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心病要“对症”

来源 :祝您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dg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平广记》记载,唐代有一位少妇外出途中误食一只小虫,从此每天感到恶心、腹痛,怀疑小虫在腹中吞食其脏腑,反复就医无效。请来名医诊治,名医问清病因之后,悄悄对病人的奶妈说,当我用药使她呕吐时,你立即用盆子接去倒掉,并声称亲眼看见一条小死虫。依计而行,这位少妇的病果然痊愈。
  有一位中年女性,自述腹部有包块半年余,尤其是清晨显著,有时还有跳动感。多次就医未查出病因,因此忧心忡忡,日渐消瘦。家人带她去专家门诊诊治,医生查体除触及前突的腰椎体及腹主动脉之外,并无任何包块。于是,医生让她触其家人的腹部,也有类似的“包块”。医生向她说明“包块”的原由,从此,她疑虑消除,精神好转,身体也逐渐健壮起来。
  还有一位自称有重病的人,请了许多医生诊断,均说其无大病。他哀叹道:若大的城市竟无一医生能治我的病。家人被他弄的不厌其烦,便请了一位心理医生为他治疗。心理医生首先请病人讲明发病过程,然后对他说,他不但有病,而且十分严重,应及时诊治。并给他开了形形色色的“药物”。病人用药后病情大有好转,其实药品不过是一般的葡萄糖、维生素之类,并无特殊的治疗作用。
  可见,治疗心病要对症,即找准病因下“药”,这样才能有效。以下是常见的病态心理,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发生。
  否认心理。这是一种幼稚的心理防御表现。如有的人看见可怕的事物时,会用手把眼睛捂起来,自以为看不见的事物就不存在,以求得暂时的安全心理。
  合理化心理。用自我安慰的方式以求得心理稳定,避免或减轻心身疾病的产生。如当客人不小心打碎了用具时,主人常常说,没有关系,破财消灾吗!还有人把坎坷的经历称之为“命运的安排”、“天意”等,从而在心理上使无情的事实合理化。
  转移心理。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防御。当自身心理不平衡时,常对周围的无辜者发泄,“迁怒”之后虽然心里得到稍微稳定,但是还会诱发更多、更复杂的心理矛盾。
  直视心理。这种心理可产生两种结果:一是出现不可否认的痛苦之后,虽然能正视它,但是又无可奈何地任其发展,从而造成心理防御机制的崩溃。二是对痛苦能够正视,同时积极设法弥补挽救,使之不再继续恶化。后者是可取的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对心理疾病的治疗,应该找准病因。不同的病因,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心病的症状虽然大多表现在躯体,但是治疗必须与“治心”相结合,因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效果。
其他文献
误入鬼门关  那天,宋女士下班后觉得有些身体不适,回家量了体温,有些发热,自行吃了点感冒药和退热药便睡下了。第二天醒来还是感到有些无力,她觉得这是感冒的正常症状,依然坚持去上班了。丈夫见她的感冒症状一直不见好转,吃不下饭,精神状态差,老喊胸闷心慌,便决定带她去医院看看。当天早上八点不到,宋女士就在丈夫的陪同下来到附近的医院,接诊医生发现她整个人极度乏力,血压特别低,怀疑是心肌梗死,立即安排她去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