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天看了《士兵突击》小说版,算是温习。我有个习惯,比别人慢两拍,当某作品好评如潮的时候常只作为“常识”关注,在潮退若干时间后可能会温故知新,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形下重新细细品味作品发出的内在力量。这部《士兵突击》之所以令人折服,主要还是作者兰晓龙坚定地有所表达(太多的作品为故事而冲突,为冲突而人物,无所表达),里面每个人物都有爱和怕,许三多的“怕”最多,怕失去熟悉的,怕陌生的一切,但爱让他平衡畏惧。他也将一直在两者的煎熬中成长,那句“不抛弃不放弃”足够支撑他堂堂正正地走过余生。这部作品中,连那个油滑到骨子里的成才最后都知道了怕,学会了反省。虽然有可能太理想化了(也许有些人一辈子学不会这两种品质——怕和爱),我们的精神还是重新在作品中经历了一次成长。
刘小枫先生曾经在书中说出他们那一代人的“怕”和“爱”,“我所说的那种怕与任何形式的畏惧和怯懦都不相干,而是与羞涩和虔敬有关”,而爱呢?“与此相关,我们可以领会到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的意义,他的启示在于,爱的实现是与受苦和牺牲联系在一起的,这是爱在此地此世的必然遭际”。我害怕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会失去怕和爱的勇气和能力。药家鑫为什么“激情杀人”?高晓松为什么与朋友喝掉一瓶威士忌、一瓶白酒后还去驾车?除了这些已经“闯祸”的人,我更关心与高晓松同饮的那两位朋友是怎么离开的?青年中还有多少药家鑫那样无畏无爱的孩子?出事了才知悔恨,是因为承担的后果很严重,还是真正明白了有些规则必须遵守,某些底线不能碰触?有没有对生命的爱,与对苦难的敬畏?这些事件背后所折射出来的问题给我们带来了更多忧虑和警惕。
防患于未然的社会成本永远小于决堤后的围堵付出,人的问题首先是教育的责任,每当我看到那些眼里没有其他人,被几个大人环绕侍奉的小孩我都心生忧虑,害怕这样成长起来的人不能懂得牺牲和付出,不懂得“羞涩和虔诚”。比教育更重要的是大环境,也许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慢下来,反思一下,是否有很多地方需要调整。
养生的盛行之后必定是养心的盛行,借用朱德庸的一句话:“大家都有病”,最重要的不是身体的病,而是精神的病。问一问我们这一代人还有什么怕和爱?除了越来越专注于对金钱的崇拜、热爱和敬畏,其他的美好情感越来越稀薄,这样的后果可能是法律被漠视,规则被践踏,遑论道德和人性。希望这只是我的过度忧虑而已。而这些过度忧虑,是号称和文学艺术沾边的人最该有的病。
刘小枫先生曾经在书中说出他们那一代人的“怕”和“爱”,“我所说的那种怕与任何形式的畏惧和怯懦都不相干,而是与羞涩和虔敬有关”,而爱呢?“与此相关,我们可以领会到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的意义,他的启示在于,爱的实现是与受苦和牺牲联系在一起的,这是爱在此地此世的必然遭际”。我害怕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会失去怕和爱的勇气和能力。药家鑫为什么“激情杀人”?高晓松为什么与朋友喝掉一瓶威士忌、一瓶白酒后还去驾车?除了这些已经“闯祸”的人,我更关心与高晓松同饮的那两位朋友是怎么离开的?青年中还有多少药家鑫那样无畏无爱的孩子?出事了才知悔恨,是因为承担的后果很严重,还是真正明白了有些规则必须遵守,某些底线不能碰触?有没有对生命的爱,与对苦难的敬畏?这些事件背后所折射出来的问题给我们带来了更多忧虑和警惕。
防患于未然的社会成本永远小于决堤后的围堵付出,人的问题首先是教育的责任,每当我看到那些眼里没有其他人,被几个大人环绕侍奉的小孩我都心生忧虑,害怕这样成长起来的人不能懂得牺牲和付出,不懂得“羞涩和虔诚”。比教育更重要的是大环境,也许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慢下来,反思一下,是否有很多地方需要调整。
养生的盛行之后必定是养心的盛行,借用朱德庸的一句话:“大家都有病”,最重要的不是身体的病,而是精神的病。问一问我们这一代人还有什么怕和爱?除了越来越专注于对金钱的崇拜、热爱和敬畏,其他的美好情感越来越稀薄,这样的后果可能是法律被漠视,规则被践踏,遑论道德和人性。希望这只是我的过度忧虑而已。而这些过度忧虑,是号称和文学艺术沾边的人最该有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