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之文集》失收新诗文献辑论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nayi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长之文集》失收的新诗材料经整理得诗8首、译作3首、诗话1篇。由这批文献出发,管窥李长之54年新诗生涯,足见他是新诗发展史上的多面手。20世纪30年代中期,李长之与卞之琳、林庚等人交往密切,并将《益世报·文学副刊》打造成自由诗创作者的重要阵地。他致力于译介德语诗歌,希图以德诗的精神和生命力来疗补中国新诗。在新诗批评领域,李长之见解精当,并自觉反思新诗批评文体,是为现代诗论转型的重要一员。
其他文献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汉乐府诗的特点。歌者或是倾诉感慨时事的忧愤,或是抒发人生短暂的感叹,或是展现思念的悲苦、爱情的不幸,大都具有很浓郁的悲情色彩。通过对汉乐府诗歌的
城市环境决策依赖科学又不是完全按照生态专家的意愿,这引发对环境专家科学知识的科学性与作用的争议,聚焦于科学与决策的鸿沟及能否融合它。是世界观、价值观还是利益、知识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对艾思奇及其思想展开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果。这些成果,阐发了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内容、特点、历史意义和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意义,分析
高校《中国古代经济史》虽是历史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但性质属于经济学,内容客观而理性,缺乏故事性和趣味性。为避免课堂教学陷入死板死气和死学死记的境地,可尝试将授课内容贯
权利有三个层次:应然权利、法律权利和实然权利。而环境权目前仅仅停留在应然权利的研究上。我国各地“最丑建筑”泛滥,造成民众视觉污染,感官不适,民众之精神受到损害,从而引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