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技术可以变教学中的抽象为具体、静止为运动,将漫长历史浓缩于弹指之间,将瞬间即逝的过程呈现在学生眼前,实现传统媒体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地球运动》课件通过动画模拟演示,为学生营造了遨游太空的学习情境,有效地突破了时空限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相关知识。
● 课件的组成及制作
整个课件由自转、公转、关系、意义、资料和训练六个模块组成。
(一)自转
1.方向。用3DSMax制作从赤道上方、南极上空、北极上空三个不同角度的有关地球自转的三维动画,并在Authorware整合时设计了三个交互控制,使学生能逐一从太空中不同的角度观察到有关地球自转方向的差异(如图1)。
2.速度。用3DSMax制作地球某一经线绕地轴转动360°的动画,并在转动的同时扫出赤道、30°N、60°N、北极与地轴垂直的扇形。教师用鼠标拖动时间滑块,向学生演示地球自转角度和弧线距离也在同步、动态地改变,并让学生比较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规律有何不同(如图2)。
3.周期。教师在三维动画地球模型中加入一个点P,P点的正上方添加一个“★”(表示某一恒星),利用Mediaposition变量在屏幕右方可同步显示时间的变化,从而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恒星日的概念及其具体时间(如图3)。
(二)公转
地球的公转概况包括方向、轨道、周期和速度四部分,其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公转速度的变化特点及原因。教师用3DSMax制作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三维动画(如下页图4),从侧视角度看,地球公转时留下椭圆形轨道,接着由侧视变为俯视,屏幕上出现了近似圆形的轨道,且太阳偏离中心,这使学生对地球公转的方向及轨道的近圆性有真切的了解。再在Authorware中,利用交互控制,使动画中出现近日点、远日点及地球经过的具体时间,在屏幕的一侧出现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具体内容及示意图,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从而分析归纳出有关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
(三)关系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集中表现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因此,教师利用Flash动画模拟黄赤交角的产生过程(如下页图5),并用不同的颜色突出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最后变化出黄赤交角及其具体的数值,这样使学生对黄赤交角的产生过程有了深入的理解。
(四)意义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包括昼夜更替、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及五带的划分。
1.昼夜更替。用3DSMax制作6月22日地球在太阳照射下的自转动画,通过灯光的设置,使地球出现迎光面和背光面,并用交互控制分别演示从赤道上空、北极上空及南极上空观察时,所看到的有关当日的昼夜状况及晨昏线的位置,从而向学生表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的更替。
2.地方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将教材上的地方时图片制作成可以旋转的圆盘,拖动时间滑片,通过变量Pathposition的控制,直观地演示了随着地球的自转,圆盘中的各个时区的区时在不停地改变,且各个时区的时间各不相同,并让学生快速地进行有关区时的换算与训练,以便很快地达到知识的迁移。
3.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当地球自转时,水平运动的物体由于受到科利奥里力的作用,教师在课件动画中,通过交互控制在南、北半球及赤道上各画出沿东、西、南、北四个基本方向作水平运动的物体,让学生发现在地球自转时,北半球的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均偏离了原先的方向,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由地球自转,导致南、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偏向有何不同。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及五带的划分。教师在制作课件时,用3DSMax制作了直观的动画演示。动画中地球不停地绕地轴旋转,一束平行的太阳光线从同一侧照射在地球上,并突出了直射光线,再通过交互控制让这束平行光线能以地心为圆心,以南北回归线为界限围绕地球转动,昼弧与夜弧随着太阳直射光线的季节移动,同步直观地演示出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而通过某一日的太阳光线的照射情况,又可以让学生及时地进行有关当日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具体计算。
上述一系列动的画演示,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具体时空变化规律,而且能很自然地理解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及其地理意义。
(五)训练
为了使学生形成知识的迁移,增强应变能力,课件设置了训练模块:可变的黄赤交角动画示意图及其对应的日照图与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如图6)。教师提问:假如黄赤交角变大,五带的范围将各有何变化?请学生分析,分组讨论。最后再通过上述动画证实,不仅能帮助学生将相关的学习内容形成知识网络,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发散性思维能力。
图6
(六)资料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课件还特设了资料库,里面搜集了大量的与地球运动有关的课外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内容,如有关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证明、北极星和北斗七星、地球轨道与黄道12个星座等。
● 科学使用课件
本课件围绕如何突出重点与突破难点,采用了非线性结构的导航控制,提供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和素材,通过动画的直观演示,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课件,自行总结归纳相关知识,给予学生发现的机会和探索的空间,教师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要有效地加以组织和引导,使通过科学的组织教学策略和合理的课件辅助学习,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以充分的彰显,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终生受益的自学能力。
