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支持通气在全身麻醉患者术后脱机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d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比较适应性支持通气(ASV)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模式在全身麻醉患者术后脱机过程中的应用,为临床寻找合适的脱机模式.方法 选取择期全身麻醉外科手术患者128例,按住院号尾数单双号分为ASV组(单号,62例)和SIMV-PSV组(双号,66例),分别采用相应的通气模式.入ICU后记录患者丙泊酚用量、机械通气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每一阶段的血气分析、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指标,呼吸机报警次数和窒息通气次数.结果 128例患者均顺利拔管,ASV组丙泊酚用量、机械通气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均明显少于SIMV-PSV组[(1.13 ±0.33)mg/kg比(1.28±0.49) mg/kg、(169.8±36.5) min比(201.9±37.3) min、(197.2±38.9) min比(239.5±42.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阶段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ASV组潮气量明显高于SIMV-PSV组[(543.6±72.3) ml比(489.5±68.7) ml、(513.9±65.7) ml比(462.8±61.7) ml],呼吸频率明显低于SIMV-PSV组[(13.2±3.6)次/min比(17.2±4.1)次/min、(15.1±3.1)次/min比(16.8±3.7)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阶段ASV组平均气道压和气道峰压明显低于SIMV-PSV组[(8.2±1.7) cm H2O(1 cm H2O=0.098 kPa)比(12.3±3.1) cm H2O、(16.2±2.9) cm H2O比(21.2±4.3) cm H2O],肺动态顺应性明显优于SIMV-PSV组[(64.8±12.3) ml/cm H2O比(52.6±13.5) ml/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V组呼吸机报警次数和窒息通气次数均明显少于SIMV-PSV组[(2.3±1.6)次比(5.1±1.9)次和(0.8±0.5)次比(1.6±0.8)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V缩短了择期全身麻醉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的机械通气时间,简化了临床医生对全身麻醉患者术后机械通气的管理,且安全性更高。

其他文献
期刊