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台安县产业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全县经济实力稳步增强。本文针对台安县的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台安县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和产业布局规划。
关键词:产业经济 经济实力 发展总体目标 产业布局规划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4(c)-0186-01
1 引言
台安县地处辽宁省西南部、辽河三角洲腹地。处在沈阳、鞍山、营口、辽阳、盘锦、锦州等辽东半岛城市的环抱之中,东以辽河为界与辽中毗邻,西北靠绕阳河与黑山县接壤,西南和盘锦市为邻,东南隔浑河与辽阳、海城相望。全县所辖面积约为1394平方公里,南北长约61公里,东西长约40公里,形态略呈叶片状。
经过长期的发展,尤其是经过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台安县城镇体系已具有一定的基础。2001年台安县完成乡镇调整之后,目前县城共辖4个区,共九个社区;除县城外全县共辖10个镇、3个农林牧场,即桑林镇、桓洞镇、新台镇、西佛镇、达牛镇、新开河镇、富家镇、黄沙坨镇、高力房镇与韭菜台镇,三个农场为西平林场、洪家农场与新华农场。
近几年来国家宏观形势、辽宁省宏观政策的战略转变,特别是对县域经济与城镇建设的重视,已经为台安县的发展提供机遇。随着辽宁沿海产业带、沈阳近海经济区、鞍山经济隆起带等台安县周边地区的不断发展建设,已经对台安县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2 产业现状分析
近来,台安县产业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全县经济实力稳步增强,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00亿元,人均10000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从产业发展深层次看,主要呈现两大新的格局。从产业结构方面看,第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第一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农业总产值基本保持稳定。从空间分布方面看,沿102、307省道的部分乡镇得到了较快发展,产业空间分布呈沿交通干道集中的特点,且空间集中趋势日趋明显。
近期内产业经济快速发展,为台安县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但仍面临较多的困难和难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新兴产业成长缓慢,亟待培育新增长点
工业经济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部分支柱产业已经面临发展瓶颈,产值扩张速度将逐步放慢,还没有出现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农业增长缓慢,支柱产业市场规模扩张不快;服务业主要满足县域基本的生产生活需要,带动力强的旅游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较为滞后。
2.2 空间结构有待优化,亟待培育经济重镇
沿102、307省道已经成为全县经济、人口集聚带,综合发展水平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但总体上仍然过于分散,各乡镇综合实力没有显著性差别,理论和实践证明,经济强镇和经济重镇是县域经济的主要载体,亟待培育以经济重镇为中心的经济高地,带动辐射全县发展。
2.3 基础设施落后,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台安县公共财政实力薄弱,多方筹集资金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水平,特别是骨干交通网络和城镇基础设施滞后严重制约发展环境改善,同时,体制机制不顺、人文素质较低等软环境也成为主要制约因素,内生经济增长能力较弱,综合环境较难达到大规模引进外部资金、人才、技术要求,无法形成大发展格局。
3 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
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为中心,强化工业强县、农业立镇、市场富民的发展策略。2015年经济社会巩固保持全省上游水平,2030年实现小康目标,把台安县建成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环境优美、社会进步、产业结构合理、人民生活富裕的现代化城镇。
3.1 经济增长目标
在分析近10年台安县经济发展指标的基础上,参照“十五”计划经济增长率10%的发展目标,预测规划期内台安县经济增长速度为8%~12%,预测近期(2009年至2015年)年平均增长率为12%左右,远期(2016年至2030年)年平均增长率为8%左右。
3.2 人民生活目标
2015年,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9800元。城镇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全省15平方米)。203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争取达到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万元。城镇人均居住面积30平方米。
4 产业布局规划
4.1 发展策略
(1)稳步发展第一产业:以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坚定不移地实施“品牌立农、科技兴农、产业强农”战略,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推进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农业产业带、区的建设。
