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指对每一位学生(不分性别、容貌、个性、优差)的热爱、尊重、理解和期望,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也是每位教师做好本职业的先决条件。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能赢的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唤醒学生心中的火花,更能转化为激励学生前进的动力。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师爱 滋润 心灵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教师的心应该充满对每个他要与之打交道的具体孩子的爱,尽管这孩子的品质已经非常败坏,尽管他可能给教师带来许多不愉快的事情,教师都要以自己美好的感情去教育他。"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这话饱含的育人哲理--教师要把所有的爱倾注到学生身上
用爱心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焰
爱是班主任成功教育的前提。在教育工作中,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是在创造奇迹,塑造新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班主任,只有全心全意地爱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信赖。爱得越深,教育的效果就越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不但要爱优等生、中等生,更要爱差生,要把爱灑向每个学生的心田。”我所带的班级中,总有一些学困生,由于在许多方面落后于优等生,所以长期以来他们背着“我是差生”的包袱,这个沉重的包袱像一块抹不去的阴云,使他们心灵的天空变得浓黑低沉。他们低着头生活,低着头学习,低着头做人。这势必导致他们或悲观颓废,或我行我素,或破罐子破摔。如何才能感化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我认为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爱”。因为热爱学生是师生心灵的一条通道,是点亮学生心灵的火焰。“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失去尊重的人最需要尊重,失去信任的人最需要信任,失去温暖的人最需要温暖。”当学生遇到失败,受到挫折,遭到打击时,稚嫩的心灵要承受巨大的压力,有时就像掉进了深渊一样。处在这种情形的他们最希望有人理解,最希望有人关爱。
用真挚的师爱感动学生
教师只有关心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依赖,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学生对教师采取的态度,和他的学科兴趣、学习成绩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学生喜欢的教师,他的学科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该门课的努力程度高,学习成绩也就好。反之,学生不喜欢的教师,连同他教的学科也受到学生的轻视,学习成绩也就不好。学生所喜欢的教师,一般都是关心爱护学生的教师。所以对一些学困生,更应付出比其他学生更多的信任和关爱,一点点打开他们闭锁的心灵,让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是一片真心,是真正对他们好。所以,教师的爱对学生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面对的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有灵魂的人。他们渴望老师的关爱与呵护,因而老师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给予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要把每一位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去爱,才能使师生心灵相容,从而获得教育的成功。
理解学生、信任学生
理解学生就是懂得学生心里想的,相信学生口说的,明白学生手中干的。小学生由于年纪小、阅历浅、经验少等多种因素,不时会出现或这或那、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错误言行,这些都在所难免。一个人总是由童年到少年,再由少年到青年,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教师对学生,尤其是对后进生的错误,不能“见到风就想到雨”,不能怒不可遏,动辄训斥,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正确的态度应是:允许学生犯错误,又允许学生改正错误。同时要知道,改正错误不可急于求成,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教师细心、细致、不懈地扶持。
信任学生可解释为“信而任之”,即相信敢于托付。首先,在对待全体学生上,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要努力做到以信任之心待之,以信任之目视之,以信任之耳闻之,以信任之言任导之;其次,在对待后进生上,同样要以信任为前提,不能横挑鼻子竖挑眼,不能抱有成见,学生犯错误,应当心平气和地让他坐下来,想方设法让他开口说话。然后顺势进行引导,最终使之幡然醒悟。再次,在对待班干部上,要坚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充分调动全体班干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它们在信任的土壤上茁壮而健康地成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对学生有一种自觉和纯真的、持久和普通的爱;爱生如子,爱生胜子,能为人之师,作人之表。“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所以,教师时刻应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心。因为我们热爱教师这个职业,选择了教师这一行,所以只能用我们辛勤的汗水、聪明的才智、一颗火热的心,去面对一群群天真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去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让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师爱 滋润 心灵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教师的心应该充满对每个他要与之打交道的具体孩子的爱,尽管这孩子的品质已经非常败坏,尽管他可能给教师带来许多不愉快的事情,教师都要以自己美好的感情去教育他。"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这话饱含的育人哲理--教师要把所有的爱倾注到学生身上
用爱心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焰
爱是班主任成功教育的前提。在教育工作中,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是在创造奇迹,塑造新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班主任,只有全心全意地爱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信赖。爱得越深,教育的效果就越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不但要爱优等生、中等生,更要爱差生,要把爱灑向每个学生的心田。”我所带的班级中,总有一些学困生,由于在许多方面落后于优等生,所以长期以来他们背着“我是差生”的包袱,这个沉重的包袱像一块抹不去的阴云,使他们心灵的天空变得浓黑低沉。他们低着头生活,低着头学习,低着头做人。这势必导致他们或悲观颓废,或我行我素,或破罐子破摔。如何才能感化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我认为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爱”。因为热爱学生是师生心灵的一条通道,是点亮学生心灵的火焰。“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失去尊重的人最需要尊重,失去信任的人最需要信任,失去温暖的人最需要温暖。”当学生遇到失败,受到挫折,遭到打击时,稚嫩的心灵要承受巨大的压力,有时就像掉进了深渊一样。处在这种情形的他们最希望有人理解,最希望有人关爱。
用真挚的师爱感动学生
教师只有关心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依赖,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学生对教师采取的态度,和他的学科兴趣、学习成绩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学生喜欢的教师,他的学科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该门课的努力程度高,学习成绩也就好。反之,学生不喜欢的教师,连同他教的学科也受到学生的轻视,学习成绩也就不好。学生所喜欢的教师,一般都是关心爱护学生的教师。所以对一些学困生,更应付出比其他学生更多的信任和关爱,一点点打开他们闭锁的心灵,让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是一片真心,是真正对他们好。所以,教师的爱对学生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面对的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有灵魂的人。他们渴望老师的关爱与呵护,因而老师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给予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要把每一位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去爱,才能使师生心灵相容,从而获得教育的成功。
理解学生、信任学生
理解学生就是懂得学生心里想的,相信学生口说的,明白学生手中干的。小学生由于年纪小、阅历浅、经验少等多种因素,不时会出现或这或那、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错误言行,这些都在所难免。一个人总是由童年到少年,再由少年到青年,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教师对学生,尤其是对后进生的错误,不能“见到风就想到雨”,不能怒不可遏,动辄训斥,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正确的态度应是:允许学生犯错误,又允许学生改正错误。同时要知道,改正错误不可急于求成,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教师细心、细致、不懈地扶持。
信任学生可解释为“信而任之”,即相信敢于托付。首先,在对待全体学生上,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要努力做到以信任之心待之,以信任之目视之,以信任之耳闻之,以信任之言任导之;其次,在对待后进生上,同样要以信任为前提,不能横挑鼻子竖挑眼,不能抱有成见,学生犯错误,应当心平气和地让他坐下来,想方设法让他开口说话。然后顺势进行引导,最终使之幡然醒悟。再次,在对待班干部上,要坚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充分调动全体班干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它们在信任的土壤上茁壮而健康地成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对学生有一种自觉和纯真的、持久和普通的爱;爱生如子,爱生胜子,能为人之师,作人之表。“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所以,教师时刻应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心。因为我们热爱教师这个职业,选择了教师这一行,所以只能用我们辛勤的汗水、聪明的才智、一颗火热的心,去面对一群群天真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去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让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