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双“慧眼”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bin5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读课文是初中生在课堂上的一项重要学习任务,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这项能力,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们一双“慧眼”,用“小”的点拨得到“大”的收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对于一篇课文来说,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各自的见解,这种见解来自他们不同的阅历,并因此而产生的对事物的不同看法。
  然而,每一篇课文都有不同的审美观点和艺术价值,这种观点和价值源于作者对事物或社会深刻的洞察。因此,解读课文,并不仅仅是解读课文本身,更重要的是解读作者的思维高度,及其因此而成就的作品的艺术魅力,这种思维和艺术是固定的,是具有艺术权威性的,虽然解读的思路不同,但正确的结果却只有一个。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正确解读课文,需赋予他们一双“慧眼”,运用正确的方法,来揭示课文的实质,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基于学术眼光的课文解读
  严格说,课文解读是文学批评的一个微观视角,同时也是开展文学批评的基础切入点。因此,文学批评的学术性、严肃性与客观性,直接影响着课文解读的动机、思路和方法。那么,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解读一篇课文,从而对课文产生客观的认识,并籍此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笔者认为,教师需要运用学术眼光,采用严谨的态度,并科学设计解读课文的流程。众所周知,每一篇课文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尤其是节选类课文,更代表了一部文学作品的精华。因此,解读课文需从解读背景入手,首先让学生了解課文出处,其次再了解课文内容,采用“背景解读→文本阅读→提炼思想→归纳概括”的解读流程,如此,则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以《范进中举》一课教学为例,本课属于节选类课文,节选自清代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针对这篇课文,如果教师仅从课文本体的角度引导学生解读,则学生势必会陷入课文中描述的内容这一狭小圈子,以课文情节为出发点解读课文,对范进、胡屠夫等主要人物进行片面理解,误读课文的中心思想,从而买椟还珠,丧失了课文设立的本意及其价值。对此,笔者在课堂开篇首先利用多媒体对这篇课文的背景进行了简要介绍,重点向学生们介绍了《儒林外史》这部小说的思想内容,即以写实主义对封建社会吏治的腐败、科举制度的弊端以及礼教的虚伪进行批判和嘲讽,从而使学生们从主观意识上将这篇课文置于《儒林外史》思想内容这一大背景下加以审视和解读,认识到这篇课文是小说批判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和礼教虚伪的一个缩影,加强了对课文的理性认知。
  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们阅读课文,并提出问题:“课文中共出现了两个关于主要人物的行为反差,分别是什么?”带着问题,笔者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边读边用笔标出与问题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解答:“两个反差分别是范进中举前与中举后的行为反差,以及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与中举后的行为反差。”
  再次提问:“那么,范进与胡屠户的行为反差从哪些方面可以体现出来,他们的行为反差在心理上是相同的吗?”在问题情境下,笔者引导学生们通过合作学习展开探究,籍此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同时对“课文通过哪些方面进行批判和嘲讽”展开分析,概括和归纳出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来表达哪些观点,从而既解读了课文内容,又揭示了作者思想,帮助学生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基于艺术眼光的课文审美
  笔者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用学术观点解读课文的同时,还需让学生通过艺术视角对课文加以审视,在解读课文过程中提炼课文的审美元素,从而使艺术视角与学术视角相结合,提高学生解读课文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修养。
  如《阿里山纪行》一课,在课堂开篇,笔者首先让学生们细读一遍课文,随即提问:“咀嚼课文文本,你能品味出哪些感受?对课文中描述的阿里山产生了哪些印象?”