《地球运动》课件通过动画模拟演示,为学生营造了遨游太空的学习情境,有效地突破了时空限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相关知识。
● 课件的组成及制作
整个课件由自转、公转、关系、意义、资料和训练六个模块组成。
(一)自转
1.方向。用3DSMax制作从赤道上方、南极上空、北极上空三个不同角度的有关地球自转的三维动画,并在Authorware整合时设计了三个交互控制,使学生能逐一从太空中不同的角度观察到有关地球自转方向的差异(如图1)。
2.速度。用3DSMax制作地球某一经线绕地轴转动360°的动画,并在转动的同时扫出赤道、30°N、60°N、北极与地轴垂直的扇形。教师用鼠标拖动时间滑块,向学生演示地球自转角度和弧线距离也在同步、动态地改变,并让学生比较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规律有何不同(如图2)。
3.周期。教师在三维动画地球模型中加入一个点P,P点的正上方添加一个“★”(表示某一恒星),利用Mediaposition变量在屏幕右方可同步显示时间的变化,从而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恒星日的概念及其具体时间(如图3)。
(二)公转
地球的公转概况包括方向、轨道、周期和速度四部分,其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公转速度的变化特点及原因。教师用3DSMax制作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三维动画(如下页图4),从侧视角度看,地球公转时留下椭圆形轨道,接着由侧视变为俯视,屏幕上出现了近似圆形的轨道,且太阳偏离中心,这使学生对地球公转的方向及轨道的近圆性有真切的了解。再在Authorware中,利用交互控制,使动画中出现近日点、远日点及地球经过的具体时间,在屏幕的一侧出现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具体内容及示意图,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从而分析归纳出有关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
(三)关系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集中表现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因此,教师利用Flash动画模拟黄赤交角的产生过程(如下页图5),并用不同的颜色突出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最后变化出黄赤交角及其具体的数值,这样使学生对黄赤交角的产生过程有了深入的理解。
(四)意义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包括昼夜更替、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及五带的划分。
1.昼夜更替。用3DSMax制作6月22日地球在太阳照射下的自转动画,通过灯光的设置,使地球出现迎光面和背光面,并用交互控制分别演示从赤道上空、北极上空及南极上空观察时,所看到的有关当日的昼夜状况及晨昏线的位置,从而向学生表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的更替。
2.地方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将教材上的地方时图片制作成可以旋转的圆盘,拖动时间滑片,通过变量Pathposition的控制,直观地演示了随着地球的自转,圆盘中的各个时区的区时在不停地改变,且各个时区的时间各不相同,并让学生快速地进行有关区时的换算与训练,以便很快地达到知识的迁移。
3.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当地球自转时,水平运动的物体由于受到科利奥里力的作用,教师在课件动画中,通过交互控制在南、北半球及赤道上各画出沿东、西、南、北四个基本方向作水平运动的物体,让学生发现在地球自转时,北半球的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均偏离了原先的方向,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由地球自转,导致南、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偏向有何不同。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及五带的划分。教师在制作课件时,用3DSMax制作了直观的动画演示。动画中地球不停地绕地轴旋转,一束平行的太阳光线从同一侧照射在地球上,并突出了直射光线,再通过交互控制让这束平行光线能以地心为圆心,以南北回归线为界限围绕地球转动,昼弧与夜弧随着太阳直射光线的季节移动,同步直观地演示出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而通过某一日的太阳光线的照射情况,又可以让学生及时地进行有关当日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具体计算。
上述一系列动的画演示,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具体时空变化规律,而且能很自然地理解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及其地理意义。
(五)训练
为了使学生形成知识的迁移,增强应变能力,课件设置了训练模块:可变的黄赤交角动画示意图及其对应的日照图与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如图6)。教师提问:假如黄赤交角变大,五带的范围将各有何变化?请学生分析,分组讨论。最后再通过上述动画证实,不仅能帮助学生将相关的学习内容形成知识网络,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发散性思维能力。
图6
(六)资料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课件还特设了资料库,里面搜集了大量的与地球运动有关的课外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内容,如有关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证明、北极星和北斗七星、地球轨道与黄道12个星座等。
● 科学使用课件
本课件围绕如何突出重点与突破难点,采用了非线性结构的导航控制,提供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和素材,通过动画的直观演示,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课件,自行总结归纳相关知识,给予学生发现的机会和探索的空间,教师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要有效地加以组织和引导,使通过科学的组织教学策略和合理的课件辅助学习,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以充分的彰显,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终生受益的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