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选育高产、抗旱、抗倒伏、抗病玉米新品种,山西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采用传统育种方法与分子技术结合,利用美国玉米优良种质,以L3115作母本,以L0367作父本选育出‘晋单77号’玉米杂交种,2010年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晋单77号’具有高产、优质、多抗、耐密的优点,淀粉含量74.45%,属高淀粉品种,平均产量达11400kg/hm2。该品种的种子生产技术简便,产量高,降低了生产成本。在生产中结合科学管理,提高单产,带动总产增加,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基础,开发应用前景乐观。
关键词:玉米;杂交种;‘晋单77号’;选育及应用
中图分类号:$513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iasl5110018
0引言
玉米是山西省最大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连续十四年增长,2014年种植面积达170万hm2,占山西粮食种植面积51%,总产已达90亿kg,占粮食总产量70%以上。提高玉米总产量的关键措施是提高单产,而提高单产唯有依靠选育推广玉米新品种及良种良法配套。众所周知,新品种对产量的贡献率可达30%以上。课题组把选育高产、抗逆玉米新品种作为选育目标,用自选系L3115作母本、白选系L0367作父本,2002年冬天在海南组配而成,2010年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晋单77号’(审定编号为晋审玉2010024)。
1.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
1.1母本来源及特征特性
母本L3115的来源:L06选自自交系803,具有穗行数20行、籽粒较长、株型上冲等特点。1998年以综31与L06组配成基础材料,并进行二环系选育,在保持自选系L06优点的基础上改良其脱水慢、茎秆软的缺点,经过连续自交,在2000年选用黄早四、丹340、齐319对S3代进行配合力测定,发现与齐319有较好的配合力。继续连续自交,于2002年选育出稳定的二环系L3115。
母本L3115具有株型紧凑上冲,叶鞘绿色,茎杆硬挺,叶片宽短厚实颜色深绿,株高160cm,穗位50cm,雄穗发达,颖壳绿色,籽粒马齿型,穗行数20行,出籽率达88%,轴色红色,后期脱水快、抗倒伏、抗病性强、保绿性强等特点。
1.2父本来源及特征特性
父本L0367的来源:1995年以美国杂交种78599为基础材料,连续自交4代,1997年选择茎秆坚硬、抗病性好的单株与含有热带基因的外引系8085泰杂交,并以此为基础材料连续自交6代,1999年选育出雄穗发达、叶片略繁、抗倒伏、抗病性好的自交系L128,同时选用黄早四、丹340、掖478对L128代进行配合力测定,发现均有较好的配合力。2000年在L128中发现一株叶片清秀,穗位降低的变异株,经过4代连续自交,于2002年选育出稳定自交系L0367。
父本L0367具有株型半上冲,茎杆硬挺,叶片披尖,株高167cm,穗位73cm,雄穗10个分支,主枝发达,籽粒硬粒型,穗行数14行,轴色白色,耐旱、保绿性、抗病性强等特点。
1.3‘晋单77号’选育经过
2002年冬季在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县利国镇新安村以L3115作母本,L0367作父本杂交组配。2003年春天在太原的种植鉴定中表现突出,2004 2005年在太原连续两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表现稳定,抗病,耐旱。2006年参加山西省中晚熟玉米生态区预备试验,2007--2008年参加区域试验,2009年参加生产试验,多年来该组合均表现出株形紧凑、果穗均匀、高产稳产。
2.品种特征特性
2.1生物学特性
‘晋单77号’在山西春播区的生育期是123天左右,属中晚熟品种。幼苗叶片淡绿色有紫斑,叶鞘紫色,生长势强,第一叶勺子形,第二叶以上叶较长。株高265-280cm,穗位110-130cm左右,叶片数22-23片。株型下开上冲,叶片略显宽厚,茎杆硬挺,“之”字形明显,根系发达,活秆成熟。雄穗分枝平均15个,主枝较长,护颖紫色,花粉量充足呈黄色。雌雄协调,雌穗花丝粉色。穗轴红色,果穗筒形,结实饱满,籽粒黄色,长马齿型,商品性优。穗长22.7cm,穗粗5.5cm,穗行数18-20行,行粒数48粒,千粒重355.2g,容重730 g/L,出籽率88%。‘晋单77号’从出苗到成熟约需≥10℃的积温2750~C,籽粒灌浆速度快,成熟后籽粒脱水快。
2.2抗性表现
2007-2008年山西省农科院植保所、山西农大农学院鉴定,高抗矮花叶病,中抗大斑病、茎腐病,抗穗腐病,感丝黑穗病。结合田间表现,‘晋单77号’有较好的抗逆性,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可以减轻丝黑穗病的发生。
2.3品表分析
2008年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容重764g/L,粗蛋白8.82%,粗脂肪4.03%,粗淀粉74.45%,籽粒品质优,属国家二级高淀粉专用玉米。
3.产量表现3.1品比试验
2003年的种植鉴定产量为13113kg/hm2,比对照品种‘农大108’增产16.4%。2004-2005年的品种比较试验产量为12774kg/hm2,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1.8%。
3.2区域试验