(2)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发展壮大工业支柱产业。同时壮大形成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
(3)快速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金融、物流、信息和法律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教育、社区服务和中介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
(4)强化中心城区功能,完善基础设施,构筑经济发展平台,发展以商贸流通、信息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
(5)保护生态环境。
4.2 产业布局总体框架
4.2.1 培育南北双核
确定台安城区为县域北部核心,以改善人居环境、完善服务业、壮大工业经济来提高综合服务功能。完善交通道路设施建设,提高集散流通能力,加快旧城改造、新城建设,协调产业和城市互动发展,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工业区和标准厂房建设,引导工业经济发展,壮大工业经济规模。同时大力发展为全县生产生活服务的商贸流通、房地产、科教医疗、邮电通信、中介咨询等服务业。
确定黄沙坨镇为县域南部核心,以配套生态农业种植,牢固民生发展基础,奠定农业强县产业文化。加快黄沙新城建设,提高集散流通能力以及综合贸易能力,完善农业生产配套服务设施,同时大力发展各类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建设。
4.2.2 推进十字产业发展轴线
以台安城区为中心,利用省道沈盘线与省道鞍羊线两条对外交通干道联系纽带作用,按照资源禀赋及周边区域发展特征建设两个产业发展轴。其中着重建设沈盘线及京沈高速公路辐射的周边地区,加快交通干道沿线重点乡镇优先发展,引导人口、资金等生产要素集聚,主动应接外部产业转移,深度开发特色资源,建成全县中部经济主轴。另外建设鞍羊线发展轴线,贯穿全县三大特色产业区,灵活应用“点轴”理论,快速启动周边区域生态产业发展及重点乡镇建设,成为全县的生态产业轴。
4.2.3 构筑三大特色产业区
(1)北部特色旅游服务区。
包括桑林镇与桓洞镇。总体特征为:旅游资源丰富,人文、自然、生态、民俗种类多样。主要任务:结合全县旅游业发展,加快周边景区开发,构建休闲旅游业发展体系,努力打造旅游集散中心。
(2)中部现代工业集聚区。
包括县城、西佛镇与新台镇。总体特征为:交通区位突出、发展前沿阵地。主要任务:构筑以城市为中心的应接型工业发展体系,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发展,壮大经济规模、提升产业层次,成为县域经济增长高地和县域经济集聚洼地。
(3)南部生态农业种植区。
包括高力房镇、黄沙坨镇、新开河镇、达牛镇、富家镇与韭菜台镇。总体特征:水系、生态资源丰富。主要任务:强化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有效保护水生态环境,大力开发生态农业资源,构建与产业发展布局相适应的人口空间分布结构。
关键词:产业经济 经济实力 发展总体目标 产业布局规划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4(c)-0186-01
1 引言
台安县地处辽宁省西南部、辽河三角洲腹地。处在沈阳、鞍山、营口、辽阳、盘锦、锦州等辽东半岛城市的环抱之中,东以辽河为界与辽中毗邻,西北靠绕阳河与黑山县接壤,西南和盘锦市为邻,东南隔浑河与辽阳、海城相望。全县所辖面积约为1394平方公里,南北长约61公里,东西长约40公里,形态略呈叶片状。
经过长期的发展,尤其是经过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台安县城镇体系已具有一定的基础。2001年台安县完成乡镇调整之后,目前县城共辖4个区,共九个社区;除县城外全县共辖10个镇、3个农林牧场,即桑林镇、桓洞镇、新台镇、西佛镇、达牛镇、新开河镇、富家镇、黄沙坨镇、高力房镇与韭菜台镇,三个农场为西平林场、洪家农场与新华农场。
近几年来国家宏观形势、辽宁省宏观政策的战略转变,特别是对县域经济与城镇建设的重视,已经为台安县的发展提供机遇。随着辽宁沿海产业带、沈阳近海经济区、鞍山经济隆起带等台安县周边地区的不断发展建设,已经对台安县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2 产业现状分析
近来,台安县产业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全县经济实力稳步增强,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00亿元,人均10000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从产业发展深层次看,主要呈现两大新的格局。从产业结构方面看,第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第一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农业总产值基本保持稳定。从空间分布方面看,沿102、307省道的部分乡镇得到了较快发展,产业空间分布呈沿交通干道集中的特点,且空间集中趋势日趋明显。
近期内产业经济快速发展,为台安县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但仍面临较多的困难和难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新兴产业成长缓慢,亟待培育新增长点
工业经济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部分支柱产业已经面临发展瓶颈,产值扩张速度将逐步放慢,还没有出现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农业增长缓慢,支柱产业市场规模扩张不快;服务业主要满足县域基本的生产生活需要,带动力强的旅游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较为滞后。
