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民族文化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g04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从本民族的文化出发寻找它的最终意义。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同时普遍对高等教育的民族化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这也值得我们重新审视民族文化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民族文化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意义
  
  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并发展起来的带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它既包括物质层面的内容,也包括精神层面的内容,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在我国,民族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在自己的发展历史中,特别是在5,000年的文明史中所创造的具有东方特色的文化,其中既包括以儒学为代表的正统文化,也包括形态各异的少数民族文化。
  1.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要求重新审视民族文化的地位
  我国的高等教育走在一条从依靠民族传统文化,经历抛弃传统文化到寻求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和谐统一的发展道路上。
  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以伦理道德为主要教学内容。洋务运动兴起后,洋务学堂虽以传授近代科学技术为主要任务,但人文课程仍占很大的比重。19世纪中期,在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科学文化被推向极端,形成极端的科学主义思潮,科学知识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正如斯宾塞所说:“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这是从所有方面来的结论。”这种看法,对于20世纪初,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期的中国和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与影响,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传统教育“重道轻器”的发展方向。直到今天,在高校课程设置方面,我们仍可隐约感到人文教育的欠缺,特别是民族文化教育的薄弱。
  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同时普遍对高等教育的民族化给予了特别的关注,都在努力建立与本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实际情况以及与居住条件相符合的新的教育,从而使每一个国家的教育系统适应其民族特性的面貌。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人们对民族文化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再一次向世界彰显了中国文化元素。它既是中国改革开放成果得到世界公认的里程碑,也是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在履行政治、经济责任的同时,开始在精神文化领域承担国际责任的里程碑。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在世界范围掀起了一股中国风,也对高校的民族文化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2.民族文化教育是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评价、选择与创造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高等教育正是通过发挥它的文化功能来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进而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高等教育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以肯定民族文化对于培养现代化人才的价值为前提的,体现了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和连续性。民族文化作为前人创造的文化成果之所以能连绵不断地流传下来,并对现代化建设产生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这一特殊而重要的载体。高等教育对民族文化的传承,集中表现为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用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品格培养人、塑造人。
  高等教育还具有文化创新功能。一般来说,高校总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冲突的交汇地。同时,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对文化冲突极为敏感,对新思想接受较快,因此,高校易产生新的文化观念,成为文化创新的策源地。尽管如此,这种文化创新与其他形式的文化创造一样,一定是建立在前人的文化成果之上的,一定要扎根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才能生根、发芽,与民族文化教育须臾不可分离。
  总之,高等教育从一般的传承民族文化到评价、选择文化再到创造文化,在不断为现代化服务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的文化品格而走向现代化,民族文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根,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全面复兴和发展过程中,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得以逐步实现。
  3.高等教育的特质要求进行民族文化教育
  首先,教育的本质决定了高等教育本身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性。教育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在其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必定会印有所在民族的烙印,带有民族性、传统性的特征,因此,高等教育自身不可避免地受到民族文化的制约。高等教育根植于各自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由教育的本质和特点决定的。
  其次,以人为本乃教育之本,高等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的发展,并以人文精神为其价值取向,而人文精神的培养则需要以本民族的优良文化为其核心内容。
  再次,高等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而进行的专门知识的教育,是其所存在的社会决定的以人才培养为目的的社会性活动。高等教育的社会属性必然导致其发展是在特定的空间和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必然会受到国情的制约,不仅要与国际环境相适应,更应结合本国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特点进行发展,以本国、本民族、本土文化为主体,保证高等教育的独立性。
  另外,高等教育属于文化领域的活动,具有文化建设的责任。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标志,是整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强大支柱,是我们的最大文化资源。中国高等教育的首要职能是培养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注重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开发、继承、推广和保护,在保证自己文化具有独立性的基础上达到持续发展,主动向世界各国传播优秀民族文化,形成文化互动与交流的良好趋势。如果轻视高等教育的“民族性格”,漠视民族文化对高等教育的支撑作用和有益制约,便会迷失高等教育的民族方向和对社会文化应有的鉴别和匡正能力。
  4.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现实呼唤民族文化教育
  作为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族人民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同呼吸、共命运,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在这种文化格局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种共有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这也必然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具有多元化、整合性的特点。
  高等教育不是针对某一个民族的,而是面向各个民族的教育,这需要高等教育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不仅要担负起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文化的功能,而且也要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功能。只有这样,我们的高等教育才能在多元一体化的进程中真正成为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代表,以最有效的方式和最积极主动的态度促进不同文化的共同进步,增强各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同时,高等教育中的民族文化教育也有利于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帮助学生破除狭隘的民族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进而帮助所有不同文化的民族群体学会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积极和谐地生活,保持群体间教育成就的均衡,在正确认识各民族差异的基础上促进民族间的相互尊重和宽容,最终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发展真谛。
  