2006年参加山西省中晚熟区预备试验,平均产量11232kg/hm2,比对照‘农大108’增产9.6%。2007年参加山西省中晚熟区试,平均产量11066kg/hm2,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2.6%。2008年继续参加山西省中晚熟区试,平均产量11400 kg/h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8.9%。两年平均产量11234kg/hm2,比对照增产10.7%。两年区试共计25个点次,其中23个点次增产,占总试点的92%(表1、表2)。 3.3生产试验
2008年参加山西省中晚熟区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1126kg/h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7.3%,总试点12个,其中10点增产,占总试点的83.3%。
3.4生产示范
2010年参加山西省晋中地区生产示范,平均产量12537kg/hm2,较对照‘先玉335’增产7.3%;2011年参加忻府区生产示范,平均产量14268kg/hm2,较对照‘先:K335’增产7.6%;2012年参加朔州市生产示范,平均产量13851kg/hm2,比对照‘先玉335’增产10.3%;2012年在长治市的示范推广中,平均产量12882kg/hm~,比对照‘先玉335’增产9.7%;2013年在吕梁市的示范推广中,平均产量13430kg/hm2,比对照增产7.3%。‘晋单77号’增产、增收的效果明显,深受农民喜爱,在忻州、朔州、晋中、吕梁、长治等地推广2万hm2,创造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4.栽培技术要点
用含有35%克多福或7.3%克戊唑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防治地下害虫和丝黑穗病。精细整地,抢墒精量播种,保证苗全苗壮。合理加大种植密度,在中等地力种植63000株/hm2,在上等地力可以种植72000株/hm2。施用51%(N17P17K17)的复合肥600kg/hm2,追尿素600kg/hm2。在玉米出苗前,喷洒莠去津悬浮剂进行封闭除草。适时晚收,玉米成熟后,延迟收获15-30天,在增加产量的同时降低水分含量,提升了玉米商品性。
5.制种技术要点
选择交通便利,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排灌方便,旱涝保收的地块,做到安全隔离。父母本同期播种,种植比例为1:4,母本种植90000株/hm2,父本种植22500株/hm2分次去除杂株劣株,摸苞带2-3片叶片去雄,保证种子纯度。收获后做好晾晒或者及时烘干,确保种子芽率。
6.总结
课题组采用传统育种方法与分子技术结合,将美国玉米优良种质导入中国地方种质,在多生态区种植筛选育出‘晋单77号’。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多抗、耐密的优点,淀粉含量74.45%,属高淀粉品种,平均产量达11400kg/hm2,连片的示范产量最高达14268kg/hm2。在生产中良种良法配套,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基础,开发应用前景乐观。
关键词:玉米;杂交种;‘晋单77号’;选育及应用
中图分类号:$513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iasl5110018
0引言
玉米是山西省最大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连续十四年增长,2014年种植面积达170万hm2,占山西粮食种植面积51%,总产已达90亿kg,占粮食总产量70%以上。提高玉米总产量的关键措施是提高单产,而提高单产唯有依靠选育推广玉米新品种及良种良法配套。众所周知,新品种对产量的贡献率可达30%以上。课题组把选育高产、抗逆玉米新品种作为选育目标,用自选系L3115作母本、白选系L0367作父本,2002年冬天在海南组配而成,2010年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晋单77号’(审定编号为晋审玉2010024)。
1.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
1.1母本来源及特征特性
母本L3115的来源:L06选自自交系803,具有穗行数20行、籽粒较长、株型上冲等特点。1998年以综31与L06组配成基础材料,并进行二环系选育,在保持自选系L06优点的基础上改良其脱水慢、茎秆软的缺点,经过连续自交,在2000年选用黄早四、丹340、齐319对S3代进行配合力测定,发现与齐319有较好的配合力。继续连续自交,于2002年选育出稳定的二环系L3115。
母本L3115具有株型紧凑上冲,叶鞘绿色,茎杆硬挺,叶片宽短厚实颜色深绿,株高160cm,穗位50cm,雄穗发达,颖壳绿色,籽粒马齿型,穗行数20行,出籽率达88%,轴色红色,后期脱水快、抗倒伏、抗病性强、保绿性强等特点。
1.2父本来源及特征特性
父本L0367的来源:1995年以美国杂交种78599为基础材料,连续自交4代,1997年选择茎秆坚硬、抗病性好的单株与含有热带基因的外引系8085泰杂交,并以此为基础材料连续自交6代,1999年选育出雄穗发达、叶片略繁、抗倒伏、抗病性好的自交系L128,同时选用黄早四、丹340、掖478对L128代进行配合力测定,发现均有较好的配合力。2000年在L128中发现一株叶片清秀,穗位降低的变异株,经过4代连续自交,于2002年选育出稳定自交系L0367。
父本L0367具有株型半上冲,茎杆硬挺,叶片披尖,株高167cm,穗位73cm,雄穗10个分支,主枝发达,籽粒硬粒型,穗行数14行,轴色白色,耐旱、保绿性、抗病性强等特点。
