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的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田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0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指对每一位学生(不分性别、容貌、个性、优差)的热爱、尊重、理解和期望,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也是每位教师做好本职业的先决条件。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能赢的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唤醒学生心中的火花,更能转化为激励学生前进的动力。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师爱 滋润 心灵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教师的心应该充满对每个他要与之打交道的具体孩子的爱,尽管这孩子的品质已经非常败坏,尽管他可能给教师带来许多不愉快的事情,教师都要以自己美好的感情去教育他。"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这话饱含的育人哲理--教师要把所有的爱倾注到学生身上
  用爱心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焰
  爱是班主任成功教育的前提。在教育工作中,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是在创造奇迹,塑造新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班主任,只有全心全意地爱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信赖。爱得越深,教育的效果就越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不但要爱优等生、中等生,更要爱差生,要把爱灑向每个学生的心田。”我所带的班级中,总有一些学困生,由于在许多方面落后于优等生,所以长期以来他们背着“我是差生”的包袱,这个沉重的包袱像一块抹不去的阴云,使他们心灵的天空变得浓黑低沉。他们低着头生活,低着头学习,低着头做人。这势必导致他们或悲观颓废,或我行我素,或破罐子破摔。如何才能感化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我认为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爱”。因为热爱学生是师生心灵的一条通道,是点亮学生心灵的火焰。“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失去尊重的人最需要尊重,失去信任的人最需要信任,失去温暖的人最需要温暖。”当学生遇到失败,受到挫折,遭到打击时,稚嫩的心灵要承受巨大的压力,有时就像掉进了深渊一样。处在这种情形的他们最希望有人理解,最希望有人关爱。
  用真挚的师爱感动学生
  教师只有关心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依赖,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学生对教师采取的态度,和他的学科兴趣、学习成绩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学生喜欢的教师,他的学科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该门课的努力程度高,学习成绩也就好。反之,学生不喜欢的教师,连同他教的学科也受到学生的轻视,学习成绩也就不好。学生所喜欢的教师,一般都是关心爱护学生的教师。所以对一些学困生,更应付出比其他学生更多的信任和关爱,一点点打开他们闭锁的心灵,让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是一片真心,是真正对他们好。所以,教师的爱对学生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面对的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有灵魂的人。他们渴望老师的关爱与呵护,因而老师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给予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要把每一位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去爱,才能使师生心灵相容,从而获得教育的成功。
  理解学生、信任学生
  理解学生就是懂得学生心里想的,相信学生口说的,明白学生手中干的。小学生由于年纪小、阅历浅、经验少等多种因素,不时会出现或这或那、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错误言行,这些都在所难免。一个人总是由童年到少年,再由少年到青年,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教师对学生,尤其是对后进生的错误,不能“见到风就想到雨”,不能怒不可遏,动辄训斥,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正确的态度应是:允许学生犯错误,又允许学生改正错误。同时要知道,改正错误不可急于求成,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教师细心、细致、不懈地扶持。
  信任学生可解释为“信而任之”,即相信敢于托付。首先,在对待全体学生上,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要努力做到以信任之心待之,以信任之目视之,以信任之耳闻之,以信任之言任导之;其次,在对待后进生上,同样要以信任为前提,不能横挑鼻子竖挑眼,不能抱有成见,学生犯错误,应当心平气和地让他坐下来,想方设法让他开口说话。然后顺势进行引导,最终使之幡然醒悟。再次,在对待班干部上,要坚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充分调动全体班干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它们在信任的土壤上茁壮而健康地成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对学生有一种自觉和纯真的、持久和普通的爱;爱生如子,爱生胜子,能为人之师,作人之表。“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所以,教师时刻应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心。因为我们热爱教师这个职业,选择了教师这一行,所以只能用我们辛勤的汗水、聪明的才智、一颗火热的心,去面对一群群天真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去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让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最终目标。
其他文献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素养是指人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倾向性,是学生以先天遗传因素为基体,在从事数学学习与应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主体自身的不断认识和实践。使数学文化知识和数学能力在主体发展中内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  一、注重实质,形成思维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虽然有一整套的课本内容,但是我觉得,上课不能只重视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更
期刊
有效教学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有效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教师利用一切资源对知识进行诠释,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能够获得知识和教育,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都是有效教学。由于每个教育个体的不同,所以有效教学没有统一标准。当前,在中考、高考考试制度下,很多学校和教师为了提高教
期刊
现代教育大力提倡量化管理,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分值显示。但在实践中,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体会,虽然学校制度、条例及与之相配套的检查等这些硬管理手段很齐备,但仅仅作为被动管理,一旦有所松懈,学生便会乱作一团,且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斯宾塞在《教育学》中曾指出:记住你管教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個要别人来管理的人。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尝试一种软管理的手段,作为对硬管理的一个有效的补充呢?  一
期刊
当前,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迎来了春天。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应当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创新,探寻适合时代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注意力和兴趣,为培养和健全学生必备的政治素质而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提高课堂效益,我学习了其他地区德育的一些方法理論,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并不断地进行总结,努力探索,为此分析、归纳,形成了自己对上好一节思想政治课
期刊
【摘 要】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是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关系公共卫生和人民生命安全,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建立与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制定并组织实施动物疫病防控规划是政府领导和动物防疫工作者应尽的责任。本文就目前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动物 疫病 防治 问题 策略  在养殖过程中,动物疫不断肆虐,我国的动物防疫工作也在不断展开,但是其中仍然存在
期刊
一、课题提出的现实背景  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大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课堂上已形成“以生为本”的局面,然而在作业设计方面仍令人担忧,存在很多问题。那种形式单一、陈旧,周而复始、内容枯燥乏味的作业已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除了学生本身的因素外,老师在作业的设计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  1、作业形式单一 内容以书为本 缺乏创新:  许多老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就是让学生做做计算、完成课后的习题,如此单
期刊
作为学校,教师是首要的管理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因此,对教师的管理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显得非常重要。要较快的促进小学校的发展,校长管理学校的方法与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每位校长都要不断的研究和探讨管理学校的方法。身为小学校长的我结合自己的多年的管理经验在此谈谈开展农牧区学校管理的几点体会。  一、农牧区小学校的现状  相对于县城学校来说,农牧区学校管理的难度要大得多,这是被其特殊性所决定的。一是
期刊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實施推进,观念转变和思想更新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还要有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校长、教师的观念转变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基础。)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观念、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评价标准、考试制度等多方面的改革。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它会受到政治、社会经济发展、招生选拔、社会舆论等等的制约影响。同任
期刊
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对于师德问题,不少教育家及国家领导人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等,综上所述,我清楚的意识到: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价值,倡导爱岗敬业,强化责任意识,是社会对教育职业道德的必然
期刊
昌都地处横断山脉的三江源头,境内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幅员10.8万平方公里。长期以来,全市坚持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动摇,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信息化教育工作。特别是近三年来,昌都市教育局(体育局)按照国家、自治区的“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认真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牢牢把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着力推进“一网、两库、三平台、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