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59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9)-04-0045-02
【摘 要】目的 探讨急性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中毒的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方法 回顾分析56例急性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皮肤接触患者经彻底清洗皮肤,48例口服中毒者经催吐、洗胃、导泻适量阿托品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均治愈出院。结论 急性氨基甲酸酯类中毒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关键词】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中毒;治疗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是继有机磷在之后的新型农药,应用数量大、使用面积广、接触人群多,在我国特别是农村,此类农药中毒常有发生。我科近4年共抢救治疗急性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中毒56例,均治愈出院,现将救治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 6例患者中,男26例,女30例,年龄18~50岁。呋喃丹20例,涕灭克20例,西维因16例。其中口服中毒48例,服药量20~200mL,出现症状时间:10~30min。皮肤和呼吸道接触中毒8例,出现症状时间:2~5h。依据《职业性急性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中毒诊断标准》(GBZ52-2002)进行诊断,诊断的分级应以临床表现为主,血液ChE活性仅作参考。轻度中毒有头痛、头昏、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流涎、多汗、视物模糊和瞳孔缩小。中度中毒除以上症状加重外,出现肌纤维颤动。重度中毒除以上表现外尚出现昏迷、脑水肿、肺水肿及呼吸衰竭。其中轻度中毒15例,中度中毒26例,重度中毒15例。
1.2 临床表现 急性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毒蕈碱样、烟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患者早期均有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流涎、多汗、瞳孔缩小、头痛、头晕、乏力、视力模糊。面部麻木、烧灼感8例,皮疹3例,眼部疼痛、球结膜充血2例。四肢肌肉震颤26例,间歇性肢体强直性抽搐14例。意识模糊6例,轻度昏迷4例,中度昏迷5例。心悸、胸闷17例,低血压8例,肺水肿12例。
1.3 辅助检查尿常规、肾功能 血尿素氮肌酐、肝功能正常。血常规WBC(10.1~12.7×109/L,N0.75~0.89)。轻度低钾10例。心电图示: T波改变7例,窦性心动过速伴继发ST-T改变12例,心动过缓27例。全血胆碱酯酶活性均降低,48 h后复查均正常。
1.4 治疗与转归 接触中毒者予更换衣服,彻底清洗皮肤、头发、指甲和眼部,防止再吸收。口服中毒者立即予催吐、洗胃和导泻,同时及早使用阿托品:轻度中毒者可用阿托品1~2mg,中度中毒2~5 mg,重度中毒5~10 mg注射,必要时可重复,用量个体化。中、重度中毒者应早期、足量使用阿托品,并尽快达阿托品化后,酌情减量维持。重度患者在上述基础上予吸氧,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对呼吸衰竭患者及时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所有患者均予利尿、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低血压者积极予以补液升压治疗,抽搐者使用安定,昏迷者予脱水、保护脑细胞、抗生素防治感染等治疗。经上述处理后4~24h患者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治疗3~7d,症状消失,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正常,痊愈出院。
