奈已经因为白内障而很难看清。他每幅作品的笔法和用色都不相同,每一幅作品都有自己的生命。这一幅作品也不例外,让我感受最深的反而是莫奈较晚些所画的睡莲。岸边的垂柳垂于幽兰色的水面,水面上的荷叶散落,向远处伸展。透过垂柳给人无限的遐想和延伸。此时的莫奈已经更加随性,用色和线条也更加自由和充满感情,线条的灵动和色彩,散漫的构图都体现了这位色彩學大师冲破形体阻碍的激荡情感。
  有人认为莫奈晚期的白内障影响了他的作画,可他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自己只是观察了世界所展示出来的一切,并用笔记录下来。如同画家安德鲁·洛特在《莫奈和毕加索》中所写:“对画家来说,光只存在于色彩中。去巴黎土伊勒里奥兰治宫看一看莫奈的画,就能理解这句话。由于太爱用光来表现色彩,莫奈渐渐走向形体的自杀。他的灵魂在睡莲的裹尸布里游荡。”我认为,笔触是帮助所画景物融合的产物,所以“轮廓线之争”更是没有必要发生的,笔触帮助事物融合成为一个整体,使整个画面更加和谐统一,这也正是莫奈所想表达的。梵高的笔是打上去的,充满着疯狂与不羁;雷诺阿的笔是抹上去的,充满着温柔与朦胧;莫奈的笔则是跳上去的。在两笔湖水的蓝色上,会有几笔岸边的草的倒影绿色跳上去,会有水中睡莲的红色跳上去,也会有荷叶的黄绿色跳上去。这样的颜色不断跳来跳去,使画面产生一种左右摇摆的动感,使画面充满生气,也利用这样的笔触使画面和谐统一。到了晚年时,莫奈的笔触更是大力的“弹跳”,使笔触的范围更大,更加融合周围的物体,此时的轮廓线更是快要看不见,这也是莫奈值得钦佩的地方,他冲破形体的阻碍,完成了普通风景画所不能完成的华丽升华,使画面更加遵循自己的内心,也更趋于抽象化和纯粹化。
  在二十多年的创作中,我们不会因为同样的睡莲的主题而厌烦,反而经过莫奈的表现,发现了自然万物和光与色彩的奇妙反应。莫奈不仅仅画出自己心中神圣的大自然,也带给了我们全新的色彩观念,带我们认识了新的色彩世界。莫奈已经与大自然融合!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的服务对象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变化,对贫困山区县级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立足随着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出现的图书馆服务对象结构变化的实际,分析了贫困山区县级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现状,探索了县级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的策略。  关键词:图书馆;贫困山区;管理服务;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
摘要:学校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传承是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方式,对于促进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对云南外事外语职业学院学生的实践教学和问卷调查,认为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比较有兴趣,对课程设置和教学也比较满意。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建议从丰富民族传统项目社团,加强教育教学方法变化,注重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改善教育教学条件等方面来解决。  关键词:民族
摘 要:为了落实“停课不停学”通知,使物理网络复习课更生动、有趣,使学生能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乐于学习,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在初三物理网络课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课堂导入、选择有趣的物理实验、突破重要的知识点等环节,选择恰当的“微视频”,衔接在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物理知识的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视频;教学重点;学习兴趣;教学效果  因为防
摘要:通过开设美剧赏析选修课,让学生可以在愉快的环境中接触英语本土化的语言,学习地道的词汇、短语和句子。通过“听”、“学”的输入,“演”的输出,让学生能在感受英语中学习英语。同时,利用美剧丰富的语言素材,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关键词:选修课;美剧;听;学;演;学习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8)0
摘要: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古典名著的教学承载着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提升阅读品味的任务。切实做好名著导读,提升学生阅读水准,要从以下几点入手:借助思维导图,整体感知作品;品味语言文字,欣赏精彩片段;展开项目学习,研究主要人物。  关键词:名著导读;思维导图;片段欣赏;项目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8)20-0077-03  《语文
摘要:裁判文书说理是当今司法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规范的裁判文书说理不仅能够树立司法权威,也能让当事人信服,达到服判息讼的目的,真正地让每一个人民群众在司法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本文从裁判文书说理改革的进程谈起,探讨了学界和实务界对说理的理解,进而谈到我国裁判文书说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构建裁判文书说理标准体系的建议,以期为进一步的裁判文书说理改革提供思路。  关键词:裁判文书说理;理由;规范;论证 
科学探究是一个充满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一个发挥潜能、克服困难、艰辛探索、不断实践、追求真理的过程,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最有效途径。通过科学探究能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主动建构具有个体意义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得到提高,体验科学思想。  学生的探究,一般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经知道的知识的“再发现”,是定向的、有计划的探究,其材料是现成的,结果是可以预知的,探究
摘要:班主任是天底下最小的主任,但是对于一个刚刚接过班主任聘书的我来说,却是“最大”的“官”。班集体的核心就是班主任,一个班主任的管理模式,直接影响着一个班集体三年中职习惯的养成,甚至会影响以后的生活,本文浅谈作为新入职的一位教师的三年带班经验。  关键词:班主任;经验;班集体;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8.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17-0052-02  人人
摘 要:逆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存在广泛的应用,在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培养逆向思维显得尤为重要,要培养学生乐于创新,敢于反其道而行,引导学生多方面分析问题,促发反向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  关键词:逆向思维;习题教学;转化互逆  逆向思维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者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敢于发散、敢于创新的思维方法。敢于“反其道而行”,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进行思维探索。《道德经》也
摘要:对于钢琴演奏者而言,艺术创作及呈现的过程不仅是他们对自我艺术认知的集中体现,这更是对其审美意识的外化显露过程。无论是客观世界对钢琴艺术者所产生的影响,还是主体意识、自我感知能力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亦或是由此所呈现出来的多元艺术个性,均可从中窥见对演奏者心理体验和审美意识外显所发挥的具体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钢琴演奏;心理体验;审美意识;艺术影响  中图分类号:J647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