1.3‘晋单77号’选育经过
2002年冬季在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县利国镇新安村以L3115作母本,L0367作父本杂交组配。2003年春天在太原的种植鉴定中表现突出,2004 2005年在太原连续两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表现稳定,抗病,耐旱。2006年参加山西省中晚熟玉米生态区预备试验,2007--2008年参加区域试验,2009年参加生产试验,多年来该组合均表现出株形紧凑、果穗均匀、高产稳产。
2.品种特征特性
2.1生物学特性
‘晋单77号’在山西春播区的生育期是123天左右,属中晚熟品种。幼苗叶片淡绿色有紫斑,叶鞘紫色,生长势强,第一叶勺子形,第二叶以上叶较长。株高265-280cm,穗位110-130cm左右,叶片数22-23片。株型下开上冲,叶片略显宽厚,茎杆硬挺,“之”字形明显,根系发达,活秆成熟。雄穗分枝平均15个,主枝较长,护颖紫色,花粉量充足呈黄色。雌雄协调,雌穗花丝粉色。穗轴红色,果穗筒形,结实饱满,籽粒黄色,长马齿型,商品性优。穗长22.7cm,穗粗5.5cm,穗行数18-20行,行粒数48粒,千粒重355.2g,容重730 g/L,出籽率88%。‘晋单77号’从出苗到成熟约需≥10℃的积温2750~C,籽粒灌浆速度快,成熟后籽粒脱水快。
2.2抗性表现
2007-2008年山西省农科院植保所、山西农大农学院鉴定,高抗矮花叶病,中抗大斑病、茎腐病,抗穗腐病,感丝黑穗病。结合田间表现,‘晋单77号’有较好的抗逆性,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可以减轻丝黑穗病的发生。
2.3品表分析
2008年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容重764g/L,粗蛋白8.82%,粗脂肪4.03%,粗淀粉74.45%,籽粒品质优,属国家二级高淀粉专用玉米。
3.产量表现3.1品比试验
2003年的种植鉴定产量为13113kg/hm2,比对照品种‘农大108’增产16.4%。2004-2005年的品种比较试验产量为12774kg/hm2,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1.8%。
3.2区域试验
2006年参加山西省中晚熟区预备试验,平均产量11232kg/hm2,比对照‘农大108’增产9.6%。2007年参加山西省中晚熟区试,平均产量11066kg/hm2,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2.6%。2008年继续参加山西省中晚熟区试,平均产量11400 kg/h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8.9%。两年平均产量11234kg/hm2,比对照增产10.7%。两年区试共计25个点次,其中23个点次增产,占总试点的92%(表1、表2)。 3.3生产试验
2008年参加山西省中晚熟区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1126kg/h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7.3%,总试点12个,其中10点增产,占总试点的83.3%。
3.4生产示范
2010年参加山西省晋中地区生产示范,平均产量12537kg/hm2,较对照‘先玉335’增产7.3%;2011年参加忻府区生产示范,平均产量14268kg/hm2,较对照‘先:K335’增产7.6%;2012年参加朔州市生产示范,平均产量13851kg/hm2,比对照‘先玉335’增产10.3%;2012年在长治市的示范推广中,平均产量12882kg/hm~,比对照‘先玉335’增产9.7%;2013年在吕梁市的示范推广中,平均产量13430kg/hm2,比对照增产7.3%。‘晋单77号’增产、增收的效果明显,深受农民喜爱,在忻州、朔州、晋中、吕梁、长治等地推广2万hm2,创造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4.栽培技术要点
用含有35%克多福或7.3%克戊唑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防治地下害虫和丝黑穗病。精细整地,抢墒精量播种,保证苗全苗壮。合理加大种植密度,在中等地力种植63000株/hm2,在上等地力可以种植72000株/hm2。施用51%(N17P17K17)的复合肥600kg/hm2,追尿素600kg/hm2。在玉米出苗前,喷洒莠去津悬浮剂进行封闭除草。适时晚收,玉米成熟后,延迟收获15-30天,在增加产量的同时降低水分含量,提升了玉米商品性。
5.制种技术要点
选择交通便利,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排灌方便,旱涝保收的地块,做到安全隔离。父母本同期播种,种植比例为1:4,母本种植90000株/hm2,父本种植22500株/hm2分次去除杂株劣株,摸苞带2-3片叶片去雄,保证种子纯度。收获后做好晾晒或者及时烘干,确保种子芽率。
6.总结
课题组采用传统育种方法与分子技术结合,将美国玉米优良种质导入中国地方种质,在多生态区种植筛选育出‘晋单77号’。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多抗、耐密的优点,淀粉含量74.45%,属高淀粉品种,平均产量达11400kg/hm2,连片的示范产量最高达14268kg/hm2。在生产中良种良法配套,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基础,开发应用前景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