2 讨论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大多属于中、高毒性,在酸性环境中相对稳定,在碱性环境中易水解,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吸收后主要分布于肝、肾、脂肪和肌肉中,通过肝脏进行代谢,代谢迅速,代谢产物大多毒性降低,少数毒性与原药相当或更高,主要经肾脏排泄,24 h即可排出摄入量的70%~80%。中毒机理主要是: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的立体结构与乙酰胆碱相似,可逆性的与胆碱酯酶结合,即氨基甲酰化,使其失去水解乙酰胆碱能力,引起乙酰胆碱的蓄积,过量的乙酰胆碱作用于M及N受体,从而出现毒蕈碱样及烟碱样症状。急性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中毒的症状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相同,容易误诊。氨基甲酸酯杀虫药与有机磷抑制胆碱酯酶不同的是①作用快:氨基甲酸酯进入机体后大多不经代谢转化而直接抑制胆碱酯酶,即以整个分子与酶形成疏松的复合物;②恢复快: 氨基甲酸酯与胆碱酯酶的结合是可逆的,逆转后重新获得有活性的酶,加上氨基甲酰化胆碱酯酶看迅速水解,脱氨基甲酰化,生成有活性的酶,因此中毒后不再继续接触,胆碱酯酶活性在数分钟内开始回升,数小时内恢复正常;③多数氨基甲酸酯对红细胞胆碱酯酶的亲和力大于血清胆碱酯酶。④某些N-芳基氨基甲酸酯尚可使神经病靶酯酶氨基甲酰化,但不会老化,故一般不引起迟发性多发性神经病[1]。治疗措施主要有:①清除毒物,阻止毒物继续吸收:生产性中毒者应迅速脱离现场,脱去污染衣服,用肥皂和温水彻底清洗污染的皮肤、头发和指(趾)甲,眼部用清水冲洗,皮疹者避免日光照射,口服抗过敏药物。口服中毒者,如意识清醒,可首选催吐法,昏迷患者可用2%~5%碳酸氢钠溶液或温水彻底洗胃。②特效解毒剂的应用:主要为阿托品等抗胆碱能药物,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对阿托品的反应较敏感,总剂量应比有机磷中毒要小,维持时间要短,避免引起阿托品中毒。单纯急性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中毒禁用复能剂,因对胆碱酯酶抑制无复活作用。当发生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与有机磷农药混合中毒时,仍以阿托品治疗为主,对烟碱样症状表现明显者,可酌情适量应用肟类复能剂。③对症和支持治疗:重度中毒患者要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监护心肺功能,积极防治呼吸衰竭,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对脑水肿患者,应限制进水量,给予甘露醇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有烦躁不安或惊厥抽搐者,可静脉注射地西泮,忌用巴比妥类。重度中毒出现肺水肿时加强阿托品治疗,加用地塞米松,禁用吗啡,有条件者及早做血流灌注以清除毒物,缩短病程,改善预后。总之,尽早诊断及时抢救,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 任引津,张寿林,倪为民,等.实用急性中毒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57.
【摘 要】目的 探讨急性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中毒的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方法 回顾分析56例急性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皮肤接触患者经彻底清洗皮肤,48例口服中毒者经催吐、洗胃、导泻适量阿托品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均治愈出院。结论 急性氨基甲酸酯类中毒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关键词】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中毒;治疗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是继有机磷在之后的新型农药,应用数量大、使用面积广、接触人群多,在我国特别是农村,此类农药中毒常有发生。我科近4年共抢救治疗急性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中毒56例,均治愈出院,现将救治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 6例患者中,男26例,女30例,年龄18~50岁。呋喃丹20例,涕灭克20例,西维因16例。其中口服中毒48例,服药量20~200mL,出现症状时间:10~30min。皮肤和呼吸道接触中毒8例,出现症状时间:2~5h。依据《职业性急性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中毒诊断标准》(GBZ52-2002)进行诊断,诊断的分级应以临床表现为主,血液ChE活性仅作参考。轻度中毒有头痛、头昏、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流涎、多汗、视物模糊和瞳孔缩小。中度中毒除以上症状加重外,出现肌纤维颤动。重度中毒除以上表现外尚出现昏迷、脑水肿、肺水肿及呼吸衰竭。其中轻度中毒15例,中度中毒26例,重度中毒15例。
