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佤族民歌《波央贝腊嗲腊冬》唱出了佤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崇拜;经过包装后变为《黑珍珠》,却成了一首爱情悲歌。经典的民族艺术被市场化改得面目全非。作者以此展开论述,认为在市场化的过程中,民族艺术必须保留其精华,才能取得成功。
关键词: 佤族民歌《波央贝腊嗲腊冬》 《黑珍珠》 民族民间音乐 变 不变
民族民间音乐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与厚重的历史文化承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电影、电视、校园、都市的舞台,到处都可以听到民族民间音乐,少数民族艺术正在走出深山,走向世界。
偶然间在老师那里听到两首曲子,一首是录于乡间的佤族民歌《波央贝腊嗲腊冬》,另一首是加上了配乐、合声,经过各种现代技术处理过的“同一首歌”《黑珍珠》。虽然是同一首歌,但它改变的却不仅仅是一个名字。
佤族民歌《波央贝腊嗲腊冬》译成汉语就是《麻梨花开幸福来》,上下句方整性的乐段结构,五声徽调式,旋律优美动听,演唱者清亮的嗓音让这首歌多了几分柔美,平缓的2/4拍更让这曲调笼罩了几分宗教般的神秘气息。这首歌唱的是:麻梨树的叶子摇来摇去,椎栗树的果子垂下来随风摆;阿佤人站起来,全世上的人也站起来,“司岗里”是阿佤人的故乡。(“司岗”是石洞或葫芦,“里”是出来,“司岗里”即人是从石洞或葫芦里出来的。)关于司岗里,佤族中普遍流传着这样的传说:木依吉神让小米雀啄开石洞,人才从石洞里出来。佤族最先出来,随后是汉族、拉祜族、傣族,最后是掸族。这个出人洞位于阿佤山中部,至今西盟佤族还把它视为“圣地”,经常进行祭祀。
从这首《麻梨花开幸福来里》中,我们听到的是佤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崇拜,不徐不疾、娓娓动听的歌声里透着佤族人民深深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然而经过包装后的“同一首歌”给人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子:山村清晨的开门声,从原作中节选出的若隐若现的歌声,似乎是一位娇羞的少女犹抱琵琶半遮面,欲说还休;歌声响起,浅唱低吟,诉不尽的浓情蜜意,像极了目前正当红的情歌;接下来的旋律哀婉低沉,如泣如诉,相爱的人遇到巨大的阻力,正在黯然神伤,苦苦哀求;激昂的歌声迸出,更有男女声合唱与之相呼应,似乎是人们对于恶势力的控诉与呐喊;悠扬的音乐响起,轻快的旋律似乎预示着苦难的结束和美好生活的到来;歌声再次唱响,平缓的曲调里人们似乎看到了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尾声,依然是节选出来的歌声,反复吟唱,渐行渐远……
《黑珍珠》的构思也是取材于佤族民间传说,说的是龙王的女儿爱上了凡间的小伙,偷偷来给他洗衣做饭,小伙发现了,于是他们就相爱了。龙王知道后非常愤怒,又别无他法,就要求小伙子用他最珍贵的东西来换得他跟龙女相爱的权利,贫苦的小伙实在没有什么珍贵之物,他想只有用他的眼睛去换取这永恒的爱。但龙女不愿意,她跟龙王说:“让我美丽的声音化作黑珍珠永远地留在海底吧。”于是龙女天籁般的声音就化作了海底的黑珍珠……
黑珍珠的传说是如此的动人,无可否认,《黑珍珠》这首曲子也是如此的动听。但是“黑珍珠”与“麻梨花开幸福来”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它们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意境也是如此的相去甚远。一个简单、质朴、纯净,一个复杂、多变、动听;一个是自然的邻家女,一个是优雅的电影明星。
难道我们的民族艺术就那么不堪一击,那么难登大雅之堂吗?它已经落后到需要全盘否定再创新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民间多声部音乐的发现打破了西方关于中国没有多声部的传言,哈尼族的八声部合唱更让世人称奇;少数民族服装,不用作任何修改就可以直接登上舞台,不会逊色于任何大师的杰作;精美绝伦的民族工艺与民间歌舞更是艺术家们创作的源泉……作为唯一没有中断过发展的文明古国,祖先留下来的丰厚文化遗产和艺术瑰宝令人骄傲。
民族艺术的存在不仅因其艺术价值,而且因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类财富。当你乍一听到云南大山深处一个哈尼族小村庄的音乐时,你会误以为到了日本,据说一些日本学者已经相信大和民族的祖先就在云南。出于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少数民族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的价值容不得我们作随意更改。
当人们就同一主题对民族艺术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编的时候,是否想过人类是有七情六欲的,需要表达和宣泄的情感不仅有爱情。我们不希望音乐的海洋里只有钢琴奏鸣曲,而是希望还能听到古老的琴瑟合鸣;我们不希望世界的戏剧舞台上只有西方的歌舞剧,而是还可以看到中国的迷人的京剧和昆曲;我们也不希望生活中上只有汉族的花灯和秧歌,而是还有藏族的锅庄和彝族的踩荞……在精神和物质文化如此丰富的今天,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艺术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此必须进行大胆的尝试,并为之坚持不懈地努力。但面对我们五十六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祖传之宝,请手下留情,不要随意地给这颗“黑珍珠”挖个洞,装个角,甚至做个漂白,让它变成了白珍珠。白珍珠是美的,黑珍珠也是美的,人们的审美需求是多元的,我们欣赏的是它自然天成的栩栩光泽,而不是珠圆玉润的“人造珍珠”,后者千篇一律地“完美”,却难免空洞与乏味。
