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方向 有效指导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un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课上不少学生抓耳挠腮,无病呻吟。有的觉得没有材料写,有的感到有材料写不出来。其内因或许是“没有生活的积累、缺乏语言积累”,外因则是教师指导不得法。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呢?
  一、多读,胸中有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 “7—9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很多学生限于种种原因,根本达不到规定的课外阅读量。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需要一定的语言沉淀。古今中外的文学家之所以能写出影响深远的作品,与博览群书是分不开的。可是学生生活范围仅限于教室、寝室,视野相对狭窄,阅读量更是少得可怜。教师有必要根据教学实情向课内延伸阅读。在读物的选择上,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的,大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可偏重于经典文学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从《湖北日报》《百科知识》《意林》等报刊上,选取适合学生的时文美文,引导学生欣赏评价。形式上采取分组合作的办法,且对小组实行捆绑评价。间周举行一次朗读或诵读比赛,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适时开展 “新闻广角”“我当小记者”“课本剧表演”等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积极性。
  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读书笔记”(或剪报)和“好词好句积累卡”,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疑问等记在本上,把读到的好段落、好词句制成卡片,择机交流巩固。
  二、会说,文思泉涌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课内给出固定的时间让他们高谈阔论、指点江山。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说话前让学生把说的内容列成提纲。如学过《谈读书》一文后,以“名人读书”或“我读书我快乐”为题,组织讲故事比赛,由学生评出“故事大王”。
  作文评改后,请获优秀等次的同学谈自己的思路、经验,然后其他学生从“篇章结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等方面品评,师生对话穿插其中,使之借鉴同龄人习作的立意构思、方法技巧等。
  三、勤写,笔下生花
  初中学生思想情感丰富活跃,他们渴望表达。基础年级可以所见所闻、学习心得等内容写随笔,每周两三篇。让他们及时记录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强调须求真、求实。要求有标题、有中心、有文采、重修辞。九年级则每周安排一节作文专题指导课,将习作与作文理论知识有机结合,与汉语知识紧密相连,给学生足够的选择空间和写作空间。一旦发现学生习作语言生动形象,感情自然真挚,结构安排合理的,都可一一表扬,或通过班级板报、学校宣传窗展示,甚至向各级报刊推荐。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通过实践环节,体验创作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例如,学习《谈生命》一文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以“生命,苦耶?乐耶?”或“富士康事件是与非”为话题写一段话。教师若及时跟进简单具体、方便实用的表达技巧的指导,唤起学生“吐槽”的欲望和需求,写作又有什么难的呢?
  总之,教师应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愉悦、渴望的心理状态,重视基本功训练,从积累词句、观察生活入手,自如的运用已掌握的方法和知识,逐步写成优美的语段乃至生动的文章。
  [作者通联:湖北仙桃市第九中学]
其他文献
【原有目标】  1.学习本文逻辑严密的结构特点;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马克思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  【升格思路】  至于“学习”“理解”之类的动词不具备可操作性,不应当用来陈述课堂教学目标的错误暂且不论,只说3项目标存在的问题。  要看课文目标是否正确,先看其是否符合单元教学要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所在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二第四单元,主要有如
近几年新材料作文的材料更正面地呈现社会生活,立意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引导意义。但学生理解材料表面化,立意笼统宏大。其实,好的立意背后有正确思想价值观的支撑。价值观立意已进入写作教学探索的视野。   一、新材料作文中的价值观立意   1.新材料作文的立意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年轻人要去远方,途中,遇一条恶狗挡道。年轻人并不与它对峙,而
教学即对话。阅读教学主要是师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过程。通过与文本的真实、有效对话,文本的意义系统逐渐向学生敞开,学生与文本之间逐渐达成理解,实现语言的建构、思维的发展、审美的鉴赏、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意义世界也得以改变。   尽管广大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阅读教学即对话的本质,但实际教学中这种对话的真实性、有效性仍然不尽如人意。曲解、误解、浅解、空解文本的现象并不少见;碎片式、浅层次
摘 要 “说”是文言文中的一种文类形式,在教学中如何厘清这一文类的文体特征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点。本文对郑朝晖老师《师说》一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总结出这一类文本教学的四个思维向度,即探寻为何要写、写了什么、写得怎样和写的影响。  关键词 依类而教;文类教学;教学设计;思维向度   【教学目标】体会《师说》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把握作者的情绪变化的脉络。   【教学难点】理清文
“简约”与“深度”并抵牾,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简约”并不意味着“简单”“肤浅”,而是设计问题的切口要小,要是主问题、关键问题。旨在让一个“简约”的主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地关联文本的各个部位。如果说,我们常见的“漫天发问”是横向滑行的话,那么,简约的主问题是在向纵深开掘,在深度探究的过程中,必然会获得“不可预约的精彩”(生成语文倡导人李仁甫语)。  笔者亦主张“熟课生备”,教案不用总写,但
摘 要 “整本书阅读”的历史追叙。从经典的整本书形成,到经典的整本书传承,聚焦“整本书阅读”的要害。尤其孔子读经,其读出经典的精髓、读出经典的价值、读出经典的要义,无不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孔子释经的独到——“删”,也可能提供给我们“整本书阅读”参照。而从“整/本书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比照中,亦可了然读书的至理。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孔子;五经;春秋  央视热播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其实不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特别重视古汉语知识的讲解,“串讲法”教学成为了常规的教学方法。先逐字逐句翻译,重点讲习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最后总结全文思路、思想及艺术手法。这样的教学模式,把课文遴选的名篇佳作教成了文言语法的梳理和归纳,陷文言文教学于枯燥乏味之中,也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更无从体悟文本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也难以积淀“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串讲法”径顾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含
一、情景导入,走进文本世界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今天是我们传统节气中的立夏。老师却要在今天和大家赏析一个关于“雪”的场景。老师在新闻上听说,在今年的年初,武汉降下了一场多年难遇的大雪,大雪一连几天。老师作为东北人,下雪是我非常常见的情景,那老师想请同学们用简单的语言来描绘一下咱们武汉的雪景是怎样的?  生:其实我想说,雪第二天就被扫雪工给扫没了。  师:根本就没有
在2017年的全国新课标I、II、III卷中,第21题均采用了在具体语境中考查考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命题方式。这种命题方式注重运用,具有回归语文能力本位、导向阅读、培养考生思辨能力等特点,是今年全国卷的一个新题型,但其难度不大,要做好这类试题,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审清题干,明确要求  该题题干明确告诉我们有四个要求,一是“文段有三处推断”,二是这三处推断均“存在问题”,也就说,我们要阅
[片 段]  在导入新课,了解背景后,笔者要求学生先自由朗读全诗两遍;然后,再要求读两遍课文下面的有关注释;最后,对诗中还不理解的意思,圈点勾画,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生:对“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中“唧唧复唧唧”的理解,我在课外看到两个不同的解释版本,一种认为是木兰的叹息声,一种看法是织布机发出的声音。老师,您认为哪种解释为好?  师:这位同学能够广泛阅读以及敢于质疑的学习态度是非常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