1.2 临床表现 急性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毒蕈碱样、烟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患者早期均有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流涎、多汗、瞳孔缩小、头痛、头晕、乏力、视力模糊。面部麻木、烧灼感8例,皮疹3例,眼部疼痛、球结膜充血2例。四肢肌肉震颤26例,间歇性肢体强直性抽搐14例。意识模糊6例,轻度昏迷4例,中度昏迷5例。心悸、胸闷17例,低血压8例,肺水肿12例。
1.3 辅助检查尿常规、肾功能 血尿素氮肌酐、肝功能正常。血常规WBC(10.1~12.7×109/L,N0.75~0.89)。轻度低钾10例。心电图示: T波改变7例,窦性心动过速伴继发ST-T改变12例,心动过缓27例。全血胆碱酯酶活性均降低,48 h后复查均正常。
1.4 治疗与转归 接触中毒者予更换衣服,彻底清洗皮肤、头发、指甲和眼部,防止再吸收。口服中毒者立即予催吐、洗胃和导泻,同时及早使用阿托品:轻度中毒者可用阿托品1~2mg,中度中毒2~5 mg,重度中毒5~10 mg注射,必要时可重复,用量个体化。中、重度中毒者应早期、足量使用阿托品,并尽快达阿托品化后,酌情减量维持。重度患者在上述基础上予吸氧,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对呼吸衰竭患者及时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所有患者均予利尿、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低血压者积极予以补液升压治疗,抽搐者使用安定,昏迷者予脱水、保护脑细胞、抗生素防治感染等治疗。经上述处理后4~24h患者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治疗3~7d,症状消失,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正常,痊愈出院。
2 讨论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大多属于中、高毒性,在酸性环境中相对稳定,在碱性环境中易水解,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吸收后主要分布于肝、肾、脂肪和肌肉中,通过肝脏进行代谢,代谢迅速,代谢产物大多毒性降低,少数毒性与原药相当或更高,主要经肾脏排泄,24 h即可排出摄入量的70%~80%。中毒机理主要是: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的立体结构与乙酰胆碱相似,可逆性的与胆碱酯酶结合,即氨基甲酰化,使其失去水解乙酰胆碱能力,引起乙酰胆碱的蓄积,过量的乙酰胆碱作用于M及N受体,从而出现毒蕈碱样及烟碱样症状。急性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中毒的症状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相同,容易误诊。氨基甲酸酯杀虫药与有机磷抑制胆碱酯酶不同的是①作用快:氨基甲酸酯进入机体后大多不经代谢转化而直接抑制胆碱酯酶,即以整个分子与酶形成疏松的复合物;②恢复快: 氨基甲酸酯与胆碱酯酶的结合是可逆的,逆转后重新获得有活性的酶,加上氨基甲酰化胆碱酯酶看迅速水解,脱氨基甲酰化,生成有活性的酶,因此中毒后不再继续接触,胆碱酯酶活性在数分钟内开始回升,数小时内恢复正常;③多数氨基甲酸酯对红细胞胆碱酯酶的亲和力大于血清胆碱酯酶。④某些N-芳基氨基甲酸酯尚可使神经病靶酯酶氨基甲酰化,但不会老化,故一般不引起迟发性多发性神经病[1]。治疗措施主要有:①清除毒物,阻止毒物继续吸收:生产性中毒者应迅速脱离现场,脱去污染衣服,用肥皂和温水彻底清洗污染的皮肤、头发和指(趾)甲,眼部用清水冲洗,皮疹者避免日光照射,口服抗过敏药物。口服中毒者,如意识清醒,可首选催吐法,昏迷患者可用2%~5%碳酸氢钠溶液或温水彻底洗胃。②特效解毒剂的应用:主要为阿托品等抗胆碱能药物,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对阿托品的反应较敏感,总剂量应比有机磷中毒要小,维持时间要短,避免引起阿托品中毒。单纯急性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中毒禁用复能剂,因对胆碱酯酶抑制无复活作用。当发生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与有机磷农药混合中毒时,仍以阿托品治疗为主,对烟碱样症状表现明显者,可酌情适量应用肟类复能剂。③对症和支持治疗:重度中毒患者要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监护心肺功能,积极防治呼吸衰竭,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对脑水肿患者,应限制进水量,给予甘露醇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有烦躁不安或惊厥抽搐者,可静脉注射地西泮,忌用巴比妥类。重度中毒出现肺水肿时加强阿托品治疗,加用地塞米松,禁用吗啡,有条件者及早做血流灌注以清除毒物,缩短病程,改善预后。总之,尽早诊断及时抢救,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 任引津,张寿林,倪为民,等.实用急性中毒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