如何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民族艺术确实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经过数千年沉淀的民族艺术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但许多民间艺术却在迅速地消亡,很多少数民族青年已经不会说本民族语言,更多的年轻人会唱最流行的hiphop却不会唱父辈们传唱千年的山歌……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那些陪伴了人们千年的民族艺术要么消亡,要么改变,人们似乎在面临着这两难的抉择。保护、传承和发扬少数民族艺术,市场化也许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让民间艺术走出山村,走向市场,让更多的人关注它、喜欢它,从而促进其发展。
走向市场就必须遵循市场规则,然而市场化并不意味着盲目地跟着市场跑,全世界都在唱情歌,人们就作情歌;流行民族风,就都打民族艺术的招牌,“民族艺术”仅仅成为一种噱头。完全不顾其原有的精神与品质,就匆匆打包上市,这样的产品不就是“假冒”伪劣产品吗?这样的产品如何长久地在市场上立足,更何谈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倘若只是抽取一两个元素却弃其精髓,随意编排组合,认为这是市场的需要,把它看成是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恐怕就本末倒置了。如果有谁会“为了市场需要”给我们的万家坝铜鼓穿金戴银,镶红错绿,那他就会成为那遗臭千年的莫高窟的王道师。文物记载的是属于它的那个年代的工艺、文化与历史,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取向、技术水平自然由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来承载。所幸的是,对于那些珍贵的文物,人们几乎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但那些在各民族中口耳相传的民间艺术,却在劫难逃。由于其传承方式的特殊性,人们对它的改动变得那样轻而易举,于是为了迎合一时的审美需求,我们的民族艺术被改得面目全非。如果甩发舞变成小提琴伴奏,动作里融进了芭蕾的开、绷、直、立,姑娘们的舞姿如公主一般高贵和优雅,那还是佤族的甩发舞吗?不,那只是披散了头发的“睡美人”,哪怕姑娘们穿的还是佤族的衣裙。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艺术的变化是必然的,但艺术的进步与发展应该是一个自然的、渐进的过程,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尤其如此。运用现代的技术与设备,对民族艺术进行适当的烘托与陪衬,使其情感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其蕴藏的文化内涵也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从而更好地达到其作为艺术品的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和审美娱乐的作用,这样的改变是可以被接受的,而且在人们已经拥有丰富的视听享受的今天,这样的改变也是必须的。杨丽萍编导的《云南映象》红极一时,在艺术领域和商业领域同时取得了巨大成功:2004年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十项大奖,《云南映象》赢得五项;全国26个城市巡演。传统民族歌舞和现代舞台艺术的奇妙结合,为《云南映象》创造了民族艺术舞台的神话。其成功引起了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人相信《云南映象》模式是当今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保护和传承的最佳选择模式,事实是否如此还有待论证。但我们至少可以在其宣传中发现,其核心理念就是“原生态”,70%的演员来自云南各地州甚至是田间地头的农民,其舞台服装、道具均来自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充分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价值理念,最大限度地保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精华,这恐怕才是其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兴荣.云南特有民族原生音乐.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2]谭昕.现代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歌舞.民族艺术研究杂志社,第106期.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 佤族民歌《波央贝腊嗲腊冬》 《黑珍珠》 民族民间音乐 变 不变