  此时学生们回忆课文内容,会对第一自然段中提到的两首歌曲《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产生第一印象,继而自然而然会从音乐的视角切入课文,联想到阿里山如同《阿里山的姑娘》中歌词写的那样:高山长青、涧水常蓝。在此基础上,笔者抓住学生的心理,立即用多媒体播放了《阿里山的姑娘》这首歌,创设出更为浓厚的艺术氛围,并让学生们再次阅读课文,品味课文文本之美,感受课文用文本创设出来的美丽意境,学习作者创设意境之美的方法和特点,如此,则实现了用艺术的眼光解读课文,使学生们感受课文的审美观点,并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总之,有效解读课文,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保障,因此,教师需充分发掘课文中蕴含的教育元素,同时给予学生一双“慧眼”,引导他们通过不同途径与这些教育元素进行互动,籍此培养他们的语文思维,初步形成文学批评的意识和能力,为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城北初级中学(225800)
其他文献
学习古诗词是学习语文的基石之一,优秀的诗篇承担着丰富和美化人们精神生活的使命,它向我们展示世界,表达心灵,并启示真理。许多美妙的古诗词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唤醒深藏在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然而,如今的古诗词教学现状令人堪忧。由于时代久远,古诗词的内容和形式都和初中生有着天然的“代沟”;教师“程式化”的教学模式更令学生对古诗词避之远之,重视文学常识介绍、时代背景的解读、诗词句意的串讲、主题思想的理解
期刊
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具有再认识和再指导的意义,对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采取何种方式讲评,怎样在讲评中使学生有所得,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這是语文老师不懈的追求。本文按照“用写作教写作”的理念,以“呈现、甄别、总结、修改、再写”五个步骤,以“半命题作文如何填好题目”为例,试图寻找解决学生作文低效的问题。  “用写作教写作”是四川巴蜀中学杨宇鹏老师提出的作文教
期刊
现在的作文教学往往陷入这样一种困境:教学没有真正着眼于真正的教学内容。很多时候,作文课就是教师出题,学生写,教师打分数。这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作文教学。这需要我们去探索学生的写作心理、写作过程,设计出真正意义上属于作文教学的教学方法。  一、解释个人的情感  写作的本质是传达情感。个人情感的表达往往跟个人的经历是密切相关的。由于个人经历,写作者有着强烈而真挚的情感,故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大序
期刊
如果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那么,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古典诗歌大多言简义丰,短短几十个字,却意蕴悠长。或写景,或抒情,或感物,或言志。正是充满神奇的想象力为古典诗歌创造了魔幻无穷的艺术形象,使得诗歌成为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我们阅读古典诗歌,必须借助想象的翅膀,才能思接四海、视通八荒。 诗歌阅读过程中的想象属于审美想象,也叫艺术想象,是对诗歌艺术的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是诗歌阅读与欣赏的
期刊
作文的细节描写教学是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一线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究摸索出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四步感知教学;三步模仿教学;关键节点神韵训练;常态化写作训练。  初中语文试卷150分中,作文60分以上,占总分的1/3。可见作文教学为语文教学的重点。而作文教学中,细节描写的成功与否决定了一篇作文是否能突出主题,能否打动评卷老师的心。结合我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我探索了几种可行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细
期刊
在中学阶段,学生对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常常心有忌惮。实际上,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不过,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方面却又有一个十分怪异的现象:明知有“难”,却少有针对性的“救援举措”。一个最为明显的例证就是每年考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得分率,一直在低位徘徊,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对此,我们不得不说,这里是否存在着教学的低效运作或者不作为现象?  在一切教学难题面前,教师自然是首当其冲,不能有任何畏惧、退缩的想法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都苦恼于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高或者根本就没有阅读理解能力。这无疑在给语文老师敲响警钟:只有教会学生如何解读文本,才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叶圣陶老先生曾提出“教材是例子”的著名论断,正如他所说,“课本只能当工具看,当手段看。”通过这些工具和手段,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动、工作方面起积极的作用,这才是目的,教师要尽责任,就得努力达到这个目的。  《老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期刊
概括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初中生应该具有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中也明确提出议论文阅读的要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中心论点是议论文的核心思想,是文章的精髓所在,对全文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准确概括中心论点是衡量读懂一篇议论文的重要标准,中考也将概括中心论点作为常考题型。面对此种题
期刊
童话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表达童心世界的天真,稚气、勇敢、奋发向上、生气勃勃的原始生命之美,这是其精神本质。在教学童话时,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幻想,让他们充分利用这个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在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活化语言文字背后的画面,从而真切的感受人物形象,深入童话的内核,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推进。  一、研读文本,确立目标  文本解读,就是指教师通过教材的认
期刊
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文学作品,而文学即人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应该认识自己,才可能更好地教好语文。  散文诗《海燕》,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讲好这篇课文,是本学期语文教学的良好开端。在教学的全过程,教授这样一篇感情充沛、意蕴丰富深刻的文学作品,非常考验老师的人文底蕴。这篇散文诗已在教材中存在多年,笔者深刻地感觉到语文教师想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上有所突破,首先要了解自己,发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