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名出资型善意取得之规范诠释与理论回应

来源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t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既有理论对于《公司法解释(三)》第25条规定的隐名出资型善意取得的批判有余,剖析不足,未能进行充分且妥当的回应。《公司法解释(三)》关于隐名出资的相关规定,彰显了制定者认为股权与股东资格可以分属于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的立场。由此,名义股东处分实际出资人的股权自是无权处分。与股东资格分离后的股权虽在变动模式与权利内容上疑似债权,但将其视为债权,不仅无法解释显名权的存在,亦与《公司法解释(三)》相关规定相冲突,更非妥当的价值判断结论。隐名出资场合适用善意取得的难题在于登记难以承载股权“权利外观基础”。对此,宜
其他文献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并非是一种机械的语言转换活动,而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然而一种语言文化中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要花很大力气解释,这种文化上的不对等就是文化缺省。本文拟结合英汉翻译中的例子,探讨文化缺省的概念内涵及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種补偿策略,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英汉翻译实践,促进中外交流。  【关键词】英汉翻译 文化缺省 补偿策略   1 引言  翻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