民族民间音乐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与厚重的历史文化承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电影、电视、校园、都市的舞台,到处都可以听到民族民间音乐,少数民族艺术正在走出深山,走向世界。
偶然间在老师那里听到两首曲子,一首是录于乡间的佤族民歌《波央贝腊嗲腊冬》,另一首是加上了配乐、合声,经过各种现代技术处理过的“同一首歌”《黑珍珠》。虽然是同一首歌,但它改变的却不仅仅是一个名字。
佤族民歌《波央贝腊嗲腊冬》译成汉语就是《麻梨花开幸福来》,上下句方整性的乐段结构,五声徽调式,旋律优美动听,演唱者清亮的嗓音让这首歌多了几分柔美,平缓的2/4拍更让这曲调笼罩了几分宗教般的神秘气息。这首歌唱的是:麻梨树的叶子摇来摇去,椎栗树的果子垂下来随风摆;阿佤人站起来,全世上的人也站起来,“司岗里”是阿佤人的故乡。(“司岗”是石洞或葫芦,“里”是出来,“司岗里”即人是从石洞或葫芦里出来的。)关于司岗里,佤族中普遍流传着这样的传说:木依吉神让小米雀啄开石洞,人才从石洞里出来。佤族最先出来,随后是汉族、拉祜族、傣族,最后是掸族。这个出人洞位于阿佤山中部,至今西盟佤族还把它视为“圣地”,经常进行祭祀。
从这首《麻梨花开幸福来里》中,我们听到的是佤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崇拜,不徐不疾、娓娓动听的歌声里透着佤族人民深深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然而经过包装后的“同一首歌”给人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子:山村清晨的开门声,从原作中节选出的若隐若现的歌声,似乎是一位娇羞的少女犹抱琵琶半遮面,欲说还休;歌声响起,浅唱低吟,诉不尽的浓情蜜意,像极了目前正当红的情歌;接下来的旋律哀婉低沉,如泣如诉,相爱的人遇到巨大的阻力,正在黯然神伤,苦苦哀求;激昂的歌声迸出,更有男女声合唱与之相呼应,似乎是人们对于恶势力的控诉与呐喊;悠扬的音乐响起,轻快的旋律似乎预示着苦难的结束和美好生活的到来;歌声再次唱响,平缓的曲调里人们似乎看到了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尾声,依然是节选出来的歌声,反复吟唱,渐行渐远……
《黑珍珠》的构思也是取材于佤族民间传说,说的是龙王的女儿爱上了凡间的小伙,偷偷来给他洗衣做饭,小伙发现了,于是他们就相爱了。龙王知道后非常愤怒,又别无他法,就要求小伙子用他最珍贵的东西来换得他跟龙女相爱的权利,贫苦的小伙实在没有什么珍贵之物,他想只有用他的眼睛去换取这永恒的爱。但龙女不愿意,她跟龙王说:“让我美丽的声音化作黑珍珠永远地留在海底吧。”于是龙女天籁般的声音就化作了海底的黑珍珠……
黑珍珠的传说是如此的动人,无可否认,《黑珍珠》这首曲子也是如此的动听。但是“黑珍珠”与“麻梨花开幸福来”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它们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意境也是如此的相去甚远。一个简单、质朴、纯净,一个复杂、多变、动听;一个是自然的邻家女,一个是优雅的电影明星。
难道我们的民族艺术就那么不堪一击,那么难登大雅之堂吗?它已经落后到需要全盘否定再创新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民间多声部音乐的发现打破了西方关于中国没有多声部的传言,哈尼族的八声部合唱更让世人称奇;少数民族服装,不用作任何修改就可以直接登上舞台,不会逊色于任何大师的杰作;精美绝伦的民族工艺与民间歌舞更是艺术家们创作的源泉……作为唯一没有中断过发展的文明古国,祖先留下来的丰厚文化遗产和艺术瑰宝令人骄傲。
民族艺术的存在不仅因其艺术价值,而且因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类财富。当你乍一听到云南大山深处一个哈尼族小村庄的音乐时,你会误以为到了日本,据说一些日本学者已经相信大和民族的祖先就在云南。出于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少数民族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的价值容不得我们作随意更改。
当人们就同一主题对民族艺术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编的时候,是否想过人类是有七情六欲的,需要表达和宣泄的情感不仅有爱情。我们不希望音乐的海洋里只有钢琴奏鸣曲,而是希望还能听到古老的琴瑟合鸣;我们不希望世界的戏剧舞台上只有西方的歌舞剧,而是还可以看到中国的迷人的京剧和昆曲;我们也不希望生活中上只有汉族的花灯和秧歌,而是还有藏族的锅庄和彝族的踩荞……在精神和物质文化如此丰富的今天,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艺术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此必须进行大胆的尝试,并为之坚持不懈地努力。但面对我们五十六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祖传之宝,请手下留情,不要随意地给这颗“黑珍珠”挖个洞,装个角,甚至做个漂白,让它变成了白珍珠。白珍珠是美的,黑珍珠也是美的,人们的审美需求是多元的,我们欣赏的是它自然天成的栩栩光泽,而不是珠圆玉润的“人造珍珠”,后者千篇一律地“完美”,却难免空洞与乏味。