2.2 空间结构有待优化,亟待培育经济重镇
沿102、307省道已经成为全县经济、人口集聚带,综合发展水平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但总体上仍然过于分散,各乡镇综合实力没有显著性差别,理论和实践证明,经济强镇和经济重镇是县域经济的主要载体,亟待培育以经济重镇为中心的经济高地,带动辐射全县发展。
2.3 基础设施落后,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台安县公共财政实力薄弱,多方筹集资金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水平,特别是骨干交通网络和城镇基础设施滞后严重制约发展环境改善,同时,体制机制不顺、人文素质较低等软环境也成为主要制约因素,内生经济增长能力较弱,综合环境较难达到大规模引进外部资金、人才、技术要求,无法形成大发展格局。
3 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
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为中心,强化工业强县、农业立镇、市场富民的发展策略。2015年经济社会巩固保持全省上游水平,2030年实现小康目标,把台安县建成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环境优美、社会进步、产业结构合理、人民生活富裕的现代化城镇。
3.1 经济增长目标
在分析近10年台安县经济发展指标的基础上,参照“十五”计划经济增长率10%的发展目标,预测规划期内台安县经济增长速度为8%~12%,预测近期(2009年至2015年)年平均增长率为12%左右,远期(2016年至2030年)年平均增长率为8%左右。
3.2 人民生活目标
2015年,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9800元。城镇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全省15平方米)。203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争取达到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万元。城镇人均居住面积30平方米。
4 产业布局规划
4.1 发展策略
(1)稳步发展第一产业:以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坚定不移地实施“品牌立农、科技兴农、产业强农”战略,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推进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农业产业带、区的建设。
(2)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发展壮大工业支柱产业。同时壮大形成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
(3)快速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金融、物流、信息和法律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教育、社区服务和中介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
(4)强化中心城区功能,完善基础设施,构筑经济发展平台,发展以商贸流通、信息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
(5)保护生态环境。
4.2 产业布局总体框架
4.2.1 培育南北双核
确定台安城区为县域北部核心,以改善人居环境、完善服务业、壮大工业经济来提高综合服务功能。完善交通道路设施建设,提高集散流通能力,加快旧城改造、新城建设,协调产业和城市互动发展,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工业区和标准厂房建设,引导工业经济发展,壮大工业经济规模。同时大力发展为全县生产生活服务的商贸流通、房地产、科教医疗、邮电通信、中介咨询等服务业。
确定黄沙坨镇为县域南部核心,以配套生态农业种植,牢固民生发展基础,奠定农业强县产业文化。加快黄沙新城建设,提高集散流通能力以及综合贸易能力,完善农业生产配套服务设施,同时大力发展各类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建设。
4.2.2 推进十字产业发展轴线
以台安城区为中心,利用省道沈盘线与省道鞍羊线两条对外交通干道联系纽带作用,按照资源禀赋及周边区域发展特征建设两个产业发展轴。其中着重建设沈盘线及京沈高速公路辐射的周边地区,加快交通干道沿线重点乡镇优先发展,引导人口、资金等生产要素集聚,主动应接外部产业转移,深度开发特色资源,建成全县中部经济主轴。另外建设鞍羊线发展轴线,贯穿全县三大特色产业区,灵活应用“点轴”理论,快速启动周边区域生态产业发展及重点乡镇建设,成为全县的生态产业轴。
4.2.3 构筑三大特色产业区
(1)北部特色旅游服务区。
包括桑林镇与桓洞镇。总体特征为:旅游资源丰富,人文、自然、生态、民俗种类多样。主要任务:结合全县旅游业发展,加快周边景区开发,构建休闲旅游业发展体系,努力打造旅游集散中心。
(2)中部现代工业集聚区。
包括县城、西佛镇与新台镇。总体特征为:交通区位突出、发展前沿阵地。主要任务:构筑以城市为中心的应接型工业发展体系,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发展,壮大经济规模、提升产业层次,成为县域经济增长高地和县域经济集聚洼地。
(3)南部生态农业种植区。
包括高力房镇、黄沙坨镇、新开河镇、达牛镇、富家镇与韭菜台镇。总体特征:水系、生态资源丰富。主要任务:强化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有效保护水生态环境,大力开发生态农业资源,构建与产业发展布局相适应的人口空间分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