  当代大学生民族文化素养的现状分析
  
  中华民族经历数千年的文明过程,其丰厚的文化素材和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神是世界任何民族无法与之媲美的。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日新月异,中国的民族文化存在着严重的“赤字”。我们大量输出的仅仅是产品而不是文化,这种文化进出口逆差如果不能扭转,强国的计划只能是空中楼阁。输出民族文化除了需要一定的财力,还需要大量的文化人才,在这方面高等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我们目前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纵观全国高校,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外语热”:大学英语四、六级辅导班铺天盖地,雅思、托福考试如火如荼。更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全国不少高校都已将英语的四、六级成绩直接与学生的毕业或学位挂钩,在国内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对英语也严格把关,就连学生都大呼:“在当今世界上很少有像中国这样用第二语言——英语作为衡量学术水平、检验人才的标准,用第二语言考试成绩作为各种考核的准入证。”反观我们的母语,却正躲在“被遗忘的角落”里瑟瑟发抖,许多青年学生被指责为“英语六级,汉语初级”、“能讲一口流利外语,却写不出像样的中文”。对待自己的母语尚且如此,其他民族文化素质就可想而知了。通读过《论语》、《道德经》的寥寥无几,少数民族的文化在学生心中已变成落后、原始的代名词,成为他们猎奇的主要目标。这些看似简单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根源性的危机。
  造成当前这种怪现象的原因有:其一,上世纪的新文化运动,以高等教育为代表的对民族文化的批判,导致了民族文化的隐性化,也导致了民族文化传承的中断。大学不再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地,大学中民族文化与精神难觅,西方文化在大学校园纵情扩张。其二,部分高校在介绍西方文化时缺乏深入的剖析,直接引入教学,加之青年学生自身民族文化根基的薄弱和对中华文化自信的缺乏,误认为西方文化等于先进文化,对西方文化不加鉴别,全盘接受。其三,过分强调英语水平的教育模式必然导致学生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外语学习上,无暇顾及民族文化知识,甚至传统的语言和文字。
  民族文化在今天的高等教育中的缺失,使中华民族文化存在着被西方工具性文化同化的危险,这种危险主要是我们自己忽视了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要想把青年学生的视线从西方文化的强大攻势中吸引过来,就必须花大气力营造与西方文化相抗衡的东方文化氛围。置民族文化于何地,将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的走势与国家命运。只有当我们学会了尊重本民族文化,我们的高等教育才是真正地为民族培养人才。
  
  加强大学生民族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
  
  1.更新教育目标
  民族文化教育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知识的重任,担负着提升国民素质和培养人才的使命,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青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在青年学生中开展和加强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教育,帮助学生系统了解中华各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启发青年一代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自觉性,不仅可以强化教育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本色,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而且更可以将多元一体、和谐共进的中华文化精神融入莘莘学子的文化血脉,加强他们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使他们成为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的中流砥柱。
  2.充实教育内容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这不仅需要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而且还要求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针对我国的现实国情,更需要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交融,不管学生将来在何处生活,从事何种职业,都极有可能接触到外民族文化。面对这样的问题,仅靠过硬的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往往需要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动用有关民族文化的知识储备。因此,在大学课程中增加民族学、宗教学、民俗学等相关课程是相当必要的。不仅要让少数民族学生了解汉族的文化,而且也要让汉族的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3.建立制度保障
  近些年来,一些高校虽然也开设了部分民族文化类课程,但绝大多数课程仅限于公共选修课,缺少硬性规定,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过大。有些学生由于某种原因,甚至大学4年都未选过一门此类课程,严重制约了民族文化传播的受众层面。而且这些课程多为任课教师独立授课,没有统一的协调机制,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有的内容相互重复,有的上课时间冲突,造成学生在选课中处于两难境地。这些都急需各高校相关部门尽快制定相应的制度,保证民族文化教育的有效实施。
  4.创造浓厚氛围
  提升高等教育的民族文化素养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应牢牢把握正规教育以外的各个环节。要充分利用现有人文资源,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讲座,进一步营造高雅校园文化,带领学生寻求多途径的实践机会。要让学生深刻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课上课下都生活在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中,形成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和自身实践的教育链条,使优秀的民族精神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从而增强学生对高雅与低俗文化的辨别能力,自觉地树立和完善理想和人格。
  综上,笔者认为让民族文化在高等教育根深蒂固,必然要提升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重塑我国高等教育多元一体的民族性格,这将有利于巩固高等教育发展的根基,有利于培养真正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社会科学部)
  [责任编辑:常 晶]
其他文献
摘 要:使用身体表象自评问卷、艾森克EPQ量表进行评定,发现大学生身体表象障碍与情绪稳定性、个性特征存在着一定相关性。改善身体表象障碍的效度与体育锻炼方式关系显著;以健身操运动的方式则更有利于改善身体表象障碍和培养健康的个性和稳定的情绪特征。  关键词:大学生;身体表象障碍;健身操;改善效度  中图分类号:G83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3)06—0861
历年来,中考中关于不等式(组)的知识都占有一定比例,下面对2014年各地中考试题中关于不等式(组)的典型试题加以分析,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例1 (2014·山东威海)已知点p(3-m,m-1)在第二象限,则m的取值范围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  经预算,企业最多支出89万元购买设备,且要求月处理污水能力不低于1 380吨.  (1) 该企业有几种购买方案?  (2) 哪种方案更省钱,说明
期刊
[摘 要] 中职服装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具有比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为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不断提高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可以为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添砖加瓦,培养出更多有用人才。在服装设计专业的教育过程中应该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交互式教学方法便是其中高效且具有创新性的一种方法。  [关 键 词] 中职;服装设计教学;交互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