如何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民族艺术确实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经过数千年沉淀的民族艺术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但许多民间艺术却在迅速地消亡,很多少数民族青年已经不会说本民族语言,更多的年轻人会唱最流行的hiphop却不会唱父辈们传唱千年的山歌……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那些陪伴了人们千年的民族艺术要么消亡,要么改变,人们似乎在面临着这两难的抉择。保护、传承和发扬少数民族艺术,市场化也许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让民间艺术走出山村,走向市场,让更多的人关注它、喜欢它,从而促进其发展。
走向市场就必须遵循市场规则,然而市场化并不意味着盲目地跟着市场跑,全世界都在唱情歌,人们就作情歌;流行民族风,就都打民族艺术的招牌,“民族艺术”仅仅成为一种噱头。完全不顾其原有的精神与品质,就匆匆打包上市,这样的产品不就是“假冒”伪劣产品吗?这样的产品如何长久地在市场上立足,更何谈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倘若只是抽取一两个元素却弃其精髓,随意编排组合,认为这是市场的需要,把它看成是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恐怕就本末倒置了。如果有谁会“为了市场需要”给我们的万家坝铜鼓穿金戴银,镶红错绿,那他就会成为那遗臭千年的莫高窟的王道师。文物记载的是属于它的那个年代的工艺、文化与历史,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取向、技术水平自然由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来承载。所幸的是,对于那些珍贵的文物,人们几乎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但那些在各民族中口耳相传的民间艺术,却在劫难逃。由于其传承方式的特殊性,人们对它的改动变得那样轻而易举,于是为了迎合一时的审美需求,我们的民族艺术被改得面目全非。如果甩发舞变成小提琴伴奏,动作里融进了芭蕾的开、绷、直、立,姑娘们的舞姿如公主一般高贵和优雅,那还是佤族的甩发舞吗?不,那只是披散了头发的“睡美人”,哪怕姑娘们穿的还是佤族的衣裙。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艺术的变化是必然的,但艺术的进步与发展应该是一个自然的、渐进的过程,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尤其如此。运用现代的技术与设备,对民族艺术进行适当的烘托与陪衬,使其情感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其蕴藏的文化内涵也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从而更好地达到其作为艺术品的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和审美娱乐的作用,这样的改变是可以被接受的,而且在人们已经拥有丰富的视听享受的今天,这样的改变也是必须的。杨丽萍编导的《云南映象》红极一时,在艺术领域和商业领域同时取得了巨大成功:2004年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十项大奖,《云南映象》赢得五项;全国26个城市巡演。传统民族歌舞和现代舞台艺术的奇妙结合,为《云南映象》创造了民族艺术舞台的神话。其成功引起了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人相信《云南映象》模式是当今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保护和传承的最佳选择模式,事实是否如此还有待论证。但我们至少可以在其宣传中发现,其核心理念就是“原生态”,70%的演员来自云南各地州甚至是田间地头的农民,其舞台服装、道具均来自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充分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价值理念,最大限度地保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精华,这恐怕才是其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兴荣.云南特有民族原生音乐.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2]谭昕.现代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歌舞.民族艺术研究杂志社,第106期.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