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诉先行调解的适用范围浅析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junchao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在2012年最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第122条明确规定了先行调解制度,希望通过调解有效化解轻微民事纠纷,在诉前解决矛盾,解决诉讼案件激增帶来的司法压力。但这一制度的具体适用范围还存在一定的立法空白,对此,不同角度的实践工作者和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关键词:先行调解;司法资源;范围使用;立案前阶段
  中图分类号:D9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17-0232-01
  作者简介:马艺源(1995-),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诉讼法学。

一、先行调解的民诉法概念探析


  我国2012年最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在第122条确立了先行调解制度,即针对当事人起诉到法院的纠纷,可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先进行调解,而后再确定是否继续进行诉讼活动。先行调解制度作为诉前的纠纷解决机制,在全面推行立案登记制的背景下,要想实际运用于立案前的阶段,背后需要的是基于对主体、适用范围、适用时间的综合考量。而民诉法中对于该制度仅仅用一条定义式的条文进行规定,没有相应配套的具体适用方法,还存在很大的立法空白点。这样的空白点给予了各地法院在实践中对此有很大的弹性操作空间,从而未能发挥出先行调解本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二、关于先行调解制度适用阶段的观点争议


  (一)司法实践层面的观点
  对于这一制度的具体定性,从各自所处角度出发,理论与实务观点存在一些差异。以最高人民法院的奚晓明法官为代表的实践论提出,“先行调解的适用时间并未有所限制,只要是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即可,至于是收到当事人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后、尚未立案之前,还是人民法院依法立案受理后、移送业务庭审理之前,抑或是开庭审理前或者开庭审理后均在所不问。”以能实际化解矛盾为目的,持实践论的司法工作者往往倾向于将其存在与适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化,延伸至立案后、甚至审判阶段。司法工作者往往基于高效审判、迅速结案的角度进行衡量。一个成功的调解能高效且迅速地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从而提高司法效率,节省司法资源。
  首先,在立案之前就调解,能有效的分流一部分案件,拦截一些轻微纠纷。这一部分纠纷,在传统的“审查受理制”下,往往难以立案,从而引起当事人“缠诉”的行为,延长了整个诉讼活动周期。而改革后的“立案登记制”下,这一类纠纷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如果将其暂予登记,同时做出调解,则能将其拦截至诉讼程序之外,通过庭外的调解方式化解矛盾,减轻法官工作量,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其他重大、疑难、复杂案件中,不仅能达到法院解决纠纷的目的,还能节省司法资源。
  但在进入到审判阶段以后,这一制度的合理运用却有待斟酌。一旦进入到正式的诉讼程序中,如何界定“先行调解”中“先行”二字,该时间阶段存疑。在不同的诉讼阶段,如开庭前、开庭后、判决做出之前进行的调解是否还属于“先行调解”的范围?这几个阶段的调解能否将其归于正式的庭审阶段中,或者归于庭上调解中,或者归于为当事人为得到最终判决而作出的让步承诺,这些疑点难以回答。
  从司法工作者的角度来说,最大的出发点和利益衡量因素是司法效率。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他们往往愿意采用纠纷化解模式来处理诉讼,降低工作量。因此,他们倾向于将这一制度的适用范围扩大解释,却忽略了法律赋予其正当性与合理性来源。
  (二)理论层面的观点
  理论研究的角度还存在另一种声音。李浩教授认为,先行调解是指原告起诉后至法院立案前的调解。赵钢教授持有类似的观点:“在法律概念的使用上,《民诉法》第122条明确使用的是“民事纠纷”而非“民事案件”,这也意味着“先行调解”系指立案受理前的调解。因为只有在立案受理前,当事人之间的私权之争才表现为纯粹自然状态的“民事纠纷”而非“民事案件”。
  学者更加倾向于从其字面含义解读这一制度的具体适用范围。要明确法律术语具体含义的适用,必须将其置于特定的情景下,而不是仅从理论层面下定义。先行调解中蕴含着时间阶段的层次区分,应该对它做出时间限制。“先行”的“先”体现在先实行、先进行,即先于某个特定时间或程序运行而进行。通过文义解释,将这一制度限于目前有效的法律规定中,严格界定了其法律来源正当性以及适用的合法性。
  这一角度的解释虽保证了先行调解制度在运用过程中不被滥用,却忽视了其目的。比起传统的争讼模式,这一制度能更加有效地调和当事人的矛盾,用最高效的模式解决纠纷,建立起诉讼和调解之间的连接。通过调解,化解一部分案件,将司法资源留给其他案件,并不是一味地将所有案件只作简单的分流处理。
  盲从性地将案件分流调解,存在一个弊端,容易出现“漏网之鱼”。对一些重大案件来说,其性质本身存疑,需要通过庭审,甚至提交审判委员会的方式审理,却在立案前的阶段就被轻易调解而结束诉讼程序,这样虽经过当事人双方的同意,却是对法律的轻视,对社会秩序,甚至是双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损害。

三、小结


  “先行调解”制度被《民事诉讼法》确认已有数年时间。这一制度的规定,为诉前程序分流以及诉调对接机制提出了一个有效的衔接,但其还存在一些方面的立法空白有待完善,实践中对这一制度的具体运用差异性有待解决。
  [ 参 考 文 献 ]
  [1]李德恩.先行调解制度重述:时间限定与适用扩张[J].法学论坛,2015,30(02):47-52.
  [2]李光禄,姚慧雅.先行调解主体研究[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6,30(05):66-74.
  [3]梁蕾.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先行调解制度[J].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2018,34(03):90-102.
其他文献
目前,在大学生党员队伍中仍然存在着理想信念不坚定,政治学习氛围不浓的现象.在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展开如何开展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教育的观点.在社会主义核心
目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伴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也日益复杂.高校团委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大学生信仰高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摘 要:年前,十二岁的杀母案男孩被释放,舆论一片哗然,“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呼声再度高涨。但该建议是否应得到立法支持,学界尚存疑虑。本文从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入手,分析该困境的成因,通过探讨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利弊,得出我国当前不应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结论。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年龄;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D9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17-0228-0
高校楼宇道路命名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对浓郁校园文化氛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高校楼宇、道路名称设计的意义和设计思考进行了浅析探究,以期能够为高校楼馆场所的
在冀南大平原上有一个平凡而美丽的地方,那就是邯郸县河沙镇范庄.有一个在穷苦中长大的学子任英涛.任英涛有一个慈祥的母亲,叫苗书芹.苗书芹卖血供养孩子们上学,300CC的血,能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财经杂志和文献,结合互联网金融下货币政策的影响,提出了互联网金融下加强金融货币管理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生活信息化的步伐日益加速,英语的重要地位也日益显得重要。英语,作为地球村上最为重要的信息载体及交流语言之一。本文主要调查分析学前教育专业中
怎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各大高校学生党支部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背景,围绕大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实践,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抓手,
笔者对长春地震台2000年以来采用CTS-1型甚宽频带地震仪记录的事件波形进行汇总,选取3个典型事件为例,分析不同类型事件波形的初动、相位、振幅和周期等直观震相特征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